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汇报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8171075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87KB
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汇报材料.docx
《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汇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汇报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汇报材料
着眼素质教育完善课程实施走科学发展之路
——区三中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东营区第三中学4800多名师生对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的教育督导专家组表示热烈的欢迎!
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既是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激励。
各位领导、专家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必将使学校的办学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等文件要求,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实施,在课程理念系统化、课程开设标准化、课程实施优质化、课程资源全面化、课程评价多元化等五个方面作了一定研究与实践。
现将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敬请指正。
一、践行课程理念,深化办学内涵
新课程实施,重点是转变传统观念,领会全新理念。
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营造氛围,细化目标,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一是固化于制。
为确保课程实施有效推进,我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教务主任、级部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明晰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集中与自学相结合。
学校召开专题会组织学习,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不间断培训,做笔记,写心得;为每位老师配备《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等相关书籍,将上级文件汇编成《东营区第三中学制度汇编》,作为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以理论测试、撰写反思、教研组研讨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并将结果记入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量化。
二是外化于形。
理念是无“形”的,要通过有“形”来实现。
学校紧紧围绕“崇德尚文”的核心理念,集全校师生之力,开展了楼宇命名征集活动,“崇德、明德、润德、弘文、尚文、博文”六个楼宇名称,真实反映了全校师生对校园文化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校为一至六年级学生打造起了图文并茂的“弟子规长廊”,为七至九年级学生打造起了“中华魂长廊”,建设了体育文化长廊,打造了网球、乒乓球、篮球三个特色广场,镌刻着“崇德尚文”的泰山石成为校园内靓丽的风景线。
经过不断的总结、提炼、升华,学校“用思想引领、用环境熏陶、用制度规范”的文化体系初具规模、逐步彰显。
作为学校文化的有效载体,校报、校歌和校园网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
《东营区三中报》连续四届获“全国最佳校报特等奖”,东营区三中网站获全省学校网站评比一等奖,校歌《神采飞扬》获全市校歌评选金奖。
《中国教育报》、《人民文摘》以《校园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为题,报道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第四届校园文化建设战略研讨会上,我校应邀做主题发言;中国教育学会授予我校“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荣誉称号;山东省教育厅将我校确定为“山东省学校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三是内化于心。
新课程理念内化到每人心灵深处,成为人人遵循的行为准则,最终形成师生价值观念和共同情感,这是我们矢志不移的追求。
结合实际,学校确立了“小学生养成习惯,中学生内化习惯,为成人成才奠基”的办学思想,确保学校规划、计划、总结、课堂实践、学生体验等思路与行动,时时渗透新思想,处处体现新观点,办学内涵进一步深化。
二、完善课程开设,回归教育自然
课程的丰富完善,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自然回归的具体体现。
一是充实学习领域,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音、体、美及综合实践活动科目,课程全,课时足;实验教学管理规范,设备利用率高,实验开出率达100%。
按照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开设地方课程;编写了《梦开始》、《礼仪》、《快乐书写教程》、《走进国旗班》等学校课程,积极在家长学校培训、阅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推广使用,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是丰富科目开设,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学校按照开足的原则,开足开齐了所有科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学校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构建了既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又突出地方特色的科学合理、富有个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
学校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开发,相继编印了系列校本教材,如《梦开始》、《弟子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快乐书写教程》、《走进国旗班》等,同时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周边重要民生物价调查、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等。
学校开发了国学诵读、礼仪、陶艺、舞蹈、书画、声乐、网球、篮球、足球等学校课程,张扬孩子天性,发展孩子特长。
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逐步聚拢起来,形成了二十多个别具风格、特色鲜明的社团。
学校对社团组建、课程设置、活动开展、指导老师选配进行了全面规范,学生社团日渐规范,不断壮大,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截至目前,我校共拥有“校园国旗护卫队”、“小交警队”、“百人管乐队”、“国学唱诵团”、“天籁之音合唱团”、“小荷之舞舞蹈队”、“校园风文学社”、“小记者团”、“校园之声广播站”等二十多个学生社团。
每年的艺术节,五四、六一、元旦等大型文艺晚会,成为各个社团全面展示的舞台,学校素质教育内涵更为丰富。
东营市体育局将我校确定为全市第一所网球特色学校,省体育局将学校确定为东营市第一个省级网球队训练基地。
由“国学唱诵团”、“天籁之音合唱团”、“小荷之舞舞蹈队”联合编排的大型节目《长征》、《弟子规》,为学校连续夺得东营市中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一等奖”;《江南》作为东营区的唯一选送曲目参加了2012东营市黄河口仲秋诵诗会。
由“校园风文学社”主办的《东营区三中报》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最佳校报特等奖”。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学生社团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挖掘课程资源,厚实教育底蕴
丰厚的教育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发展,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是建设高效优质团队。
我校在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达到10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人,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120人。
目前,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6名,市级优秀教师8名,东营名师3名,市级教学能手41名,区级名师2名,区级教学能手58名,市、区级名师培养对象14名,名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1%。
学校足额选派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优质课观摩和学术教研活动,先后组织教师赴洋思中学、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等学校参观学习。
为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每年给每一位教师购买专业书籍,定期举办“新课程理念我先行”、“爱岗敬业、争做名师”等读书演讲比赛活动,积极构建书香型校园。
尤其是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给他们指路子、压担子、搭台子,定期开展新教师汇报课、教龄三年以内的优质课评比、新老教师结对帮扶、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根据工作年限按活动效果分批次进行等级评价,择优推荐参加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意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专业水平;评价机制不单纯以教学成绩评价,完善了以师德、教育行为能力及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法。
