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 文档编号:2816129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0.97KB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不同角度的回答
①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从三个方面把握
①基本立场:
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
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3)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
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
③19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表现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
(1)经典定义
①恩格斯: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②列宁:
物质使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1)定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
①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基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如何把握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表现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规律及其客观性
①定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普遍联系
①定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7.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的。
9.辩证否定观
(1)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2)意义:
事物发展的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定义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
(1)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两条认识路线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
(1)基本规律
①反复性
②无限性
(2)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4.真理
(1)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绝对性: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②相对性: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与谬误
·谬误
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②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5.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①唯物史观
②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②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4.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①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④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6.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
(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②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表现:
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
①历史分析法:
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②阶级分析法:
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①价值
②使用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
①特殊的具体劳动
②一般的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价值量: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①质的规定
②量的规定
(2)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①劳动力成为商品
②货币转化为资本
4.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的本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
①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②表现:
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7.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①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
②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
(1)历史必然性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2)发展阶段
①私人垄断资本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国际垄断统治
(3)实质:
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经济全球化
(1)表现
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2)动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3)后果
·积极影响:
①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原理 概论 期末 复习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