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docx
- 文档编号:28145233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103
- 大小:65.60KB
现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docx
《现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
由郭沫若,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的机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艺》。
“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年6月,由cc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
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
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现代情绪。
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所以人们把在《现代》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体现其诗歌主张的诗人,称之为“现代派”。
它的代表诗人是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何其芳、路易士等。
他们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感情的直白宣泄,应该挖掘人的内心的深层体验,诗歌不能借重音乐和绘画,而提倡用象征手法去表现朦胧的意象,在形式上追求诗形的有意味性,努力建立一种自由、精致而又新奇的新诗形式。
【社会剖析派】三十年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题材多取自于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的剖析与再现,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达到形象而准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
茅盾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茅盾及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主要作家还有丁玲、沙汀、艾芜、吴组湘等。
【京派】1928年新文学中心南移后仍留在北方的一些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和《水星》、《文艺杂志》等为园地的,思想倾向创作风格相近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以朱光潜为核心理论家,带有浓厚的学院派色彩。
他们或继续前期乡土题材小说的写作,或描绘社会的种种世态,虽题材有别,而风格之恬淡柔美,温婉抒情却是一致的。
代表作家是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汪曾祺、李健吾、芦焚等。
【街头诗】也叫“传单诗”、“墙头诗”,它是抗战期间由田间、柯仲平等人在延安倡导的一种大众化的诗歌形式。
这类诗的特点是短小精炼,通俗易懂、易于记诵、富有鼓动性,常被印成传单或张贴在墙头,直接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例如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坚壁》、《义勇军》等作品都是街头诗的优秀之作。
街头诗的发展,促进了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
【七月派】抗战前期,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团结了一批青年作家,这是“七月”派的雏形。
1945年《希望》杂志创刊,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绿原,鲁藜、阿垅、曾卓、牛汉等年轻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发表,使七月派更为壮大,并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结束。
“七月派”着重抒写重大题材,表现对战斗的渴望与对光明的向往,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集中体现了胡风“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的理论主张。
但由于七月派中的大多数作家仍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范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映的深度。
【新闻体小说】是刘白羽在解放区创造的一种新的小说形式。
这种小说体式力图使小说艺术与报告文学互相渗透,具有介乎小说与报告文学两种体裁之间的某些特性,既具有报告文学的纪实性与及时性,又具有小说的可读性与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品《政治委员》、《火光在前》、《无敌三勇士》等。
【东北作家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者和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籍作家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骆宾基、李辉英、罗烽等。
他们的创作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跃动着时代脉搏,反映东北人民艰苦抗战的不屈精神和这块古老土地的痛苦裂变。
主要作品有《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科尔沁旗草原》等。
【新感觉派】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借鉴了新感觉派的方法和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小说创作,在表现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及现代人的畸形变态的精神状态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他们在小说形式、技巧探索上的先锋性和前卫姿态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其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代表作品有《将军的头》、《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上海的狐步舞》等。
【湘西小说】指沈从文描绘湘西奇异的自然风景、人情世态的作品。
这类作品展示了“一种健康的,正常的,又不悖乎人性的”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以及自然人性在时代大潮挤压下的扭曲与变形。
在与都市人生的比照中,讴歌了湘西底层人民朴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体现出作者的道德情感倾向和美学境界。
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等。
【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1929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由郑伯奇、夏衍等人组织的艺术剧社在上海成立,首倡“普罗列塔利亚戏剧”。
倡导戏剧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与民众相结合,强调戏剧的阶级意识,对推动中国戏剧向革命方向迈进,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的革命诗歌团体。
