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能建立设备管理系统体系.docx
- 文档编号:28097019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91.68KB
中小企业如何能建立设备管理系统体系.docx
《中小企业如何能建立设备管理系统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企业如何能建立设备管理系统体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企业如何能建立设备管理系统体系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设备管理体系
(1)
大多中小型企业,因为生产规模小、技术和管理力量不足,工程急于上马,在抓产量的同时,更多忽视了现场的管理,设备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
如何抓好现场、规范管理体系,企业最高领导人必须有抓好设备维护管理的长远意识和决心,设立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和专职的管理人员,并成立设备维护管理项目组,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项目组可由设备部门、生产部门和质量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并由设备部门组织、规划。
1设备管理体系编写原则
设备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是项目组的重要工作内容。
体系文件是指导企业管理的依据,也是规范化管理的文字体现。
在编制文件时,应该避免内容重复、繁琐,对原来的管理模式不可全盘作废,也不可一味的追求高标准,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并和企业文化和企业总目标相一致,避免因目标定的过高,不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实现,而使文件最终流于形式化。
作为体系建立的组织人员,必须有清晰的主线,并在管理模式上形成闭环,所谓闭环就是在某一环节出现差错时,文件上能体现出纠正和改进的措施,因此而形成封闭的循环体系。
体系文件分为管理性文件和支持性文件两类,管理性文件一般只需要说明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什么,而在文件上涉及到具体的实施要求须在支持性文件上加以详细说明,指导责任人怎么做,并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笔者建议在文件编制时,尽量采用以流程图表配文字说明的形式,使文件达到简单明了的效果。
2建立科学的管理组织结构
建立合理科学的设备管理组织机构,是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规范化设备管理的组成实体。
针对中小企业的规模,笔者认为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组织结构。
工作职责
设备主管(经理)
1)组织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组织设备管理各项活动的开展;
2)负责人员培训工作,保证维修和管理队伍完善、有序开展工作;
3)组织编写大中检修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审批各种文件和制度。
计量管理员
1)负责测量设备台帐的建立:
2)负责测量设备的自检和外检计划,指导仪表组日常的工作开展。
设备点检员
1)负责管辖范围内设备的管理活动;(以车间(部门)为单位设置一个点检管理员)
2)负责对设备进行点检诊断活动,制定点检标准、点检周期、点检项目、作好每次点检的记录;(半天点检,半天办公形式)
3)指导并监督所辖范围内操作人员进行设备的日常检查及“5S”活动;
4)对设备的诊断结果及时通知到生产车间,并按程序办理维修作业的活动开展。
资产维护管理员
1)负责对全厂设备进行台帐管理;
2)负责编制备品配件计划,指导备品配件工作的开展;
3)协助设备主管开展各种活动;
4)指导维修作业的开展。
操作人员
1)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班前、班后、班中的日常必要检查;(标准由点检管理员制定并考核)
2)负责生产现场的“5S”活动;(规范由点检管理员制定并考核)
3)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规范正确的操作。
(由设备部门会同生产部门成立项目组,编制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维修人员
1)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修作业;
2)负责生产设备的大修、项修等;
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可参照建立适合的组织结构,但一定要做到分工合理、责职分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负责。
3加强设备的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又称设备规划工程,从设备一生的全过程来看,设备的前期管理对设备一生的综合效益影响较大。
抓好设备的前期管理,无论是对设备的维修还是后期的管理,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设备规划阶段对寿命周期费用的影响如图2所示。
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主要取决于设备的规划阶段,如图2所示。
在前期管理的各个阶段中,费用的实际支出由曲线A表示,寿命周期费用由曲线B表示。
可以看出,在设备规划到50%时,a-b段虽然只花去了20%的费用,但已经确定了85%的设备费用周期。
在规划b-c段花的费用更多,但对设备寿命周期影响不大。
