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8112572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7.83KB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研究.docx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研究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同样,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因为均衡发展、教育机会平等在法制层面和理论层面上,似已基本解决,但如何付诸实践,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由于各地对于高质量教育的旺盛需求与长期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随着教育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矛盾正在逐步演化为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特别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基础教育也出现了比较显着的非均衡发展趋势。
有关人士认为:
基础均衡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教育的社会定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以及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等,进一步探寻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市场经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引言
由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丰富,论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界定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
另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
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
还有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最后,也有观点认为,在空间结构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
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
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
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及条件。
结合研究者们的已有观点,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对教育横向结构方面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教育纵向结构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教育的社会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有了“基础教育”的提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本质内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社会定位还不够准确。
什么是基础教育?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国际教育组织对此的界定与揭示。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做出了一全新的界定。
它指出:
“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
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990年3月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明确提出:
“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
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和基本的学习内容。
而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
”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更是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显然应该包括可能接受其它各级教育所需的全部知识,不过,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
”从国际教育组织对基础教育本质的界定来看,它不仅强调了基础教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而且强调了基础教育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存、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它集中强调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全民性”。
由此来看,笔者认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础教育是每一个人能在社会中生存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
它的本质在于“基础性”和“全民性”。
基础教育要奠定好儿童、青少年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生产劳动的基础,它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程度的基础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人而不是部分人,应该体现出“基础”的品性和“全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具有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
从对社会的意义来看,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这意味着基础教育不仅承担有满足和促进每一个人获得发展能力的使命,同时也具有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价值,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使命。
基础教育虽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这并不是基础教育的最根本价值。
基础教育是对所有未来国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它不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基。
基础教育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它不仅要奠定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还要奠定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
二、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论者认为,“均衡”是一个物理学名词,用以指称物体在受力相等的情况下所处的静止状态。
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引入经济学,主要指经济活动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相当的状况。
为了合理地配置人类有限的资源,达到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均衡,经济学家提出了市场均衡理论。
实际上,教育均衡发展不过是经济均衡发展的移植。
也有论者从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均衡”即是“平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也就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体现出平衡的特征。
总体来说,论者们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认识是不一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过程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即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均衡分配,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
从宏观上讲,它主要是解决区域间办学条件的失衡问题,在区域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教育,缩短地区间教育条件差距,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讲,它主要解决区域内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失衡问题,在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缩小校际间质量差距,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也有论者指出,这里涉及的教育资源应该是优质教育资源,如良好的物质设备、充足的教育经费、合格的师资力量、相应的社会资源等。
2、受教育权平等实现的过程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
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资源调配,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
因此,从制度层面来说,它涉及到三个相互递进的层次:
一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订,确保每个人享有和承担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调整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为每个公民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三是学校通过公正的制度化管理,以及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确保教育结果的相对均等。
3、教育系统内外要素的均衡化
有论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涵盖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领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各要素内部的各组成单元之间的均衡发展,以及教育各阶段之间的均衡发展。
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是指:
