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1.docx
- 文档编号:28148564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4.15KB
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1.docx
《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1
课题
种子发芽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程度分析
本课延续三四年级对植物的学习单元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经验,通过对比实验的形式,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突出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严格变量的控制。
学生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了解控制变量的对比研究方法。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应以辅助、参与为主,适时进行鼓励,不要包办代替,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能设计简单的二维图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
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4.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亲身经历各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课前准备
用水浸泡一天以后的植物种子、放大镜、刀片、镊子、瓷盘、纱布等。
观察记录。
让学生自己确定要准备的材料。
相关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一)活动一 种子的构造
1、导入新课
用生活实例引出探究的主题,课件出示一盘热气腾腾的黄豆芽。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黄豆芽吗?
你知道黄豆芽是怎样生出来的吗?
(学生自由汇报)
师:
是的,种子种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发芽生长。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新的课题:
种子发芽了
2、自主观察
研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师:
一粒小小种子可以成长为一棵健康的植物,种子里面有什么?
请同学们猜一猜。
师:
为了解开其中的奥秘,我们先来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
师:
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
师:
确定好了怎样探究很重要,但及时记录探究结果同样重要,你打算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记录结果呢?
(可以画出来、可以记录)
(每组一盘用水浸泡过的黄豆 ,生分组活动)
学生探究观察,教师巡视。
3、交流总结
师:
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各小组代表展示图画——种子的构造)
师:
每一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汇报)
师边实物投影一粒黄豆种子,边解剖讲解:
外面的被我们剥下来的是“种皮”,里面的“豆瓣”我们称它为种子的“胚”。
胚还包括:
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等。
4、应用拓展
师:
同学们都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细致观察,并对观察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了下来,非常了不起。
那么你再想一想下种子发芽的应该是哪一部分哪?
(学生猜测)
师:
到底是种子的哪部分发的芽呢?
下面我们一起观看种子发芽的视频课件。
师小结:
一个健康的种子发芽不仅因为里面有胚芽,它还依赖外部条件,它需要外部哪些条件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活动二 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猜想与假设
师:
你认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可能与土壤有关、与水、温度、空气有关)
师:
(实物展示大豆种子),这是几颗完好的大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大家刚才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
哪些是大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本环节的教学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来研究,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
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
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那么又如何辨别大豆发芽哪些条件是必须的,而哪些又不是必须的呢?
我们不能随意猜测,要有科学的论断啊?
怎样的实验办法可行呢?
2.制定方案
师:
刚才同学们都能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看法,很好!
但科学是讲究证据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订实验方案,验证我们的猜测。
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研究内容。
(师巡视指导,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3.展示交流,确定研究方案
师:
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各小组学生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方案。
选择确定水组,温度组,空气组三种不同实验内容的小组。
实验一,种子发芽和水的关系。
要改变的条件是水,不改变的条件是光照、温度。
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一号种子放在有水的盘里(要用纱布覆盖,注意按时洒水),二号种子放在无水的干燥的浅盘中。
实验二,设计研究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
要改变的条件是空气,不改变的条件是水和温度。
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同样用水浸泡好的种子,一号种子放在常态的环境中下,放在室内即可,二号种子放在真空中。
实验三,设计研究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
要改变的条件是温度,不改变的条件是水和空气。
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同样用水浸泡好的种子,一号种子放在常温下,放在室内即可,二号种子放在温度低的地方中,可以在种子里面放入冰块,可以放在冰箱里。
【交流的过程既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的一个过程。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大胆想象,又要设计合理的证据,锻炼学生缜密的思维,锻炼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同时又要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合作,体现了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
师小结:
各个小组的同学经过团结合作,设计出了较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看来我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那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还需要我们按照方案的设计去进行认真的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一周后交流你的观察结果,同学之间也可随时交流。
【体现科学课堂的开放性,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起点,将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对象放在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去进行观察,去记录,这样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事实,科学数据说话,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
4.整理搜集信息,思考与结论
师:
很多同学已经急不可待想知道我们猜想的结果,今天老师把课前我的观察仔细的拍摄下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播放研究上述三个条件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仔细观看。
看完后提问:
说一说种子发芽了需要什么条件?