教育行为能力及业绩部分主要考查教师课堂教学、教学常规、教学效果、教学评优、教科研成果、日常考勤等方面,每年教师节都进行各类综合性评选活动。
二是全力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在强化师资的同时,也不断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
学校占地96.7亩,建筑面积22497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先进。
拥有理化生实验室、微机教室等功能室33个,塑胶综合操场一个,藏书13.5万册,教师人手一机,所有教室、功能室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各类配备达省一类标准。
同时,学校与北京四中、北师大现代中小学远程教育校联谊,资源共享,成功打造起数字化校园。
三是充分挖掘教育资源。
为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营造更为和谐的育人氛围,学校建立起班级、级部、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出台了《东营区第三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家校共建制度》、《优秀家长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规范完善家委会的工作。
在学校引领下,家委会组建了家长爱心护卫队,为孩子们撑起温情的安全保护伞;组织开展了亲子运动会、爱老、敬老志愿活动,拉近了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心理距离;本着“孩子入学,家长入学”的宗旨,开办了家长学校,通过家庭教育报告会、心理健康报告会等形式,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
《齐鲁晚报》以《家校共建最终受益的是孩子》为题,整版报到了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事迹。
张志勇副厅长对我校家委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推荐我校在“全国现代学校制度与家长委员会建设研讨会”上交流发言。
学校关于家长委员会的科研课题已在教育部立项;全国妇联授予学校“全国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北京关爱家庭中心、山东省中小学家委会将我校确定为东营区唯一的“现代学校家长委员会研究实验学校”。
为使合力育人的主题更为鲜明,成效更为显著,本学期,学校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成立了班级、级部、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
家委会常务委员84名,下设组织联络委员会、宣传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督查及安全事故处理指导委员会、学生社团实践指导委员会、寄宿学生指导委员会六个专门委员会,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全体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了家校沟通,密切了家校联系,成功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四、深化课程实施,提升教育质量
课程的系统、全面、有效的实施,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是加强教学研究。
实施“三项工程”,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学校通过师德建设工程、校本培训工程、名师培养工程,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将每年9月定为“师德建设月”,评先树优,弘扬高尚师德;通过“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奋发有为、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倡树“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工作作风;通过“社会评校”、“家长评校”、“学生评教”等活动,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建设师德与弘扬师德形成良性循环。
市教育局授予我校“东营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东营市师德建设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学校建立了“校长带头——专业团队指导——教师人人参与”的课题研究机制,以“每周半日教研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以教学中的“小问题、深研究、大文章”为重点的“草根教研”。
每个学科组都有自己的校本小课题,每位教师都至少参与一项校本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小课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交流研究方法、管理措施、阶段性成果、资料积累等经验,着力培养“研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
目前,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做到了“四个到位”:
一是认识到位,即确立了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必须先行的观念;二是领导到位,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内容的选择,科研方法的运用,尤其是关乎学校教学整体改革的重大课题,校长或业务校长都要亲自担纲负责;三是管理到位,即所有科研课题,从课题设计——课题实施——中期检查——课题结题——成果推广,全过程纳入学校教科室的指导和监控范围;四是经费到位。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有22项市级以上课题结题;今年,又有以朱福先校长为课题负责人的《名校办学特色研究》等7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立项。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将我校吸纳为理事单位,省教育厅将我校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研究课题实验学校”。
启动名师培养工程,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市、区、校三级名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他们通过外出学习、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及专家指导等形式,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学校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师带徒“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全面带动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是深化课堂教学。
学校以市教科院开展的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区教育局“生态高效课堂”建设,通过示范课展示、“同课异构”、骨干带动等多项举措,全力打造分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导入新课,目标初认;提出问题,分组学习;小组展示,精讲点拨;达标训练,巩固迁移;生师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学校英语教研组本着“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创新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思想要求,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思维对话式教学”,成果丰硕,成为全区唯一获“东营区首届红烛奖”的学科教研组。
学校要求教师按照《东营区第三中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参与一切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规范了教师的计划总结、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分析等各个环节。
具体检查落实做到:
一是每周一分级部检查教案,周五对照教师周作业日批改统计表检查作业批改,量化计入教师考核。
同时,教务处、教科室及分管中层每天不间断巡查,利用“日常管理过程性记录表”及时汇总反馈。
二是充分利用半日教研活动,落实“备课优先”的原则,实施“生态高效课堂集体备课单”制度,不走过场重实效。
要求在备课组长安排下,针对自己分担的备课任务,积极准备,认真挖掘教材,熟悉教学大纲,把握重难点,制定目标,分析教法,指导学法以及题组使用等。
集体备课使资源和智慧最大限度的实现共享,这样从总体上提高全体教师的备课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是通过推门听课,及时掌握教师常态课下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检查教师课前准备、课中实施的效果以及教师落实“共同进步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情况,督促教师向常态课堂要效率、要质量,并及时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不断改进。
同时,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的常规考核。
四是作业激励性评语评批。
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同学科教师的集体优势,精挑细选,保证作业质量。
