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docx
- 文档编号:2811071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94KB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docx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事业管理概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其特征如下:
①公共性
公共性是指公共事务体现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虽然社会公众的具体范围不一定相同,但既然是公共事务,也就是意味着一个社会中的全体公众都可以享受这种利益。
②劳务性
劳务性即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所承担的公共事务而向公民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即劳务,或者称为劳务产品。
③非营利性
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承担公共事务,给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而不是营利。
④阶级性
一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者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就要求首先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政治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是什么?
它们如何影响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政治体系中与公共组织并列且对公共组织产生作用的诸种政治因素之总和。
这些政治因素从理论上看,主要是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关系等因素,其中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所拥有的政治权力,从现实中的实体看,主要是同一国家或社会中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等。
第一,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影响。
这一由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所形成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组织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是基础性的,因而也是至关键的。
第二,政治关系的影响。
所谓政治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在现代社会,政治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在特定政治制度下的政治实体以一定的法定程序来形成的。
第三,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权力的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权力是指其管理者在进行管理过程中拥有的自决权。
在现代社会,公共权力因法而产生,是法定权力,实际上也是特定政治环境的产物。
这种权力对公共事业管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发展演变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发展演变:
(1)公共事业管理的保护模式——时间:
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时期基本特点:
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统筹,但其职能是极有限的,有限的公共事业产品基本上由社会自行提供,市场也不介入这一领域。
(2)公共事业管理的干预模式——时间: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60年代前后达到高峰。
基本特点:
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或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市场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是间接而非直接的,社会的力量的参与是极为有限的。
(3)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模式——时间: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对公共事业管理干预模式改革的产物。
基本特点:
在政府的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负责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分权,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市场和社会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
决定因素:
(1)公共需求。
一个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随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公众公共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公共需求是决定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发展演变的根本因素。
(2)主体意识。
这里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其中的核心是一定的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力。
(3)政府能力。
在可能涉足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主体中,作为社会中最具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组织,政府能力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地位。
所谓政府能力,如果从社会产品的角度看,就是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4)社会发育程度。
这里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组织载体的非营利组织等的发育程度。
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03-106页)
无论是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改革实践,还是从新的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方式组合运行为机理来看,当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多元构成。
(2)政府主导和统筹。
(3)以市场为基础。
(4)法制化与规范化。
当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
所谓体制,一般是指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和,相应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公共事业产品的供给范围、提供公共事业产品的组织形式、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权限和设置,以及调节、控制手段和监督方式等。
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应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及其他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既统一又分离、管理表现为服务并以服务实现管理的管理系统。
这其中,各级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和分工有科学的定位,同时,非政府组织等在公共事业管理中也有其地位和任务,在基层公共事业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与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①政府的社会管理改革是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提高的保证.在以”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观念为主导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和中坚力量.
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社会管理改革直接关系到适应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关系到能否顺利推进公共事业发展,充分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战略大局.