教育系统内基础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类型教育的发展相比较要均衡;基础教育区域发展要均衡;参与基础教育活动、承担有基础教育任务和责任的中小学发展要均衡;基础教育之教育、教学活动发展要均衡,以实现基础教育对象即学生的均衡发展。
4、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化
从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着眼于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即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或省的范围内,在教育硬件投入方面,实现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均衡化,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初步实现公民之间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公平。
也有论者着重提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认为它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提供充足的保证。
另有论者提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应主要放在县(市)一级,使县域内各类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论者们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不是平均化、一律化,也不是静态的、局部的,而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整体的、特色纷呈的发展过程。
其特点如下:
一是相对性。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基础的差异性,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相对的状态,而不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
均衡发展的目标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促使所有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既要鼓励教育发达的地区,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又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地区和学校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因而,这是一种积极发展、分类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平均发展。
二是动态性。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静止的、机械的、短期的,而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又从均衡到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持续推进过程。
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从对孩子“能够上学”发展成“能够上好学校”,从过去的“有教师任教”发展成“择教师任教”。
为此,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在迈向均衡化的过程中,实现阶梯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三是整体性。
这意味着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既要抓好物质层面的建设,也要抓好观念、制度层面的建设。
在具体实践中,要在坚持观念、制度、物质等层面共同推进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寻求实现均衡的有效途径。
可以首先选择改善办学条件、技术装备等“硬件”作为突破口,也可以从“软件”建设入手,以“软”补“硬”,以“软”促“硬”。
也有论者认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指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也指教育质量的相对均衡。
尽管在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可以突出物质条件的均衡,但这决不是教育均衡化的全部内容,而且其最终目标是基础教育质量的相对均衡。
四是特色性。
均衡发展不是要千校一面,而是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平衡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均衡发展与办出特色是不矛盾的,每一个学校都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孩子的成长留出空间,为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要建立特色学校机制,学校通过形成特色来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
从这种意义上说,均衡化的教育也就是特色纷呈、生机蓬勃的个性化教育。
为此,要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存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五是历史性。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在大多数国家为实现义务教育目标而努力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含义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大多数国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既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的不同群体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又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即满足所有人最基本的学习需要,给每个人所应得到的或应给予的。
也有论者认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要使基础教育的对象,即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成为合格的公民和劳动者,这在我国历史发展上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才能有这种明确的最求。
认识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的理论对实施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教育权利问题,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或者也叫教育人权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
但是目前对这一教育公平理念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不仅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老百姓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所谓“好学生上好学校”、“好学校招好学生”,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
长期以来,精英主义思想一直在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这与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违背。
第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稳定器。
教育具有平等化的功能,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衡器、稳定器,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它能够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
第三,均衡发展价值取向是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在硬件投入、校舍、设施、办学经费……方面,实现投入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均衡化,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初步实现居民之间义务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公民发展权利的起点的公平。
三、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总体看来,在数量、质量、结构、区域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总体表现在:
一是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失衡。
从地域上看,我国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分布基本一致。
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
无论是师资力量的配备、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教学设施的配置、教育机会的均等,西部地区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城市地区都明显优于农村地区。
二是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
从教育经费的配置来看,普通高中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形成了中等教育所占份额偏高、初等教育所占份额偏低的“倒金字塔”结构。
此外,同一地区的“重点校”与“示范校”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惠的教育政策,给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带来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土壤,导致学校之间在生源质量、资金融入方面出现极大差距。
三是教育发展的供需性失衡。
主要体现在:
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广大乡村地区对基础教育的需求相对不足;城镇地区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却呈现出供给不足的局面。
四是教育发展的总体性失衡。
种失衡主要表现为教育投入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的数额,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五是教育发展的实质性失衡。
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之间、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教育质量有极大差距,甚至来自不同阶层子女的成功机会都存在不平等现象。
