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128718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71.68KB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docx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
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
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
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
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
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
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
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
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
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
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
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
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文章第4段“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
燕子每年迁徙一次,家里的梧桐是它们的栖息地;我长大后一直漂泊他乡,偶尔回来一次,故乡的家是“我”的歇脚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要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梧桐开花比较迟。
(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
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想象,因为昨夜下了一场春雨,作者就在他乡想象院子里梧桐树上的燕子们是否安好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
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
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
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
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
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③一般说来,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
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
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
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
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
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
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
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
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主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
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
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刚刚研制阶段。
198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轮。
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
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
该实验室还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钟24000转的气功涡轮机,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
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
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非常多才行。
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
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1)与大型机器人相比,微型机器人的优势有哪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大型机器人的发动机沉重昂贵。
B. 许多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是一般机械无法比拟的。
C. 机器人微型化的所有问题是动力问题。
D. 微型机器人的批量生产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
(3)分别说说第③④段两处划线文字的语言特点。
(4)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分别说明其作用。
(5)微型机器人批量生产后会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试举一例。
(文中例子除外)
【答案】
(1)微型机器人造价便宜得多;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2)C
(3)“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排除了有的机器不能取代机器人做工的可能性;“自我牺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微型机器人用身体堵裂缝或漏洞的现象。
(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功涡轮机形体小与转速快的特点;作比较,更加突出说明了气功涡轮机转速快的特点。
(5)能轻松地清洁高层建筑外部的玻璃。
能自如地从高大树木上采摘果实。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解答此题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相对应的段落,即可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作答.根据第二段“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一句,可提取概括解答。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第6段“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而不是C项中所说的“所有问题”。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
方法: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并不是所有的。
“自我牺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微型机器人用身体堵裂缝或漏洞的现象。
(4)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1/5毫米长”、“半毫米大小每分钟24000转的气功涡轮机”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功涡轮机形体小与转速快的特点;“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更加突出说明了气功涡轮机转速快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把握及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文中所举事例类推,紧扣“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的特点,用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事物补充说明内容。
比如:
能轻松地清洁高层建筑外部的玻璃。
能自如地从高大树木上采摘果实。
故答案为:
(1)微型机器人造价便宜得多;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2)C
(3)“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排除了有的机器不能取代机器人做工的可能性;“自我牺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微型机器人用身体堵裂缝或漏洞的现象。
(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功涡轮机形体小与转速快的特点;作比较,更加突出说明了气功涡轮机转速快的特点。
(5)能轻松地清洁高层建筑外部的玻璃。
能自如地从高大树木上采摘果实。
【点评】
(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答题时应注意,这种类型的题目必须回到原文中寻找答案,找到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应该锁定第②段,这一段是写的优势。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选项内容,把各个选项还原到具体句段,一一比照对比,字斟句酌辨析正误。
C项不合文意,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
答题时应注意,先从解释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后的影响,最后加上“这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作为总结。
“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自我牺牲”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功涡轮机形体小与转速快;作比较,更加突出说明了气功涡轮机转速快。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把握及迁移运用能力。
阅读时要理清思路,抓准脉络,准确提炼有关信息;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符合机器人、小巧灵活、生活实用等特点即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了根的空床
那天,小艾跟妻子商量说,他想把次卧的那张空床撤了,然后买一张书柜放进去,改做书房。
这样不好吧?
妻子不无担忧地说,以后来客人了咋办?
客人?
咱们家两三年也没来一个客人!
小艾看了妻子一眼,不屑地撇了撇嘴。
那爸妈来了呢?
妻子想了想,又问。
爸妈来了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爸妈一年也来不了两次。
小艾的父母不爱走动,很少来小艾这儿,就是来了,也是当天来当天赶回去,很少在小艾这儿过夜。
妻子想想觉得小艾在理,便同意了。
书房弄好后没多久,国庆节就到了。
小艾想他和妻子已经有些日子没去看父母了,何不趁这个机会回老家看看父母?
于是小艾和妻子开着车赶到了那个小县城。
老家的大门上着锁,父母没在,可能是到菜市场买菜去了。
小艾自己用钥匙开了门,进屋后,当他的目光落在窗台边的那张空床上时,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那张空床是小艾上大学前睡的,挨着东边,是屋里采光最好的一个位置。
上大学后,小艾跟父母建议,把他的床撤了,给屋里腾点空间。
父母住的是那种老式房子,空间很小,一张床就占了四分之一。
父母不同意,父亲瞪着眼睛说,那怎么行呢?
放假了你住在哪儿?
我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
小艾说,再说我一年也只住两个假期。
父母还是不同意,逼急了,父母就敷衍着说,等你大学毕业了再说吧。
大学毕业后,小艾在省城安了家。
小艾想这下父母该把空床撤了吧?
可是没有,小艾每次从省城回来,那张空床还在窗台边安着,生了根似的。
小艾急眼了,威胁父母说,再不把空床撤了,我就不回来了。
父母看小艾急眼了,便答应着说,好!
好!
但父母总是动口不动手。
小艾没招了,每次回来都故意不睡在那张床上,打地铺或者睡沙发。
父母也不管,你爱睡哪里就睡哪里,反正就不撤床。
半年前,小艾给父母进了些新家具,这下空间更小了,当时小艾就要把床撤走。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撤就撤吧,不过得再放几天,那张床已经在窗台边放了二十多年,一下子没了还不习惯。
现在都半年过去了,父亲还不动手,那就让我自己动手吧。
小艾摇摇头,挽着袖子走了过去。
正当小艾卸第一个螺丝的时候,父母拎着菜筐回来了。
小艾,干啥呢?
