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话技能.docx
- 文档编号:2814066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5.58KB
教学对话技能.docx
《教学对话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对话技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对话技能
第六章教学对话技能
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
对话是当时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对话也日益成为人们交往、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对话理念和对话理论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
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将向“对话式教学”进行转型。
教师学会对话,教会学生对话,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案例展示
教例
下面是孙春成老师的一份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布衣元帅》这一课时,有一幅插图是一帧照片:
徐向前同志头戴铜盆帽,手执手杖,夹克革履,坐在一名胜处的山石边。
一个平日比较“调皮”的学生悄声说:
“这哪像布衣元帅,像个大商人。
”我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鼓励他把意见大胆地说出来,然后让大家争议一下。
于是,有的说:
“课文中明明写着徐帅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他就是一个布衣元帅,怎么会像个大商人?
”有的说:
“课文写得不错,但照片里确实像个大商人。
”我肯定了大家敢于争议的精神,并要求进一步研读课文,再作深入思考:
徐帅的“朴实无华”表现在哪里?
是不是只是衣着?
党和国家领导人衣着整洁,是不是就不是“朴实无华”?
于是,在进一步的讨论中,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
这时我就提出:
我们也不妨给教材的编辑叔叔写封信,建议换一帧与课文内容更贴近的照片。
教例中,教师首先认真倾听了学生的“悄声”言语。
学会倾听是学会对话的第一步。
教师鼓励学生把想法表达出来,鼓励学生进行争议,并对学生的争议做了引导。
通过对话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从教师提出给教材编辑写信的建议可以看出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发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以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展开对话,没有灌输,没有强迫,有的是尊重、引导与建议。
由于教师引导得法,所以,个别学生的独特见解得到了保护,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得是与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教学对话的技能分不开的。
二、技能概说
对话是说者与听者围绕一定话题展开的交流活动。
对话包含三种基本因素:
说者、听者与话题。
说者与听者的角色在对话中是不断交互变化的。
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一定的教学话题展开的教学交往活动。
这种活动是蕴含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心扉,倾听他人的声音,言说自己的观点,以期获得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知识的分享、价值的共生。
这里所要探讨的教学对话技能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交往活动中与学生展开交流沟通的言语行为方式。
(一)教学对话的作用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在本质上是独白式的,过于重视接受式教学,教学往往运用"满堂灌"、"满堂讲"的封闭、孤立、静止的教学方式,不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器,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至于只能淹没自己的声音、压抑自己的个性、服从于教师的权威之下。
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是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至于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则是它所忽略的。
教学对话则要求教师放弃权威者姿态,以“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去面对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独立的自我创造的个体,要与他们一起参与到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活动中来。
师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情境,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给出自己的思考,通过探讨、沟通最终达成和解,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不断重构和更新。
因此,教学对话改变了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而代之以师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变必将带来教学过程、方法、效果等的改变,给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2.实现师生智识共享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往之后每人有了两个思想。
教学对话不是苹果的交换,而是认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沟通。
教学对话不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强加于另一方,而是师生之间不断地达成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
参与教学对话的师生不断进人到对方的思想世界,在与对方精神"相遇"和沟通的过程中,就某一教学主题达成共识。
即使不能达成共识,师生也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以移情的方式对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保持宽容的态度。
教学对话的双方要能尊重对方的合理需要、动机、权利和自由,任何参与对话的人都有权充分表达自己。
在教学对话中,每一个主体都具有不同的个性、思想感情、人生经历和体验,他们都从自己对人生、世界、生活、思想情感等的独特看法和体验感受出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对话,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种交流和碰撞,师生相互吸纳和获取对方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智慧、人格精神等,从而达成教学主体间的智识共享,实现每个教学主体知识经验的增长、思想智慧的拓展和人格精神的提升。
如此,教学对话在使每个教学主体都不断克服和消解个人智识的自我中心性、独断性和狭隘性的同时,达成个人智识独特性与完整性、单一性和丰富性的统一。
3.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学对话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
在教学对话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会随着自我投人与他人投人而发生变化。
在对话过程中,这些因素或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影响到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对话教学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
这些能力如口语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
教学对话是多种声音、多种智慧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吸收他人的思想智慧、思维方式等,受到他人的启示启发等等。
“转益多师是我师”。
对话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众多的老师,大家互为老师,互相学习。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对话教学中总有可资学习之处。
