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八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
- 文档编号:28128646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95.78KB
六上第八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
《六上第八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第八单元教案新部编本.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上第八单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材分析
单元专题:
艺术的魅力
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我的舞台》、回顾拓展八
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4课时,回顾拓展1课时。
25伯牙绝弦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境,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前设计
教学后设计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你们听出了什么?
相传这首曲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俞伯牙所弹的一首曲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质疑: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要绝弦,作为音乐家,琴是自己的第二生命,而伯牙却把它摔碎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缘由?
课文会给大家解开疑惑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师: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是从哪里知道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
引导学生理解知己: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思考:
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
别人对他的赞美是怎样的?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别人对他的赞美都是表面的,肤浅的。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只有钟子期。
即兴提问:
若你是伯牙,听到子期的赞美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一旦听不到这种赞美,你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5.默读课文,感受知音的含义。
四、课文小结,援引质疑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的相关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课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2.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前设计
教学后设计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朗读课文,感悟知音
1.全班齐读课文。
2.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找出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子期会怎样赞叹?
有感情地朗读2-4句。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1)子期死,伯牙怎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呢?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
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表达了什么?
(2)结合注释想象伯牙当时的心情,朗读这句话。
5.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个同样动听的乐曲,就是前面我们听的《高山流水》。
三、回味诵读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搜集体现知音的诗句和名人名言。
2.背诵课文。
26月光曲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前设计
教学后设计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
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你们知道贝多芬吗?
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
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
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
3.板书课题。
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阅读课文,思考: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是哪几首?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
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
霎读“shà”不念“chà”。
(2)字形方面:
“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
“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
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
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学习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教师及时正音。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
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直接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
兄妹俩相依为命。
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
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
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
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熟啊!
感情多深哪!
”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
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前设计
教学后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新字词掌握情况。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1-7自然段。
提问: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
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
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交接处,月亮升起来了。
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
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
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1.引言: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地方?
如:
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27*蒙娜丽莎之约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
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前设计
教学后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
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
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第五自然段)
A:
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
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
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
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
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过渡: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
(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小结并过渡:
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
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体会达?
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
(引出第七自然段)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
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
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
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
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
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
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
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28*我的舞台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3、情感目标:
理解无论音乐。
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
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前设计
教学后设计
一、导入
《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
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
吴霜,吴祖光。
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
剧作家。
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
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
《别为你的相貌发愁》。
《女人漂亮》。
《父女惊魂》。
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
《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阅读课文,注意字词。
2、找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3、教师带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四、深入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1、“我”还没出生的时候,与舞台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
2、“我”刚会走路时,是怎么表演的?
都有哪些观众?
3、“我”的舞台都在哪里?
4、“舞台”对我有什么影响?
五、小结
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舞台艺术也是一样的。
作者的舞台逐渐转移到人生的大舞台,“舞台”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六、作业
写一写对你有所影响的艺术形式。
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单元学习内容,巩固识字背诵词句积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简述学习本单元之后的收获,交流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观察,搜集,积累,创作)的方法途径,积极参加展示活动。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感受艺术的魅力,尝试发现身边的艺术。
教学重点:
学会课外学语文的方法和经验。
积累成语。
学习成语故事“响遏行云”,懂得“学无止境。
教学难点:
会课外学语文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准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
2、读读回顾拓展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前设计
教学后设计
交流平台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
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日积月累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成语故事
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
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单元 教案 新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