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五防洪工程投入及效益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8125065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09.08KB
浙江十五防洪工程投入及效益分析.docx
《浙江十五防洪工程投入及效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十五防洪工程投入及效益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十五防洪工程投入及效益分析
浙江省“十五”防洪工程投入及效益分析
卞方荣
一、综述
围绕我省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防洪工作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新需求,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浙江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防汛保安的需求,科学布局,配套完善防洪骨干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立起了安全可靠、科学规范、反应灵敏的高标准的水利减灾保障体系。
“十五”期间我省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主要形成了以江河湖海堤防、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蓄滞洪区等为主的工程防洪体系,全省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根据防洪规划,加快配套建设了城市防洪、钱塘江干堤加固和其他防洪重点工程建设。
在完成全省县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实施了城市新区、建制镇和重要村落的防洪工程建设。
基本完成了钱塘江干流堤防的堤基防渗加固,加固瓯江等其余河流的防洪堤。
全省以城镇为重点,重要海塘、堤防和水库的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完善了各项非工程措施,加快了防汛信息化建设。
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了各级各部门防汛责任制;修订完善了各流域防洪调度方案、沿海防台风预案等;加快了水利工程数据库建设,完善水库和江河水位自动测报、实时了监测系统和防汛会商系统,实现了防汛指挥调度的科学化。
“十五”期间沿海千里标准海塘累计建成1400公里;钱塘江千里江堤累计建成1070公里;投资百亿元初步建立了全省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杭嘉湖太湖治理等一批骨干枢纽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十五”期间,全面完成1000座小
(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其中:
完成了长潭、青山、对河口、四明湖、老石坎、牛头山等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经济较为发达市县的水库达到“工程安全、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环境美丽”的目标。
五年来在防御洪涝灾害中,水利工程直接减灾效益达800亿元。
通过“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安全”和“水环境安全”三大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基础保障。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水利建设,浙江的水利面貌已发较大改观。
杭嘉湖、萧绍宁等主要平原和钱塘江干流地区总体防洪能力已接近2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台州、舟山等重要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沿海重要海塘防御台风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以上。
随着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提高了我省抗御洪、涝、台等灾害的能力。
二、防洪工程投入
2.1投入情况
“十五”期间,浙江省的防洪投入情况如图所示:
图1“十五”浙江省防洪投入
防洪问题始终是我省水利建设头等大事,防洪工程的投入时时刻刻关系到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十五”时期,我省继续加大防洪投入力度。
“十五”期间,防洪工程总投入达247.27亿元,占“十五”浙江省水利总投入的41%,“十五”期间我省防洪工程投入年增长7.1%左右,在资金筹措方面运用市场机制,如:
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资金筹措的渠道更广了。
嘉兴市出台从城市防洪工程包围圈内土地出让金中切出一块用于城市防洪建设的政策,通过政策信用,向银行融资2.5亿元建设城防工程。
丽水、绍兴、天台、东阳等地通过城防建设使土地升值,将土地开发转让收益用于城防建设。
松阳、常山、磐安、武义、庆元等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勒紧裤带,咬紧牙关,从财政挤一点,从社会筹一点,从银行贷一点,从土地补一点,防洪工程投入力度的加强,使得我省一批重要的骨干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建设,真正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随着千里高标准海塘、城市防洪等工程的胜利建成,从2003年起,我省先后启动了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等五大百亿工程,水利建设开始转向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并重的局面,随着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的实施,浙江省防洪工程在水利总投入中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高峰后,近两年在绝对数增长的情况下,占全省水利总投入的比重开始下降。
图2十五”防洪工程占水利总投入比重
2.2投资构成
“十五”期间,浙江省的防洪投资构成情况如下:
图3“十五”防洪工程投资资金结构(单位:
万元)
从防洪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上看,“十五”浙江省水利基建投资基本上以地方投资为主,中央投资为辅的格局。
近年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强大的经济增长为我省实现水利的大跨越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保障。
三、“十五”期间防洪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1防洪减灾
“十五”时期,坚持防洪抗旱并举,全省防洪工程在防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五时期”,我省防洪减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森拉克”、“泰利”、“鸣蝉”、“云娜”、“桑达”、“海棠”、“麦莎”、“卡努”等强台风对我省的强大侵袭中,防洪工程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
