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孩子.docx
- 文档编号:28058728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41KB
未来属于孩子.docx
《未来属于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属于孩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来属于孩子
未来属于孩子
2008年12月21日,这一天是冬至,也是入冬以来北京最冷的一天。
凛冽的寒风刺骨地吹,但很多人依然冒着严寒兴致勃勃地赶往皇城脚下的中山公园音乐堂参加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建团25周年音乐会,分享孩子们的快乐。
这是一台期待中的音乐会,场内观众座无虚席,整场音乐会在浓浓的爱与感动中传递着。
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合唱团的音乐会,但这一次却感触更深。
音乐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就像电影画面一样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亲历现场
让我们伴随音乐会的展开,重温一下那些难忘的时刻。
翻开这场音乐会的节目册,20余首曲目鲜活地呈现出来。
根据演唱内容大致可分为原创曲目和改编曲目两大类。
原创曲目又可分为:
中国当代创作歌曲(如《翠谷双回声》、《鸟归林》、《唱脸谱》、《啊!
老师,妈妈》等)、外国当代创作歌曲(如《给我一个小铃铛》、《足球健儿进行曲》、《你能听到吗》、《雨鸟》、《地域赋格》等)、外国名曲(如《回忆》、《春潮》、《索尔金舞曲》、《孩子们,我们将去哪里》等)。
改编曲目的上演也是合唱团的一大特色,很多优秀的作品起初并不是专为儿童而作,但经杨鸿年教授亲自改编或加工,使这些作品插上了童声的羽翼。
有些是从成人歌曲改编而来,如《踏雪寻梅》、《欢乐的那达慕》、《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有些则是从脍炙人口的器乐作品移植过来,如《爱之梦》、《柔板》等。
整场音乐会的演出共分为六大版块,每一个版块分别由各具特色的中外作品组成。
根据不同的曲目要求和艺术表现力的需要,由合唱团不同的梯队演员表演。
合唱团几百名可爱的孩子,根据年龄、团龄、演唱程度等被分为小苗队、预备队、过渡队、演出队、女子队和男童队等不同级别的队员。
音乐会中首先出场的是“预备队”的孩子们,他们算是团里的新芽。
开场这一组演唱的几首歌曲各具特点,其中《踏雪寻梅》(刘雪庵作词黄自作曲杨鸿年改编)、《你能听得到吗?
》(契尔科特曲)两首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踏雪寻梅》原是一首30年代的艺术歌曲,后由杨鸿年教授改编成合唱。
副旋律的加入以及支声复调的处理都让这首老歌听来格外亲切。
《你能听得到吗?
》(《Canyouhearme?
》)是英国作曲家专为聋哑人写作的一首歌曲。
全曲从始至终都沉浸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中,八分音符是音乐发展的核心,阶梯式的上行二度音程轻轻地在音乐中弥漫开,伴奏中的二度固定音型如泪滴般清晰,耳语式的歌声慢慢响起,孩子们是在用歌声和聋哑人进行心灵交流,在静默的世界里给他们娓娓道来地讲故事,真诚地一句问候:
你能听得到吗?
感人至深。
第二个版块的四首歌曲由“演出队”完成,就像《回忆》、《我是一辆火车》等歌名一样,这组带有怀旧色彩的作品使大家对即将走过的一年产生淡淡的伤感;第三个版块是由一群“小伙子”们来演唱的。
这也是合唱团新推出的男孩合唱队。
当这些活泼可爱的学龄前“小淘气”站在台上时,观众们立刻爆发出会心的笑声。
孩子们先后演唱了《男孩》、《足球健儿进行曲》、《欢乐的那达慕》等三首非常适合他们性别特点的歌曲,还配以风趣的形体动作,稚嫩的童声、天真的神情,令人忍俊不禁。
刚一亮相,就博得一片喝彩,成为音乐会的一个亮点。
