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docx
- 文档编号:28085826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682.19KB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docx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社会福利思想.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绪论
1.福利与福祉:
⏹wellbing关心的是人们活的好不好而(不是做的好不好)(福祉)。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福祉理解为“好的生活状态”,福利理解为“好的生活条件”。
⏹从两者关系看,福利是实现好的生活即福祉的条件和保障措施,福祉则是人们实际上达到的生活状况。
福利目标就是提升人们的生活福祉,使他们过一种好的生活。
2.社会福利
⏹范斌认为广义的社会福利不仅旨在使全体社会成员达到社会的最低生活水平,而且也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狭义的社会福利主要是指保障社会成员达到最低的生活标准。
"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促进人们社会福利的途径,社会工作无论职业化还是专业化的发展与社会福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首先,从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来看,友好访问员、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等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的产生主要是一项志愿助人的事业,是为了解决社区内的贫困问题,改善贫困者的处境和生活环境,使受助者恢复正常状态。
而作为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的出现不仅减少贫困和压迫,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价值,更重要的是赋权(empowerment),即通过挖掘和激发社会弱势群体的潜能,提升他们实现自身社会福利的能力。
社会工作最显著的特点是依靠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的福祉。
2、其次,从组成来看,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载体,是社会福利理念和社会政策的主要实践领域。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福利价值观的指导之下,有效地执行着社会福利政策,并根据社会福利行政部门或服务机构的要求和服务对象的需要,将社会福利资源输送到服务对象的手中,以提升其福祉和福利。
3、从目标来看,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本着“助人自助”和“赋权”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人际间的和谐与团结,给予受助者以信心和希望,充分调动受助者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受助者的能力得到提升,达到“赋权”的目的。
并帮助人们过上幸福、快乐、健康、美满的生活,实现人们的福祉和增加福利。
社会工作者则根据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将社会福利政策和机构的具体目标转化为实际的福利服务,实现人民的社会福利。
①趋乐避苦原则②功利原则2福利最大化原理3立法改革思想
功利主义宗旨:
不是使个人幸福而是使社会幸福达到最好的境界,即以最大多数人的的最大幸福为最高利益。
福利国家
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强调国家应该承担满足国民基本的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求。
它把福利看作是国家的最主要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目的发挥作用。
社会福利制度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形式
1.剩余型社会福利(产业革命之前):
针对穷人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
2.制度型社会福利(产业革命之后):
面向全体国民
3.福利国家(二战后)
4.福利多元化和发展型社会福利(20世纪80年代之后)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
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2.对象的全民性
3.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5.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思想指人类旨在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切构想,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社会福利思想中的两种基本对立观点:
●个人主义福利观:
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和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福利措施;在它看来,追求平等与公正,必然会使一部分的所得被另外一些人所占有,这种以损害一部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需要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他们在实际地位上的不平等。
●集体主义福利观:
把福利作为集体的责任,认为个人在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不测时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各种新的情况,人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这一切需要集体的协助。
因而发展社会福利的功能,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的实现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对待。
◆公民权利
⏹马歇尔:
法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
◆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理论上:
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把国家或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保护公民的福利权放在了优先的位置,认为这样就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目标。
这是片面的,因为没把人放在主体位置上来认识公民的福利权,只是以消极保护的角度看待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结果是福利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片面化和表面化。
⏹实践方面:
1、首先是福利国家变成了政府沉重的负担
2、税负过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3、最后是免费午餐意识形成了福利的依赖,产生了转考福利救助的体健者,造成福利的异化
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1、失业问题2、贫困问题3、童工问题4、工厂工作条件问题5、住房问题
Ø英国
1536年颁布法令让教会承担救助贫民的义务
1601年颁布济贫法,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
1795年实施“斯宾汉姆制度”,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工资标准,对不能达到这一工资标准者,政府给与补贴。
1834年通过新济贫法
1905年《失业工人法》
1908年《养老金法》
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
Ø德国
德国是第一个推出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1883年《疾病保险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老年与残疾保险法》