设备管理如不涉及到外购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就无法控制到设备的寿命周期。
那么企业就应该把设备的的规划抉择和外购设备的选型购置作为设备前期管理的主线来抓,做好这一部分工作,就抓住了前期工作的关键。
(1)设备前期管理的介入
设备投资一般占企业固定资产的60%~70%左右,而投资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则取决于设备的规划和选择。
所以在设备初期策划阶段设备管理就应该开始介入其中,这时候就应该开始建立规划合理的设备采购管理工作程序,规范设备申购、选型、安装验收的工作开展。
设备的质量、工艺配套性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做好设备的前期管理可避免和减少后期管理中设备闲置、报废等情况。
(2)设备规划、选型原则
1)设备与生产工艺匹配性。
设备设计工作能力符合工艺要求,但不可理解为质量最优、价格最贵的设备设备最好,在满足工艺性的前提下同时也要满足经济性的原则。
2)设备购置可行性。
xx化工厂购置一套水处理自动加药装置、实际使用过程中,因员工文化程度较低,对操作技能难以掌握,导致几十万资产还未发挥作用就己经报废。
由此可见,自动化程度越高的装置虽然可以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但在规划时也要考虑和现行工艺配套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等实际情况来做决定。
3)性能可靠度。
一般设备的性能可靠度是无法从外观上验证的,需要对所购设备进行必要的试验,但对流程工业中的设备无法单机试验,只能进行整体试验甚至需要带料试车。
在对设备选型时,我们不能对设备制造厂家进行制造监理时,需要对厂家的信誉度和资质进行审核,并在到货验收、安装记录、安装验收上做到层层到位。
4)维修性。
维修性所表现的特征为维修度、修复率、平均修复时间。
要在前期管理中保证良好的维修性必须从几点考虑:
其一,设备设计制造及安装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留有足够的维修作业空间;其二,考虑标准化配件、使设备配件易于采购和保存,设备本体及零部件加工行能够良好;其三,供应厂商能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出厂资料齐全,配备产品维护说明书,提供对操作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
4设备固定资产与技术档案管理
设备固定资产是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做好设备资产管理是为维护管理做好充足准备工作。
(1)设备资产分类
设备资产按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企业可生产类型参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94)进行分类。
以下介绍设备用途和重要性通常的分类方法。
1)按设备在企业用途分类
生产设备:
在企业中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设备,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辅助设备称为生产设备。
非生产设备:
在企业中用于生活、医疗、办公等其它方面的设备统称为非生产设备。
企业生产中主要针对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控制和管理。
2)设备的ABC分类
按照设备发生故障后或停机修理时,对企业的生产、质量、成本、安全的影响程度与造成损失的大小,把设备分成三类。
重点设备(也称A类设备),是重点管理和维修对象,尽可能的实现状态监测维修。
主要设备(也称B类设备),应实施预防维修。
一般设备(也称B类设备),为减少不必要的过剩修理,考虑维修的经济性,可实施事后维修。
(2)设备资产台账的动态管理
建立完善科学的设备资产台账是开展设备后期管理的关键所在,台账管理必须是动态的,任何时候设备台帐必须和现场保持一致反映现场的实际情况。
1)设备资产台帐统计内容。
设备台账建立应以电子文档或资产管理软件实现,并在台账中反映设备技术参数和资产管理的动态内容。
如设备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生产供应厂家、出厂日期、资产类别等。
如表1所示。
2)资产动态管理。
设备资产管理包含了资产购入、闲置、报废、资产计价折旧等状态管理。
企业必须将其纳入受控管理,并在设备台账中予以注明。
5设备维修管理程序规范
设备维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设备故障率,修复失效的生产设施。
但作为企业来讲,就必须以追求企业总体效益为目标,对维修的策略进行优化。
有人说维修就是启动一项紧急救援预案。
建立完善的维修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维修作业是保证维修质量的关键。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设备管理体系
(2)
(1)维修类别
维修类别是根据维修内容、技术要求以及工作量大小,对设备维修工作的划分,通常分为大修、项修和小修三类。
1)大修
设备大修是工作量最大的计划维修。
大修时,对设备的全部或大部分部件解体、修复基准件、更换或修复全部不合格零件,修复和调整设备电气及液压、气动系统、修复设备附件及翻新外观等。
达到全面消除大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复设备规定的功能和精度。
2)项修
项修是设备项目维修的简称。
它是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对状态劣化己难以达到生产要求的部件进行针对性维修。
项修时,一般要进行部分拆卸、检查、更换或修复失效零件,必要时对基准件进行局部维修和调整精度,从而恢复所修复部分的精度和性能。
项修的工作量视情况而定。
项修具有安排灵活、针对性强、停机时间短、维修费用低、能及时配合生产需要、避免过剩维修等特点。
