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28151877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52.76KB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三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三综合测试题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项目
时间
粮食
棉花
钢
煤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952年、1956年”,这时中国正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表格中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在上升,说明B、C两项正确;钢、煤、原油的产量比粮食、棉花的产量上升比例明显要大得多,说明A项错误,D项正确。
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2.(2015·福建泉州市期末质检)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
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之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此决议目的是( )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时间是1953年,对象是引导农民群众,方式是由低级到高级,目的是走向社会主义。
1953年,中共领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1956年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择B项。
A项是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C项人民公社的提出在1958年,D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以后,均不符合题目的时间信息。
3.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阶级结构
③主要矛盾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支配地位;剥削阶级不复存在,被改造成了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对此中共八大有明确的叙述。
4.流行语常常代表社会发展的潮流,下列流行语体现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特征的是( )
A.超英赶美B.效率就是生命
C.摸着石头过河D.造反有理
【答案】 A
【解析】 “超英赶美”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流行语,“效率就是生命”“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流行语,“造反有理”是“文革”时期的流行语。
故本题选A。
5.下图为“大跃进”时期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浮夸风 B.高指标
C.瞎指挥D.不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 D
[解析] “大跃进”是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情况下,轰轰烈烈开展的,这也是其主要失误之处,故选D。
6.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的弊端,其实质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选A项。
7.“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共同的惨重教训是( )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答案】 A
【解析】 采用排除法,B项是指“文化大革命”,D项是指人民公社化运动,C项三者都符合,但不是其发生的根源。
8.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
这主要是为了( )
A.引导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
B.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C.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答案】 B
【解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背景不符。
9.下列趋势图,最能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的是( )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文革”期间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措施使国民经济有所复苏。
10.下列对我国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最恰当的评价是( )
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依据阶级斗争这一主要矛盾制定方针政策
C.我国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了冒进政策
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答案】 D
【解析】 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十年的总体特征。
注意时间限定“1956~1966年”,A、B、C三项都是指这段时间曾一度出现的现象,但不代表全部。
这段时间虽然出现过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11.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有的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时代背景以抒发美好愿望。
下列春联可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是( )
A.“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
B.“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
C.“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争荣”
D.“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有时”
【答案】 C
【解析】 “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是指十年“文革”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影响;“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是指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因此答案选C。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端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集体农业的……消失,这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3.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 )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答案】 A
【解析】 B项和D项是指家庭承包责任制;C项是不正确的,二者性质是相同的,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表述是二者的共同目的和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14.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 )
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答案】 B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当时还未提出,D项不符合题意;农村改革主要是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这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借鉴意义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15.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不可能包括( )
A.父子兄妹在耕作生产责任田
B.深圳利用外资进行经济建设
C.秦皇岛拥有大量海内外客商
D.浦东新区出现许多跨国公司
【答案】 D
【解析】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开始于1990年4月,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符合题干中“20世纪80年代”的时间条件。
16.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000亿元
7.18倍
国民收入
17400亿元
5.78倍
48.5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
A.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B.国民经济高度繁荣
C.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 D
【解析】 A项中的“实现”,B项中“高度繁荣”不符合史实;C项中“市场经济体制”未反映,由“1978”提示可推断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有赖于改革开放的进行。
17.下图是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发行的股票。
作为史科,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
D.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回答本题可从股票上的时间来判断分析,1984年创立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
A项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在1953~1956年,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是在1981年,D项“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时间上都不符合,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8.上海市的高冉同学在一本书上了解到1984年党中央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而他的家、叔叔的家、姑姑的家、爷爷奶奶的家均在上海以南的开放城市中。
那么,他们的家可能在以下哪些城市中( )
①湛江 ②北海 ③宁波 ④广州 ⑤武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武汉不属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排除⑤即可。
19.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C.“人家”和我们都错了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材料含义看:
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要想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A、B两项未能反映材料的实质含义,C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D。
2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 C
【解析】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思想。
中共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所以本题答案是C项。
21.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③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④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A。
22.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了如下政治词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一五”计划 ②“大跃进”
③以阶级斗争为纲 ④股份制改革
A.①③②④B.④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④③①②
【答案】 C
【解析】 “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革”时期的;股份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
23.“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答案】 C
【解析】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1992年”等信息不符。
24.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资本金24756.22亿元;个体工商户2850.53万户,资本金3782.35万亿元。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
关于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占比重日益增加
C.非公有制经济体实力的增强,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显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
D.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 D
【解析】 我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的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5.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
①摸着石头过河 ②不是一帆风顺
③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B.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①②③都正确D.①②③都不正确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逐步找到了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正确处理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的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1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
26.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保障。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这是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第六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问题的最长关注周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形。
材料二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摁血手印,写下保证书:
“我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
材料三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试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岗村的农民要实行“分田到户”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发展。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
(2分)
【答案】
(1)历史事件:
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使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原因:
解决温饱问题;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3)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4)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关注农民利益。
27.下列两幅表格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状况。
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回答。
表一:
1957年工农业产品总量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份增加
粮
1.95亿吨
19%
30%
棉
164万吨
26%
935%
钢
535万吨
296%
580%
煤
1.3亿吨
96%
210%
表二:
1956~1966年工农业生产总量
品种
1956年
1965年
农业总产值
610亿元
590亿元
粮食
3.85亿吨
3.89亿吨
棉花
144.5万吨
209.8万吨
工业总产值
642亿元
1402亿元
钢
447万吨
881万吨
(1)表一说明了什么?
分析其原因。
(6分)
(2)表二说明了什么?
分析其原因。
(6分)
(3)综上,你有何认识?
(2分)
【答案】
(1)表一:
1957年较1949年工农业有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工业增长更快。
原因是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解放了生产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优先发展了重工业。
(2)表二:
全面建设时期我国工业产值成倍增长,但农业产值有所下降。
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农业上的“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制定经济政策,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8.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 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三 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
数据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3%
数据二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
《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其有何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分)
(3)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分)
【答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2)我国人民的生活由温饱到逐步实现小康;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供应得到保障。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4)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开创中国建设新局面;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等。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4年,国有企业张裕公司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挟品牌优势,成功发行8800万(B)股,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近年来,张裕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骄人业绩。
材料二 1978年、2002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构成成分及其所占比例
时间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
1978年
77.6%
22.4%
0
2002年
50.5%
40.8%
8.7%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张裕公司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背景。
(6分)
(2)依据材料二简要指出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分)
(3)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3分)
【答案】
(1)变化:
由国有企业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变化:
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集体经济的比重迅速上升,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从无到有。
主要原因:
我国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主要特点: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 专题 综合测试 人民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