父亲一看,变了脸色,一把扔掉菜筐,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
这张床已经没什么用了,放在这里还占空间!
小艾说,我叫你们撤了,你们就是不撤,我只好自己动手。
住手!
父亲吼道,谁说这张床没用了,那是我们留给你睡的。
小艾哭丧着脸说,关键是我已经有五六年没在上面睡过了。
我不管你在哪里睡!
父亲说,无论空间再怎样狭小,家里永远会给你留一张床。
小艾一惊,和妻子对视了一眼,他们决定,回去就把次卧里的那张空床支起来。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小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主要事件
搬进新房没几年
和妻子商量确定把次卧的空床撤掉。
上大学后
①________
最近
②________
(2)请结合文本,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父亲一看,变了脸色,一把扔掉菜筐,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标题“生了根的空床”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
(1)叮嘱父母撤掉家中的空床,父母总不答应。
;亲自动手拆家中的空床,被父亲叫停。
(2)父亲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时刻在家里和自己的心中给儿子留一个位置;父亲关心儿子、惦记儿子,对儿子充满浓浓的爱意。
(3)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看到小艾在拆卸空床螺丝时的惊讶与慌张,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呵护之情。
(4)含义:
“生了根的空床”表面上是说空床已经扎根、稳定,实际上是采用比喻式的写法,深刻地写出床虽然经常在家里空着,但是已经在父亲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父亲时刻惦记着儿子小艾。
作用:
从结构上看,标题是全文的线索,文本的所有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床”来展开;从内容上看,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生了根”说明儿子小艾在父母心中的重要位置,生动地传达出父母呵护儿子的浓浓深情。
【解析】【分析】⑴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
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从“小艾急眼了,威胁父母说:
‘再不把空床撤了,我就不回来了’”“每次回来都故意不睡在那张床上,打地铺或者睡沙发”“父母也不管,你爱睡哪里就睡哪里,反正就不撤床”可知上大学后,叮嘱父母撤掉家中的空床,父母总不答应;从“父亲还不动手,那就让我自己动手吧。
小艾摇摇头,一挽着袖子走了过去”“住手”可知最近小艾自己动手拆床,被父亲制止。
⑵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父亲坚持在家里给儿子留一个位置,可见他爱子之深。
⑶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这句话通过对父亲的神态和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突出了父亲看到小艾拆床后的慌张,这是他对儿子的爱的体现,想永远在心中给儿子留一个位置。
⑷“生了根的空床”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空床在父亲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父亲时刻惦记着儿子小艾。
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兴趣。
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突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故答案为:
⑴叮嘱父母撤掉家中的空床,父母总不答应。
|亲自动手拆家中的空床,被父亲叫停。
⑵父亲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时刻在家里和自己的心中给儿子留一个位置;父亲关心儿子、惦记儿子,对儿子充满浓浓的爱意。
⑶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看到小艾在拆卸空床螺丝时的惊讶与慌张,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呵护之情。
⑷含义:
“生了根的空床”表面上是说空床已经扎根、稳定,实际上是采用比喻式的写法,深刻地写出床虽然经常在家里空着,但是已经在父亲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父亲时刻惦记着儿子小艾。
作用:
从结构上看,标题是全文的线索,文本的所有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床”来展开;从内容上看,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生了根”说明儿子小艾在父母心中的重要位置,生动地传达出父母呵护儿子的浓浓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时应注意,先对答题区域进行分层,而分层时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表达方式的变化来划分;还可以根据情节的变化进行划分。
确定对应的段落后,表述时要根据段落内容及题目要求确定表述的主语。
⑵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两方面:
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关心儿子、惦记儿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呵护之情。
⑷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
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生了根的空床”主要运用比喻修辞,结合中心分析含义和作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爱的下策
王举芳
开学那天,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
当本班最后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后,王老师也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好!
我是你们的班主任王焱。
大家来认识一下吧,我点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含笑伫立一分钟,让我看到你的魅力,可好?
”
教室里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
点名完毕,王老师安排同学们互相交流、熟悉一下,便走出了教室。
当她回到教室时,有些惊讶。
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
王老师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课间休息间隙,王老师说:
“学生要以学习为重,不要做‘低头族’,把手机都放到我的办公室里,好不好?
”同学们极不情愿地交出了手机。
“王桐、林纾、邱华,你们仨神神秘秘,在做什么呢?
”王老师看他们三个围成一团,低着头,不知在嘀咕什么。
“老师,我想请个假,我忘记带生活用品了,我想出去买一些。
”王桐站起来说。
学校不允许住校生随便出校门,但王老师还是准了王桐的假。
一天开完班务会,还不到下课时间,王老师拿出手机说:
“同学们,你们都加入咱班的QQ群了吗?
”同学们大多回答已加群。
“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
”此言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拿出手机,准备抢红包。
5元钱的红包刚投放到QQ群里,就被一抢而光。
王老师翻看着抢红包的记录,笑得意味深长。
是谁抢的一目了然,她按图索骥,让带手机的学生把手机交出来,没一会儿功夫就收了十几部。
“我这样做只是不想让手机变成你们的‘精神牢笼’。
”说着,王老师拿着没收上来的手机,走出了教室。
王桐摸摸口袋里的手机,暗自庆幸:
幸亏在QQ群里没有把网名改成真实的名字。
奇怪的是,以后每天都有人在QQ群里发红包,都用网名,不知是谁发的,王桐不敢抢,他害怕又是王老师“钓鱼执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人教版七 年级 上册 语文 课外阅读 理解 训练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