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093219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6.92KB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1)C
(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
(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
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
此处的“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思,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①南涧:
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 “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 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
“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答案】
(1)C
(2)D
(3)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分析】
(1)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故选C。
(2)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故选D。
(3)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四句的话,又下启“去国”八句。
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这是“可喜”之处;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之处。
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
“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
故答案为:
⑴C;⑵D;
⑶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
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释】①巃嵷(lóngsǒng):
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B
(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
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
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⑥杜鹃花:
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
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
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
“得红字”:
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
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
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案】
(1)C
(2)诗歌颔联的意思:
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不同:
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C项“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
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故选C。
(2)本题注意“归心”指思归之心;“白”指倾诉。
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
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
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
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
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
故答案为:
⑴C;
⑵诗歌颔联的意思:
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不同:
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
(南宋)刘过
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
“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
“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1)“菱花”是生活用品________,“杜陵”指诗人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答案】
(1)镜子;杜甫
(2)①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
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
③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解析】【分析】
(1)本本题中,题干中明确说是“生活用品”,据诗句“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的意思为“行进在边塞路上,瑟瑟西风还吹拂着我的鬓发,更显得凄惨悲切。
对镜自照,这一切令人可笑!
”知“菱花”为镜子;“唤起杜陵风月手”的意思为“现在我真想唤起像诗圣杜甫那样的知己”知是杜甫。
(2)诗句“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的意思为“原来秋天就在杂草丛生的平坦宽阔地,就在远处的水中沙洲里边。
无限秋意勾起我思乡之情,但是好久没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传书,可是国破家亡,如今的家乡在哪里呢?
”,诗人借助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慰羁旅”之情;诗句“弹铗西来路”的意思为“西行路上,我像战国时齐人冯谖一样弹铗而歌,心怀壮志难酬之情失意而行”,“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的意思为“回想当年,我像祖逖一样击筑而歌,豪情满怀。
酒酣之后,便把双腿伸出来坐下,一副狂傲不羁模样”,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抒情;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的意思为“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恨、乡甩的痛菩和帅恚难酬的悲愤,以慰藉我这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来直抒胸臆。
故答案为:
⑴镜子 杜甫
⑵①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
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
③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
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
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
联,小山秋水篇。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
(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
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
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风寒”表现。
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
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
⑴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⑵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
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
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2)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3)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 四围山色中,________。
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享送别》)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答案】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
循循、骐骥、驽马、今宵、胸臆、吟啸、蓑。
故答案为:
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⑵骐骥一跃;驽马十驾;⑶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⑷ 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⑸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
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
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
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
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
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
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
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
字兰生,浙江仁和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扬州市 高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专项 训练 答案 精选 模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