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8058172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40KB
三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三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教研主题:
深入文本,改进词句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5-2016(上)
语文(三)年级第
(一)单元教材解读
时间
2015.9.1.
周次
一
发言人
李照莹
教材分析
单
元
主
题
本单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由《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做一片美的叶子》四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
纵观这个单元的内容,发现它们都呈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活。
《让我们荡起双桨》、《古诗两首》中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赞美,《学会查“无字词典”》、《做一片美的叶子》则是对生活的所思、所感和所得,而习作也是要求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产生的想法。
单元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会背两篇课文。
2、认识本单元51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其中要求会写35个。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
课题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
材
解
读
1.教材在单元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在这个单元里,这篇文质兼美的诗歌给学生阅读写景类文章起到了一个引领启发的作用。
2.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词,它表现得是一群少年儿童荡舟北海、尽情嬉戏的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结构分析及写作特点: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词,它表现得是一群少年儿童荡舟北海、尽情嬉戏的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使歌词具有亲和力。
只要人们一唱起这首歌,自然就会投入进去,即使是成年人,也会勾起美好的少年时代的回忆。
复唱手法的运用产生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在歌词中出现了三次,内容虽然没有变化,但给人的印象不断强化,使人的情感不断升华。
4.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品析: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从鱼儿的角度写人,仿佛在水面上“我们”都成了表演者,而“鱼儿”则成了观众,“我们”尽情地歌唱,连“鱼儿”也被吸引了,被感染了,“悄悄地”听着。
首先,采用多种方式教学,让学生轻松、易懂的掌握知识。
例如:
采用放歌去、分组朗读比赛、挂图……这样不但让学生逐步熟悉课文,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讲解重难点,采取特殊方式。
例如:
以艺术美字讲解。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时的分配: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6.课后习题的理解与运用: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按照提纲法来背诵。
依标
扣本
确定
本课
训练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积累优美词句。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语意思。
积累好词佳句。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意境。
重点
环节
教学
策略
设计
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
(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
(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
(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
为什么用“环绕”?
(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
(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
(轻声和赞美的语气)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
倒映 环绕 (欣赏)
课题
《2学会查“无字词典”》
教
材
解
读
读完《学会查“无字词典”》,不由的想到本册教学目标中阅读方面的一项要求: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此项要求是阅读的基本的、主要的教学要求,也是学生必须具有的一种阅读能力。
本文恰恰介绍的就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较为具体:
一种是先提出词语,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释;一种是先感受生活中的现象,再与词语对照。
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直白、枯燥地呈现给学生,效果会可想而知。
可是一但有了爸爸带聪聪去旅游的有趣的生活经历,学生就容易和同龄的聪聪产生共鸣,“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才会自然地浸润于学生的心田。
这可能就是编辑此文的目的所在。
如何让学生通过读书懂得这两种方法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呢?
还是充分利用一下教材资源。
首先看一下课文的插图,第一幅图是爸爸和聪聪兴致勃勃地走在去大海的路上,烈日炎炎,直晒得两人热汗真流,可是兴致示减,边走边谈,边谈边笑,太阳公公也被逗得乐呵呵地张开了笑脸。
第二幅图刚来到了大海边。
父子二人被眼前汹涌澎湃的波涛所吸引,爸爸忙着用相机保存精彩的瞬间,聪聪则面对朝自己涌过来的浪花高声呐喊。
第三幅图是面对宽阔的海面,游人在注目暇思。
三幅插图的情景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图不但是课文内容的直观再现,也是课文叙述顺序的提示。
由图到文,学生会很容易读懂内容,教学自然会省却很多力气。
但是对于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课文,读懂显然不是目的,关键是要通过阅读的过程掌握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怎样阅读呢?
