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docx
- 文档编号:28128134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11KB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docx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翻译虽然也是通过语言实行沟通,却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是一种语际交流。
翻译研究着重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
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1]。
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玆elevance:
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这个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实际讨论语用等效翻译等问题。
一、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
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
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
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
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实行演绎推理。
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实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
所以,交际过程不但仅是单纯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更重要的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
例如:
A:
Doyoulikerugby?
B:
IamaNewZealander.
B的话语给A提供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语境。
于是A就以这两项前提实行推理,推断出B的意图,最终获得B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结论,获得语境效果。
又如:
A:
WillWendybelong?
B:
SheiswithTony,now.
B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A的问话,而是采用了简洁的答话方式。
假设A知道Tony做事雷厉风行,那么A会概括B的答语并结合Tony做事快这个语境信息推理出“No,she﹚on''''tbelong”这个结论(即B的交际意图)。
但是,如果A知道Tony办事拖沓,那么A就会推理出“Yes,shewillbelong”这个结论。
本例句说明,说话人能够利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但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更主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了准确的语境信息[3]。
所以,选择准确的语境信息成为话语理解的关键。
2.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理据
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
关联性。
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即关联性。
例如:
A:
Didyouenjoyyourholiday?
B:
Thebeacheswerecrowdedandthehotelwasfullofbugs.
A获得B提供的信息时,就在其提供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中寻找关联,实行推理。
A最终会从“沙滩拥挤,旅馆有臭虫”与“度假”的关联中推断出B的信息意图,取得“假期过得不愉快”的语境效果。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能够了解到:
关联性是理解话语的标准。
我们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去寻找关联;关联选择得当,就会取得相对应的语境效果;有了语境效果就会取得交际的成功。
正如Sperber和Wilson指出:
当新出现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能够取得语境效果,才说明语境假设取得关联;而且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表明该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越强[4]。
3.最佳关联
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
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当话语能够产生足以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效果;该话语让听话人为取得这些效果而确实付出了一番努力。
寻求最佳关联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关联原则:
任一推理交际行为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这样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准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二、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
所以两者有着很好的兼容性。
关联理论的语言交际模式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能够很好地说明翻译过程。
信息的载体是代码,翻译自然就是源语代码和译语代码的转换过程。
代码模式过度强调了代码的静态、机械的转换过程,而忽略了译者在转换过程中的推理作用。
而推理模式则更强调依据语境寻找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
如果说代码模式的翻译观是语义的翻译观,那么推理模式的翻译观则是语用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能够解释翻译这个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
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说,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最强的解释力[5]。
语用翻译就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要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的理解问题、重构问题以及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和原作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语用学的翻译观能够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
何自然认为,在翻译中要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就是要准确地认知和理解源语。
即译者首先必须准确识别和理解源语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然后根据源语的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关联知识,推导出源语语言的隐含意义和原文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
同时,译者也要考虑译文读者。
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推理出相关的含义,译者须对译文读者的知识面、认知水平和经历实行评估,还需要考虑他们的阅读期待,然后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
这就要求译者具有百科知识,具有推理水平,具有将语篇中出现的新信息和自己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即背景知识或称旧信息)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关联的水平[6]。
概括地说,关联理论认为,要准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
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准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
所以,关联理论成为指导语用翻译的理论。
三、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意义
1.翻译中如何理解原文
根据关联理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
例如:
Hewasfondoftalkingthathiscolleaguesnicknamedhim“magpie”.句中“magpie”意为“喜鹊”,在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理解为“唠叨,饶舌”,但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有。
在汉语中“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相联系,与“唠叨”无关联,在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的形象应是唧唧喳喳的“麻雀”。
2.寻找关联
译者要依据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
所以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提取各种各样有效信息的推理过程。
例如国外某地修复教堂的新闻报道中有句话:
“Thecushionwillbereplacedbyvolunteers.”如何理解这句话?
若要准确理解它,首先译者要找出这句话与什么语境假设具有最佳关联。
而这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常识):
教堂座位上设有坐垫,有些坐垫则供教友跪拜之用;志愿者指志愿给教堂提供捐助的人士。
那么这句话不是要求志愿者取代坐垫,而是希望教友志愿出资,更新坐垫或坐垫的布料。
由此可见,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围绕着关联就能够定出理解某一话语的标准。
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也要寻找最佳关联。
3.翻译是一种包含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的行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过程,所以翻译被看做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行为。
与语内交际不同的是,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行为,或明示—推理过程。
准确地说,翻译行为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其复杂性远远超过语内交际。
关联理论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翻译的全过程事实上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
正如何自然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实行的交流活动。
其中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
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实行推理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
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
这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交际者,他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实行推理解释。
所以,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个接受者,其中译者兼有交际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
在第一个明示—推理交际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实行推理;在第二个明示—推理的活动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并传达给译文读者。
所以,关联理论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指导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请看例子:
Iseenooccasionforthat.Youandthegirlsmaygo,oryoumaysendthembythemselves,whichperhapswillbestillbetter,foryouareashandsomeasanyofthem,Mr.Bingleymightlikeyouthebestoftheparty.
