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下1.docx
- 文档编号:28067708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93KB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下1.docx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下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1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1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1)
1.现实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
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
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
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
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
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3.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
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5.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是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
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写的是实人、实事、实物,重在抒写真实感受、境遇。
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
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
而报告文学要求选取跳动着时代脉搏的真人真事进行记录,从而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0.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
相同点:
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
不同点:
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1.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
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
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
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
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
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1.叙事学:
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
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
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行动逻辑: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7.视角:
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叙述者的声音: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9.叙述接受者:
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3.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的形式:
首尾连接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4.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
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的意义:
第三人称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第一人称叙述焦点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叙述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
从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
6.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先是个人魅力。
1.抒情:
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2.抒情性作品:
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3.抒情话语:
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
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
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7.节奏:
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的运动形式。
8.隐喻:
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9.象征:
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1.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话语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的方式:
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并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极富有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答: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文学风格:
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
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
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
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4.风格构成:
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5.风格的简分法:
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大类。
6.文学的时代风格:
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7.流派风格:
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
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
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
所以“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2.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3.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日常个性人皆有之,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机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却并非人尽有之,日常生活个性的特点东西,不是都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也不是创作个性的特点,都与日常个性的特点直接相对应,只有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践和积累,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
4.风格的基本内涵是:
一般指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时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5.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答:
风格不等同于语体和体裁,它使文本焕发出作家个性的光彩,以其独特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惊异,它给某一文体的僵硬躯体里注进生机,获得了艺术生命。
6.文学风格的特征:
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语言编码、特定修辞在作品中的分布与风格密切相关。
7.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答:
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对风格美有不同的选择。
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
但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8.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答: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
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必然导致地域风格的差异。
1.文学消费:
泛指文学阅读活动。
2.文学传播:
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3.大众传播媒介:
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
4.文化市场:
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5.高雅文学:
一种典型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6.大众文学:
浅易、通俗、平易、流行、消费性的文学类型。
7.文学接受:
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8.文学欣赏:
常有一种意识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的读者阅读活动。
9.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
文学作品的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方面吸引、感染、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10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开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
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货品凭兴趣的属性。
12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文学生产规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对象,规定消费方式需要;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答:
文学传播方式是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使文学欣赏成为广大平民阶层精神生活需要,也是读者迅猛增加,使依附于作家的观念形态的文学之本取得了物质外壳。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意义:
文化市场促使文学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艺术生产者要按文化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艺术的多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艺术家对文艺观念和写作方法的探索。
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答:
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而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文字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形态性质?
答: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是认识属性、审美属性、价值诠释属性和交流属性,文学消费和接受市审美体验、认识、诠释、交流的统一。
13汉语言文学”专业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重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答:
文学作品渗透着作者本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态度。
在阅读作品是,读者可以由于沉浸到虚构的文学世界中而忘怀现实,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解放感,也可由于意识到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某种差异而震惊、警醒,从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答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起源于人类模仿和求知的本能,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使读者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
9.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答: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价值产品,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读者,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文学的价值阐释来源于文学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文学创作目的是寻觅或回答某种人生价值,真义和真谛,读者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兴趣出发,并通过作品的解读来与作家对话,以寻求或建构自己希翼的文化价值,从而使自己更有意义地生活。
10.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答:
表现在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以及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文学交流活动是平等亲密的艺术主体之间的审美情趣的共鸣、审美智慧的碰撞、审美体验的融合,是内在心灵之间的坦露和沟通、自由个性之间的机会和确证,乃正彼此全身心的相互拥抱和拥有。
1.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
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4.正误与反误: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5.共鸣:
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
6.净化:
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7.领悟:
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
8.延留:
继共鸣、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答:
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
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
情绪状态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而且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两者相互作用。
4.隐含的读者怎样形成的?
答:
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5.文学接受为审美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
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
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形象。
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答:
因为有读者的再创造,即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答:
误解是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
误解份正误与反误。
正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而反误,包括穿凿附会甚至歪曲,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及至粗暴践踏。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
作品出人意料的造成期待遇挫,能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在遇挫愈开释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完全遇挫会大大减少作品的魅力。
1.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
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3.社会历史批评:
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
4.审美批评:
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再真善美基础上又超出了真善因而使“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心理学批评:
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语言学批评:
运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
7.文化批评:
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
8.文学批评的标准:
思想标准,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
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
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
中的价值取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文学 概论 课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