2005年的台风“海棠”,只造成了72.2亿元的直接损失,远低于1994年的181亿元、1997年的261亿元的损失。
2005年台风“麦莎”登陆我省的约18个小时里,各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部分特大暴雨。
降雨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时间之集中,给我省近4000座水库的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遇到这样的强降雨,国内外都曾出现过水库垮坝失事的事故。
此次台风期间,我省没有一座水库出险失事,而且发挥出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拦蓄洪水8.32亿立方米,相当于近90个西湖的容量,从而给下游河道的削峰、错峰创造条件,极大缓解了下游的防洪压力。
从图5也可以看出,在“十五时期”,我省防洪减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除2004年外,显著呈下降趋势。
这些可喜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省不断加大的基础水利投资和防洪工程建设。
图51988-2005年主要洪涝灾害损失
3.2堤防工程
截至2005年底,浙江全省的堤防长度、保护耕地、保护人口和本年新增达标堤防长度都成增长趋势。
堤防建设长度从2001年的9550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12076.87公里,平均每年增幅达5%,应该说建设力度是相当大的。
本年达标堤防长度平均每年都在565公里左右,截至2005年底,全省新增达标堤防长度累计为2634.23公里。
全省从2001年到2005年,每年的堤防达标率(本年堤防达标率=本年累计达标堤防长度/本年累计堤防长度)分别为36.4%、40%、44.8%、46.5%、48.12%,成逐年增长趋势,从而为保护浙江的耕地和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并且,由于堤防建设长度的增加,浙江的受保护耕地面积也从2001年的995.21千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637.21千公顷,受保护人口从2001年的2263.72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488.59万人。
详细数据见表1和图6。
表1全省各年的堤防长度、保护耕地、人口和本年达标堤防长度
堤防长度合计(km)
保护耕地(公顷)
保护人口(万人)
本年新增达标堤防长度(km)
本年堤防建设长度(km)
2001年
9950
995.21
2263.72
498
696.16
2002年
10475.76
1637.17
3281.28
570.02
525.76
2003年
10711.18
1589.39
3394.7
610.61
235.42
2004年
11585.92
1602.84
3426.76
584.14
874.74
2005年
12076.87
1637.21
3488.59
371.46
490.08
图6全省各年堤防长度、保护耕地、保护人口和本年达标堤防长度
选用一元线形回归经济计量模型来对全省堤防建设总长度和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全省保护人口的关系作定量的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以定量地说明全省堤防建设总长度和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全省保护人口的相关程度。
计算结果表明全省每新建设1公里的堤防,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将增加0.57亿元;全省每增加1公里达标堤防,受保护人口就会增加11万人。
3.3城市防洪工程
我省是国内第一个全面启动城市防洪工程的省份。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70个有城防任务的市、县(市、区)投资118亿元,建设50年至100年一遇的堤防1260公里。
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我省城市防洪安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到2004年底,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已达到92.7%,除温州、临安、建德、青田和临海外,所有65个设市城市(镇)的城市防洪标准已全部达标。
详细数据见表2.
表22001-2004全省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
新增达标城市个数
累计达标城市个数
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
2001年
4
4
5.7%
2002年
39
43
61.4%
2003年
17
60
85.7%
2004年
5
65
92.9%
“十五”期间我省城市防洪工程综合效益显著。
全省保护人口1500万,年防洪减灾效益442882万元(约为浙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48%),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5亿元(约为浙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79%)。
图7城防工程效益
选用一元线形回归经济计量模型来对全省城防建设投资和全省保护面积、保护人口、防灾减灾效益的关系作定量的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以定量地说明全省城防建设投资和全省保护面积、保护人口、防灾减灾效益的相关程度。
计算结果表明全省每增加1万元城防投资全省受保护耕地增加0.19平方公里;,全省每增加1万元城防投资全省受保护人口增加20人;,全省每增加1万元城防投资全省年防灾减灾效益增加5260元。
通过城防工程的建设,全省城市的防洪能力均有了显著提高,一方面已建成的城防工程在抗洪减灾中效益明显,另一方面城市水利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城市防洪建设结合旧城改造、河道综合整治、道路绿化、休闲旅游和城市开发建设,体现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防建设理念,城市防洪工程成了集防洪、绿化、休憩、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清岸绿,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景色宜人的旅游线和休闲带,提升了城市品位,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
全省城市防洪建设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来。
全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拉动了内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善了投资环境。
城防工程已经成为当地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带动了城防工程两岸土地的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又筑巢引凤,各种投资纷至沓来.
