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微生物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148899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133
- 大小:111.43KB
最新微生物学教案.docx
《最新微生物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微生物学教案.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王宜磊
菏泽学院生物系
2004.06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分科
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是一大群形体(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视之不见的单细胞,多细胞,甚
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
衣原体;蓝细菌
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及原生动物;
微生物单细胞藻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①1735年林奈的两界分类系统:
动物界;植物界
②1969年魏塔克(R.Whittaker)的五界分类系统:
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
核生物界;真菌界
③70年代我国学者王大耜等在魏塔克五界的基础上提出六界分类系统:
即增加病毒界
6界微生物占了4界,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微生物的特性(五大共性)
①体积小,表面积大
是本质是基础,小体积大面积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的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
环境信息的接触面;
表面积/体积:
乳酸菌=120000
人=0.3
鸡蛋=1.5
②吸收多,转化快
乳酸菌每小时吸收的营养物质的重量达自身重量的100多倍;
一个70公斤重的人每昼夜进食5公斤(量够大的了)那么每小时吸收的量只即自身重量的0.3%。
500公斤重的酵母菌菌悬液每天利用氨水和废糖蜜至少能生产5000(有说5万)公斤的蛋白质;而500公斤重的一头肉牛每天只能生产0.4-0.5公斤的蛋白质。
③生长旺盛,繁殖快
大肠杆菌如各方面的条件都合适,每12.5-20(有说20-30)分钟分裂一次,按20分钟来算,则1昼夜分裂72次,那么1个菌体就会产生2的72次方个(即4722366500万亿个),重达4722吨;
酵母菌每2小时分裂一次,12小时可收获一次,一年可收获数百次,要比其它动植物快的多。
④适应性强,易变异
a.适应性强
耐热:
90℃的温泉中甚至250-300℃的海底火山口附近有微生物;
耐寒:
常年冰封的两极(甚至零下19℃的不冻湖中)有微生物;
一般微生物都能耐负196℃(液氮)及负253℃(液氢)。
耐盐:
32%的饱和食盐水中有微生物。
耐干:
产芽孢杆菌能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耐酸:
氧化硫硫杆菌能在5-10%的硫酸中生长。
耐碱:
脱氮硫杆菌能在pH10.7的碱液中生长。
耐压:
地球大洋最深处在关岛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静水压1103.4个大气压,可仍有细菌在生活。
b.易变异
由于微生物数量多,繁殖快,与外界直接接触,使其能产生大量的变异后代;青霉素是
由产黄青霉产生的,1943年时每毫升发酵液只能产生20单位,目前发达国家已达5-10万单位;另外,菌类的抗药性也说明了变异的存在,原来严重感染的病人每天只要10万单位的青霉素,而现在则要800万单位。
(40、80、160、400万单位)
⑤分布广,种类多
动植物体内外,土壤中,海洋里,大气中,岩石内到处都有微生物,人们用地球物理火
箭从距地球表面85公里的空中找到了微生物,在万米深的海底也找到了微生物,在427米的沉积岩心中找到了活的细菌。
现在动物有150万种,植物有50万种,微生物目前发现的有10-15万种,但据前苏联的科学家估计发现的仅占微生物总量的5-10%,微生物的总量比动植物的总和还要多。
5.微生物的作用
a.在物质转化中作用重大
植物(微生物)光合作用
无机物_-------------——---→有机物
←——————————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作用重大
日常生活:
酱油、醋、酒、味精、食用菌
农业:
5406菌肥,920,B.T.生物杀虫剂
工业:
医药:
国防:
环保:
c.害处:
引起动物和人的传染病
引起作物病害
引起食品变质
二、微生物学的任务和分科
1.何为微生物学?
