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备.docx
- 文档编号:28130875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0.23KB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备.docx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集备
第1课: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主备人
孙丽娜
授课教师
改备记录
上课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铁、沟、推、脉、滑、跌、敲、密、撒、演、播、尝、乳”等13个生字,会认“淅、沥、篷、叮、沟、蹄、乳”等7个生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铁皮、水沟、你推我挤、叶脉、滑下来、跌下来、敲响、密密的,撒在、演奏、播种、品尝、乳汁”等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欣赏春雨、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春雨的声音美和精神美;体会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配音朗读材料、下载的《小雨沙沙》Flash,生字词ppt)
2.搜集赞美春雨的词语、诗句。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第二屏)。
(一)导语: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你喜欢春天吗?
今天我们学习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请齐读课题两遍。
(二)交流:
说说春天的小雨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三)梳理:
春天的小雨在同学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美丽、活泼,请带着欢快的语气再读课题,注意读好“滴滴滴”三个字。
(四)导语:
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春天的小雨里,看看你都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一)(展示课件第三屏)带着思考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1.展示课件第四屏
第一步,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情况,正音。
2.重点指导“滑、敲、播、乳”等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你推我挤、演奏、播种、品尝等。
4.请你把找到的描写下雨声音的词语大声地读一读。
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展示课件第四屏
第二步:
以不同方式读屏幕上的字词,识记字形,感知词义。
(三)再读课文,思考、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及文章的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2.说一说:
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
春天的小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哪些内容是写雨滴洒落在大地上的情景?
(四)质疑: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大胆提出来。
教师相机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有价值的内容出示在屏幕上,有待下节课深入探讨。
三、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二)抄写两遍生字词。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与设计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二)抄写两遍生字词。
教学
反思
第1课: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主备人
孙丽娜
授课教师
改备记录
上课时间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丰富的情感,放飞想象,读写结合。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学习作者对春雨声音、春雨唤醒春天、春雨催发种子的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迁移练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配音朗读材料、下载的《小雨沙沙》Flash,生字词ppt)
2.搜集赞美春雨的词语、诗句。
教学流程
一、导入谈话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春天小雨那优美动听的旋律,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雨中,享受春雨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谐、生机和乐趣。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感悟春雨的声音美
(一)(展示课件第五屏),听配乐朗读。
认真听课文朗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找出描写雨声的句子段落,想想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对话1:
哪几段描写雨的声音?
对话2:
作者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屋前听雨、林中听雨)
(二)学习课文2——5段。
1.屋前听雨。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作者在屋前都听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回答。
(相机板书: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哗哗啦啦)
(3)引导:
这声音美吗?
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让我们再次聆听春雨的美妙声音?
指名读,师生评价。
教师引读,指导学生背诵。
(4)引导:
“同样都是春雨,为什么打在这些事物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
▲学生各抒己见。
▲指名试着背一背。
(5)教师范读。
“于是,屋子前面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的清泉,高兴得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
”
引导:
看看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理解“你推我挤”的意思,“推”和“挤”说明什么?
(拟人的手法突出雨量大,雨水的活泼、顽皮)
过渡:
屋前我们听到了美妙的雨声,让我们走近树林里再来听听雨声。
2.林中听雨。
默读课文3—5自然段。
要求:
请把你在林中听到的美妙声音作上记号,想一想:
为什么说“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叮叮咚咚的,在把地球敲响。
”如何理解“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
”
交流:
(1)树林与音乐厅有何相似之处?
这座音乐厅里是谁在演奏?
演奏什么曲目?
(2)“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说明雨下得怎样?
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小雨怎样的感情?
(师生共同体会以上两个句子的含义)
(3)“嗵——嗵——嗵!
”“咚——咚——咚!
”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通过对比,体会破折号的作用,指导朗读这组表示声音的词语。
)
(4)朗读这组词语之后,说说为什么有的时候要读得舒缓,有的时候读得急促。
(5)指导朗读,读出雨点的活泼、欢快及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小节
这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屋前、树林里听春雨的声音,感受到了春雨的声音美,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板书设计
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
嗵——嗵——嗵!
咚——咚——咚!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作业布置与设计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
反思
第1课: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主备人
孙丽娜
授课教师
改备记录
上课时间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丰富的情感,放飞想象,读写结合。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学习作者对春雨声音、春雨唤醒春天、春雨催发种子的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迁移练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配音朗读材料、下载的《小雨沙沙》Flash,生字词ppt)
2.搜集赞美春雨的词语、诗句。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导语:
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先去听了春雨的声音,感受到了它美丽的声音,其实,作者不仅听了春雨,还看了春雨。
找一找,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写作者看春雨。
二、学习第6——9自然段
(一)学习第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形象美。
1.齐读第6自然段。
思考对话。
(1)作者看到的春雨是怎样的?