这三个法律是德国成了第一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的国家。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未来理想社会制度----“实业制度”
实业制度的领导者:
实业家和学者
实业制度的社会权力:
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
实业制度的所有制:
利用私有制
实业制度下的劳动制度:
劳动权
实业制度下的计划经济:
“协作制”
实业制度下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
实业制度下的社会关系:
人人平等
“实业制度”是圣西门为人类设计的理想社会和永久正义王国的蓝图。
它的宗旨是是一切人得到最大的自由和保证社会得到最大的安宁。
在“实业制度中”,他提出了“劳动权”和“按劳分配”的社会福利观。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是一个理想的、平等、幸福和和谐的社会。
在实业制度下,坚决实行一切人都要劳动的原则,以消灭游手好闲的寄生现象。
实业活动是使社会得到幸福的主要手段。
社会要宣传“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不能允许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工人失业的现象,社会要保证最穷苦的阶级都有劳动的权利。
古典经济学的建立
18世纪以前,人们对经济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商业关系上,并且把商业看作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而对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这时代被称为重商主义时代。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生产在整体经济关系的基础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显示出来,而流通作为生产的构成要素则依赖于生产。
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逐渐占据了经济学研究的主导地位,新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了,这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中世纪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亚当・斯密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
利己主义:
每个人追求物质财富的利己活动,不是邪恶,而是通过相互促进人类幸福的必然趋势。
人的正当属性就是利己主义。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自由放任主义:
实行充分的经济自由和完全的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方法,
个人利益得到实现,国民财富迅速增长,社会福利得到增进。
“看不见的手”,政府三大职能
崇尚经济自由,认为只有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才能使财富的创造最有效率、最大化,才能满
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并且使之与社会的幸福相协调。
功利主义原则
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
由此、他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失、痛苦、祸患、或不幸;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
趋乐避苦原则:
在一切可能的事态中,最大程度上快乐超过痛苦的那种事态就是最善的事态。
凡是能减轻痛苦、增加快乐的,在道德上就是善,在政治上就是优越,在法律上就是权利。
功利原则:
判断一种事态是否合乎功利,一种行为和一种政策是否得当,根本的标准就是它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幸福,并且这些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
福利最大化
简单的乐与苦。
个人利益总是与社会利益相一致,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相一致
进行立法改革
增进人类幸福,应从立法开始
立法以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为目的
立法不宜过多
评价:
功利主义是现代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石
第二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
以社会政策为导向的社会福利主张
–从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出发,
–主张德国应该选择一条以新教伦理为原则,
–以公共福利和社会公正为方向的发展道路。
–在社会福利问题上,主张由国家制定福利政策、
–由国家承担责任,发挥作用。
保护劳动者利益。
制定的社会保险政策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与残疾保险法》
✧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
•国家承担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责任,
•而且不像《济贫法》那样的事后性质的、被动承担责任,
•而是事先的组织和管理。
•具有遏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残酷无情的作用。
•对于保护劳工利益具有积极意义。
•其体现的风险分担的原则是科学的,
•为后来社会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缓和了社会矛盾,增进了社会团结。
Ø费边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定义:
整个国家通过教区的、都市的、地区的、民族的、和中央的最适合的公众机构的协调机关,组织和经营国家的必需工业,收回各种形式的土地和资本出租权。
同时,个人具有独立经营工业的自由
✧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
•1.生产资料共同所有:
市政社会主义
•2.实现国民生活最低标准
•3.坚持社会民主
社会主义政策要由公众舆论的压力强加给统治者;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动因;实行民主管理
•4.渐进实现社会主义
•5.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
✧费边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
•八小时工作法案,教育改革,学龄儿童膳食问题,公共设施问题,工人补偿问题,建立国家退休金,为工人提供住房等;
•主张废除济贫法;
•社会福利主张的核心:
由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
•
由社会为消除贫困、维护和提供人民的福利水平支付资金,
•
由专业人员和专门委员会应对各种麻烦。
•重建社会四大支柱:
•
“国家最低生活标准”的普遍实施
•
工业的民主管理
•
国家财政政策的彻底改革
•
剩余财富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消费者剩余
•定义:
指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价格,二者之间的
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在竞争条件不是普遍存在情况下,如果由政府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提供则可能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消费者会增多,消费者剩余增加,这样虽然利润会减少,但是减少的利润总量会小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的总量,结果由于更多的增加消费者的利益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与基本概念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资源配置和个人效用实现的结果,是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足之和。
◆效用的内涵和测量
