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docx
- 文档编号:28068368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1.61KB
政治学.docx
《政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
一、基本范畴
1,政治:
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学:
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政治主体:
即政治行为者。
广义指所有的政治行为者,其相对的政治客体是政治行为赖以发生的政治环境。
狭义指在政治过程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政治行为者,其相对的政治客体是其行为所涉及的被动的政治行为者。
有些政治学家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把政治主体看作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承担者,认为只有那些被国家的法律赋予一定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并且实际地参加国家政治活动的人,才是政治主体。
4,政治权利:
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①行为自由。
行使、搁置或抛弃权利的自决权;②行为满足需求。
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资格(权利关系到自身利益);③行为自由的基础:
社会对行为正当性的认可;④对权利主体的行为应予尊重。
5,政治权力:
就是指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或原则,在政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支配能力。
6,权力:
主体基于对特定资源的支配而使相对人服从并使相对人的不服从丧失正当性的作用力。
7,权限:
权利主体行使权力的范围。
国家权限:
国家行使权力的范围;它的确立意味着权利主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限度。
各国大都是通过宪法和法律确定各权利主体的权限即权利主体行使权力的法定范围。
8,公民:
具有一国国籍而与该国发生稳定、全面的法律联系的个人。
表征:
①基于国籍而形成的与国家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②无国籍则无公共事务。
9,政治人:
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现实社会的人都是政治人。
即主动或被动存在于政治生活中的所有个人。
(公民、管理人员、政治家)
10,政党:
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11,国家: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2,政府:
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机构,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和,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狭义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
13,利益集团:
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它是人们根据特定的利益要求,为了影响政治决策而结成的社会群体,这种特定的利益要求,就是利益集团的集团利益。
14,民主:
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它表现为一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15,人权:
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主要的含义: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
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
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要标准。
16,权利主体:
权利主体即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在我国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税务机关,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另一方是履行纳税义务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在华虽然没有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企业或组织。
这种对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另一方的确定,在我国采取的是属地兼属人的原则。
17,治理:
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
18,统治:
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19,善治: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进一步法治化的进程。
20,政治统治:
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行为体现。
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21,政治革命:
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22,意识形态:
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23,政治文化:
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准则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
24,政治心理:
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25,政治参与:
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26,利益:
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27,公共利益:
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其中不特定多数主体既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也可能不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利益范围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正义、公平、美德等抽象价值。
28:
零和博弈:
这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即双方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胜利,结果是只有赢家和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
29,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很常见。
即参与者处于总体冲突之中或没有意识到共同利益,每一方采取的策略是追求全面的胜利,结果是输家多于赢家甚至都是输家。
30,积极的非零和博弈表现更典型。
因政治涉及冲突,就要求合作,否则,很多的政治目标就难以达成。
有时,参与者拥有相同的资源,在所有重要的问题上都达成一致。
但在更多的时候,参与者的共同利益相混合,一方可能同意另一方的一些观点而反对另一些意见,这时双方就要妥协,讨价还价。
如果参与者认识到为了达到自已的某些目标,必须支持对方的一些要求,即放弃自己的一些目标以争得对方的支持。
如果讨价还价成功,皆大欢喜;如果一方要价太高,谈判就会失败,没人能得到好处。
因此,合作只是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其中每一方都认识到自己的成功要取决于对方的行动。
即非零和博弈适用的政治情形是参与者有分歧,但存在共同利益,为此他们采用的典型策略是讨价还价,结果是赢家多于输家或者每一方部是赢家。
二,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1)从政治的根源来看,马克思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即生产方式联系起来,揭示了政治产生和发展的最终根源。
(2)从政治的实质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和阶级、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指出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从政治的核心来看,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同国家政权联系起来,指出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4)从政治的活动方式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也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
2,利益利益关系(书P45)
3,公共权力的主体悖论
公共权力悖论:
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公共主体只存在于观念上,现实中人格化主体只有个体人,从而导致“公权私掌”。
3,诺思的主体国家悖论:
诺思悖论:
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
