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正规版.docx
- 文档编号:28160399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65
- 大小:558.27KB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正规版.docx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正规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正规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正规版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总结)
六上
1.《为学》
彭端淑,清代文学家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
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六下
2.《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 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
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3.《橘逾淮为枳》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选自《晏子春秋》
中心:
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
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七上
4.《伤仲永》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中心:
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
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
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中心:
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6.《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
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7.《卖油翁》
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
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8.《核舟记》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
中心:
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9.《口技》
林嗣环,清代文人 选自《虞初新志》
中心:
通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七下
10.《陋室铭》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选自《全唐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中心:
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平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11.《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选自《周元公集》
“说”是一种文体,可说明事物,也可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
中心:
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2.《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选自《孟子》
中心:
短文告诉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
13.《公输》
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 选自《墨子》 公输盘,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中心:
课文通过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14.《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
中心:
通过长勺之战的史实,告诉大家要取信于民、善于掌握战机。
并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所编。
中心:
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八上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选自《孟子》
中心:
论证了在苦难中造就人才的道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7.《孔孟论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思想家,被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孟子 选自《论语》、《孟子》
中心:
第一条:
学习的作用,能使人终生受益。
第二条:
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精密结合。
第三条: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条:
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止步不前,要持之以恒。
第五条:
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第六条:
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18.《黄生借书说》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文学家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中心: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好好珍惜,勉励青年要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 选自《板桥家书》
中心:
对“读书以过目成诵”的批驳,主张读书需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
八下
20.《黔之驴》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
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也启示人们要敢于、善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21.《愚公移山》
列子,原名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选自《列子·汤问》
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山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毅毅力,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2.《狼》
选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中心:
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九上
23.《记承天夜游》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 选自《东坡志林》
中心:
抒发了作者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与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
24.《岳阳楼记》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 选自《范文正公集》
中心:
写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5.《醉翁亭记》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
通过对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九下
26.《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中心:
文章讲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与过程,勾勒出一个胸怀大志、具有卓越政治见解、优秀组织领导才能的陈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27.《出师表》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军事家 选自《诸葛亮集》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中心:
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诏,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现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8.《桃花源记》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选自《陶渊明集》
中心:
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29.《捕蛇者说》
柳宗元,字子厚 ,世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
通过对蒋氏三代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30.《登泰山记》
姚鼐,字姬传,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中心:
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
(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
⑵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
(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
(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
(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
(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
(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
(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
(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
它的实际情况。
今: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思厥先祖父。
古:
祖辈与父辈。
今:
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
可以凭借。
今:
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
智谋和力量。
今:
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
旧事,成例。
今: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
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今:
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
两次。
今:
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
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
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
可惜。
今:
怜悯。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
(相当于“然”)
⑵风雨兴焉。
(“于之”)
⑶始速祸焉。
(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表修饰)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表转折)
⑶二败而三胜。
(表并列)
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表承接)
⑸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表转折)
⑺谁得而族灭也?
3、之
⑴破灭之道也。
(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主谓之间)
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主谓之间)
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主谓之间)
⑸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土地)
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
⑻此言得之。
(指上面所说的道理)
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的)
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秦国/的)
⑾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⑵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⑶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
⑷举以予人。
(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⑹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用)
⑻苟以天下之大。
(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
(比)
⑵以趋于亡。
(向)
⑶赵尝五战于秦。
(跟)
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到)
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比)
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
(作为)
⑵邯郸为郡。
(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做)
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
(灭亡)
⑵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以前)
⑵并力西向。
(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
(兵器)
⑵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⑶斯用兵之效也。
(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如同)
⑵良将犹在。
(还)
6、或
⑴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
(得到)
⑵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
⑶诚不得已。
(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
⑵其势弱于秦。
(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⑵始速祸焉。
(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曾经)
⑷游于是乎始。
(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
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始终)
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
11、故
⑴故曰:
弊在赂秦也。
(所以)
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
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
(暴露)
⑵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
⑶虽有槁暴。
(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
(想要)
⑵暴秦之欲无厌。
(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
(喜爱)
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⑵士大夫之族。
(类)
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
(像缦一样)
⑵缦立远视。
(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
(拿)
⑵函谷举。
(拔,攻占)
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自取下策)
⑵是又在六国下矣。
(与“上”相对)
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下)
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
(达到顶点)
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假使)
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顽固)
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
(侍奉)
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丧失)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
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
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⑷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苏洵)
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
“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
‘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土地。
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有一夜好眠。
待起床一看四周境况,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所以还没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经决定了。
六国落到灭亡地步,按理本来就应当这样。
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这话说得在理。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
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
况且燕赵正处在秦国灭亡别国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
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
可悲啊!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优势。
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杜牧)
翻译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
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
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
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
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
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
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
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
(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
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
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
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
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
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
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
(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
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
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可叹呀!
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
(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1.七上《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
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
[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
[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
”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
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
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中考 文言文 整理 归纳 30 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