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
- 文档编号:28156458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5.99KB
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
《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划设计说明书
第一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
第一章项目背景3
第二章总则3
2.1管理权限3
2.2规划依据3
2.3设计范围3
2.4现状概述4
2.5区位分析4
2.6规划原则4
2.7规划结构4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5
3.1规划原则5
3.2用地功能与布局5
3.3用地分类5
3.4功能布局5
3.5用地细分6
第四章道路交通规划6
4.1规划策略6
4.2道路规划设计原则6
4.3路网结构6
4.4道路交通设施6
4.5局部调整说明6
4.6道路规划实施细则7
第五章公共配套设施规划7
5.1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7
5.2城市级共享设施7
5.3居住区配套设施7
第六章绿地系统规划7
6.1原则7
6.2绿化系统主要构成要素8
6.3绿化系统规划构思8
6.4城市主干道绿化规划8
6.5城市人行系统绿化规划8
第七章建设开发控制8
7.1基本名词解释8
7.2地块划分与性质控制9
7.3用地建设强度控制9
7.4建筑容量控制9
7.5建筑高度控制9
7.6建筑间距与后退距离控制9
附录1:
附表…………………………………………………………………………..12附录2:
人口分析预测………………………………………………………………17
第八章市政专项规划
8.1防洪(潮)、排涝控制性规划
8.2给水控制性规划
8.2雨水、污水控制性规划
8.3燃气控制性规划
8.5电力控制性规划
8.6电信控制性规划
8.7管线综合控制性规划
第九章首期开发地段(S15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一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为了提升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和城市发展,2001年底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授权成立了广州大学城领导小组,展开大学城规划建设的系列工作。
建设广州大学城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广州中心城市的“南拓”,保护现有城市结构,在城市的东面和南面拓展发展空间。
2001年3月2日
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选址。
2001年12月24日
省政府9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批准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并成立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大学城建设工作。
2003年1月15日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发布会在广州市规划局举行。
应邀参加的咨询单位包括英国罗杰斯事务所,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国SBA公司+ASG公司。
2003年4月29日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上述三家公司的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并委托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组成工作组,对中心区综合发展区及会展与文化共享区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第二章总则
2.1管理权限
1.为贯彻《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综合发展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大学城中心区控规》),落实规划分图图则规定的控制要求,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控制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要求,制定本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2.本规划适用于大学城中心区小谷围岛部分综合发展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范围内各街坊、地块以及各类用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是下层次详细规划编制、建筑和市政工程设计管理工作的依据,但不能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依据。
3.《大学城中心区控规》的成果由文本、分图图则、说明书三部分组成,文本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图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4.文本和图则所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级广州市有关技术规定。
5.本实施细则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解释权以及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协调处理,由广州市规划局负责。
2.2规划依据
本规划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确定的原则和条款,依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规划以下列文件为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使用分类标准