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总量每天不得超过1.5小时,提倡分层次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对学生作业要认真批改,根据实际写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是学生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按德、勤、量、绩、能五项指标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学校专门印制了《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开展自评、组评、家评、师评和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评价,打破了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依据的旧框框。
三是丰富教育内容。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实施以学生自我体验为特色的德育新思路,德育工作卓有成效,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东营市文明校园”和全市“老少携手,走向文明,从我做起,争当标兵”活动先进集体。
1、构建起系统的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编写了校本教材《弟子规》;依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了《东营区三中学生一日常规》、《每天十个道德好习惯》,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为依托,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2、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学校把校园广播、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新生整训、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常规活动;结合清明、五四、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了“重走红色路线,放飞青春梦想”、“弘扬五四精神,争当时代先锋”、“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纪念九一八82周年”等主题活动;开展了团员知识竞赛、红歌比赛、“走向文明,从我做起”主题签名、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等体验活动;充分利用区法院、烈士祠、敬老院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构建起以学校为主体,校外基地和社会资源为两翼的德育实践教育体系。
为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与市武警支队合作,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校园国旗护卫队,为学校德育开辟出一块全新的阵地。
今年9月1日,山东电视台、东营电视台和区电视台都以《开学第一课》为题,报道了我校校园国旗护卫队的升旗仪式。
《东营日报》、《山东教育报》、人民网、大众网、省教育厅网站等媒体,也先后对我校国旗护卫队进行了报道。
3、恪守《基本规范》。
学校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中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6:
30起床,睡眠时间保证8小时,每天集体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节假日按上级文件要求执行,双休日、晚自习不允许统一组织授课;学校的图书室、学生阅览室、体育场所、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规范单元检测、章节检测等测试的操作程序;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提倡布置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和实践性的作业;教辅资料选用完全符合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4、夯实活动实效。
为保证课程实施各环节的有效落实,学校近期完善了教学常规检查办法,实行周检查制度和日抽查制度,由校长、业务校长带领业务干部、级部主任,不定时对级部进行全面检查。
为防止过程中的突击、应付,检查组实行“推门听课”直接走进课堂,全面了解教学中的“原生态”,随后通过查验材料、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形式,发现教学、管理中的闪光点,关注细节精彩,督促各环节的落实完善。
这些做法,我们切实感悟到:
灵感源自于课堂,数据获取于一线,检查服务于教学,效果反馈于师生。
五、规范课程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程评价方面,新课程从过去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向重视师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转变。
学校对该项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式。
为充分发挥评价“引领学生发展,增强学生自信”的作用,学校对学生评价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档案—《成长的脚印》,从课堂表现、素质发展、个人作品、获奖记录、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等方面,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
新的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加关注学生取得的进步。
六、突出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近年来,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逐步探索出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办学特色,形成了我校的特色品牌,具体有以下两方面。
1、开办“家长学校”。
学校本着“学生入学、家长入学”的原则,适应孩子、家长、社会的需要,每学期开课2-3次。
学校统一印制、发放《东营区三中家长学校制度汇编》、《东营区三中家长学校学员手册》、《爱心引路润物无声》家长学校校本教材。
《东营区三中家长学校学员手册》内容包括:
学习笔记、家庭作业、总结反思,班主任对学员手册认真批阅,每学年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
同时,发挥家长的作用,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督促,并向家长征集“金点子”,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言献策。
目前,“家长学校”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制度完善,档案材料健全。
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示范学校”,省市区各级领导先后到校检查指导,烟台、威海等地市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
2、实施“分组学习”。
“分组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不同的心理素质水平均衡地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学过程的绝大多数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让小组成员在互助、合作、交流、展示中探索知识,增长智慧。
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教学的理念,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就培养什么样的人。
“分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归纳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竞争和团队意识。
学校已形成较为稳定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具有先进性、实效性,而且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并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2008年3月东营市“构建和谐课堂,深化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分组学习”在全市得以推广。
《东营教育研究》、《中国教师》、《音体美报》曾对“分组学习”进行专题报道。
七、肩负殷殷重托,扩大办学影响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区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东营市十佳义务教育学校”等80余项荣誉称号。
2011年4月,东营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校“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将2013-2014学年确定为“教育质量提升年”。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升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养成教育提升、分组学习推广、名师团队建设、办学条件改善四大工程,实现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程实施、德育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特色建设六个突破。
全面提高管理效益,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积极创建区域名校,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〇一三年十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实施 水平 评估 汇报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