这段话摘自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是班内特先生在如下情景下说的:
有钱的单身汉宾利先生将要搬到他们家附近的庄园来住,班内特太太认为这对她的女儿们中的一个获得好的婚姻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她很兴奋地告诉班内特先生这个消息并希望班内特先生去拜访宾利先生,但班内特先生对此却丝毫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奇怪的人,思维敏捷,反复无常,说话还带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
在这段话里,他使用了讽刺来表示他对拜访的不感兴趣和对他的无知的太太的嘲笑,这也是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生动地刻画了班内特先生的性格特点。
译者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将原文所要表达的讽刺生动地在译文中再现,协助中国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原文的意图,以取得很好的语境效果。
请看孙致礼的译文: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
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兴许看中你呢。
四、如何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经历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水平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认知环境就会存有差异,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可能完全一致。
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对同一件事,甚至同一语境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推理,产生各不相同的认知结果。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正是为了顾及读者的认知。
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这句话如果出自英国人之口,译者可能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知道英国人酷爱板球游戏,再加上逻辑信息和句子词语信息(若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句子,还须考虑原文的其他一些语境信息),找出关联,实行推理,从而确定原作的意图是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之上,译者再确定原文所表达的形象在译文中能否保留。
如果不能保留原文的形象,就应考虑更换形象,来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
于是,这句话可译为:
“这件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若不从语用等效的角度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只按字面直译为:
“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则这样的译文让人感觉不知所云。
所以,译者在面对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差异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
如果译者预知译文读者对该现象不熟悉,译者可考虑用译文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文的形象、意境,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只求意译。
1.语言语用等效翻译
语言语用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来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
例如:
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
(曹雪芹:
《红楼梦》)
Hawkes将“鸦雀无闻”译为“Notabird''''scheepwastobeheard”。
而杨宪益夫妇是这样译的:
“utterlyquiet”。
其实原作中的“鸦雀”是虚的,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用意就是:
周围一片寂静。
由此可见,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较贴切。
2.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
语用等效翻译所采用的方法最不固定,译者遵循的原则能够是多方面的,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故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风土人情,增长见识。
试分析下面句子的两种译文: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
(曹雪芹:
《红楼梦》)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
Hawkes的译文是: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breadwithoutflour.
两个译文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译者的信念和如何对待文化差异。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着重表现原作的中国文化,而Hawkes的译文是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
又如:
她认为离开了办公大楼,离开了政工部门,就是离开了政治,就听不到那些闲言碎语,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
(蒋子龙:
《赤橙黄绿青蓝紫》)
这里的“咸菜缸”和“萝卜窖”都是中国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其语用含义或意图跟这两个形象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在译文中加上这两个形象表达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甚至导致误解,产生原文没有的含义,所以我们能够考虑省去原文形象,只传达原文的含义“越来越糟”(frombadtoworse)。
再如:
Whenneighborsheardofthematter,they''''dlaughtheirheadsoff!
译文:
“这事让邻居们知道了,岂不笑掉了大牙”。
汉语里常说:
“笑歪了嘴”或“笑掉大牙”。
英语却说“笑掉了头”,貌离而神合。
考虑文化语境,处理好英汉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行成功的翻译。
可见翻译应以语境为依据,因为一方面译者与源语作者的有效交际要靠语境,另一方面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有效交际也要靠语境,而这两种语境是不完全一样的,要取得翻译等效,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切合译入语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
五、结语
关联理论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对翻译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活动是一种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
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源语的意图,然后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对译文读者的认知实行准确的评估,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
所以译者在处理译文时不必过于拘谨,不要一味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不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
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能够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等,以协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摘要:
关联理论认为,要准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
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准确地认知和理解语言。
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更好地顾及读者的认知,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键词:
关联理论;语用翻译;语用等效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24(3):
287-2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23-186.
[3]GuttEA.Translationandrelevance:
cognitionandcontext[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105.
[4]SperberD,WilsonD.Relevance:
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2nded.Beijing:
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9-40.
[5]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3):
117-121.
[6]俞维玲.试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语用翻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7
(2):
110-114.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联 理论 翻译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