2.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3.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4.广州大学城道路交通与市政管线综合规划
5.广州大学城文物保护规划
6.广州大学城特色植被保护及绿化应用树种规划研究
7.广州大学城综合发展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8.广州大学城会展与文化共享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9.《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小谷围岛综合发展区和会展与文化共享区)城市设计深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任务书》
10.《关于试行居住区及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分类、分项控制性指标的通知》(穗规[2003]42号)
11.广州大学城中心区深化工作协调会会议纪要(2003.6.3)
12.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成果
13.广州大学城各组团详细规划
14.其他相关法规、规范及相关会议纪要
2.3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为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部分)的综合发展区和会展与文化共享区,设计用地总面积为175公顷。
2.4现状概述
1.地理位置
广州大学城坐落在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总面积为43.3公里,本次设计区域是大学城(小谷围岛)的综合发展区和会展与文化共享区,处于小谷围岛的东西方向的正中央,位于生态公园的南北两侧,是大学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环境条件
小谷围岛以低丘陵冲积平原为主,基地内多是地势平坦略有起伏的农田与山丘,小山基本上由多层的粘土和沙质土壤构成,有地面的植物和轻微的坡度(在20º-30º之间)。
基地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地下水含量丰富,浅埋,且经常得到地面河流和降水的补充。
同时,基地内分布有许多的鱼塘,在形式与色彩上与丘陵形成对比,是自然景观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气候条件
广州市的气候宜人,年降雨量达1800mm,年平均气温为21.8℃,广州大学城位于北回归线南侧,是全天候环境和自然景观充分结合的基础条件。
4.人口现状
根据南村镇和新造镇镇政府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在大学城的研究用地范围(以下简称“大学城用地”)内,南村镇建成区人口为16169人,新造镇镇域内的小谷围岛上人口13658人,大谷围地区(南岸地区)建成区人口13534人,总人口43361人。
5.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基地内多为农田和池塘,建成区包括练溪村和小谷围艺术家村,各类用地面积及比重参见表2-1。
基地内道路设施缺乏,现状道路多为村与村之间联系的道路。
这些道路形态自然,绿化状况良好。
其中小谷围岛对外交通与外界无路桥相通,现状交通联系依靠轮渡解决;大学城南岸现有3条主干道,分别为市新路、金山大道及金山大道延长线。
表2-1现状用地平衡表
土地使用类型
用地名称
面积(平方米)
比例(%)
E1
水域
111883
3.44
E2
耕地
647946
19.91
E3
田地
70937
2.18
E4
林地
383262
11.78
E6
村镇建设用地
1984878
61.00
E8
推平未建用地
44125
1.36
E10
养殖场用地
10780
0.33
总计
3253811
100.00
6.生态环境评价
大学城处于城市生态结构的“绿心”,是广州市连续生态走廊中的中心节点和生态敏感区。
本次设计范围位于大学城的中心部位,分处生态公园的南北两侧。
2.5区位分析
小谷围岛是广州大学城中心区所在地位,她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
岛四周珠水环绕,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会展中心所在的琶洲岛隔江相望,具有天然的独立性。
本次设计范围涉及的综合发展区和会展与文化共享区,位于小谷围岛东西方向的中央,大学城中心生态公园的南北两侧。
2.6规划原则
设计的内在理念充分考虑了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生态优先”原则,并将主要设计概念体现为,基于广泛的多层次的绿化网络,设计综合生态景观,其主要内容包括:
1.最小化开发减少建设对基地地形的冲击。
限制对地形的改造,尽量利用现有地形条件,而非将其作为制约。
2.充分利用现有气候条件引导设计,发展软质绿色景观。
3.鼓励自然生态廊道的发展,提供连续的绿色空间。
4.创造包括水体和绿地区域在内的连片开放空间,以形成热量吸收器以及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5.为景观开发和气候调节提供雨水保持系统。
6.建立广泛的步行网络。
7.鼓励发展一个综合的绿色网络,利用各种的景观环境提供多种生存环境(即包括人也包括动物)。
2.7规划结构
本次设计以大学城城市设计为依据,规划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多中心轴线、水体生态廊道和城市生活区。
其中,核心部分为多中心轴线和水体生态廊道,以两者的结合充分体现互补的概念。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3.1规划原则
1.生态原则
利用现有的生态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可操作原则
提供合理、优化的用地布局和便于操作的土地细划方案,创造有个性的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突出新区形象。
3.整体协调原则
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调统一,包括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联系以及景观风貌等方面,使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3.2用地功能与布局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的开发建设是围绕其6.28公里的中轴线组织的。