(细细的、密密的)
(2)你是怎么理解春雨“随风飘洒,如同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地上”这句话的?
(3)读了这一段,你感觉到了春雨的什么很美?
(样子美)
(二)学习7——8自然段,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1.引导:
你喜欢春雨吗?
喜欢它的什么?
大人们喜欢春雨又是因为什么?
下面请你欣赏的小春雨飘飘洒洒的美景。
(展示课件第六屏,感受春回大地,万物盼望春雨的心情。
)
2.交流。
(1)春雨美吗?
看完这一动画之后,谁能说一说,春雨对万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体会人们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体会春雨的精神美。
)
(2)指名朗读7、8自然段,想想,人们赞美喜爱春雨还有什么原因?
(三)学习第9自然段。
导语:
这么美的春雨,你喜欢吗?
请齐读最后一段,读出你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一)飘飘洒洒的春雨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春雨美在哪里?
(二)教师总结:
听春雨,雨美在声音;看春雨,雨美在样子;赞春雨,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绿色,雨,美在无私博大的精神。
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此时你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赞颂春雨的句子读一读。
四、拓展练习。
(展示课件第七屏)
板书设计
春回大地
万物盼望春雨
作业布置与设计
请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赞颂春雨的句子读一读。
教学
反思
第2课:
瀑布
主备人
孙丽娜
授课教师
改备记录
上课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叠、喻、屏”3个字,会写“瀑、叠、涌、摊、喻、衬、屏”等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
2.从诗歌美美的语言中,感受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一)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白写过的《望庐山瀑布》吗?
我们一起来背背。
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写的也是瀑布,作者是现代诗人叶圣陶。
(二)让我们一起动手来写课题。
注意写“瀑”字,它的右下部分不是水,而是像一朵溅起的水花。
板书课题:
瀑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过渡:
叶圣陶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感受。
教师配乐诵读诗歌。
(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多么美的小诗啊!
同学们想读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
注意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展示课件第四屏)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展示课件第五屏)
2.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指定同学分小节读书,评价。
3.交流: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
声音样子远近
三、小结
诗歌《瀑布》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让我们带上对瀑布的喜爱之情,再次美读诗歌。
四、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书写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瀑、叠、涌、摊、喻、衬、屏
作业布置与设计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
反思
第2课:
瀑布
主备人
孙丽娜
授课教师
改备记录
上课时间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不同声音和看到瀑布的不同景象,把看到和听到的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听写学过的生词。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板书:
声音和样子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美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诗人未见瀑布,先闻其声。
瀑布的声音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小节。
2.交流,引导学生从瀑布的声音体会瀑布的气势雄伟。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什么是“叠叠的浪”?
(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
)
“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2)“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3)从瀑布的声音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完成练习题
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
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雄伟)。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读出瀑布气势雄伟。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过渡:
还没看见瀑布就听见如此响亮的瀑布声,接下来会看到的瀑布是怎样的?
2.自由读诗歌第二、三小节,找出写瀑布样子的词句。
3.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色彩美与形态美。
(1)“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在这个句子中“衬”字是什么意思?
(映衬衬托)
同学们能用上“衬”字来说句子吗?
(如:
绿叶衬着鲜花,使鲜花更美了。
同学们洁白的校服衬着胸前的红领巾,使红领巾显得更鲜艳了)。
在这句诗中,就是说瀑布在高高的青山衬托下,会显得怎样呢?
(更白了,更加壮丽)
(2)“一座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为什么说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呢?
在什么时候,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呢?
(3)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瀑布的样子,两个小节会不一样呢?
(因为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瀑布的样子不同)
小结练习。
远望瀑布,瀑布好像(一道白银)。
写出了瀑布的(色彩)美。
走到近处,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
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写出了瀑布的(形态)美。
4.指导读诗歌第二、三小节,读出瀑布的色彩美与形态美。
(课件出示第二、三小节内容)
5.欣赏到这么美的瀑布,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是否也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
三、拓展延伸
看到这么雄伟、这么壮观的瀑布,你们最想说什么?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与设计
1.背诵诗歌。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
教学
反思
第3课:
古诗两首
主备人
孙丽娜
授课教师
改备记录
上课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感受春天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
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
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2.学生自由发言。
(二)揭示课题
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
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
(展示课件第四屏)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三、熟读古诗,触摸美景。
(一)了解作者,读懂课题。
1.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苏轼、惠崇的了解?
