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仙海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54页.docx
- 文档编号:28086705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75
- 大小:75.55KB
四川绵阳仙海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54页.docx
《四川绵阳仙海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5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绵阳仙海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54页.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绵阳仙海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54页
四川绵阳仙海风景区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导言
绵阳市仙海风景区是依托沉抗水库建立起来的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
风景区总面积63k㎡,其中水面面积6k㎡,有大小岛屿40余座。
风景区内林木繁多,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
1996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对风景区进行了总体规划,依此规划,风景区已开发面积25k㎡,并开始接待游人。
为了对风景区进行进一步的商业开发,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仙海水利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编制仙海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更多资料在资料搜索网()海量资料下载
●编制要求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旅游为核心,突出旅游观光、水利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居住四个重点,把风景区建设成为湖光山色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协调,经济快速发展,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西部著名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经济区。
为此规划编制工作将整体分为三部分内容:
即仙海风景区旅游发展概念规划;仙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次阶段。
规划编制组已于2003年11月下旬对仙海风景区进行了第一次考察,同时考察了周边县市的相关资源,现提交本次总体规划的概念性规划,重点将解决仙海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位、市场形象、产品开发与功能布局及相应的经营模式等问题。
●编制依据
国家建设部有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与规划标准规范
国家旅游局相关规范准则要求
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条例与措施规定
国家水利局关于水库风景区的相关规定
国家环保局的相关规定
四川省相关政策规定
绵阳市相关政策规定
●主要参考资料: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
《绵阳年鉴》2003年
《四川省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15)
《成都统计年鉴》2003年
《四川统计年鉴》2003年
《绵阳市志》1999年
《绵阳市自然地理志》1997年
●编制范围
绵阳市仙海水利经济开发区63㎞²。
其中包括沉抗水库库区土地及水面约12.8㎞²、沉抗镇辖区47㎞²和绵梓公路以南新桥镇和魏城镇部分村社共11.6㎞²。
开发区辖15个村,131个社,总人口19888人,耕地21579亩,林地42250亩,塘库堰437口。
●规划期限
近期:
2005—2010年中期:
2011—2015年远期:
2016—2020年
现状分析
1、发展回顾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区。
仙海风景区是依托武都引水一期工程的骨干囤蓄水库—沉抗水库建立起来的水利风景区,日前已批准为四川省内唯一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沉抗水库工程位于绵阳市涪江支流芙蓉溪的支沟上,库区主要功能为控灌游仙、三台、射洪、盐亭四县区49.31万亩农田灌溉,同时承担城市供水、旅游、水产养殖、林果开发等多种功能。
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坝(坝顶长653米,宽10.8米,最大坝高55米)、泄洪放空隧洞、灌溉放水隧洞三部分。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529米,总库容1.04亿立方米。
水库从1997年开工建设,1999年底全面建成,项目建设总投资2.3亿元,其中水库建设投资1.7亿元,景区基础设施投资6000万元。
仙海风景区近五年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年均接待游客13万。
2002年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列全市15个景区中的第8位。
当年引进项目7个,到位资金300万元,景观大道、大坝广场、游船码头、园林苗圃已正式接待游客。
区内现有国土培训中心、武引培训中心两座接待设施,床位数228张,年接待游客7万。
景区内现有接待设施
设施名称
位置
所属单位
投资规模