然而,这条轴线并未作为一种连续的城市元素来实现,而是被河道和位于大学城中心的生态公园所打断。
整个中心区的规划被分割为断续的区段,彼此相对独立,只能由地铁系统使这条轴线真正具有结构合组织整个发展项目的作用,但这是一条不可见的虚轴。
因此,以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为依据,总体用地功能布局调整主要体现为三大部分:
多中心轴线——是大学城的发展轴、共享轴;其主要功能包括研究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行政中心;
水体生态廊道——贯穿整个中心区,与公共设施发展地块互为补充;
城市生活区——位于两侧,与校园的生活区融为一体。
3.3用地分类
1.本规划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分类代号采用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的规定,划分至小类。
2.规划区用地布局分为采用沿轴线的多中心与水体生态廊道相结合,居住用地位于两侧带状分布。
突出用地功能的整体连续性和对生态环境注重。
主要的土地用途为:
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及生态廊道用地、市政配套用地。
各类用地比重见表3-1。
表3-1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类别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比例(%)
1
R
居住用地
3.29
15.86
2
C
公共设施用地
5.66
27.27
C1
行政办公用地
0.18
0.88
C2
商业金融用地
0.61
2.95
C3
文化娱乐用地
1.88
9.07
C5
医疗卫生用地
0.04
0.22
C6
教育科研用地
1.40
6.72
CR3
商业办公用地
1.54
7.42
3
S
道路广场用地
5.92
28.55
S1
道路用地
5.06
24.39
S2
广场用地
0.86
4.16
4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0.32
1.55
U1
供应设施用地
0.08
0.37
U2
交通设施用地
0.03
0.15
U3
邮电设施用地
0.13
0.61
U4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0.09
0.42
5
G
绿地
5.56
26.77
G1
公共绿地
5.56
26.77
7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20.8
100.00
3.4功能布局
本次规划涉及范围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为:
北区研究园区和南区大学中心区。
北区研究园区,主要安排学术科研,研发孵化等功能。
南区大学中心区,包括原规划中的综合发展区南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
为了强调土地利用的延续性和加强滨水区与综合发展区的联系。
该区包括三个节点,分别为大学城管理中心、大型商业中心、文化广场。
滨水区是现状建设较多部分,现状包括练溪村的村民住宅用地和小谷围艺术家村房地产开发项目。
规划保留了练溪村部分有价值的建筑,并进行改造利用为大学城展览馆,艺术家村近期保留,远期结合具体开发建设项目加以改造利用。
居住区分散布置在轴线的两侧,形成带状城市生活区。
居住用地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以多层和小高层混合布置,可容纳居民约2.2万。
3.5用地细分
为了与土地开发出让以及中心区建设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规划充分考虑功能布局的同时、对土地利用进行了细分。
土地细分体现政府所有和向社会出让两种方式,以公共利益为第一原则,将中心区的河湖水系以及凭借水系所形成的绿地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相联络的公共空间等划分出来。
统一进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可按比例分摊到周边细分地块中。
细分地块可向社会出让,要求比较简单,便于实施操作和融入整个系统。
第四章道路交通规划
4.1规划策略
大学城中心区是大学城行政、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职能的重要载体,在其道路系统规划中运用了两个主要的策略:
1.主要轴线的中央大道分段处理,强调景观联系及步行功能。
2.适当调整地块的大小,为中心区的发展创造各种不同的可能。
3.把创造积极的场所放在优先的地位,而不是让汽车主导环境。
4.2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保留设计范围内所有现状步行的道路,组织有序的车行人行系统,既要保证人车的适当分流,减少相互干扰,又要为创造城市步行系统的空间景观提供条件。
结合用地规划,设置商业步行街,林荫游览街区,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环境空间。
4.3路网结构
片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过中环、外环、内环三条环路.
片区道路网采用方格网状道路系统,道路分为:
(大学城)主干道:
外环路,中环路,红线60米;
(大学城)次干道:
内环路,红线40米.12号,13号,7号,9号,32号道路,红线30米。
支路:
24A、24B、26、27、29、30、31A、31B、33号路、34A、34B、35、36号路。
此外,1号、8号道路为主要景观道路,红线60米,中心设30米步行景观林荫道。
详见道路系统规划图
4.4道路交通设施
a公交枢纽
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在地铁、TRAM和中环路的交汇点设置综合换乘中心。
b机动车社会停车场
(1)片区内规划社会公共地下停车场2处,位于主要商业中心地块,总面积4万平方米。
在各居住区内按标准规则规划配套停车场(库)。
支部级道路设单边机动车停车带,提供较为灵活高效的停车方式。
(2)本区内各类用地的机动车位配置标准依据<广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的“配建停车场(库)停车标准”执行.
