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全文.docx
- 文档编号:2811750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6.46KB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全文.docx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全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全文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全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指导各地做好分级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共同组织制定了《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方案的发布有利于各级医疗机构有序建立合作体系,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和分级诊疗模式。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提出房颤中心建设,为房颤中心发展指明方向。
附件1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和评估病情。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
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
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
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图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二)二级医院服务流程(图2)
初诊患者流程:
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给患者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基层就诊/三级医院→定期/不定期派内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诊疗,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
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下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图2.二级医院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三)三级医院服务流程(图3)
初诊患者流程:
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给患者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二级/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定期/不定期派专科医师到二级/基层医疗机构指导诊疗,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
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二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下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下转至二级/基层医疗机构。
图3.三级医院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附件2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房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我国房颤的现状
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
有资料显示,房颤致残率高,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并导致女性、男性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2倍、1.5倍。
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治疗率低,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地推进分级诊疗,为房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对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颤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协同作用,规范房颤患者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对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2.二级医院。
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三)分级诊疗路径(图1)
图1.房颤分级诊疗路径
(四)双向转诊标准。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社区初诊或疑似房颤的患者。
(2)既往病情稳定,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及时转至二级以上医院救治:
①基础疾病加重,经治疗不能缓解;
②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血流动力学紊乱、血栓栓塞、抗凝出血情况、心力衰竭等。
(3)对具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的房颤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转诊:
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提供房颤中医辨证治疗服务时;
②经中医药治疗疗效不佳者。
2.二级医院上转至三级医院的标准。
(1)急性房颤,伴有血流动力学紊乱者。
(2)基础疾病重症者。
(3)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4)符合介入诊疗和手术适应证者,包括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外科治疗等。
(5)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经中医药治疗疗效不佳者。
3.三级医院下转至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1)病情稳定。
(2)治疗方案已明确,需常规治疗和长期随访。
(3)诊断明确的,可进行临终姑息治疗的终末期患者。
4.二级医院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
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并发症控制良好,需常规治疗、康复和长期随访者。
三、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
(一)房颤的初步识别。
应当重视人群中房颤的初步识别,特别是具有房颤高危患病因素的人群,如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脑梗塞等患者。
通过常规或长程心电图诊断房颤,记录人口学、症状、基础疾病等信息。
(二)房颤诊断和评估。
1.病史采集。
(1)现病史:
发病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
有无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诱因、加重/缓解因素;其他伴随症状。
采用欧洲心律学会(EHRA)症状评级标准以评估症状严重性(表1)。
表1.EHRA房颤症状评级标准
(2)既往史:
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如甲状腺疾病。
(3)个人史:
是否有相关诱因,如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喜饮浓茶、吸烟等。
(4)家族史:
是否有房颤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应进行全面查体,重点检查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脏检查(注意心率、心律、心音)、脉搏(脉律、桡动脉、颈静脉)、身高、体重。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
(2)心电检查:
可采用瞬时、长程、植入装置记录,也可采用佩戴装置记录。
(3)影像学检查:
应常规行经胸超声检查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必要时,可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CT、MRI(心、脑)等进一步评估。
4.房颤的分类。
通常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persistent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AF)4类(表2)。
表2.房颤的分类
5.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应定期评估其血栓栓塞风险。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表3),≥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
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腔内有血栓或有自发超声回声现象等亦视为高危血栓风险。
表3.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危险CHA2DS2-VASC积分
6.出血风险评分。
推荐使用HAS-BLED积分评估抗凝出血风险,≤2分为出血低风险,≥3分提示出血风险增高(表4)。
对于评分≥3分者应注意防治增加出血风险的因素。
表4.房颤出血风险HAS-BLED积分
7.应用中医药治疗时,应全面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做出中医证候诊断以辨证施治。
(三)基础疾病评估
常见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变、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管疾病等)和非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障碍等),需要尽早识别,合理管理。
四、房颤的治疗
(一)治疗目标。
控制心脏节律、控制心室率、预防卒中等栓塞事件,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致死率。
(二)一般治疗。
1.管理基础疾病及危险因素。
各级医疗机构均应合理管理基础疾病,有效控制危险因素。
2.预防卒中。
包括规范药物抗凝治疗,左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房 颤动 分级 诊疗 技术 方案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