(展示课件第五屏)简介苏轼。
(展示课件第六屏)简介惠崇。
(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
(展示课件第六屏):
提示读诗要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
指名读诗句,其他认真听,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③借助多种方法落实生字教学任务,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
如:
晓、暖、满、短、欲等。
(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
(三)熟读诗文,读出节奏。
1.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
(学生评价)
3.师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展示课件第七屏):
去掉拼音,再读课文。
4.相机评价:
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
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
该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呢?
谁来说说?
(展示课件第八屏):
标好节奏,读。
5.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四、(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一、步骤二)思考。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作业布置与设计
背诵古诗。
教学
反思
第3课:
古诗两首
主备人
孙丽娜
授课教师
改备记录
上课时间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2、学习诗配画,培养积累美文佳句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借助想象进行诗配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流程
一、品读诗文,拥抱美景。
(一)寻找美景。
(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一):
练习。
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哪些属于地面景?
哪些属于江上景?
哪些属于岸边景?
3.再读课文,思考:
诗中除了写了以上画面上有的景物外,还写了什么?
4.苏轼这样安排太妙了。
谁是苏轼的知音,说说这样安排妙在何处?
5.准备绘画用的白纸,将各景物安置在白纸上(能画画的可以画图,不能画的可以用景物名称代替),构图布景。
(二)再现美景。
(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二)用词描景。
1.用表色彩的词来准确描摹各个景物。
2.将色彩添加到景物上。
(提示:
用词、用色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
)
3.锤炼动词,理解意境。
(展示课件第十屏)根据各自对诗文的理解,为景物加上恰当的动词。
二、个性阅读,创造美景配乐背诵。
1.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
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此时你就站在春江河畔,听风,戏水,倚竹,赏花,采采蒌蒿,摘摘芦芽,下河捕条河豚,拿起笔,把你看到的景物,听到的欢歌,感受到的喜悦都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2.学生自由书写。
3.全班交流,评议。
三、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孩子们,有许多诗人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各不相同。
老师还收集了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1.(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赏析写春天的诗。
2.齐读诗句。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与设计
赏析写春天的诗
教学
反思
第3课:
古诗两首
主备人
孙丽娜
授课教师
改备记录
上课时间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诗配画,培养积累美文佳句的习惯。
3、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借助想象进行诗配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
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春色诱惑,终于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
他脚踏木屐,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我们学习这首诗就知道了。
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诗题——游园不值。
读题。
二、初读新诗
1.自由读、个别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2.初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学古诗。
4.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5.引读法读诗,师:
下面我们继续故事:
有一天,春光明媚,南宋诗人叶绍翁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
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轻轻地敲门,可是——读:
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
这是怎么回事,扣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
是主人不在家吗?
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
噢,他家院门前的台阶上长满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
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春色的,可我穿着一双木屐。
哦,主人大概——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
师:
大概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
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春色怎么关得住呢——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
是啊,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呀,你看——读:
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
诗人兴致勃勃前来观赏,却连门也没有敲开,大家想想作者心情怎样?
读前两句;就在作者徘徊时,他突然看到了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开得那样鲜艳艳,那样旺盛,此时心情怎样?
读后两句。
三、精读感悟
1.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
看看作者游园看到了哪些事物?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重点理解“苍苔”。
3.一种普通的植物,让我们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句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特别情感呢?
(引导学生说出“怜”、“印”。
说体会,再读。
)
4.体会“红杏”用词的美妙。
引导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5.“柴扉”重点理解“小扣”之意。
(教师示意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
6.诗人兴致勃勃地来游园,主人却不在家,现在园门紧闭,他会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虽失望犹欣慰的心情)
四、想象升华,拓展诗境。
1.诗人看到伸出墙外的红杏,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园内的美景。
请同学们看看图,设想一下,园内会是怎样的景色?
2.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了,会吟出怎样优美的诗章呢?
学生吟诵。
3.诗人游园不遇,却从出墙的一枝红杏中感受到了满园无限的春意。
诗人意外惊喜,不由发出感叹,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全诗。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课后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失望——惊喜——快慰
作业布置与设计
课后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教学
反思
第4课:
柳笛和榆钱
主备人
孙丽娜
授课教师
改备记录
上课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会认“榆、沐、浴、拧、略、呈、奉、混、蔽”9个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感情,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新鲜的柳条和榆钱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实物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教师展现柳笛、榆钱实物)
板书课题:
柳笛和榆钱(展示课件第二屏)
2:
文章的作者,围绕着柳笛和榆钱都写些什么呢?
让我们细细地读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边读边思考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明确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3.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认读词语。
(2)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第一 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