cw-12地块规划为加油站用地,N11-6,S11-2规划为加汽站用地。
详见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图。
4.5局部调整说明
(1)1号路及8号路在交通分流上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规划取消这些大道的一些路段,为中心区主要的节点和设施的发展创造条件,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设计。
大尺度的超大地块提供了最大的弹性,可以容纳区域内其他中等大小的传统城市街块容纳不下的设施。
(2)综合发展区的多数地块被缩小,以改善其可达性,提供更适合特定建筑项目(居住、商业建筑、服务设施)尺度的发展地块。
每个基地根据具体条件从220米减小至到120-150米不等。
4.6道路规划实施细则
1.所有停车场君应为残疾人提供不小于总数1.5%的停车位,专位专用。
2.不宜在行人集中与优先地区设置机动车出入口。
3.片区内公共活动场所和人行道处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4.鼓励由所在位置的开发商建设街坊内人行通道,应满足以下要求:
(1)醒目,行人可直穿;
(2)每日通行时间至少为6:
00-22:
00;
(3)最小宽度为5米,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保证6米的净宽。
5.可以考虑在以下情况下设置人行通道或人行天桥;
(1)能极大地改善步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2)街坊之间联系较密切,而又被城市主干道分隔;
(3)在可能影响街道景观的地段;
(4)与地下市政管网不发生矛盾。
6.地下人行通道或人行天桥的设置应满足:
(1)出入口应直接与街道的人流集中集散处相接(不应占用人行道空间);
(2)最小净宽度不小于5米;
(3)全天候通行。
第五章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5.1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
公共服务设施不仅是满足人们正常生活要求,对于塑造城市的景观也起重要作用。
本次规划强调结合近远期规划建设,发展完善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大型公建设施,既满足使用要求,由体现广州大学城的整体形象。
因此,参考广州现状及大学城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大学城实例,并参照大学城中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大学城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分为两个级别:
5.2城市级共享设施
——在两个地铁站点的辐射范围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和大学城所特有的中心
(1)大学城管理中心;
(2)服务于新城区的商场、金融机构、邮电局、办公等综合服务设施;(3)促进学研产一体化的学校研发机构、高科技产业研究,试验及发展机构等
5.3居住区配套设施
主要为中心区居住人口服务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包括:
1.教育设施规划
(1)幼托
规划严格控制各居住片区内独立占地的幼儿园用地,按服务半径及人口,规划四处幼儿园及托儿所(托幼合建),南区和北区各两所。
(2)小学
本次规划中,配套建设2所小学分别位于北区N10-3地块,用地面积3.2公顷。
和南区S1-3地块,用地面积1.3公顷。
2.文化设施规划
文化设施结合大学城公共文化设施,不再分设。
主要包括影剧院,文化中心,购书中心等单独占地的项目,其中影剧院位于S16-7地块,文化中心位于W-3,W6-2,W6-4地块,购书中心位于S15-9地块。
3.商业设施规划
商业设施结合大学城公共文化设施。
包括大,中,小规模的商业服务业,旅馆业与综合市场,形成布局合理,满足各层次商业需求的城市购物环境。
其中综合市场位于N3-6,S15-6地块.