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变异、代谢、生态以及微生物在工、农、医药、卫生、环保、生物工程等分娩的应用。
2.微生物学的分科
①着重研究基本理论的有:
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形态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物化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分子微生物学等。
②着重应用性研究的有:
应用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抗生素学、食品微生物学、酿造学、乳品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地质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
③据研究对象分为:
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噬菌体学、野生动物学、藻类学、支原体学、自养菌生物学、厌氧菌生物学。
④据生态环境分为:
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
⑤着重实验性研究的为:
实验微生物学
⑥与其它学科的交叉:
分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微生物数值分类学、微生物地球化学。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
一、我国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我国人民在距今8000-4500年间发明了制曲酿酒工艺,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会制酱和制醋,宋代已采用曲母进行接种,并会制造红曲,900年前利用自养细菌的胆水浸铜法生产铜,在2000年前发现豆科植物的根瘤有增产作用,在宋代还创造了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方法,最早发明用人痘来预防天花,比英国的Jenner(琴纳1796年)早半个多世纪。
华佗去腐肉以防传染也是免疫学知识的应用。
我国制曲酿酒有4大特点:
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验丰富,品种多样。
另外,食用菌栽培为我国首创;用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方法保存食品。
二、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创立
微生物世界是一个难以认识的世界:
①体微小:
人能看到大于1mm的东西,而微生物大都在几个微米到几十个微米之间。
②外貌不显:
单个微生物虽然看不见,但其群体菌落(菌苔)却是可见的,但因其外形往往平淡无奇,不甚显眼,极易被忽略。
③杂局混生:
在不能分出纯种前,很难知道各种微生物对自然界和人类真正作用。
④因果难联:
得病早期不易查出,后期也很难想到是微生物在作怪;腐败也是如此,看不见,菜馊了,加之微生物繁殖快,代谢活力强。
当人们对微生物世界处于无知状态时,往往表现出“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食而不察,得其益而不感其好,受其害而不知其恶”,处于愚昧状态之中。
(一)微生物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胡克(Leeuwenhook,1632-1723)1676年最早发现微生物(罗伯特胡克是最早发现细胞的人),他一生制作了419架显微镜,放大率在50-300倍,用其观察了雨水、污水、污泥、牙垢、精子、红血球,发现了球形、杆形、螺旋形的细菌,并绘成了图,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二)微生物学的创立
杰出的奠基人是法国的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的柯赫(Koch)。
1.巴斯德的主要贡献:
否定了自然发生说(他认为生命只能来自于生命的胚种),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是由病原菌引起的,并研究出了多种菌苗。
2.柯赫的主要贡献:
发明琼脂固体培养基,发明了细菌染色方法,分离到了多种病原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提出了柯赫定理:
①一种病原微生物必定存在于患病动物中;②这一病原微生物必能从寄主分离到,并能得到纯培养;③分离到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必然出现特有的疾病症状。
3.贝依林克(Beijerinck):
提出了自养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4.伊凡诺夫斯基(前苏联):
最早发现了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三、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1.传染病和免疫学的独立研究
2.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结合:
生产出了乙醇、丙酮、乳酸、甘油和其它有机酸、蛋白质、油脂等微生物产品。
3.微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
①1941年比德耳(Beadle)和塔图姆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并使链孢霉成为遗传研究的材料之一。
②1928年格里菲斯发现了细菌的转化现象(肺炎双球菌),并且在1944年埃弗雷证明了DNA为转化因子,由此发现了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
③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假说。
④1946年莱德伯格和塔图姆发现了细菌的接合现象,并且发现了F因子和Hfr菌株。
⑤1952年辛德和莱德伯格发现了转导作用,并找到了转导的载体是噬菌体。
⑥1952年和1961年莫诺和雅各布提出了操纵子学说,同年尼伦伯格提出了遗传密码的理论,从而使遗传信息转录、翻译和表达得到了阐明。
⑦1963年,莫诺又提出了调节酶的变构理论,使分子生物学更快地成长起来。
第三节我国微生物学的简况
生物工程学:
微生物工程吸收了新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细胞融合),酶工程(固相酶)等新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工程学。
基因工程:
在DNA的分子水平上动手术,将一种细胞的结构基因转到另一种细胞中去。
基因文库;想用哪个基因可以随意调出。
我国在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酿酒、酶制剂、食用菌、农药、菌肥的研究和生产方面以有相当的基础,特别是抗生素的产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衣原体1956年汤飞凡首先通过鸡胚培养分离出来。
立克次氏体1934年我国学者谢少文首先用鸡胚培养成功。
第四节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在近代科学中,对人真正作用福利最大的一门科学就是微生物学。
一、医疗战线的六大战役:
1.外科消毒术的建立
2.寻找人畜病原菌:
炭疽芽孢杆菌(1877),麻风分支杆菌(1874),肺炎链球菌(1880),伤寒沙门氏菌(1880),结核分支杆菌(1882),豆号弧菌(1883),破伤风梭菌(1884),鼠疫耶尔森氏菌(1894),痢疾志贺氏菌(1898)。
3.免疫防治法的应用:
种人痘始于我国宋朝真宗年间1796年,卡介苗1923制成。
4.化学治疗剂的发明:
为抑制或杀死潜伏于人或大雾体内部的病原菌,就必须寻找一类对病原菌有强大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药物,化学治疗剂,磺胺类药物!