第四个版块演唱的是一组圣诞歌曲,非常契合岁末的节日氛围。
其中一首名叫《雨鸟》(斯蒂芬•利克作曲)的歌曲很有特点。
它选自澳大利亚著名的合唱作曲家创作的声乐套曲《远古的呼声》,这部套曲描绘了充满活力而多彩的澳大利亚风景。
《雨鸟》描写了一种常常会在下雨前鸣叫的鸟。
歌词中用土著语言模仿鸟的叫声,在音乐中频繁使用了变换节拍,4/4、7/8、5/8、9/8、6/8、3/8、2/4、3/4,多达八种节拍的交替出现,使简单的旋律表现出缤纷的效果。
第五个版块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组高难度的作品,其中《柔板》改编自作曲家巴伯的同名弦乐队作品。
无词歌的哼鸣演唱给听众带来一种冥想,在一片持续的和声背景中,音与音的细微变化在声部之间的交换和长气息的控制中达到声音的饱和,形成一种强大的张力。
有位音乐界朋友说:
我听了无数次乐队演奏的“柔板”,但从没像他们的合唱版本那样让我感动。
这个版块中有一首我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德国作曲家恩斯特•托奇创作的《地域赋格》。
这首极富特点和表演难度的合唱作品是作曲家所创作的《说唱音乐》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
这部组曲首演并录制于1930年的“柏林现代音乐节”。
作为一首声乐赋格,作者希望通过对话来产生一种音乐效果。
全曲都是由无音高的、由不同地名组成的歌词来说唱的:
特立尼达、火奴鲁鲁、的的喀喀(湖泊名)、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名,在墨西哥)、马拉加(西班牙城市)、里米尼(意大利城市)、布林迪西(意大利城市)、加拿大、墨西哥、密西西比、西藏、长崎、横滨……这些不同国家、不同疆域、不同性质的地名巧妙地出现在歌词中,通过四个声部节奏的频繁变化形成声部间的对比,并利用赋格的格律形式,突出了“节奏主题”的重要性。
因为全曲无音高,调性关系也无从谈起,所以主题周期性的循环出现只有靠节奏和歌词这两个特征来体现,因此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节奏赋格。
主题开始处带有重音记号的连续三个十六分音符的音组就是全曲的核心,随后这个主题在其余三个声部轮流出现,伴随主题出现的是两个固定对题,四个声部中总有一个声部休止。
随着音乐的展开,所有声部才全部出现,这也通过人声的递进形成了结构的对比。
因为没有音高对比,节奏与歌词的异同就成为主题与对题的音乐材料的划分因素。
这些地名的选择与它们自身的音节发音有很大关系,因此声部间演唱的音色对比、吐字清晰程度、音量气息控制都成为作品的结构成分。
这首赋格虽然无音高,但有规范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再现部运用了不同类型的紧接模仿,使音乐达到高潮。
孩子们在台上分为不同的“疆域”,在指挥家杨力的带动下,他们好像各自处在地球的任意一点,遥相呼应,好不热闹。
在大家的演绎下,世界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变成了一个大家庭,他们准确而富有活力的表演为作品平添了精彩。
最后一个版块上演的作品是一组洋溢着合唱团大家庭氛围的歌曲,当最后一个作品《铃儿响叮当的变迁》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很多老团友纷纷从台下走上舞台,大孩子、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齐聚一堂,在杨老师的指挥下齐声合唱,台上台下交相呼应,此情此景令人感动!
音乐会结束时观众久久不愿离场,大家都不愿这幸福的时刻流逝,掌声、歌声、泪水交织在一起,音乐依旧、激情依旧、成长依旧。
艺术魅力
每一次我都是泪流满面地听完合唱团的音乐会,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凝固在这奇妙的歌声中浮想联翩。
如此内容丰富、涉猎广泛、难度相当的曲目在一场音乐会中集中出现颇为少见,即便是对于专业的合唱团而言,也不啻为一种挑战!