4.邮电设施规划
邮电设施主要包括邮电支局,电话机楼,邮电所等服务范围配套的项目.其中邮电支局位于S9-2地块,电话机楼位于N3-2,S2-1地块。
5.警务设施规划
警务设施主要包括一处警务综合办公设施,位于S2-4地块,内部有刑警、民警、交警中队各一个,其中交警中队需有直接对外的出口。
各级公共设施配套指标参见附表1。
第六章绿地系统规划
6.1原则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着眼于创造一种新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其总体原则是把这一区段视为统一、整合的生态系统,并充分考虑了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生态优先”原则,将主要设计概念体现为:
基于广泛的多层次的绿化网络,设计一种综合生态景观。
其内涵包括:
最小化开发对基地地形的冲击。
限制对地形的改造,尽量利用现有地形条件,而非将其作为制约。
发展软质绿色景观:
在城市设计中尽可能少用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以及吸热的材料。
提供连续的绿色空间以鼓励自然生态廊道的发展,减少高强度城市开发的负面影响。
创造包括水体和绿地区域在内的连片开放空间,以形成热量吸收器以及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为景观开发和气候调节提供雨水保持系统。
将湿地、城市公园、街道景观、森林、花园等绿化系统组成部分相结合,鼓励发展一个综合的绿色网络,利用各种景观环境提供多种生存环境(即包括人也包括动物)。
6.2绿化系统主要构成要素
蓄水池塘:
水体系统对于在现有气候条件下的进行开发建设和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创造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滨江公园:
河流的重要性的体现,即作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廊道,也作为人类发展富有意味的场所。
滨河公园把这一理念结合在多层次的动态的设计方案中,充分利用河流的动态特征(潮汐变化和水流速度),为大学城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滨水景观。
林荫大道:
作为与水体生态系统周边自然环境相对应的元素,林荫道的功能是将主要绿地区域联系为一体,同时联系交通枢纽和商业街、商业中心等各个发展地段。
现有树篱:
现有乡村景观中令人难忘的特色便是岛上起伏的道路两侧美丽的树篱。
利用它们形成各区域间的另一层绿色步行联系。
6.3绿化系统规划构思
1.充分利用规划区内的鱼塘,洼地以形成连续的湿地生态廊道,成为广州强降雨气候的调节器并保留原有生态系统。
2.利用各种不同的景观环境提供不同的生存环境,将湿地、城市公园、街道景观、滨江公园等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绿色网络。
3.利用现有道路两侧的树篱形成地域特色。
4.运用骨干树种,统一大学城绿化构架,突出绿化特点。
5.运用植物树种的特色,直接或辅助塑造各街道和步行系统的性格特征。
6.4城市主干道绿化规划
1.景观林荫道—8号,10号道路的主要绿化树种,选择多种热带树种,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
2.外、中、内环道路的主要绿化树种,建议选择深绿颜色芒果树,利用其整齐的树冠和形状漂亮的树叶等特点.
3.保留道路的主要绿化树种,选择原有树种,以延续地域特色.
6.5城市人行系统绿化规划
城市人行系统绿化由商业街绿化、步行道绿化、游憩绿化共同组成:
1.商业街区绿化以榕树为主要树种,发挥其成荫效果,辅以盆栽花卉及观赏性灌木补色,形成轻松、愉快、惬意的购物环境。
2.步行道的绿化设计采用以街坊为界,各街坊采用不同的主景树,形成特色.
3.游憩绿地的绿化设计,结合大学城标识系统的识别点,采用不同的树种,组织多层次的绿化空间景观,形成集观赏和休息为一体的节点绿化空间。
景观绿化设计部分参见《城市设计景观导则》相关内容。
第七章建设开发控制
7.1基本名词解释
为贯彻城市设计的意图,编制地块开发控制的法定要求,地块细划综合考虑了土地开发的经济性、总体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公共空间界面的连续性和居住街区的私密性。
本规划中全区用地由分区(DISTRICT),街坊(BLOCK)和地块(PARCEL)三个层次组成,对这三个名词的解释如下:
分区:
以中央公园为界,分为研究园区(简称北区)、大学中心区(简称南区)。
在用地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及相对整合的功能
街坊:
由各级道路或河流等自然边界围合的自然地块成为街坊。
地块:
按照功能的单一性划分的指标控制单元即为地块。
7.2地块划分与性质控制
1.本规划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分类代号采用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的规定,划分至小类。
2.本次规划中划定的地块界线,不代表实施中的用地红线。
以街坊为单位成片开发建设时,经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街坊内各地块的用地界线进行调整、合并及细分,但所涉及项目规模必须符合图则中提出的控制指标要求。
3.在本次设计范围内,土地使用和开发建设宜成片进行。
开发建设过程中,需在本次规划基础上编制相应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经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建筑与场地环境设计。
4.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及用地规模必须符合文本和图则的规定。
5.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现实原因或特殊要求,确需变更规划用地性质及用地规模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的批准。
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应有利于环境改善和提高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并不得影响周边地块土地和建筑的正常使用。
6.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宜在同类别范围内调整,并同时符合用地兼容及建筑相容性的规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划 设计 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