(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根据你的实验方案,你会观察到什么结果呢 ?
请同学们课下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课下怎样探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是经过反复实验、反复验证才获得的。
】
5.应用拓展
(1)师:
春天乍寒时节,农民伯伯在播种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土地上面盖上塑料薄膜?
(引导学生总结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空气湿润,适合种子发芽)
(2)师把已经发芽了的花生种子送给同学们,布置学生课下种在花盆里,继续观察它的生长情况,过一段时间交流观察发现。
【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一个结论的形成有时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搜集、分析、验证、恰当将课堂中无法完成的内容引导学生课下进行中期的观察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到科学家得出一个结论也不是很容易就形成的,需要反复观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
(3)课下了解种植辣椒的基本方法,观察人们是怎样栽培辣椒的。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
(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
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
培养皿里有:
绿豆或豌豆的幼根。
工具有:
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
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
师:
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
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
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
(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
师进一步讲解:
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
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师并板书:
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
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
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
(投影:
几种植物的根:
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
师:
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
(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
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
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
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
师:
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
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地品尝。
师:
老师这里有两杯配好的水,谁来尝一尝?
学生品尝
师:
都是盐水吗?
生:
一杯是咸的,说明放了食盐;另一杯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师:
根据“食盐放进水里,水就变咸了;糖放进水里,水就变甜了”这一现象你能提出哪些科学问题?
(学生口答),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类“它们到哪儿去了”和“它们在水中是怎样变得看不见的”等。
活动二:
配制溶液,认识溶解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教师问:
你想不想也做一杯盐水和糖水?
(想)怎么做?
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
师:
在实验中你还有哪些要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学生提建议。
师:
老师也有三个建议:
1、制作时一杯水中只能放一种物质;2、往水中放盐或糖时要适量,一般1-2小勺即可,可以先放一小勺,观察现象,然后再放一小勺,再观察;3、认真观察盐和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
2.动手制作,配制溶液。
师:
下面就按照我们刚才提到的方法做一做,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最多,并把发现记录下来。
组长领取第一组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3.汇报交流。
师:
制作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
盐(糖)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水变咸了(甜了),长时放无沉淀等。
4.过程反思,理解概念。
师:
刚才同学们说:
“化了”“溶化了”“不见了”,我们科学上称为“溶解”(板书)。
通过
实验我们对溶解现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视频出示):
像盐、糖在水中的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
里,不会自行沉淀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教师板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会交流与沟通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需求。
《科学课程标准》中,把“学会交流”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等。
尽量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上台发言,交流实验的现象和发现。
我着重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发现,让学生描述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理解溶解的含义。
】
活动三:
实际应用,鉴别物质。
1.介绍实验材料: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溶解盐和糖,那么,水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
(视频出示):
面粉、土、沙、粉笔末、洗衣粉、奶粉、淀粉、味精。
2.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实验材料。
3.分组讨论完成实验记录表的猜想部分(出示实验记录表)。
4.实验要求:
师:
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要让大家认可应该怎么办?
学生:
具体做一做,验证一下。
师:
这么多的物质实验起来容易混乱,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学生:
彩笔编号、贴标签、对应、分类验证等。
师:
你们觉得多长时间能验证完?
学生:
3分钟、5分钟等。
师:
给大家(5---8)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能够完成任务?
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中
5.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我们的实验记录 (溶解的画“v”,不溶解的画“o”)
洗衣粉
粉笔末
豆奶粉
沙
味精
土
淀粉
面粉
我们的猜测
实验结果
6.汇报交流。
要求汇报的同学要清楚地阐明小组的验证结果,其他同学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在别人发言结束后补充、质疑。
师:
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你们的实验成果?