有论者认为,由于收入的差距拉大、阶层的分化加剧,不同阶层对教育资源选择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
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造成不同阶层的子女在学业成功上的机会不均。
具体而言:
1、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需求与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
从地理位置看,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呈现从南到北、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逐渐递减的趋势;从教育内容看,普通教育,特别是普高教育持续升温,对区域经济具有强大的、现实的生产力功能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却是持续走低,在一些地区甚至是无人问津。
重视正规教育,忽视技能培训等内容的非正规教育。
教育效益的实用性和现实性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区域政府的投资热情;从人员结构看,教师队伍特别是小学教师存在年龄老化问题;管理队伍特别是教育干部队伍,教育管理意识和管理素质较低,接受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层次较低,教育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没有纳入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课程体系。
教育执法队伍、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明显不足;从经费投向看,高等教育是教育投入的重点,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
财政性支出:
城区多、农村少,基本建设多、教育装备少,教师工资多、基建和教育装备少;从经费来源看,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各级转移支付为辅,学杂费为辅,其中普通高中财政投入与学杂费相当。
义务教育阶段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各级转移支付为辅,学杂费为零。
政府投入为主,非政府投入为辅,这既与政府实际投资能力有限不符,又与丰富的社会闲散资金和资金暗流形成巨大反差;从教育体系看,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正在履行整个教育体系的功能,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明显缺位,“大教育”的体系没有形成,制约了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的有效发挥;从教育体制看,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教育人事体制,成为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比如教育干部的任免机制、行业内教师的流动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职能定位。
教育监督部门的职能与重要性日益突显,但是却没有法律支撑。
2、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保持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以均衡发展作为目标取向和策略选择,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它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目标。
否则,不仅基础教育的发展会受到直接影响,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从宏观上讲,主要是解决区域向办学条件失衡问题,在区域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教育,缩短地区间教育条件差距,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讲,主要解决二个地区内学校间教育质量失衡问题,在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缩小校际间质量差距,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差距明显。
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情况任务不尽相同,实现的途径、对策的选择也不完全一致。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情况更特殊,问题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因此,研究探讨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对策,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江苏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省市县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下,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两年,江苏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又达到了新水平,教育经费有所增长,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
对苏北教育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深化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然而,对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新时期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对照全国教育先进省市的水平,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仍然明显,有的问题相当严重。
由于历史和其它原因,我省基础教育形成相对区别的苏南、苏北、苏中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板块。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情况相当突出。
此外,校际之间,群体之间、校内班级之间不均衡状态也很严重。
我们将从六个方面描述这种不均衡状态。
一是苏南苏北区域间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均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员资金等流动更加畅通和频繁。
作为教育质量保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质量。
而近几年,苏北地区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流失越来越多,人们形象地概括为孔雀东南飞,即苏北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向苏南和东南地区流动。
这些流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中不少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直接造成有的中小学教学和管理都十分困难。
正常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无可置疑。
问题是怎样流动的有法有序,怎么在贫困地区留住优秀教师,减少不均衡。
二是苏北地区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情况严重。
资料表明,不少苏北的县重点中学、实验小学,其校园校貌教学设施、师资状况、实际年教育经费与苏南苏中地区最好的中小学几乎相等。
而苏北农村的中小学,尤其一些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学设施之简陋,教学经费之缺乏,实在令人震惊和痛心。
而师资状况方面更令人担忧。
据报载:
有一个贫困县两三年内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到外省市157人,还有很多流向本县市的城区中。
流失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乡镇中小学的,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
不少乡村小学靠代课教师和新分配的中师毕业生挑大梁。
苏北地区,特别是贫困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情况,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后有所改观,但仍相当严重。
同时,资金向重点中学和名牌初中、小学流动。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增加,家长渴望上重点中学和名牌学校是无可厚非的。
这样重点中学和名牌学校利用品牌效应,不仅吸引了优秀教师而且收取了大量各种赞助和赞助费。
形成了畸形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拉大了苏北城乡之间的不均衡。
三是城市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情况突出。
除了前面所述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情况外,城市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情况也很突出。
在一些省辖市,高中阶段的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不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实际存在的名校与一般中学的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今年省市人代会和政协会期间,基础教育问题成为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引起热烈讨论。
在大中城市,校际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而引发了择校热,不少群众强烈不满,有的地方怨声载道。
而且,择校热、赞助费等等还加大了教育部门的腐败,加剧了人们对教育部门的不满,损害了教育的形象。
有的地方群众竟然在行风评比中,把教育列为最差的!
现在教育不均衡已经造成一定的社会不安定,有的地方已经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很多县区,特别是苏北贫困县城区,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情况十分严重。
往往是一所县中和一些名牌初中、小学是一花独放或几花齐放,而其他中小学则黯然失色,难以望其项背。
校际之间校园校貌、教育设施、教育经费、师资状况差别之大,令人惊讶,似乎根本不象是同一座城市的学校!
四是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均衡问题应予高度重视。
虽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弱势群体,如民工子女、城乡贫困人员子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基础教育 均衡 发展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