政事分开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
政事分开,是要解除政府与各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但具体事务则完全由事业单位自主解决,同时,要根据中央有关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精神和指示,有步骤地取消现行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在这一基础上,重点进行以下两方面工作:
其一,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职责分开.职责分开的主要内容,是指原来在政事一体化的情况下由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行政职能,应交回政府由政府承担,而原来各级政府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的工作,则可以交给事业单位去完成。
其二、管理方式及手段的分开。
主要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实行简政放权,对事业单位在宏观上按有关法律进行行政监督管理,而在事业单位的人事、工资、计划、编制、财务、项目、职能等方面事务的具体运行上,由事业单位自己管理。
除经过立法、行政授权按需要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外,在进行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中则应使用非行政手段。
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行政方法、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
行政方法:
(1)特点——权威性、直接性、时效性。
(2)适用范围——一是管理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或紧迫问题;二是管理中尚未制定法律加以规范的事务;三是管理中由于法律规范滞后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和发布行政命令、规定、条例等,即通过制定狭义的不包括法律在内的公共政策来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管理;二是专门承担公共事业管理职能或兼及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政府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监督来督促公共事业领域内活动者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三是承担公共事业管理的行政机关通过运用行政方法对公共事业活动中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3)条件——行政方案的有效性或接受率主要取决于管理主体的权威和行政指令的质量。
一方面管理主体必须具有权威;另一方面行政指令必须具有很高的质量。
经济方法:
(1)特点——间接性、诱导性、灵活性。
(2)适用范围——一是宏观层面,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价格、税收和信贷三大经济杠杆进行公共事业活动的调节管理;二是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一些具体事项,利用物质利益诱导作用,鼓励或禁止公众的活动。
(3)条件——经济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能否适时、适度地运用价格、利率、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罚金等经济杠杆。
经济杠杆适时、适度地运用,对公共事业管理有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法律方法:
(1)特点——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明确的规范性、相对的稳定性。
(2)适用范围——涉及法律手段来规范和管理公共事业的主体是广义的政府,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一是各种方案的综合使用;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的重点使用。
(3)条件——法律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法的公正、适时和严格执行。
一方面要求规则的存在,没有了规则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法律秩序,另一方面要求规则把人、物、事归于一定的类别,并按照某种共同的标准调整他们。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从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谋划,是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来看,在一定意义上,制定战略是一种管理艺术,但由于它又是一个客观的由一定步骤或环节组成的客观过程,因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也是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依的。
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为出发点
制定战略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或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不能建立在主观妄想上,应当建立客观的社会需要之上。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来说,这个客观需要就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也只有不断地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才可能存在和发展。
具体到一个中低层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而言,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也就是满足一定区域内公众的需要、公共产品市场的需要(现代公共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基本上不是全免费的,且由于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方式的发展即通常不直接生产或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因而客观上存一个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要求避免只把眼光局限于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上,应该认识到特定时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只是满足这一时期公众需要的一种形式,而公众的共同需要是永存的,也是发展的,因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且是必须改变的。
因此,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公众偏好的变化,采用不同形式满足公众的需要。
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必须真正认识公众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以及公众的价值准则是什么。
公共事业的内容是一定时期内公众基本生活的共同需要。
虽然现代社会公众的需求已呈多样化的趋势,但纳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不是少数人特殊的需求,而是多数人的与他们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需求。
因此,在商业领域内,制定产品战略时虽然也强调社会需求问题,而通常反映到具体企业时,往往可以针对社会某一特殊群体进行战略定位,如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美国30年代汽车制造企业卡迪拉克公司将所生产的汽车定位于与钻石和貂皮大衣竞争,即定位于满足特定的一少部分上层满足“地位”的需要,结果取得了成功,但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内,则是与其公共性的基本要求不吻合的,也是难以成功的。
(2)、使战略管理过程尽可能简单化和非程式化
有正确的出发点,制定成功的战略规划和形成一定的管理步骤是战略管理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这并不能保证成功的实施。
因为环境是变化的,任何事情总是做的比想的更为困难,并不是紧紧靠预先设定的环节按部就班的执行就能达到目标。
一般来说,制定计划是要防备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制定战略则是要利用可能发生的变化,因为变化意味着机会,一个组织正是要随时把握机会以获得成功。
实际上,战略管理正是一种促进组织学习和行动的过程,是让组织在学习和行动中不断把握机会取得发展的过程。
因此,进行战略管理时虽然必须设定管理环节,但不能仅仅将这一管理只视为一个正式的控制系统,必须尽量避免程式化行为。
为此,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进行战略管理时,更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可以不断使用的分析工具、管理工具。
通常,为了尽可能简单化,应消除过于专业和神秘的计划术语。
为了避免程式化行为,可以对任务分配、团队成员、会议形式及计划日期进行适当变动,同时,过程也不应是完全可预期的,环境也要有所变化,从而激发管理者和组织的创造性。
要强调以数字支持但以文字叙述为主的计划。
要建立一种可以使战略管理的作用和基本目的得到理解的文化,要注意到心理社会和政治因素等等。
总之,这些原则是对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在经验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反映的是人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事业 管理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