学生汇报:
如果出现争议的物质,可让学生继续实验研究,直到无争议。
师:
对照刚才的猜想和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学生:
要敢于大胆猜想;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猜想上,要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等。
活动四、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继续往盛盐水的烧杯里加盐,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
盐水更咸了;加到一定程度盐就不溶解了;一直溶解下去等。
师:
那我们试试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加到一定程度,盐不再溶解,杯底有未溶解的盐
师小结:
当我们继续向盐水中加盐,加到一定程度,盐就不再溶解了,这种现象我们叫做“饱和”,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像白糖、食盐等这些溶于水的物质都会出现饱和现象。
三、课后拓展
1.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2.用量筒分别取200ml水倒入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里,然后分别加盐和糖,直到饱和,看能溶解多少盐和糖?
比一比谁溶解的量大?
【让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并利用所学知识辨别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意识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
板书设计:
4水变咸了
放入水中
食盐微小颗粒溶解
均匀分布
教后反馈
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首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解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到猜想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再到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然后移栽发芽的花生种子到花盆里,继续观察。
整个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还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于课堂教学,把种子发芽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种子发芽了”的过程。
课题
种辣椒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程度分析
在了解了种子发芽的条件以后,让学生利用上节课的研究成果,是地种植一种植物,连续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初步掌握栽培植物的一般方法。
在教学中应灵活地进行处理,不一定局限于辣椒一种作物,可以根据需要,改为共同种植一种生长期短、易存活的小型植物,甚至可以由学生小组、学生个人独资挑选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种植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习植物种植的方法,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2.能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假设和结论,能运用各种方法表达研究的郭成和结论。
3.能根据需要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根据需要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运用各种方法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课前准备
花盆、土壤、铲子、喷壶、辣椒种子、科学记录表。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谜语:
“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
”(打一种蔬菜)
同学们猜猜看,这是什么呀?
答案:
辣椒
二、探究活动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辣椒的资料,咱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教师展示资料:
辣椒属茄科一年生或多年生作物。
其营养价值极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既是人们爱吃的蔬菜,又是主要的调味品之一。
目前在我国由北至南普遍种植。
)
教师相机展示各种辣椒的图片。
……
三、交流辣椒种植信息
㈠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们获得了哪些关于辣椒种植的信息?
全班范围内交流。
㈡教师归纳总结:
1.苗床选择
应选择阳光充足、土质肥沃、水源条件好,前茬没种过辣椒、茄子、西红柿的地块作苗床。
2.浸种
用55℃温水浸种并不断搅拌,至30℃停止,浸泡8~12小时。
然后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播种。
3.注意播种密度、浇水、盖土。
㈢指导学生填写29页的图表。
明确种植的具体要求。
㈣古人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下面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开始我们的辣椒种植,好吗?
㈤分给学生事先浸泡好的辣椒种子,小组分工合作种植辣椒。
㈥教师提示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首先是要间苗,用镊子将弱小的苗拔掉,每棵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2—3厘米。
等到真叶长出来后,要移栽,直径5寸的花盆,只能栽一棵。
7寸的花盆种两棵,十寸的花盆种四棵。
移栽以后,可能会出现干瘪的样子,放在阴处、喷点水就行了,种的情况大体如此。
2.日常管理记住八个字:
不干不浇、浇必浇透。
下大雨要防止雨水直冲,因为在花盆里根基较浅。
3.施肥要结合淋水进行。
一般在施完肥后立即淋水,不但可以冲洗干净叶片,以免烧叶,还可淋湿土壤,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
施肥分别在四个时期进行:
植株生长初期、生殖生长初期、结果初期、盛果期。
肥料不要用化肥,可以在可乐瓶子里,浸泡鱼内脏、磨豆浆时剩下的豆渣等东西。
待发酵后,取一份、加九份水,直接浇在盆里。
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定辣椒生长记录图表。
提示学生要长期不懈的观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活动
希望同学们能精心照顾自己的小辣椒,等到收获的时候,我们看看谁的辣椒长的最好,可以被评为“辣椒王”。
教后反馈
本实验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
课题
植物的花
课型
课时
学习程度分析
本课通过开展寻找、观察花、研究花的构造、给花分类、赞美花、制作花的标本等一系列的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培养其认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被子植物花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单性花和两性花;了解花序。
3.初步学会花的解剖。
4.通过对花结构的探索活动,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解剖、观察花,使学生知道花的构造。
课前准备
放大镜、镊子,小刀、泡沫塑料等自制花模型的材料、关于花的图片等相关资料、花的标本、关于赞美花的音乐、短诗等。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
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
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我们要想研究这些问题,先要从花的构造入手进行研究。
(板书课题:
植物的花。
)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花的构造一样吗?