对大型设备、组合机床、流水性或单一关键设备,可根据日常点检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利用生产间隙时间(节假日)安排项修,从而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3)小修(日常维修)
小修是工作量最小的计划维修。
小修的内容是针对日常点检、定期检查和状态监测诊断发现的问题,拆卸有关部件进行检查、调整、更换或修复失效的零件,以恢复设备正常功能。
(2)维修组织
1)大修组织
大修一般安排为年度计划项目,针对项目多,任务繁重,维修持续时间长,一般在计划维修180个工作日开始编制维修计划。
编制程序如下:
①填报设备大修项目和设备报废重置申请,在预定维修日期180个工作日左右,由生产部门填报大修项目申请和设备报废重置申请;
②审核,此项工作由设备动力管理部门进行,其审核内容有申请检修的内容、运行情况、历史检修资料、费用概算等;
③综合概算;
④由设备动力部门负责编写初步大修计划;
⑤将初步计划交生产计划部门征求意见,并落实具体时间;
⑥在听取生产计划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正式编制设备大修计划;
⑦在确定的具体大修时间前100个工作日左右,打印下发大修计划;
⑧大修前30个工作日落实大修准备工作;
⑨组织实施。
2)项修组织
项修通常是日常维修中因生产情况不能及时排除的故障,维修是工作量较大,项修一般采取窗口维修(节假日、停电时间)的形式。
组织步骤如下:
①填报设备计划维修项目,在预定维修日期一周左右,由生产部门填报计划维修项目;
②审核,此项工作由设备动力管理部门进行;
③确认、批准,由生产计划部门确认维修项目、主管领导审核;
④组织实施。
3)小修组织
小修属于日常维修,是维修作业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小修一般更换零件少、时间要求紧迫(一般在当班内完成)。
组织步骤如下:
①填报设备维修任务单,操作人员在当日将设备故障上报车间部门,由生产部门填报维修任务单;
②审核,此项工作由设备动力管理部门进行;
③确认、批准,涉及需要停机维修项目由生产计划部门确认、主管领导审核;
④实施,设备动力管理部门通知维修部门进行维修作业。
6设备现场管理与技术统计
(1)设备现场管理
设备的使用管理是设备系统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加强设备的现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人员是设备的使用者,让操作人员参加设备管理是保证设备正常使用的基础。
1)操作人员参加设备管理的意义
①操作人员参加设备管理,可以激发他们爱护是设备的主人翁责任感,树立“爱机”的好思想。
②操作人员参与设备管理,有利于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构造,可以更好的操作、使用设备。
③有利于改善操作人员同维修人员的相互关系,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其拧成一股劲,共同把设备管好、用好、修好。
2)操作人员参加设备管理的形式
①为操作人员制定使用、管理设备的工作制度。
如凭证上岗、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交接班制度等。
②建立和健全设备点检体系。
点检是按设备特性对设备进行定点、定周期的针对性检查体系,通常分日点检和周期点检。
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诊断设备故障,为维修作业提供依据。
企业可按车间部门设置专(兼)职点检员编制点检表项,指导操作人员进行日常点检,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私改进。
③运用“5S”和目视化管理工具。
“5S”管理源于日本,其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气“清扫”、“清洁”、“素养”,目的在于创造卓越的的现场,提高工作效率;目视化管理是通过视觉手段导致人的意识变化,从而达到管理目标的方法,运用目视化管理可以让员工清楚怎么做、为什么要做,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现场的监督和管理改进。
④开展全员维护活动。
企业可设置以班组为单位,成立PM自主维护小组,开展自主诊断、难点攻关、技术改进等活动,有利于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
(2)设备使用情况评价
1)设备完好率
主要设备完好台数
设备完好率=─────────100%
全部主要设备台数
2)设备故障率
故障停机时间
设备故障率=─────────100%
设备开动时间
3)设备综合效率(OEE)
OEE=性能开动率(*装置完好率)×作业率(时间开动率)×产品合格率
注:
*流程工业中一般以生产产品或中间产品的一套装置作为考核对象,因在装置中一般配置备用设备,在实际生产中不会造成明显的速度损失,故引用装置完好率代替性能开动率。
笔者建议在计算装置完好率时采用以下公式:
装置完好率=装置密封完好率×装置动设备完好率×仪器仪表完好率
7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特种设备系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厂内机动车辆、电梯、起重机械、娱乐设施七类国家规定的特殊设施,由于其苛刻的使用条件和应用场合,使得具有事故发生频率高、事故危害大等特点。
国家对其设计、制造、安装、使用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经笔者观察,制约企业特种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对特种设备管理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虽然特种设备在设计和制造环节都对其安全性能予以考虑,安全系数设置较高,但对特种设备使用时特有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特种设备的事故仍然有潜在发生的可能。
