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林小学学年度下学期教师备课 33.docx
- 文档编号:2811985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29.16KB
黑林小学学年度下学期教师备课 33.docx
《黑林小学学年度下学期教师备课 3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林小学学年度下学期教师备课 33.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林小学学年度下学期教师备课33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练习八
(2)
主备教师:
熊纪鹏课时编号:
047
备课时间:
2009年4月30日
教学内容:
练习八6-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
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补充练习讲评:
1、用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下面这这个长方形(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把这根铁丝拉直再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读题后问:
这根铁丝的长度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怎么解答?
2、有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面积呢?
能不能说: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
为什么?
3、一块菜地长36米,宽24米。
菜地的中间留了宽2米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了四块。
你能算一算每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图,从2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二、书上剩余练习:
1、完成第7题
同桌之间先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说清楚判断的理由。
2、完成第8题
读完题后马上能判断的是:
面积相等,都是8平方厘米而周长要数一数之后才能知道,分别是:
12厘米和16厘米
感悟:
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
3、完成第9题
问:
通过这几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吗?
4、完成第10题
指出:
在测量过程中,为了计算的方便等因素,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
5、思考题
三、全课小结
我们的试验田
主备教师:
熊纪鹏课时编号:
048
备课时间:
2009年4月30日
教学内容:
教材90-91页“我们的试验田”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新学的分数、面积等知识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教育学生多发现并解决生活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新学的分数、面积等知识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看到的只是高楼,可是在一些农村学校里,他们有一些乐趣是我们没有过。
究竟是什么呢?
二、组织教学
演示:
实验田图
1、麦田图:
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这片麦地长30米,宽20米
问:
你可以根据信息求出什么问题?
能解答吗?
(1)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0×20=600平方米)
(2)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
问:
你觉得哪个年级最容易判断?
是几分之几?
还有的年级该怎么判断呢?
说说你的好办法?
指出:
分数一般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现在这图里并没有明确地平均分,我们就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线,先把它们平均分好了,再来判断就比较容易了。
2、继续出示另外的情境图,要求:
学生自己看懂图,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看到信息、想到的数学问题以及解答方法等说一说。
全班交流:
花房:
(1)花房面积:
18×6=108平方米
(2)菊花的棵数:
……
(3)郁金香的棵数:
……
(4)……比……多多少棵?
……
菜地:
(1)菜地面积:
(2)西红柿面积占几分之几:
(3)黄瓜占地多大:
(4)西红柿占地多大:
玉米地:
玉米地的面积:
……
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
可以怎么想?
方法一:
600÷100=6
方法二:
用画图法(图略)
……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十、统计
主备教师:
周文山
备课时间:
2009年5月7日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书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比赛为题材,创设了“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认识平均数,并学习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分析和处理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本单元要采取的措施:
本单元的教学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思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新知。
并在此过程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主备教师:
周文山课时编号:
049
备课时间:
2009年5月7日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2-94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益比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出示P92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
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
二、探索解决问题:
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
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
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全班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练习。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思考:
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
(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第2课时
主备教师:
周文山课时编号:
050
备课时间:
2009年5月7日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5-96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意义
1、第一题:
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第二题:
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3、第三题:
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
(1)、
(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
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
(1)和
(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
4、第四题: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
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
为什么?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
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5、第五题
先让学生对做作业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各自利用的时间情况,引导他们利用时间的价值。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
第3课时
主备教师:
周文山课时编号:
051
备课时间:
2009年5月7日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6-97的第6-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完成书上的习题
1、第六题:
(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2、第七题:
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
”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3、第八题
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二、“你知道吗?
”
举例:
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
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
(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约为80分
看一下评为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第4课时
主备教师:
周文山课时编号:
052
备课时间:
2009年5月7日
教学内容:
教材98-9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合作意识,体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
学习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吗?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2、谈话:
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板书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脉搏跳动的变化。
(1)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运动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带来的变化。
首先测量脉搏(教师指导测量方法)。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
(2)谈话;讲述实验方法。
四人一组,先测出运动前一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记录在98页的表格里,在原地跑步30秒后,在测量脉搏,并记录数据。
休息3-4分钟后,在一起跑步1分钟,要用力跑,然后在记录脉搏,在做记录。
最后全组人一起算出各次脉搏跳动的平均数,在看看跑步带来的变化。
(3)学生分组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林小学学年度下学期教师备课 33 小学 学年度 下学 教师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