国家与社会、统治者与人民利益的差异性导致了国家悖论的出现。
诺思认为,国家制订规则基于两个目的:
第一、界定所有权结构,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第二、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
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会导致矛盾——国家悖论——这是国家不稳定的根源:
国家兴衰说到底就是社会正义和统治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4,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运用“经济人”的基本行为范式假设,以严格的“理性、自利”预设以及“追求最大化私利”为目的来描述所有的公共选择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并以此为基点把政治舞台模拟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上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的反应(即公共选择问题),以期阐明并构造一种真正能够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引入政治决策的研究中,认为人即使在市场之外,即使在投票站投票时也是经济地行事。
5,政治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悖论
6,意识形态的作用
(1)导向功能。
就是为所有成员指出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使全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2)辩护功能。
主要是为政党的存在、执政以及政党行为提供“合法性”辩护。
(3)凝聚功能。
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内所有成员所共有的,它集中反映了全体成员的意志和愿望。
所以,它有助于成员之间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统一,保持政党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4)动员功能。
这一功能在政党内部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激发起所有成员的信心和热情,坚定他们实现行动目标的决心。
另一方面,使政党的长远目标更具吸引力、说服力,以获得所有成员的支持,并为未来利益作出牺牲。
(5)约束功能。
提供是与非、优与劣的判断标准。
因此,政党意识形态能够约束或修正政党及其成员的行为,减少错误现象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政党意识形态的约束力,只是一种思想、道德上的“非正规约束”,是一种“软约束”,不能取代执行和监督的制度保障。
7,公共权力的制约(见现实问题分析)
8,权利的特性
政治权利的特性:
(1)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和政治权力具有强烈的阶级特性,由此决定了政治权利具有相应的阶级特性。
(2)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
(3)政治权利具有法定规范性,(4)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主体的自主性。
(5)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义务的统一性。
(6)政治权利具有自由价值性。
9,权利与权力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
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权力和一定的服从的统一。
权力有两层含义:
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了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
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
例如,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
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两者的区别:
一、行使主体不同。
权利的行使是一般主体,而权力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处分方式不同。
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
三、推定规则不同。
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及可为。
”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
四、社会功能不同。
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
两者的关系:
一、相互依存。
一方面,一国最高权力来源于其公民对自身部分权利的让渡;另一方面,权力在将自然权利确认为法定权利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相互作用。
一方面,公民可以以权利控制权力;另一方面,法定权利的实现,救济也离不开权力。
三、相互冲突。
一方面,权力是保障权力必不可少的力量;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权利又必须限制权利。
10,治理与统治
区别:
第一,管理的主体不同。
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公民、一些民间的或非政府组织,而统治的主体则必定是政府。
第二,管理的形式不同。
治理是政府、公民以及一些民间组织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进行管理,而统治是政府运用政治权威的方式进行管理。
对政府制定的政策,被统治者只能被动的接受。
第三,管理的范围不同。
依据当前全球治理理论的提出,治理的范围可以是无国界的,由于治理的主体可以是非政府的、跨国界的民间组织。
而统治的主体是政府。
因此,统治就有了领土和主权作为限制。
第四,管理的原则不同。
治理以自愿为主,兼有强制,但是主要还是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而统治则以强制为主,政府通过依据法律、法规来管理。
通过治理与统治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治理的优点,首先,在一定范围内,治理理论发挥弥补政府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促进社会法治的建设、市场有着自身的缺陷,无法解决垄断、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问题。
政府也有缺陷,政府无法解决“寻租”行为、低行为等问题。
面对市场失灵和国家的失效,人们想通过运用治理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必须要拥有一个健全的法治来解决这类问题。
其次,治理理论推动了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公民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为政府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宣传民主政治思想,建立健全民主制度。
综上所述,治理与统治的比较,治理完全可以取代统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已经成为一些西方政治学家和政治家的流行口号。
11,国家的基本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相对弱化
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加强
守夜警察看不见的手维护社会秩序
经济危机干加预强看得见的手福利国家
滞胀第三条道路政府、市场失灵公共选择
12,政治社团的政治作用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性功能、沟通性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型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
这些功能既表现了政治社团成员表现为社会形式的需求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政治社团存在的基本原因。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称表示性功能。
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
(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其成员的意识形态性质的信仰。
(3)政治社团的沟通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政治官员,为议员或人民代表,为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非常具体的目标,如美国反战集团被人用来结束美国参加的越南战争,生命权利集团被人用来禁止堕胎等。
(5)政治社团是一种政治性集团,但是它的活动和利益要求与经济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政治社团的活动养成特定的政治人格,并且学习和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13,政治心理的作用(P261)
政治心理与政治生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心理来源于社会政治生活;另一方面,政治心理一经形成,就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能动作用。