所以教学对话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对话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学会对话、乐于对话、善于对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机构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教师必须具备“沟通能力(技巧)”、“和学习者的交流能力(技巧)”或“对话能力(技巧)等。
这些能力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不同的标准中。
对话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学对话可以促进教师对话能力的提高,因为教师是在对话中教学,在教学中对话的。
不仅如此,教学对话还可以促进教师的生命成长。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认为学生是教学中的受益者,即成长者,教师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人。
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提高与成长,这种成长往往不被认为是主要的,也不是目的性的,而是具有附属的章义。
教学对话改变了这种情况,不仅学生的成长是目的,教师的成长也成为了目的。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来说,这种成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因为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
实现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里,由于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没有或很少有交流的机会。
即使有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也是认知上的,而不允许个体经验和个体经验知识的迸入。
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限于课下、课外的交往。
而这种交往也是非常有限的。
这种教学交往状况导致师生之间情感的淡漠。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对话。
在教学对话中,师生全面参与对话,一切适合教学对话的经验、情感、知识、经历等都可以参与到对话中来,师生之间在相互对话中更进一步地相识、相知。
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参与与学习经历,使师生之间在情感的交往上更加深厚。
以互动、平等为主要特征的对话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为主要形式的对话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通过对话,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通过对话,将“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学生,吸引并融人到活动之中,实现主动的参与;通过对话,使学生学会对话,进而乐于对话,为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奠定基础,进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对话的原则
1.平等交往的原则
对话只能在平等者之间展开,不平等者之间是无法进行对话的。
平等交往是正常交往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理性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
在交往中,不论性别、条件、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是乎等的主体,并没有尊卑优劣之分。
真正的对话是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的对话,而不是“我—它”关系的对话。
“我—你”关系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主体。
因此,教师要树立平等交往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与学生展开教学对话。
虽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但“弟子不必不如师”。
每个人的立场、思想、观点都有其差异性,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倾听这些声音,接纳这些存在。
虽然,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教师有教育的责任,在对话的方向和目的上要起到引导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缩小与文本、与问题之间的认知差异,做出必要的介绍和讲解,促进学生的提高。
2.真诚以待的原则
对话需要对话者双方真诚地对待对方,把自己向对方敞亮。
雅斯贝尔斯认为:
“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伽达默尔认为:
“对话是两个人相互理解的过程,因此,对话的一个特征是,每个人各自向对方开放自己,真诚接受对方的观点,把对方的观点看作是值得考虑的,循此进入对方的思路,直到理解的不是对方这个特定的个体,而是对方所说的内容。
必须紧紧抓住对方观点中的客观正确性,以便就一个主题相互达成一致。
”教师应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良知,也是教学对话得以真正展开的重要前提。
缺乏真诚的对话不是真对话,是假对话。
教学中要力避假对话的出现首先要求师生双方真诚地投人教学,把自己的真实意图、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大家在真诚、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深人的交流。
3.相互尊重的原则
相互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
教学对话同样需要遵循这个原则。
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话语和行为中感受到被尊重,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会尊重。
这既是教育的伦理也是教育的使命。
尊重并不意味着价值认同,并不意味着理解,并不意味着接纳,但尊重意味着宽容,意味着允许差异的共生共在。
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思想,尊重存在的差异。
在我国有句教育口号叫“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正确的解释应是:
师生要互尊互爱。
即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学生要尊重、爱戴老师。
师生之间的互尊互爱是教学对话得以深人展开的前提。
4.交流合作的原则
既然对话是一种双方的交流行为,那么就需要合作。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交流与对话。
没有合作,“对话”可能会变成“对立”或者“对抗”。
因此,教师要以合作的姿态介入教学,也教会学生以合作的态度进行学习。
交流合作基于良好的交往意愿,基于对对方的信任,基于对目标达成的希望。
教学对话不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己有的知识与信息,而是对话者之间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
对话是联结师生双方的纽带。
教师在对话中教学,学生在对话中学习。
在师生共同的合作对话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业提高,达至师生双方的生命成长。
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三、技能分解
教学对话是一个复杂的活动,是一场未曾预演的理智探险,具有巨大的随机性和开放性。
对话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机智灵活的反应能力、兼容并包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
教师必须把自己永远看作是一个学习者和探究者,必须意识到学生也是知识可能性的源泉。
因此,教学对话需要教师综合素质的投人,需要教师各种技能的参与。
这些技能中的教学提问、教学倾听等在其他章节己探讨过,此不赘言。
此处围绕教学对话技能所应具各的其他方面展开探讨。
(一)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
教学对话的展开需要良好的对话环境的支持。
为此,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对话环境创设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对话 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