3.4标准海塘工程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多港湾、河口,岸线曲折,海岛星罗棋布,海岸线长达6600多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省经常遭受台风暴潮的袭击,台风灾害频繁。
全省海塘总长2100多公里,保护着浙东沿海和钱塘江两岸,保护区为浙江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约占全省的80%。
其中,浙东海塘1732公里,北起杭州湾,南至浙闽交界地东海岸以及海岛舟山。
浙东海塘保护着宁波、温州、台州、舟山四个大中城市和近30个县市,其中保护万亩以上农田和重要城镇、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的重要海塘有1027公里。
钱塘江海塘400公里,直接保护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平原1000万亩耕地和1000万人口。
“9711”号台风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建千里海塘,保千万生灵”的重大决策。
投资50亿元建设总长度1470多公里高标准海塘,要求重要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标准,多数地段达到50年一遇标准。
浙江省从省委、省政府到沿海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标准海塘建设列为水利第一号工程来抓,领导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5年7月,我省已建成标准海塘1400公里。
已建标准海塘保护面积1369万亩,保护人口1570万人。
防台减灾效益明显,经测算,已建标准海塘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的防台减灾效益分别为24.7亿元、25亿元和50亿元,加上2005年的防台减灾效益,累计减灾效益逾200亿元。
标准海塘的建成,将使占全省近80%经济总量,约2300万人口的沿海“黄金地带”系上了“生命线”、“生存线”、“幸福线”。
千里高标准海塘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沿海地区的投资建设环境,为浙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构筑了重要的安全屏障。
建设高标准海塘,不但为沿海地区筑起了抗御台风暴潮的屏障,而且还成为扩大内需、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手段。
据初步测算,3年来的海塘建设共用了近3000万立方米石料,120多万吨水泥以及其他大量建材,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沿海千里标准海塘的建成,将明显地改善浙江沿海的生态环境和沿海地区的投资建设环境,为浙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构筑了重要的安全屏障,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千里标准海塘的建成,有效提高了浙江防洪减灾能力,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
当年的大投入,如今换来了大安宁,促进了大发展。
3.5千库保安工程
我省从2003年开始实施千库保安工程,省委省政府把该工程列入了省“五大百亿工程”和“平安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三年来,我省先后下达病险水库和千库保安建设计划1164座,其中对415座存在问题较突出的水库安排应急加固,对749座二、三类坝水库结合千库保安进行全面的加固处理。
截止目前,开工建设1108座,完成加固1015座,完成投资近20亿元。
先后完成了长潭、青山、对河口、四明湖、老石坎、牛头山等一批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同时,石壁、横锦等一批大、中型病险水库全面开工加固,大大提高了水库安全度,降低水库年病害发生率。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随着我省病险水库逐步得到除险加固,我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据初略统计,通过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全省水库病险率降低了约10个百分点,特别是一批安全隐患较突出的病险水库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在今年沿海地区连续遭受的5个强台风所引发强降雨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短历时强降雨超历史记录,水库无一失事,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充分说明千库保安的实施对保障水库安全,从而保障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除了增加了防洪库容从而在在抵御洪涝灾害中发挥着重要的拦洪、蓄洪和调洪作用外,在发电、促进养殖、增加城镇农村供水、增加灌溉面积等方面效益也十分显著。
“十五”期间,共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00座,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15座,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任务。
保护耕地面积从2001年的995千公顷增加到2004年的1603千公顷,保护人口从2001年的2264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3427万人,新增灌溉面积132万亩。
3.6蓄滞洪区工程
我省现有蓄滞洪区4个,分别是诸暨市的高湖蓄滞洪区、余杭区南湖、北湖蓄滞洪区和上虞市的大浸畈蓄滞洪区。
四个蓄滞洪区中,高湖蓄滞洪区面积最大,有33平方公里,容量为5800万m3,最小的为南湖蓄滞洪区,面积仅为4.7平方公里,容量仅为1500万m3。
在四个蓄滞洪区中,高湖蓄滞洪区和大浸畈蓄滞洪区常住人口,分别是20000人和3700人。
四个蓄滞洪区现有耕地46900公顷,其中耕地最多的是高湖蓄滞洪区,为22000公顷,约占四个蓄滞洪区耕地面积的47%。
四个蓄滞洪区的产值合计27446万元,其中高湖蓄滞洪区产值18000万元,占了四个蓄滞洪区产值的66%以上。
经过大力建设,截至2005年7月,我省四个蓄滞洪区中,除大浸畈蓄滞洪区外,均已达标。
我省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达标率达86%,为我省的防洪安全打下了又一笔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各级水利部门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按照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的要求,防洪工作圆满完成了即定的目标和任务。
五年来在防御洪涝灾害中,水利工程直接减灾效益达800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了450亿元,与同期投入防洪资金247亿元相比,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比为1:
4,这足以说明防洪投入具有相当高的经济回报率。
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夺取了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胜利,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与此同时,减轻了洪水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萎缩、土地贫瘠等环境影响,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我省“十一五”规划,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0000亿元的目标;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基本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基本形成结构和布局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经济圈。
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城市化程度达到70%。
要保障规划目标得以实施和目标实施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省的防洪工程要还需要加大力度,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防洪规划,防洪工程要体现人水和谐,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综合能力的建设,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二○○六年七月三十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十五 防洪工程 投入 效益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