概括起来,政治心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式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
(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14,“经纪人理论”与“政治人理论”的差别
(1)“经济人理性”是一个内涵完整的概念体系,它是经济人“自利行为”、“市场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这三种行为模式的有机统一。
也就是说,“经济人理性”的假设应该包含三个基本命题:
其一,经济人行为是自利的行为;其二,经济人行为是市场的行为;其三,经济人行为是价值理性的行为。
“政治人理性”也是一个内涵完整的概念体系,它是政治人“自利行为”、“社会公共性行为”和“工具理性行为”这三种行为模式的有机统一。
也就是说,“政治人理性”的假设包含着与“经济人理性”假设三个基本命题有重大差异的三个基本命题:
其一,政治人的行为是自利的行为;其二,政治人的行为是社会公共性的行为;其三,政治人行为是工具理性的行为。
(2)这两种理性行为的内在动力机制却是有着重大差异的,经济人的“自利性”侧重于人的物质需要方面的满足上,而政治人的“自利性”则侧重于人的精神需要方面的满足上,这是两种理性行为内涵的第一个重大差异——二者内在规定性的差异。
v从经济人理性行为的外在社会条件来看:
经济人理性行为社会活动的舞台是市场。
从宏观方面分析,市场是一个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性存在。
从微观方面分析,市场则是一个经济人与经济人之间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进行相互交换的空间性场所。
而从政治人理性行为的外在社会条件来看:
政治人理性行为社会活动的舞台是各种社会公共性组织——其最高形式是“国家”。
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公共性组织是一个以谋取权力、运用权力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性存在。
从微观方面分析,社会公共性组织则是权力主体向权力客体施予强制性影响力的空间场所。
这是两种理性行为内涵的第二个重大差异——二者外在规定性的差异。
v从“经济人理性”与“政治人理性”两种理性行为的实现过程来看:
经济人理性行为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主要以人的物质性需要满足为根本动力、以市场交换这一社会经济结构为客观载体、以经济人之间的互利为根本约束条件的过程,而政治人理性行为的实现过程则是一个主要以人的精神性需要满足为根本动力、以国家为最高形式的各种社会公共性组织这一社会政治结构为客观载体、以政治人主体价值理性的自律和权力工具理性的他律二者的相互结合为根本约束条件的过程。
这是两种理性行为内涵的第三个重大差异——二者实现过程的差异。
15,政治民主的政治社会作用(P341)
不同性质的民主对于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原始社会来说,原始民主是其社会管理的必然形式。
奴隶社会的民主则是工商奴隶主实现其利益的必要形式。
封建社会的民主是为少数封建工商贵族和银行主的利益服务的。
当今世界影响和作用最大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
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它不过意味着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统治。
不过,对于维护这种政治统治,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来说,资本主义民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形式,它要大大优于资本主义的军事寡头统治形式。
(2)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其形式意义上的权利,是一种无法实现其根本利益要求的政治方式。
不过,比起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来,资本主义民主客观上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条件。
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社会主义民主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2)社会主义民主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和协调人民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从而既体现人民政治的本质,又实现人民内部的团结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发展。
(3)社会主义民主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4)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5)社会主义民主是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16,政治改革的目标(书P321)
政治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有三项基本原则:
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17,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就是政治博弈的规则渊源。
(1)由于宪法的条文都是原则性的,不能解答所有的政治问题,因此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宪法解释。
宪法之下,就是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决定。
(2)在有些政治体系国,不成文的传统与习惯是最重要的政治规则。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非正式的规则影响着政治体系,越是不发达的政治体系,习惯和传统越重要。
这些规则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三、重大现实问题分析
1,公共权力的制约(权力腐败的治理)
根除腐败,必须从公共权力的授予、运用监督和收回的全过程,强化人民对权力运用的制约作用,防范、制止和惩治任何公共权力偏离授权者意志的私有化行为。
(1)以制度规范权力
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这是建立权力约束机制的根本。
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理顺党政关系,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化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
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如建立职权限制、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法律制度,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约束,把公共权力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下,走出一条监督制约权力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路子。
(2)以监督约束权力
接受监督是公共权力的内在要求。
公共权力具有内在的“垄断性”,影响着无数的社会公众,如果失去了监督,产生的危害很深。
分解权力是约束权力的一种好方法。
在横向上,一个部门权力的行使,要受到其它部门的监督和制约;在纵向上,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若干程序、步骤和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应相互制约。
(3)以惩治警示权力
健全法制,加大惩处腐败分子的力度。
反腐败方面的立法要周密详细,规定要具体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腐败行为党纪处分、行政处罚、法制制裁力度,通过名誉地位、既得利益、人身自由乃至生命的丧失,使腐败行为得不偿失。
(4)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完善权力授予收回的方式和体制,强化人民作为权力授予主体的作用,逐步扩大人民直接选举的层次和范围。
进一步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切实将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公仆岗位。
2,政治体制改革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总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具体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主要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
(1)实行党政分开。
党政职能分开,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
(2)进一步下放权力。
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执行。
(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
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
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转变综合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
(4)改革人事制度。
对“国家干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