作为一个积累了上千首作品的合唱团,一场音乐会只能展现五十分之一的曲目,但这些动听的歌曲在孩子们的演绎下,已经为听众留下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曲目的丰厚是依靠平时日积月累的严格训练作保障的。
杨鸿年教授被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他以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以及在合唱训练方面的技术与修养,精心雕琢着孩子们。
虽然是一个非专业的合唱团,但杨老师在培养这些孩子的时候,却总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按照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法塑造他们,无论在演唱曲目、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演唱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与其说孩子们来参加合唱团,不如说他们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学校、走入了一个特殊的家庭、迈入了一个特殊的舞台。
很多来合唱团的孩子起初对音乐都很陌生、好奇,甚至是胆怯,杨老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地为他们制订了细致的培训计划。
从音高、节奏、音准、听力、乐感等方面入手,由浅入深地打好基础,因此才有了合唱团的梯形结构,不同的队伍代表不同的程度和水平。
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能力,还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很多孩子从这里走上了音乐之路,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甚至成为艺术团体的骨干。
“合唱的第一步首先要做到‘合’,如果不‘合’就不成其为合唱。
要做到合’,其前提是:
首先要做到合唱团员与指挥之间以及合唱团员之间,在对所演唱的作品内容上的理解要一致,因而在感情的表达与处理上就能达到一致;其次要做到声部本身在演唱技能上‘合’,也就是‘合唱中的相对统一发音状态’。
”(《合唱训练学》上P211,杨鸿年著)很多复杂的作品要保持最佳的音准,没有严格的呼吸技巧和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除了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以外,杨老师在处理合唱中的音色溶合、音响平衡、层次布局、吐字与咬字等方面也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演唱曲目的多样性势必带来演唱风格的多样化,熟练地驾驭风格迥异的作品谈何容易,这不但要有技术上的保证,还要有对音乐背景、文化、语言的了解掌握乃至修养上的提高。
合唱团多样化的演唱形式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为了配合不同曲目的需要,演出时常常变换出各种组合。
很多节目在表演时加入了必要的形体动作,有的还有相应的道具配合(如《唱脸谱》等),这些形式不但让孩子演唱时增加了音乐的动感,他们活泼可爱的形象也有助于台下观众对音乐的理解,杨老师在曲目间歇时和风细雨的解说也成为演出中的一道风景。
爱和奉献
这支享誉海内外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由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杨鸿年教授创建于1983年。
作为合唱团的创始人――杨鸿年教授及家人为合唱团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从25年前合唱团的诞生到今天的硕果累累,一路走来有多少耕耘和收获就有多少欢笑和泪水,他们跋涉了艰辛,锲而不舍地执著追求着梦想。
在此次音乐会前夕,李岚清同志特意为合唱团题词:
“发展合唱艺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丰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
”这不但是寄语,也是合唱团的真实写照。
他们把爱和奉献传递到每一个歌声响起的角落。
杨鸿年教授的夫人、音乐家、合唱团的艺术指导唐重庆教授在音乐会现场也向大家介绍了团里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
25年来,孩子们把歌声与爱传递到世界各地。
他们早在1987年就远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第三届国际童声合唱节,获前总统里根亲笔签署的“最高鉴赏证书”,从此作为和平、友谊与爱的小使者,开始了歌声的世界之旅。
二十多年来,合唱团积累了千余首中外歌曲,演出近600场,足迹遍及匈牙利、奥地利、日本、新加坡、摩纳哥、意大利、瑞典、俄罗斯、德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歌声。
在台湾巡演时,他们更被誉为“两岸中国人共同的骄傲”。
合唱团先后荣获八项国际大奖。
其中包括1996年在意大利第44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中的四项大奖;1999年赴俄罗斯参加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莫斯科青年天才音乐节”的唯一特别奖和第一届国际合唱电视竞赛的“金音叉”奖第一名等等。
此外,合唱团还曾随北京申奥代表团分别赴摩纳哥、莫斯科参加申办奥运会主办权的活动,特别是在2008年8月8日,合唱团66名团员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用无伴奏合唱演唱了奥林匹克永久会歌《奥林匹克颂》,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在参加国际性的合唱节、专业的音乐会之外,合唱团还参与了大量的公益演出:
多次参加希望工程的募捐义演、为SOS村的孤儿演出、为国外的养老院演出、为劳教所演出……。
这些定期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与合唱团所倡导的“爱和奉献”的办团宗旨相吻合。
孩子们在合唱团这个大家庭中不但享受了音乐的快乐,也感受了音乐的魅力。
一名团员曾写道:
“是合唱团,令我尝到这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欢喜和感伤,也让我能以一个最干净,却也是最敏感的心被打动――正是这种单纯的被打动的状态让我知道,我真正拥有可以去相信的东西,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神,更不是任何一种说法或是论断,而是来自内心的感动。
”合唱团充满浓浓的爱意,老师爱孩子,孩子爱老师。
耳边伴着回味无穷的天籁般的歌声,手上捧着这本印刷精美的《合唱团成立25周年纪念专刊》,翻看着色彩缤纷的画册,25年来合唱团所走过的脚印清晰可辨。
太多的荣誉、鲜花与喝彩,也伴随着同样多的汗水和奉献。
“合唱艺术不仅是一个国家音乐水平的标志,也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
”(王次?
荩?
《合唱训练学》序)25岁正值花季,风华正茂,让我们期待孩子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乘着歌声的翅膀继续飞翔;让我们期待合唱团在今后的岁月中,伴着美妙的歌声幸福成长!
参考书目
杨鸿年《合唱训练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
龚晓婷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系复调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未来 属于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