建筑面积
床位数
年接待量
国土培训中心
玉衡岛
省国土厅
2000万元
27347M²
118
2万
武引培训中心
大坝右岸
市武引管理局
1100万元
10000M²
110
5万
好运俱乐部
码头
私人投资
800万元
2700M²
1.5万
小吃街
广场
仙海管委会
300万元
2100M²
1万
景区内现有基础设施
位置
最大容量
配备
变电站1
水库东岸
12000KVA
2台6300KVA变压器
变电站2
魏城镇
自来水厂
日供水2000M³
管网建设
东至徐家桥村、西至青少年活动中心
天然气站
水库进水口50
管道引入沉抗镇、魏城镇
排污设施
分布广场、西岸、沉抗镇
2、区域背景
绵阳市是四川省中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内地九个开放城市之一。
为一座新兴的科学城、电子城,是全省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城市。
绵阳是全省南北向经济走廊北端的重点城市,素有川北重镇之称,也是未来川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2002年四川省年末户籍总人口:
8474.46万人(非农业人口1677.58万人/农业人口6796.88万人);居民消费总额为2216.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8元;国内生产总值(GDP)4875.12亿元,人均GDP5808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产业结构)分别为21.1%,40.6%、38.3%。
绵阳市历史悠久,科技力量强盛,全市各类科技人员达6万多人,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院所33个,独立科研所75个和大批的大中专技工学校等,为绵阳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市场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巨大潜力。
2002年全省经济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分析表
国内生
产总值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亿元)
第二产业
(亿元)
第三产业
(亿元)
工业(亿元)
成都市
1667.10
140.08
758.78
598.00
768.24
16277
攀枝花市
138.89
8.50
95.42
82.76
34.97
13308
德阳市
315.11
69.20
137.81
119.82
108.10
8300
绵阳市
369.71
76.70
149.60
119.31
143.41
7097
雅安市
89.52
21.32
42.63
33.95
25.57
5895
宜宾市
258.30
52.81
123.37
100.86
82.12
5053
●科学城、空气中心、长虹厂区
●现代的科学之城
●新兴的产业之城
3、经济环境
2002年,绵阳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70亿元,居全省第二位,比全省平均值高1.9个百分点。
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0.6:
40.5:
38.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5亿元。
以长虹集团为代表的绵阳市规模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8.2亿元,其中电子工业达到175.23亿元,占58.8%,其次为食品、机械冶金、建材和化学工业。
绵阳科技城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52%,8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2亿元。
绵阳市的高新技术区、科技创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农科区等园区经济也在逐渐壮大。
全市经济发展环境良好,势头强劲。
根据《绵阳市城市规划》,到2010年全市人口规模将达到75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00亿元,人均GDP21800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4%。
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90万,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
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预估表
单位:
亿元、万人
项目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9年基数
520
102
311
70.3
133.10
107.6
2005年
540.17
135.78
565.52
126.53
250.82
188.09
年均增长速度(%)
0.52%
3.28%
10.48
5.73
12.75
11.62
结构比例
17.37
48.35
36.26
2010年
557.02
169.44
862.41
117.3
416.5
328.6
年均增长速度(%)
0.79%
6.58%
8.81
3.61
8.78
9.57
结构比例
13.6
48.3
38.1
摘自2000年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4、路交通条件
公路:
2002年底,绵阳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1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9公里。
公路密度为29.9公里/百平方公里。
由绵阳市区到各县市均可在1小时内到达。
铁路:
绵阳火车站是集客运、货运、运转、装卸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一等站。
货场总面积87050平方米,装卸线7条,2781米,仓库15座10298平方米。
