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练习.docx
- 文档编号:28090413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1.11MB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练习.docx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练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练习
一、力
1.定义:
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
(2)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单位:
________。
例如,用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________。
4.特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的。
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三要素:
指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1)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就被拉得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方法。
①测力前:
a.校零:
使指针对准_______________处。
b.明确:
量程和分度值。
②测力时:
a.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___________。
b.弹簧的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_________________。
7.示意图:
用一条_____________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二、重力
1.定义:
因_________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三要素:
(1)方向。
①总是_______________。
②应用:
用_____________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2)大小。
①测量:
用_________________来测量。
②关系:
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___,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______________。
③公式:
___________,其中g=9.8N/kg。
(3)重心。
①定义: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②位置: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________________处。
3.增大物体稳定性的方法:
(1)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
(2)降低_______________。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力。
2.方向:
与物体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
3.探究滑动摩擦力:
(1)实验装置。
(2)实验器材:
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毛巾、木板。
(3)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
(4)注意事项:
木块一定要置于____________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____________拉动木块滑动,在滑动过程中记录数据。
(5)实验结论。
①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______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_________________。
4.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
摩擦
①增大_________________,如刹车时用力捏闸;
②增加接触面的_______________,如轮胎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减小
摩擦
1小___________,如在单杠上做动作时,手握单杠不能太紧;
2小接触面的_________,如儿童滑梯的表面要尽可能光滑;
3滑动为___________,如滚动轴承,轮滑鞋的底部装有滚轮;
④使接触面_______________,如添加润滑油、磁悬浮列车
【教材图解·诊断自测】
1.甲图中,运动员把球踢出去,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乙图中,飞来的网球使球拍的网变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甲用力推乙,甲也向后退,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3.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N,分度值是__________N,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N。
4.如图所示,建筑工人利用铅垂线来判断墙是否竖直,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的。
5.如图,跳板运动员用力踏跳板时,发现力既可以使跳板的_____发生改变,又能使运动员的_________发生改变。
6.如图甲所示,在轮滑鞋的转轴表面的转动部分加润滑剂,是为了使接触面__________来_____摩擦。
如图乙所示,在机器的转轴上安装滚珠轴承,是_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减少摩擦。
7.如图所示为某中学足球赛的精彩画面,脚把足球踢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同时脚感觉到疼,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的。
8.如图所示,某人用12N的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一根轻质弹簧,弹簧对手的拉力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2N,手受到的拉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减小摩擦的是 ( )
10.如图所示的各种做法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 )
11.请在图中画出空中飞行的足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主题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命题点剖析】
1.测量滑动摩擦力:
采用转换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2.实验设计思路:
采用控制变量法。
3.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运动速度的关系:
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积或运动速度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运动速度的无关。
4.实验装置的改进:
在实际的操作中木块很难保持匀速运动,故弹簧测力计读数不稳定,不容易读出;实验改成如图所示装置,因为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所以不管下面的木板水平向左的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都是稳定的。
5.规范表述结论:
“在……一定时”的条件不可忽略,即叙述为“在……一定时,……越……,滑动摩擦力越……”。
12.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选取三个相同的木块分别放在不同的接触面上,其中甲、乙两图的接触面是相同的木板,丙图的接触面是棉布。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根据____________条件可知,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__________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由____________图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______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3)若乙装置中,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拉力突然变大,滑动摩擦力将________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评估此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一条即可)
(5)由甲、乙图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想探究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他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然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锯掉一半,测得摩擦力的大小也变为原来的一半。
他由此得出结论:
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越小,摩擦力越小。
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国自主研发了一种汽车,在一次测试中,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受到了2000N的牵引力,5min内匀速直线行驶了9000m,消耗2L的汽油.(g取10N/kg、汽油密度为ρ=0.8×103kg/m3)求:
(1)汽车受到的阻力;
(2)汽油的重力;(3)汽车运动的速度.