1941年)。
5.抗生素治疗的兴起:
1929年英国化学家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1944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威科斯曼(Waksman)从近1万株放线菌中找到了链霉素,接着找到了氯、金、红、新、万古、卡那、庆大等霉素。
1978年已找到5128种抗生素,1984年已统计到9000种,现在1万中左右。
6.用遗传工程和生物工程技术使微生物生产生化药物。
二、微生物在工业发展中的六个里程碑
1.自然发酵与食品饮料的酿造。
2.罐头保藏。
3.厌氧纯种发酵技术(酒类生产)。
4.深层液体通气搅拌培养(制药工业)。
5.代谢调节理论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味精、甘油等一些化工产品的生产)。
6.生物工程的兴起。
三、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以菌治虫,以菌治病,以菌治草(微生物治草剂),以菌增肥(5406),以菌促长(920、赤霉素),以菌产沼气,以菌当饲料(单细胞蛋白),以菌当药物,以菌当蔬菜。
思考题
1.什么叫微生物?
其主要类群有哪些?
2.何谓微生物学?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什么?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不具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
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有人将属于螺旋状细菌的螺旋体单独列出)。
第一节细菌
细菌(bacteria,单数为bacterium)是一大类群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主要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不少细菌对人类有害,可使人和动物致病,使食品和物品腐烂变质;很多细菌对人类有益,如能生产味精等。
所以细菌与人类关系密切。
一、细菌细胞的形态
(一)细菌的基本形状
细菌有三种常见形状:
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杆菌最多,球菌次之,螺旋状细菌最少。
1.球菌(coccus,复数为cocci):
球状的细菌。
据细胞的分裂面和子细胞分离与否有不同的排列状态:
单球菌(尿素微球菌)
双球菌(肺炎双球菌)
链球菌(酿脓链球菌、溶血链球菌)
四联球菌(玫瑰色微球菌、四联微球菌)
八叠球菌(藤黄八叠球菌)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杆菌(bacillus,复数为bacilli):
杆状的细菌。
形态多样:
短杆状:
短杆菌或球杆菌(甲烷短杆菌属)
长杆或棒杆状:
长宽差别较大(枯草杆菌、北京棒杆菌、白喉棒杆菌)
梭状:
两端稍尖,(梭菌属:
鼠疫巴斯德氏菌)
分支杆状:
有分支(结核分支杆菌)
平截杆状:
两端平截(炭疽芽孢杆菌)
3.螺旋状细菌(有人称为螺菌,spirillum,复数为spirilla):
螺旋状的细菌。
弧菌(vibrio):
螺旋不到一周,菌体呈弧形或逗号状,霍乱弧菌。
螺菌:
螺旋1-6周,外形坚挺的螺旋状细菌,红螺菌。
螺旋体(spirochaete):
螺旋6周以上,由原生质柱、轴丝、外鞘组成,柔软易曲的螺旋状菌体。
钩端螺旋体,梅毒密螺旋体。
4.特殊形状的细菌
菌体分叉:
双歧杆菌
菌体末端有柄:
柄杆菌
菌体有附器:
臂微菌
(二)细菌的大小
细菌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10-3mm=10-6m
病毒多用纳米(nm)为单位,1μm=103nm
细菌的大小不一,球菌直径0.5-2μm,
杆菌1-5×0.5-1μm
螺旋菌大小差别较大,
大肠杆菌平均长2μm,直径0.5μm,150个大肠杆菌细胞头尾相接等于3mm长的一粒芝麻;120个大肠杆菌捆在一起才有一根头发粗细(人发平均直径60μm),109个大肠杆菌才有1mg重(1个大肠杆菌10-12g)。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基本结构:
大多数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内含物)和核区(及质粒)。
特殊结构:
某些细菌才具有的结构,鞭毛(纤毛、性纤毛)、荚膜(粘液层)、芽孢(伴孢晶体)。
(一)基本结构(一般结构,不变结构)
1.细胞壁(cellwall)
1)功能:
①维持细胞的形状;
②保护作用(使细胞免受外力损伤,阻挡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③协助鞭毛运动;
④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2)化学组成:
主要为肽聚糖(原核微生物特有)作为骨架,另外有蛋白质、脂类、多糖等充填其中。
垣酸(teichoicacid):
又称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氏细菌所特有,它由多个核糖醇或甘油以磷酸二脂键连接而成的一中酸性多糖。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为革兰氏阴性菌所特有,由磷脂和多糖紧密结合而成,结构复杂,其化学组成因菌种而异。