长虹公司出口集装箱经铁路装运达30.5万吨。
2002年旅客发送量为176.5万人,货物发送近90万吨。
航空:
绵阳南郊机场现为4C级,远期为4D级,目前尚无法起降波音747等大型客机。
成都双流机场相距120公里,2002年游客吞吐量为754万人次,成为绵阳航空运力的有利补充。
2002年,绵阳机场保障航班起降1893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11.6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2768吨。
在全力确保北京、上海、广州三条主营航线的基础上,相继开通长春、沈阳、贵阳和西安等航线,基本形成以绵阳为中心,辐射全国10个省市的航空运输网络。
5、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02年全年绵阳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6626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外汇收入828.1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9%。
接待国内旅游者467.1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34%,国内旅游收入2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8%,全市旅游总收入25.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8%。
全市现有星级宾馆、饭店42家,旅行社39家,旅游景区(点)15个,旅游运输车队4家。
旅游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
绵阳市现推出三条旅游精品线路:
①大九寨旅游精品线路
国内旅游
单位
1999年
到2005年
到2010年
到2015年
人次数
万人次
503
730
920
1110
年均增长速度
%
6.39
4.73
3.83
人均游览景点数
处/人
1.22
1.28
1.31
1.33
总旅游人数
万人
413
570
702
835
人均停留天数
天/人
2.34
3.15
3.25
3.35
人均天花费
元/人·天
161
285.22
390.78
498.74
年均增长速度
%
10
6.5
5
国内旅游收入
万元
155460.8
512435.7
864484.3
入境旅游
单位
1999年
到2005年
到2010年
到2015年
旅游总人数
万人
1.73
3.15
4.96
6.57
平均增长速度
%
10.5
9.5
5.8
平均停留天数
天/人
1.65
2.15
2.45
2.75
人均天花费
美元/天
128.11
178.73
217.45
217.45
入境旅游收入
万美元
365.7
1210.20
2641.29
3930.17
旅游总收入
万元
158496.1
522480.3
886407
GDP
亿元
311
565.52
862.48
1222.59
相当于全市GDP
%
5.1
9.24
10.27
11.67
占全省旅游比重
国内旅游人次数
%
10.55
9.61
8.62
7.59
国内旅游收入
%
10.59
18.25
19.93
15.79
海外旅游人数
%
4.63
5.38
5.44
5.48
海外旅游收入
%
3.76
4.92
4.66
4.13
旅游总收入
%
10.21
16.74
13.85
15.49
绵阳—李白故里—窦圌山—猿王洞—报恩寺—白马山寨—王朗—九寨沟
②工科旅游线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馆—长虹科技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
③自然生态旅游线路
王朗自然保护区—泗耳—小寨子沟—千佛山
千佛山生态旅游区是目前全市旅游开发重点,开发总投资5.59亿元,建设周期5年(2002-2007)。
绵阳市旅游规划目标
摘自2000年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目前绵阳市旅游收入、接待游人次数在全省一直位居前列,是四川旅游业的主要贡献地。
四川要实现旅游产值超过GDP的8%,绵阳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绵阳市的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新兴产业。
《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已经明确将成都市定位于四川省旅游发展的门户和口岸区,绵阳市是成都口岸区北延拓展区域基地。
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科学城、长虹企业等良好的城市形象与较高的知名度,旅游星级宾馆设施规模完善。
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资源环境优势:
库区水域湖光山色,景致秀美,水质清洁,水域规模适中,资源利用的可塑性较强,具备一定的风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区位优势:
距成都市区约110公里,车程在2小时以内有高速公路与主体市场成都相连接。
与绵阳市区仅10公里,比邻科技新城,地区资源的组合可与成都协同整合,形成西安、兰州、成都-绵阳中国西北部旅游城市金三角构架。
·管理优势:
库区沿线、周边无居民,不受拆迁等大量繁琐工作牵制。
·交通优势:
绵阳拥有高等级的机场,仙海风景区距机场仅约20公里;此外108国道、棉梓一级公路以及绵阳市二环路从区内通过,交通条件便捷,国内外游客可进入性极好,是打造周末都市休闲度假的理想距离。
·知名度优势:
绵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科技城的高知名度使绵阳受益匪浅,商务活动也较为频繁。
·市场优势:
四川是人口大省,又有休闲享受的传统,旅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依托绵阳城区的旅游发展市场,位居全省前列。
·政策优势:
绵阳是四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依然可以享受到国家鼓励西部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高起点加之政策优势,是其他西部地区所不具备的。
·科技环境优势:
绵阳科技城不仅促进绵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家、部、省在项目、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城军转民、园区孵化和西南科技大开放式联合办学都将成为绵阳的新亮点。
·管理体制顺畅:
实行区镇合一体制,成立绵阳市仙海水利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市财政安排300万元启动资金。
2、劣势
·周边同类资源的旅游市场竞争压力大,旅游主题容易被模仿。
·景区历史、文化积淀匮乏,含量较低
·景区现有旅游项目单一,人气不旺
·水库沿岸部分建筑与周边景观欠协调
·景区始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1996年规划实施不力,效果不明显,不利于仙海旅游形象的塑造。
·景区没有进行整体促销,仙海风景区在省内知名度仍然较低。
3、机遇
·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以及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1999年底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四川全省都面临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机。
·九五期间,四川省将旅游业列入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开发。
·按照全省发展布局,绵阳将成为四川省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总量将达百万。
·绵阳市经济大发展,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002年3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仙海风景区已被确定为绵阳市六大旅游经济开发区之一。
·绵阳市于2003年6月正式成立仙海水利经济开发区,加强管理力度,给仙海带来新的机遇。
·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倾向于投入自然的怀抱,近水、休闲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4、挑战
·周边同类资源
·省内旅游资源的竞争
省内不仅河湖、水库等水景资源众多,旅游产品容易出现雷同。
同时还拥有许多高质量、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景区,如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是游客的首选。
(详见旅游资源类型调查附表)
5、总体评价
仙海风景区为中型水景风景区,地域资源组合类型不突出,不具备地区旅游资源的唯一性与稀缺性,缺少独特吸引力。
因风景区域旖旎广阔,土地储备充足,依托区位优势明显,具备提供建设良好景观的环境背景条件,是城区项目开发的必争之地。
结论:
——高品质的旅游开发环境,必然带来面向成都及绵阳市区的高端旅游客源市场。
——在具备较强的市场可塑性优势的同时,带来一定的市场竞争压力。
三、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绵阳市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市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6个。
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902.83公顷,民族文化风情和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在众多的风景旅游资源中的水利旅游资源就有武都引水工程、香水电站、仙海、上游水库、团结水库、鲁班水库、莲花湖水库、白水湖级红豆嘴水库等8个;其中仙海风景区为省内唯一一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详见绵阳市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及评价附表)
1、资源基础条件分析
仙海风景区水域面积为6平方公里,其余为大小不一的半岛,陆域面积广阔,原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13.8平方公里。
气候:
仙海所在的绵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冬长而无严冬,夏热而无酷暑。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6.3℃,冬季较暖,1月平均气温5.2℃,全年日最低气温低于0℃仅20.9天;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6℃,全年日最高气温高于35℃仅2.9天;降雨量中等,为963.2毫米,年降水日132.3天,多集中在3-10月。
绵阳日照少、雾日多为一大特点,相对湿度79%,无霜期272天,年日照时数为1298.1小时。
土壤:
仙海风景区地处浅丘地,属川西褶带。
水面四周群山环绕,山势平缓,湖面在海拔529米以下,山林最高海拔655米,大部分山势海拔600米左右,山脉地表土质均为风化砂岩、泥岩和沟谷洪波积层,地震基本烈度位r1度。
土壤有机质普遍缺乏,养分含量较低。
植被:
属四川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现有林木均属次生林木,很少见到大面积的乔、灌、草完整的多层结构植物群落。
自然植被主要林相为马尾松木林,以及次生灌丛和草丛。
乔木以马尾松、柏树、青冈为主,灌木以麻栎、栓皮栎、马桑、黄荆为主要代表,主要经济林木是油桐、乌柏、桑、柑橘等。
1998年中国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绵阳市位于盆周山地过渡带,是天保工程的重点地区,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动物:
区系代表动物以鼬科和鼠类为主,鸟类以白鹭、斑鸠、家燕、喜鹊、麻雀最为常见。
水文:
绵阳市境溪河均属涪江水系,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
江油武都以上为上游,仙海风景区即为武都引水工程的骨干囤蓄水库—沉抗水库。
库区水质较好,达到国家Ⅱ级水质标准要求。
其他:
仙海区是国家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区,全区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沼气综合利用占总农户的42.8%。
区内环境保护较好,水资源和空气质量均达到绿色产业示范区A级标准。
2、风景资源评价
仙海风景区为中型水景风景区,资源评价依据为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2000-1-1。
·景源价值中,游憩价值最高,其次是欣赏价值,科学、保健和历史价值均不突出。
·环境水平方面条件比较优越,尤其在生态特征、环境质量和监护管理方面较为突出。
·在利用条件和规模范围评价较高。
——评价结论:
为地区级风景名胜资源景观
市场条件分析
1)基本现状
仙海风景区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游客来源以成都市和绵阳市为主。
绵阳市的游客主要为从成都至九寨沟的过境游客,但仙海对这些游客均无法构成吸引力。
2002年绵阳市五一、十一黄金周旅游接待情况
——2002年黄金周期间绵阳接待游客总量为全年的近1/3,游客集中、规模大,但旅游收入仅占全年旅游收入的7.2%,游客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不足120元。
游客以本市和周边地区的观光游客为主,多以一日游为主,占75%。
过夜游客比例仅为25%。
事实上团队客人尤其是商务客人的消费构成了绵阳市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也为绵阳市发展商务、会议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五一黄金周
十一黄金周
合计
占全年份额
接待游客数(万人)
80.45
72
152.45
32.63%
同比增长(%)
18.1
27.3
--
--
旅游收入(万元)
8745.5
9532.17
1827.67
7.2%
同比增长(%)
12.7
5.2
--
--
过夜游客(万人)
19.3
19.75
39.05
--
同比增长(%)
6
43.6
--
--
一日游游客(万人)
61.5
52.25
113.75
--
同比增长(%)
22.5
22
--
--
1999年全省在绵阳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省内游客为绝对主体,占43.6%;
·旅游目的以观光度假39.5%、商务22.2%和探亲访友12.4%为主。
·企事业管理人员、服务销售人员和有组织旅游人员花费较高,散客花费相对较低。
■50%以上游客偏爱山水风光,21.2%的游客偏爱饮食烹调。
■市场评价结论
周边地区休闲度假市场需求强劲;省内外的商务、会议市场渐成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同时高品质的特色餐饮是各类游客市场的基础。
2)市场发育趋势
●四川省
·从全省角度分析,国内旅游发展有以下特征:
一是国内旅游者人均花费有所提高。
二是省内旅游者、一日游旅游者所占比重较大。
抽样调查表明,全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中,省内旅游者约占50%,一日游旅游者占20%。
·进入新世纪,假日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1年三个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1845.3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95亿元。
·自驾车旅游成为城市游客旅游新方式,旅游方式的多元化,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
随着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全省游客自驾车出游的比例加大,针对有车族而设计的相关产品将有较强的生命力。
成都市主要经济指标(2002年末数)
项目
指标
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
年末总人口
1028.48(万人)
1
国内生产总值
1667.10(亿元)
4
第三产业增加值
768.24(亿元)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09.51(亿元)
3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225.98(亿元)
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972(元)
6
●成都市
①在全国15个副省会级城市中,尤其是西部城市中,成都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是四川尤其是成都人的天性,历史上就追求闲散安逸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一种传统延续至今。
节假日市民倾城而出,拥至城郊,黄金周期间更是如火如荼。
2002年成都市黄金周旅游接待情况
单位
劳动节
国庆节
2003年春节
接待人数
万人次
331
284.6
281.6
旅游收入
万元
82490.2
82437.9
68443.7
人均天花费
其中过夜旅游者
元/人天
563.1
520.5
538.1
一日游游客
元/人天
131.3
215.6
171.6
③四川省内购买力旺盛,“2004成都购物节”组委会从2004年1月1日起每日开通乐山、雅安、自贡、宜宾、泸州、南充、绵阳、德阳、广元和内江各市与成都之间的“十城市购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绵阳 海水 风景区 旅游 发展 总体规划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