一、杠杆
1.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___________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
2.五要素(如图):
(1)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_______。
(2)动力(F1):
使杠杆_________。
(3)阻力(F2):
_____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1):
从支点到___________的距离。
(5)阻力臂(L2):
从支点到___________的距离。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状态:
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_____状态。
①开始时,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位置平衡。
实验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
①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字母表达式:
________。
二、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比较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图形特点
力臂关系
L1=L2
L2=2L1
动力情况
F1=G
F2=______
F3=___(n是吊着
物体的绳子股数)
动力方向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有可能改变,
有可能不改变
绳移动距离(s)
与距离h的关系
s=h
s=2h
s=_____
实质
________
_________
1.如图所示,用撬棒撬石头时,撬棒是一个_____杠杆,使用该杠杆的主要目的是_____。
缝纫机踏脚板是一个_____杠杆,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
2.搬运砖头的独轮车的有关尺寸如图所示,车箱和砖头总重G=1000N。
推车时,人手向上的力F=____N,使用它可以_____(选填“省力”或“省距离”)
3.如图所示,用由A、B两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重为300N的重物。
其中__________滑轮是定滑轮,__________滑轮是动滑轮;忽略滑轮重、摩擦及绳重,拉力等于____________N。
4.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使用的工具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5.请在图中画出F的力臂L。
6.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轻质弯曲杠杆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平衡,请画出阻力F2和阻力臂L2。
7.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中,定滑轮A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_______;若动滑轮B的重力为20N,使用这个滑轮组将重100N的物体G匀速提升的过程中,不计绳重和摩擦,所用的拉力F=________N.若拉力F为55N则动滑轮B的重力为N
主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命题点剖析】
1.选择杠杆中点为支点的原因:
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
便于测量力臂。
3.杠杆平衡的调节:
杠杆向右倾斜时,向左调节平衡螺母;杠杆向左倾斜时,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4.需要多次实验: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5.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6.两个力使杠杆往相反方向旋转时,杠杆才会平衡。
7.用弹簧测力计代替一端的钩码,仍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改变力的方向时力臂变化,力的大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2017·贵港中考)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右端的螺母。
(2)实验时只有10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每格等距,当在A点挂3个钩码时,如图乙所示,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请设计两种方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得出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图乙中,若不在支点右侧挂钩码,可改用弹簧测力计在D点向下拉杠杆,如图所示,当测力计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时,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示数大小将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
(6)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请将表格空白处补充完整.
次数
动力F1(N)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阻力臂l2(m)
1
2
0.1
1
0.2
(7)某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实验结束后,如果小王又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探究,考虑杠杆____________的影响,发现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竖直向上拉使杠杆仍然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时,若每个钩码重0.5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大于__________N。
柳州5年中考真题
1.(2013·柳州中考)不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 ( )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方向
C.力的大小D.力的单位
2.(2014·柳州中考)建筑工人砌墙时,常利用铅垂线来检查墙砌得是否竖直,如图甲。
一堵南北走向的墙上,所挂铅垂线如图乙所示,则这堵墙一定是 ( )
A.向东倾斜B.向南倾斜
C.向西倾斜D.向北倾斜
3.(2013·柳州中考)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到的拉力越__________,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4.(2017·柳州中考)如图所示的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
5.(2013·柳州中考)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增大摩擦的是 ( )
6.(2014·柳州中考)如图a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________(选填“必须”或“不必”)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2)在三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
(3)比较甲、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___有关;比较乙、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压力”或“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4)小丽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b所示,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
实验中,小丽同学__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第七章 运动和力
第一课时 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快慢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___。
2.参照物: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来作为_________的物体。
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这个物体就是_____的;若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说明它是_____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
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以不相同。
4.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时间,比___________。
(2)相同路程,比___________。
5.速度:
(1)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
物体通过的___________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___________的比。
(3)公式:
___________。
①求路程:
___________;②求时间:
___________。
(4)单位及换算:
1m/s=__________km/h。
(5)常见估测:
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1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5m/s;男子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约10m/s;高速列车的速度约100m/s。
6.两种运动: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求平均速度时,时间t包括中途停留时间
1.如图所示是空中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形,以________为参照物,战斗机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的。
2.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若汽车上的速度计指针始终指在如图所示位置,汽车由图中标志牌处行驶到南京需要____h。
3.如图所示是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甲车做_____直线运动,其速度为___m/s;乙车做_____直线运动,在这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___m/s。
4.2017年4月27日,中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首次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实现了空间推进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
如图是它们成功对接时的情形,此时若认为“天宫二号”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天舟一号”
5.成绵乐高铁开通两年来,极大地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
列车启动后,坐在车上的小明同学觉得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在向后运动,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是_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6.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汽车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4h才到达旅游景点。
傍晚,他们沿原路返回,从景点到家用了30min。
求:
(1)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
(2)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
7.小明50m跑测试的成绩是8s,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他在跑的过程中相对跑道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主题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命题点剖析】
1.实验原理:
v=。
2.实验装置:
3.测量工具及测量的物理量:
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
4.金属片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便于计时,减小实验误差。
5.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的原因:
使小车运动较慢,便于测量时间。
6.测量小车通过路程的方法:
从开始计时的车头(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尾)。
7.后半段路程平均速度的求法:
v2=
【示范案例】
(2016·莆田中考)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________(选填“>”“<”或“=”)vAC。
(5)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坡的坡度较____(选填“大”或“小”)。
(6)图中BC段的距离sBC=________cm,若测得时间tBC=0.5s,vBC=________cm/s。
(7)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在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第二课时
力与运动的关系
(2)实验器材:
斜面、水平木板、毛巾、纸板、玻璃、小车。
(3)注意事项:
三次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滑下。
(4)实验结论: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_,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__,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__________。
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_______________。
2.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状态。
(2)得出: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种理想状态,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的。
3.惯性:
(1)定义:
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普遍性:
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_________。
(3)现象。
①惯性的利用,如投篮球、跳远等。
②惯性造成的危害,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二力平衡:
(1)定义: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____________状态或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①实验装置。
②实验器材:
小车、水平面光滑的桌子、定滑轮、砝码、托盘、细线。
③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_,并作用在________________上。
5.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运动状态_______(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_________运动状态改变(做变速运动)。
【名师点拨】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它是物体的属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它不是力,所以不能说“物体受惯性作用”“物体受到惯性”“惯性力”,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
【教材图解·诊断自测】
1.如图所示,用力将塑料片迅速弹出去,而上面的硬币由于____________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落到杯子中。
2.如图所示,一起向右运动的A和B,当小车A被挡板C制动时,小车B会_________,这是由于小车B具有____________,保持着原有的运动状态。
3.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可知汽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突然_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时,乘客由于_____________而向前倾倒。
4.如图所示,从图中列车上的乘客的状态可以判断出汽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突然_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由于____________造成的。
5.斧子的锤头松了,农民伯伯用手柄的下端快速撞击树墩(如图所示),斧头由于____________,会继续________________,这样,斧头就被套紧了。
6.如图所示,把一叠硬币放置在桌面上,用薄塑料尺击打最底下的硬币,该硬币飞出,而上面的硬币由于____________要保持原来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会落到桌面上。
7.如图所示,停在树枝上的小鸟,小鸟受到的_____和树枝对小鸟的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
8.将一小球沿斜上方抛到空中,它在空中的运动路径如图所示。
在运动过程中,小球的运动状态是_____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改变”)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9.一小车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撤去拉力F后,小车将( )
A.继续做加速运动B.加速一段时间后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C.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D.做匀速直线运动
10.下列交通安全提示语,不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 )
A.珍爱生命,远离酒驾B.车辆起步,站稳扶好
C.学校路段,减速慢行D.保持车距,安全行驶
主题一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转换法:
用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远近来反映阻力对运动影响的大小。
(3)理想实验法:
如果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让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知识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