193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发起人都是参加“左联”诗歌组活动的骨干,其中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王亚平、白曙、杜谈(窦隐夫)等。
他们提倡诗歌的“大众格调”,创作大众化、口语化诗歌,重视诗歌的普及和与民众的结合。
1933年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刊),他们对我国革命诗歌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艺协会】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陕北后,为了继续苏区的文艺传统,推动抗日救亡文艺运动的发展,于1936年11月22日,在陕北保安成立,是我党在陕北成立的第一个文艺团体。
【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领导全边区文化运动的群众性组织,包括许多种类的文化团体,如“社会科学研究会”、“国际教育研究会”、“国际科学社”、“世界语学者协会”、“民众娱乐改进会”、“音乐界救亡协会”、“抗战文艺工作团”、“诗歌总会”等,都是“文协”的团体成员。
【上海孤岛文艺运动】其时空界限是: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是4年零1个月,地域是原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整个上海及上海四周的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这两个外国租界犹如汪洋中的一块孤岛。
就在这块孤岛上,掀起了有声有色,规模影响较大的抗战文学运动。
以历史剧和杂文创作最为活跃,并出版了《鲁迅全集》、《海上述林》等著作,对鼓舞全民抗战斗志,提高民族自信心,抗击敌后反动文化势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由人、第三种人】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自由主义文艺派别。
“自由人”是胡秋原,“第三种人”的代表人物是苏汶(杜衡)。
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等文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时,苏汶以“第三种人”的姿态出来声援胡秋原,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攻击左翼文艺,受到鲁迅、瞿秋白等左翼作家的批评。
“自由人”、“第三种人”与左翼作家的论争实质上是革命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两种文学观念之间的分歧。
【.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的一个分支,从1916年10月10日《时事新报》开辟“上海黑幕”专栏起,黑幕小说以上海为基地逐渐开始风行。
代表作者有向恍名(平江不肖生)、陆士谔、张秋虫(百花同日生)等。
黑幕小说以揭人隐私、泼人污水为能事,以迎合普通市民不高的审美趣味。
不仅失去了晚清民初“谴责小说”针砭时弊的力度,而且有害于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受到周作人等人的批判有所收敛,但并未绝迹,一直以地下形态存在。
【九叶诗人】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诗坛的九个诗人的合称,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的诗选《九叶集》而得名,他们是杭约赫、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袁可嘉。
“九叶诗派”是40年代出现的较为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受西方早期现代派诗人叶芝、里尔克、艾略特等人的影响,追求诗歌的现代化,诗歌的“戏剧化”,语言的陌生化等,特别强调对诗人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改造。
但他们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贡献一直到新时期以后才受到重视。
【身边小说】.或称“自叙传小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代表作家有郁达夫,郭沫若、陶晶孙、倪贻德等。
他们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创作多以自己的一些身边琐事为题材,往往大胆展现私生活,真诚袒露自己灵魂的深处,富有主观抒情意味。
【.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
兴起于清末维新运动以后,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题材的一类小说。
代表作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等。
谴责小说虽然针砭时弊甚力,但“辞气浮露,笔无藏锋”(鲁迅语),在文学革命兴起后逐渐衰微。
【林译小说】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即林琴南)为适应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需要,从1897年开始用桐城派古文翻译欧美小说,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凡170余种,被统称为“林译小说”。
由于林纾不通外文,他的翻译以意译为主,不仅良莠不齐,而且误译、删节较多。
尽管如此,“林译小说”仍影响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近现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泛神论】14——16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观点,宣称神即自然界,自然界是本体的表象,本体是无所不在的,不受时空的限制。
也就是说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以泛神思想否定了有神论,代表人物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等。
在印度的古代宗教和哲学中也有所体现。
这种哲学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五四”时期对郭沫若等现代作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民歌体新诗】20世纪40年代后中期在解放区成熟起来的新体诗歌。
延安整风以后,许多作家在农村大量搜集和整理民歌,积极吸收民间诗歌的艺术营养,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的诗歌体式,来表现解放区人民的新生活与新风貌,后被称为“民歌体”新诗。
代表作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的《赶车传》,张志民的《王九诉苦》等。
【.平民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种文学主张。
1918年周作人以“仲密”为笔名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平民文学》一文指出:
“平民的文学正与贵族的文学相反”,“平民文学是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与事实”,“平民文学是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平民文学决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也不是说通俗文学就是平民文学。
周作人所说的“平民”实际上只是指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平民文学”的主张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对反对封建的贵族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文学的格局与发展方向。