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由脂类A、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几乎所有细菌的细胞壁都含有肽聚糖(产甲烷细菌和嗜盐细菌等古老细菌除外)。
3)肽聚糖的结构
①组成:
N-乙酰氨基葡萄糖(N-乙酰葡萄糖胺,简写G)
N-乙酰胞壁酸(简写M)
短肽(主要为四肽)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独特成份:
N-乙酰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D-丙氨酸和D-赖氨酸。
β-1,4糖苷键
②结构:
N-乙酰氨基葡萄糖————————N-乙酰胞壁酸
肽键
N-乙酰胞壁酸——————短肽
肽键或肽桥(肽链)
短肽—————————短肽(肽键:
一个四肽以第4个氨基酸与其相邻四肽中的第3个二氨基庚二酸直接相连,占25%;肽桥:
一个四肽以第4个氨基酸与其相邻四肽中的第3个L-赖氨酸通过5个甘氨酸组成的肽桥相连,占75%;)
这样形成立体交叉的立体网状结构。
G-—-M-—-G-—-M-—-G
G-—-M-—-G-—-M-—-G
G-—-M-—-G-—-M-—-G
G-—-M-—-G-—-M-—-G
溶菌酶对细胞壁的影响:
切断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β—1,4糖苷键的连接,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对细胞壁的影响:
干扰短肽之间肽键(或肽桥)的形成,使细菌细胞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导致细菌低渗性裂解。
(杆菌肽,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枯草菌素)
4)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G+菌G—菌肽聚糖含量高(40-90%)含量低(5-10%)
脂类含量低(2%)含量高(20%)
垣酸+—
蛋白质含量低(10%)含量高(60%)
厚度厚(20-80nm)薄(10-11nm)
结构简单,只有肽聚糖层1层复杂,有肽聚糖层和脂多糖层2层
5)革兰氏染色:
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创立的鉴别细菌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①方法:
涂片;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
②机理: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份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的含量和交联程度均较高,层数也多,所以细胞壁较厚,壁上的间隙较小,媒染后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不易脱出细胞壁;另外,由于脂类含量很低,经乙醇脱色处理后,主要引起肽聚糖脱水,使网孔孔径变的更小,通透性进一步降低,结果蓝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留在细胞内而呈蓝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含量与交联程度较低,层数也少(多数1层,个别至多2层),故其壁较薄,壁上的孔隙较大;再者,细胞壁的脂类含量高,经乙醇脱色处理后,细胞壁因脂类被溶解而孔隙更大,所以结晶紫—碘复合物极易脱出细胞壁,酒精脱色后成无色,经沙黄复染,就呈现沙黄的红色。
③影响革兰氏染色的因素:
脱色时间;菌龄;涂片质量。
6)细胞壁缺损型细菌:
┌自发缺壁突变(用青霉素筛出)———L-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G+菌)——原生质体
│└人工方法破壁│
│└部分去除(G-菌)——球形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支原体
①L型细菌:
在低浓度青霉素中或在高渗溶液中,细菌失去合成肽聚糖的能力,因而没有细胞壁,(由于1935年首先被英国李斯特研究院发现,故称L型细菌)菌落呈“油煎蛋”状。
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在无青霉素环境中连续培养可恢复正常。
在高渗溶液中能存活,呈球形,菌龄长时能呈丝状或链球状。
对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有抗性,而对四环素等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更敏感。
②原生质体:
用溶菌酶处理G+菌,由于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只有肽聚糖层一层)。
细胞壁可完全除去,而得到一个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球,称原生质体。
③球形体(原生质球):
用溶菌酶加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处理革兰氏阴性菌,只能除去细胞壁中肽聚糖层中的肽聚糖,而不能除去脂多糖层,这样部分去除细胞壁的细菌呈球形,故称球形体。
④支原体:
无细胞壁的细菌,后面详细讲解。
附: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比较:
支原体细菌L型
稳定性稳定(不能恢复为具有细胞壁类型)不稳定(能恢复为具有细胞壁类型)
培养基不需要高浓度盐类培养基也能保持需要高浓度盐类培养基才能保持细胞
细胞的完整性的完整性
细胞膜固醇含量高不含固醇
对青霉素的无不良反应繁殖受影响
反应
2.细胞膜(cellmembrane)及内膜系统
1)功能
①渗透屏障(维持细胞内正常的渗透压)
②物质运输
③参与膜脂、细胞壁各种组分及荚膜等的生物合成
④参与产能代谢(电子传递链和ATP酶都在细胞膜上)
⑤分泌细胞壁和荚膜的成份(孔蛋白、脂蛋白、多糖)、胞外蛋白(各种毒素、细菌溶菌素)及胞外酶(青霉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等)
⑥参与细菌的分裂活动(与DNA复制和子细菌的分离有关)
⑦与细菌的运动有关(提供鞭毛的着生位点)
2)化学组成和结构
几同真核生物,也由蛋白质(穿过磷脂层的整合蛋白--IP和位于膜表面的周缘蛋白—PP)和双层磷脂分子(及少量糖类)组成单位膜。
但不含固醇。
厚约7-8nm。
细菌的膜蛋白除其结构作用外,还在物质转运和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如:
转运蛋白、电子传递蛋白、ATP合成酶等)。
3)内膜系统
细菌不含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但可依靠其发达的内膜系统完成相应的功能。
①间体:
细菌的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一个或几个囊状、管状、片状的结构,位于中央的间体可能与DNA复制和横隔壁形成有关。
位于周围的间体可能与胞外酶的分泌有关。
②光合作用膜(类囊体):
光合细菌细胞膜内陷延伸或折叠形成的囊状、管状、片状的结构,上有光合色素(细菌叶绿素)和电子递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有的书上又将紫色光合细菌的称为载色体,将绿色光合细菌的称为膜囊—绿体,不与细胞膜相连)
③羧酶体:
某些硫杆菌细胞内散布的单层膜(非单位膜)围成的多角体结构,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故称羧酶体。
④其它:
固氮菌、甲烷利用菌等也有发达的内膜,可能与这些细菌利用难溶于水的气体(氮、甲烷)有关。
3.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物质总称为细胞质。
有流体部分(细胞溶质,内含可溶性酶类和RNA)和颗粒部分(主要为核糖体、贮藏性颗粒、质粒等)
1)功能:
是进行物质代谢及合成核酸蛋白质的场所。
2)化学组成:
水、蛋白质、核酸(质粒中的)、多糖。
3)核糖体:
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每个细菌约有1万个70S的核糖体。
4)贮藏性颗粒:
通常较大,为单层膜包围,营养物质过剩时积累,营养物质贫乏使动用。
①糖原和淀粉:
碳源和能源贮藏物。
细菌在碳源过量而氮源限量的条件下生长是会大量积累糖原。
②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
是细菌所特有的一中折射的、单层膜包裹的大小变化很大的类脂颗粒,也是一种碳源和能源的贮藏物。
在碳源过量而氮源贫乏时积累。
相当于一般生物中的贮藏的中性脂肪。
③异染粒:
是有些细菌的细胞内能引起碱性染料所染颜色发生改变的一种颗粒,是一种多聚磷酸盐颗粒,是磷酸盐(磷素)和能量的贮藏物。
常在核酸合成受阻时产生。
④硫粒:
有些硫细菌能氧化H2S为硫,获得能量,并贮藏硫形成硫粒。
当外界硫缺乏时,将硫进一步氧化获得能量。
是硫素和能源的贮藏物。
⑤气泡:
有些水生细菌含有的,有许多小气囊组成的结构。
气囊壁为蛋白质。
能使细菌具有浮力,以利于细菌在适宜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的环境中生活。
4.核区与质粒
1)功能:
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2)结构:
无核膜、无核仁,由一个环状DNA分子高度缠绕而成,其中央部分还有RNA和支架蛋白。
细菌无典型的染色体结构,但通常都称核区中DNA为染色体DNA.细菌DNA不与组蛋白结合,而与精氨、亚精氨结合。
3)质粒:
存在于细菌等微生物细胞中核质(染色体)以外的遗传成份,是双链环状的DNA,能复制,表现或不表现一定的性状,不影响微生物的生存,能在细胞之间传递,是很好的基因载体。
常见的质粒有:
F因子、R因子、细菌素因子等。
(二)特殊结构
1.鞭毛和纤毛
1)鞭毛:
①概念:
某些杆菌或弧菌菌体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十根细长、波浪形弯曲的丝状体结构,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②化学组成:
90%以上为蛋白质(鞭毛蛋白),另有多糖等。
③形态结构:
一端着生细胞膜上,直径13.5nm,长20μm的中空螺旋丝状结构,由丝状体、钩状体和基体(G+菌仅有S、M两个环,G-菌有L、P和S、M四个环)组成。
原核生物的鞭毛无9+2结构,由数条鞭毛蛋白组成的中空螺旋状结构。
④功能:
鞭毛转动能推动细菌运动。
与细菌的趋性运动(趋光、趋氧、趋化、趋磁)有关。
⑤着生方式与分类:
┌一端单毛菌:
霍乱弧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微生物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