•1.效用的基本内涵
•效用的基本内涵是指消费者从物品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满足程度越高,效用也就越大。
•萨缪尔森:
幸福=效用/欲望
•新旧福利经济学对效用的测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论:
1、基数效用论;2、序数效用论
•2.效用的测量
基数效用理论
1)效用是客观的、可以测量,
2)人际之间的效用水平可以进行比较
•该理论的两个论点是:
一是效用可以测量并赋值,
•二是人际之间的效用水平可以比较。
序数效用理论
心理上的感觉,不存在客观标准,无法用数值测量,但可以根据满足程度的高
低和偏好顺序来进行排序。
缺点:
无法比较不同人之间的效用或心理满足。
帕累托改进:
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
会福利就被增进了。
•帕累托最优:
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
即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二、福利经济学先驱:
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福利经济学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
•
(一)通过社会计划在不同人群的利益之间实现平衡。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论题是集体选择或公共选择的民主决策的机制如何制定,虽然在实际中,很难确定一个决定福利最大化的系数,但是制定一些必要的机制来维护福利的公平分配与公民所拥有的自由,确实可能的。
在社会福利领域,政府往往要考虑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而不仅仅是社会公众的一般利益,这是公共决策中面临的抉择。
•
(二)政策推行过程中采用投票的方式来实现公平。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针对政府活动的效能而言的,对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干预或政府干预的作用,学者们存在争议。
在公共选择的过程中,选民代表着不同目标的利益,他们也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政策的最终结果。
究竟是应该以公民的自由优先还是公民的权利优先,作为社会选择的考虑准则,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
•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投票是否能保证结果的公平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如果投票的结果不符合社会契约的目标,那么这种公共选择的方式就不符合总体的社会利益最大化要求。
就社会正义的制度安排而言,人们必须清楚民主制度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这也是福利经济学的难题之一。
•(三)对集体决策进行必要的评估。
•福利经济学对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在社会福利领域的集体决策议题上,人们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决策方式。
传统上,政策决策者们相信集体投票或集团决策所带来的益处,比如民主、公平、低风险性。
然而,随着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入,决策者们也开始对集体决策的方式和结果进行新一轮的争辩。
二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
•1对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对人们重新认识国家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与传递中的作用以及重新认识福利国家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福利经济学关心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用满足最大化等核心议题,使得政府在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时,不仅要考虑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目标,也要把福利资源配置的效率放在重要位置来对待。
•2对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效率的认识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福利服务效率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对非国有部门,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福利服务方面的效率与创新。
由于组织层级和结构的相对简化,非政府组织在科层结构方面没有政府组织所存在的体质弊病,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通常会做出及时地回应,而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非政府组织通常也必须考虑到效率和服务质量来把握组织的生存。
•3对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的启发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及改革具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而言更是如此。
费尔德斯坦等经济学家十分关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并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方案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另外,在退休金制度、贫困救助、健康照顾与住房政策等方面,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也对这些领域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府更加强调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在通过上述政策的安排来实现必要的社会公平。
三对当代社会福利道德观念与实践的影响
•
(一)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的影响
•当代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权利和国家经济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的认识。
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的过程中,社会福利不仅是一种必要的社会保护。
而且还是一种促成个人能力提升和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
减少福利的负面后果,同时增大福利的积极功能,建立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是福利经济学力图解决的一个难题之一。
•
(二)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社会福利实践的影响
•第一,福利资源的配置不再仅仅是国家的活动,个人还可以从就业市场、私营福利资源、非政府组织等方面获得,因此福利多元主义不仅成为一种有关发展福利的理念,也成为一种政策实施的具体纲领;
•第二,福利服务的提供也不再仅仅是国家的行为,多元化的服务提供者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在促进宏观与微观效率同时尽量保护就业者动机的前提下,国家应创造一个积极的维护公民生活水准的制度,包括通过税收的收入垂直分配政策、为贫困者提供救助的政策和其他的政策,从而实现在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的公平。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为基础、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和有效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
兴起于20世纪的30年代、衰败于70年代,重新发挥作用于90年代。