【人的文学】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即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为本,彻底抛弃“非人的文学”,创造反映人的“灵肉二重一致的文学”。
【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于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等起而应和,冰心、郁达夫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创作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了地位。
【幻灭小说】以描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幻灭消情绪而得名,其作品中的人物多是信仰上幻灭,事业上失败的悲观主义者。
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叶绍钧的《倪焕之》,柔石的《二月》等。
【新编历史剧】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有组织地进行的旧剧改革,既不同于传统剧目的整理,也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
它要求作者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下,甄别、分析、运用从古典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和史料中取来的素材,同时合理地发挥艺术想象,调动传统戏曲的种种表现手段,施展其艺术特长,反映出合于历史真实和时代精神,具有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新的戏曲样式。
主要作品有《逼上梁山》、《血泪仇》等。
【乡土文学】指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新作家在文学为人生的主张和鲁迅小说的影响下,创作的一批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这类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展现了各地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揭示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许杰的《惨舞》、王鲁彦的《柚子》、《黄金》、彭家煌的《怂恿》、许钦文的《故乡》、蹇先艾的《水葬》、台静农的《天二哥》、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晚清民初,一批职业作家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商埠城市创办刊物,写作一类有着“才子佳人”固定模式的、有意迎合城市市民审美趣味的言情艳情小说,他们在新文学运动兴起后虽然受到猛烈批判,但他们在小说技巧上的探索、特别是在长篇小说艺术上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
其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周瘦鹃、徐枕亚、李定夷等,在30年代则以张恨水为集大成者。
【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由于文学为人生的要求,探讨什么是人生,人生有何意义等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的小说,同时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并试图给出答案。
这类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前期发展。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冰心的《超人》,王统照的《沉思》,叶绍钧的《一生》,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庐隐的《海滨故人》等。
【零余者】指郁达夫创作中具有系列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大胆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傲相纠结的情绪,还有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被抛出主流生活之外无所适从的“零余人”形象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影。
【爱美剧】20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改革运动的产物。
“爱美”是英文“Amateur的音译,即业余的。
20年代初,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在陈大悲、蒲伯英、余上沅、赵太侔、田汉等人的主持下,以北京和上海各大学师生为骨干,开始发起以“非营业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的戏剧运动。
这一时期所创作和演出的戏剧被称为爱美剧。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封建复古派之一,因创办《学衡》杂志而得名,是“学了外国本领,保了中国旧习”的洋装复古派。
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驌、吴宓等。
【甲寅派】以创办《甲寅》周刊而得名,1914年创刊于东京,章士钊主编。
后章士钊出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总长,1925年在北京复刊。
是维护封建性教育,压制学生运动,提倡读经,美化文言,非难国语,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
【小诗派】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新诗坛的一种诗歌创作现象,主要诗人是冰沁、宗白华、徐玉诺、刘延陵以及何值三等人。
他们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日本的俳句影响,以短小的诗行抒写个人“零碎的思想”,或把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
【八事】又称“八不主义”。
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改良主张: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新文体】清末梁启超等人所提倡的一种文学体式,又称“新民体”。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兴起,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大力提倡文学创作用“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时杂以俚语、韵语和国语法”,说理和叙事须“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使创作摆脱传统文学样式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旧文学的根基。
【杂文】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杂文包含各种文体。
狭义的杂文,指文艺性短评,即杂感,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文为主,它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篇幅短小。
【文明戏】也称“新剧”、“文明新戏”。
它是辛亥革命前在日本新派别的影响下产生的中国早期话剧。
1910年后盛行于上海、武汉等地。
其初期,依据剧本演出,后来大都凭借幕表,即兴发挥。
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起过一定的宣传作用。
辛亥革命失败后,逐渐走上了商业化道路,日趋衰落。