师:
刚才同学们都已经把自己喜欢的花带来了,你现在想怎么研究它们呢?
小组讨论并交流汇报实验设计。
(出示课件:
实验步骤)
师:
下面我们就以迎春花为例进行研究。
开始实验之前,老师还要补充几点(出示课件):
1.解剖要求:
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
并且填好表格。
2.镊子的使用方法:
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
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3.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小组动手解剖。
(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
汇报成果。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师生总结。
在自然界中大约有65%的鲜花可以食用,哪位同学想品尝一下?
师品尝,鼓励生共同品尝。
活动二:
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
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给这些花来分类,你们认为怎么分好。
<小组讨论>
生可能会说:
按颜色分,按花瓣的数量分,按雄蕊的数量分等。
师:
老师这里有一种最科学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出示课件)
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
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师:
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
(出示课件)
师补充说明:
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
很高兴同学们掌握了花的构造,并能轻松就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花。
下面听一首歌曲《茉莉花》放松一下。
(播放音乐)
音乐听完了,同学们你们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赞美鲜花呢?
(三)回顾总结
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花的构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拓展
师:
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鲜花,但是好花不常开,那么怎样做才能把你喜欢的鲜花永久的保留下来做纪念呢?
生可能回答还可以制作花的标本。
师:
把花制作成标本,能够长期保存。
下课后同学们根据资料卡的提示,制作一种花的标本,下节课我们进行一次作品展评。
教后反馈
实验要求较高,需加强组织管理
课题
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程度分析
四年级上册中《植物的身体》一课将植物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刘部分,本课是分部分研究的最后一课,从学生熟悉的果实入手,一步步认识到果实形成的过程,总结出果实的基本特征,能区分果实与非果实,丰富学生果实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世间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3.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4.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果实和种子形成的简略过程
课前准备
放大镜、镊子、小刀、白纸,苹果、花生、黄瓜、橘子、香蕉等果实。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调整
(一)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开花结果”这个词,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课题:
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二)探究活动
1.研究果实的共同特征
讨论实验方法。
(1)从外形上找。
(2)从内部找。
切开或剥开果实看一看,师生一起找出果实的共同特征。
(师提示:
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
可以得出:
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
也就是说,凡是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
师生共同总结:
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
2.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以苹果的果实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研究
(1)提出问题:
花有了完整的结构就一定能结出果实吗?
生进行讨论。
得出结论:
花有了完整的结构不一定能结出果实。
(2)引导学生提出从花到果还要经历什么重要的过程的问题。
师:
那么如何才能结出果实呢?
学生在提出有关花朵和蜜蜂的关系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猜想的答案。
根据学生指出的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植物开花后结果与这些昆虫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交流。
(3)播放课件:
植物传粉受精的过程。
师补充说明:
通过视频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苹果的形成跟苹果花有密切的关系。
苹果花的雄蕊分布在雌蕊的周围,数量很多。
雄蕊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构成,花药内有花粉:
雌蕊分布在雄蕊中间,从外形看比雄蕊要粗一些。
雌蕊由子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最新 青岛 版六三制 小学 科学 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