凯恩斯主义标志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也导致了西方国家经济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折,因此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从历史背景看,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与两个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二是与此相联系——自由放任经济学陷入困境。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一)、经济危机的特点
首先、危机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危机范围
其次、特别广,涉及到农工商、金融市场、货币流通、资本市场
最后时间特别长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改变
背景: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
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
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一)、大萧条之前的经济学理论
重商主义研究流通来考察国家的财富增长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的本质同既定制度下的经济运行过程的数量分析结合起来。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马歇尔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建立一个局部均衡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中心是均衡价格论。
萨伊定律的破产
萨伊定律:
不会发生全面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论据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萨伊定律的中心思想是“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也就是供给决定需求。
导致两个重要结论:
一是否认由于生产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二是否认大规模非自愿性失业现象的存在。
自由放任主义的失败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念:
在竞争的条件下,利润和效用最大化行为通过市场力量,将会使千百万经济主体的活动转化为社会最优状态。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倡导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等原则。
政府的“五个更少”——更少的政府支出、更少的征税、更少的财政赤字、更少的货币扩张、更少的政府干预。
微观经济学的局限
李嘉图以后的经济学家把研究重点放在既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的研究。
边际效用学派以商品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强调主观因素对经济运动全过程的直接决定作用。
使得政治经济学由一门研究国家如何增加财富的学问变成了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学问,也就是研究消费者如何取得最大效用、厂商如何获得最大利润。
凯恩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
一、基本内容:
对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和批判,采用宏观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以分析“有效需求不足”为中心线索,以国家干预为核心,以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研究目的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为:
就业一般理论,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理论、政府干预理论。
就业一般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目的是阐明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
试图在现有框架下,寻求解决危机和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
“充分就业”指在某一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实现就业,即意味失业现象的消失。
有效需求理论
“非自愿性失业”指有一部分人虽然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
充分就业均衡只是特例,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是常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经济学说的核心,是他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大贡献。
基本思路:
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源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不足,而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又源于三大心理规律所致。
三大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承认普遍性生产过剩危机和失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并且断言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使社会濒临“全部毁灭”的境地。
病因方面:
从内在结构寻求经济不稳定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痼疾的中心病象,从考察决定生产、就业、收入的因素入手,编制有效需求原理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进而分析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这样包含就业一般理论的一个统一综合性内在经济理论就创造出来了。
政府干预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但仅凭市场价格机制无法形成充分就业,必须政府全面干预。
因为自由放任前提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特别是经济危机时期。
失业严重又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这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调节和干预。
措施:
增加社会资本总支出、扩大全社会对消费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以消除危机实现充分就业。
推演逻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之所以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与不同
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
这两者都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而这促成了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新的形式的出现。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政策,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在短期内缓解了资本主义大危机带来的灾难,凯恩斯主义在二战之后被更多的国家采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而罗斯福新政,曾被媒体认为违背了资本主义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做法,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社会 福利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