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战国策派]1940年至1942年在国统区出现的颂扬国民党特务统治、宣传法西斯思想的政治、文学派别。
因《战国策》杂志而得名。
主要成员是国民党御用文人、西南联大教授陈铨、林同济和雷海宗等人。
在政治上,他们极力宣扬“争于力”的强权政治和“超人”哲学;在文艺上,鼓吹、歌颂暴力,强调文艺的主观创造,反对文艺取源于生活。
在创作上,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等,赤裸裸地歌颂特务、美化汉奸,宣扬“力”的宇宙观。
“战国策”派的反动理论和创作遭到了革命文化界的猛烈痛击。
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一览表(1917-1949)
作家或群体
时间
代表作家作品
特点号与不足
贡献与意义
冰
心
1924年
1925年
《山中杂记》
《往事》
(二)
将各种小动物人格化,个个形象生动,十分可爱,也是冰心爱的哲学反映。
以新颖精妙的艺术构思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将去国远游赤子思乡之情描写得酣畅淋漓。
冰心“爱的哲学”,是当时问题小说的思想内容之一,她用自己的爱来唤起美好的世界,用“爱”来化解人世间的丑恶与卑劣。
瞿
秋
白
1922年
1924年
《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
以深厚的热情,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真实情况,使无数的读者对这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两部散文将游记、议论、抒情产生为一体,善于刻画人物内在精神面貌。
这两部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以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反映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联情况的杰作,是最早用艺术形式报道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情况的作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报告文学的范例。
李
大
钊
1918年
1919年
《解放后的人》
《五峰游记》
篇幅短小,耐人寻味,古朴、雅洁。
钱
玄
同
1918年
《随感录八》
擒纵自如,从容自在,汪洋而少含蓄。
现代“美文”的较早尝试。
鲁
迅
1919年
鲁迅《自言自语》
周
作
人
1921.6.8
《美文》
《乌蓬船》
平和超凡
中国文学散文创作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体现。
冰
心
1927
1922
《笑》
《往事》
优美的抒情散文“精丽”、“典雅”、“纯语”。
最早引起反响的美文。
郭
沫
若
1923年
1927年
《月蚀》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在充满浪漫色彩的描绘里,深蕴着浓厚的象征。
但散文里依然留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些“剪影”。
以事实为题材,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剖析,语言敏锐尖辣。
激发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怒火,真实地再现了那淡淡的人生和漓淋的鲜血。
公开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的反动面目,为当时迷恋于蒋介石的人擦亮了眼睛。
郁
达
夫
1924年
1928年
《零余者》
《感伤的行旅》
或浓或谈地表现出孤独苦闷和伤感的色彩,只能让读者从消极方面认识时代的阴影而缺乏使人向上的思想内容。
用叙写社会风貌、湖光山色来反衬大革命失败之后的残破局面和民生的艰难。
朱
自
清
1922年
《匆匆》
《春》
《荷塘月色》
朴实中透着华丽,
叙述中包含理机,
“漂亮”、“缜密”。
体现了“五四”退潮期知识青年对未来的追求探索。
郑
振
择
1925年
《离别》
清爽
缜密有致、朴实天华。
朱
大
枬
1936年
《血的嘴唇的歌》
《少女的赞颂》
异常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形象比喻。
象征、比喻手法的一贯到底。
师
陀
1934年
1938年
《欲夜》
《铁匠》
《黄花台》
《看人集》
散文中的写景、抒情、写人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对话简练精到。
师陀往往通过渲染气氛来获得预期的艺术效果。
叶
圣
陶
1923年
《没有秋虫的地方》
《匆匆》
构思精妙,寓意隽永,主旨高远,表现了作者的分辨才能。
它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的音乐美;又如散文一样,于自由、洒脱之中包含哲理,亲切自然。
作者寄情于景,借赞美虫的秋之乐,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怀念,对扼杀生机的文化专制不满。
表现了“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以发泄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惆怅。
朱
自
清
1924年
1925年
1927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背影》
《荷塘月色》
全景式的直接描叙贯穿全文,有一种朦胧中显真切的感觉,犹如“雾里看花”。
以生活中实在的事例,起伏的记叙,平朴无华的语言来表达伟大的爱。
用综合的感觉体验来传达审美对象的特质,除了写视觉形象还从嗅觉听觉等方面进行审美。
在爱与美的追求,同对丑恶的现实发生的激烈的冲实中构想出新的世界,以反衬的形式显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以真实的感情拔动了读者的心、强烈的共鸣感动了读者。
鲁
迅
1924年
1925年
《秋夜》
《记念刘和珍君》
《朝花夕拾》
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但冷俊,清寂、肃穆的景物描写,却显示了彷徨的心绪。
以抒情和议论为主,笔法严谨、准确、朴素。
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思想丰富而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但思想不很成熟,处于突变前夕,此文集语言优美、洗炼,清新刚健,感情激越。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是一篇寓意深刻,战斗性很强的文章。
是一篇讨伐敌人的战斗檄文,给“沉默”的民族以警钟,也是激励“猛士”前行的号角。
它是我国散文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一次变革,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开拓了现代散文的表现领域。
茅
盾
1926年
1925年
《雷雨前》
以暴风雨前的闷热难忍的窒息气氛,象征反动派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焦躁地等待着雷雨的到来。
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劳动人盼望革命取得胜利的心声。
巴
金
1927年
至
1949年
《海行杂记》
《生之忏悔》
《旅途随笔》
《点滴》
《静夜的悲剧》
他的散文有很大一部分具有传说色彩,另一些作品则以真挚的情怀描绘了自然风物、人情世故。
他的散文对于理解他的其它作品具有一定的文献性价值。
何
其
芳
1934年
至
1940年
《画梦录》
《还乡杂记》
《星火集》
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于飘忽的幽思、朦胧的幻觉和富有色彩与乐感的语言中完成一种美的构建。
《画梦录》的出版雄辩地说明了散文本身怎样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写作。
有超越深渊的情趣。
李
广
田
1935年
至
1940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学 考研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