特种设备各个环节都属于国家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强制监督管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按国家特种设备法规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特种设备入库时须检查本体无明显缺陷、安全附件齐全、并有完整的质量证明材料和制造厂商当地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产品监检证书;涉及到现场安装的特种设备,必须要求有安装资格的单位进行安装,并要求安装单位按规定办理安装监检手续,安装交接时必须要求其出具安装监检报告和完整的安装质量证明材料;特种设备使用前,须向当地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企业除按特种设备法规办理注册登记外,必须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笔者认为企业应该特种设备管理应该有至少以下工作内容和制度建立:
(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主要工作内容
1)贯彻有关特种设备的相关规范、规章;
2)制定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方案);
3)参与特种设备订购,设备安装及试车工作;
4)参与特种设备检验、维修、改造和报废等技术审查;
5)定期检查特种设备运行、维护、保养及安全附件检验情况;
6)编制特种设备定期检骑计划,并组织实施:
7)参与特种设备事故的救援、报告、协助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8)向当地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报送当年特种设备数量和变动情况、定期检验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9)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10)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做好使用登记。
(2)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制及安全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
1)主要技术负责人(主管厂长、经理或总工)的职责;
2)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职责;
3)特种设备管理员的职责;
4)计量部门的职责;
5)安全管理负责人的职责;
6)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
7)车间主任的职责;
8)车间设备技术员的职责;
9)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职责;
10)特种设备工艺操作和岗位操作规程。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特种设备综合管理制度;
2)特种设备统计和事故报告制度;
3)特种设备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4)安全附件检验或更换制度;
5)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
6)安全检查制度;
(3)惩罚制度。
8强化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
企业测量设备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作工程计量,如有关能源或材料消耗,工艺流程的监控以及产品质量与性能测试等;一类属于法制计量器具,如有关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和贸易结算等有利害关系或需要特殊性能的设备。
由此可见加强测量设备管理对安全、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测量设备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测量设备的安全和准确,企业应建立测量设备管理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和设备安全状况的准确反映,同时企业应该设置专人从事计量管理工作。
计量管理应包含以下工作:
1)建立监视与测量设备控制文件,规范测量设备从采购、验收、校准、更换、报废等相关程序,保证测量设备管理在受控范围内。
2)建立测量设备管理工作台帐。
台帐是开展管理工作的依据,台帐最好以动态的电子版来实现,并在台帐上反映出测量设备型号、安装位置、使用编号、精度等级、测量范围、分度值、检定机构、检定编号、检定日期、检定周期以及下次检定日期,同时在台帐上需要反映至少两次检定记录。
如表2所示。
3)根据台帐记录定期编制测量设备检定计划,负责委外检定联系和送检事项,同时做好测量设备领用、发放等监督管理工作。
9结束语
设备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设备管理的不足,社会机构、协会应对此引起注意,并把中小企业的服务列入工作日程,研究中小企业的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好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
另外,中小企业一般采用自行维修、委外维修或委托设备制造厂家维修的方式,无论从经济性和时限上来讲都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企业来讲无疑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且无法保证维修质量。
建立专业的社会化维修已成为中小企业这一矛盾的途径和需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企业 如何 建立 设备管理 系统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