课后第四题实际上就进行了明确的提示,只要能联系上下文读出烈日的炎热,读出波涛的汹涌与猛烈,并在头脑中产生相关的景象,那么教学重点就得到了突破,再将两部分内容联系比较,对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基本达到目标还不能就此罢手。
方法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就要趁热打铁,迅速迁移,向能力转化。
除了在课堂上设计必要的练习之外,是不是可以进行练习1的“学用字词句”的训练,这样效果可能是双赢的。
爸爸最后说的话“意味深长”,如果单从课文内容上看,应该强调“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
”事实上,爸爸并没有此意,他没有否定“要查有字的词典”的这种最基础的学习方法。
所以绝不能厚此薄彼,只有课内课外、书本和生活相互印证,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依标
扣本
确定
本课
训练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12个二类字只识不写,理解“烈日当空”、“意味深长”等词语意思。
3、通过学习课文,知道爸爸是如何解释“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的。
从而学习“无字词典”的含义,明白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道理。
重点
环节
教学
策略
设计
(一)、理解“骄阳似火”(即课文第2——5自然段)。
1、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语,聪聪是怎样理解的?
爸爸是怎样理解的?
请用“~~~~~”勾出来。
2、抽学生读一读勾出的句子,体会他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1)、聪聪是背的词典上的解释。
(2)、爸爸是结合身边的事物来解释。
3、小结:
结合身边的事物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就是查无字词典。
4、迁移练习:
(1)、请孩子们观察书上插图中的人物,能用上“骄阳似火”这个词语吗?
(2)、想一想夏天烈日当空的情形,选择一种事物来说一说。
(可以说人、动物、植物等)
(二)、理解“惊涛拍岸”(即第6——8自然段)。
1、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的时候,另一种情景又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请大家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看着那画面,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
2、看看文中是怎么描写这种情景的?
读一读课文,用——勾出来。
3、指导朗读,注意“滚滚、涌来、撞击、山崩地裂”。
4、小结:
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得将自己以前知道的词语相对照,又是查无字词典的另一种方法。
(板书)
课题
《3古诗两首》
教
材
解
读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枫桥夜泊》这是唐代诗人张继通过写景抒发个人感情的一首七绝。
诗歌描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旅途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标
扣本
确定
本课
训练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石径”、“坐”、“泊”等词语意思。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
环节
教学
策略
设计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
教师:
枫桥在哪里?
(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
(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
这个“夜”点明了什么?
(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
(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
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
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
(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
(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
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听,钟声怎样?
(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全文背诵,注意读出节奏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
(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
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
张继,你看到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
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课题
《4做一片美的叶子》
教
材
解
读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
作者用是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解题:
题目中的关键是一个“美”字,这里的美是指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
当然重要的是后者,联系到生活中也就是指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题目中的“叶子”原指自然界中的树叶,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由物及人,生发联想,把“叶子”的概念扩大到了每一个人。
题目中的“做”是一个动词,是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期望,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总的来说:
“叶子”是主体,“美”是主题旋律,“做”是文章主旨。
二、解文:
全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的是大树之美。
第二层,着重写叶子之美。
第三层,作者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
下面我就根据文章的三个层次对文章进行解读。
第一层写大树之美。
作者从整体入手,开篇就让我们看到了一棵有着浓密枝叶的大树。
作者先是站在离树比较远的地方,远远望去,这样的角度看到的是树的全貌。
“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一个比喻,让我们看到了树的颜色之美——生命的绿色,告诉我们这个季节正是树木生长茂盛的时候。
让我们看到了树的形态之美——像一朵云,你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去形容它的形态,在不同的角度,它的形态是不同的。
像云朵一样轻盈、美丽。
还让我们看到了树的动态美——从大地上升起,作者没有用站,没有用长。
一个“升”字生动而又形象,把茂盛、充满活力的大树写活了。
作者用短短的两个句子把一棵充满生机的大树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让人们迫不及待地走近它。
于是“我向大树走去”,想把这份美看得更细一些。
第二层着重写叶子之美,也是点题的一层。
先写其外形之美。
“走近看,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
”美丽的大树上生长的叶子都是美的,没有一片不美。
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其实,树叶的外形美就表现在“形态各异”上。
自然界中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像扇子、有的像手掌、有的像细针……即使是同一棵树上,肯定也找不到相同形状的叶子,大的、小的、有的圆些、有的长些。
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
而这里的“形态各异”我认为还不仅是形状的不同,更有姿态的差异。
有的叶片舒展开来,像是在尽情地沐浴阳光,有的叶片卷着,像是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叶尖向上,在和蓝天问好,有的叶尖朝下,在和大地点头。
这些姿态万千的叶子真是美得让人入迷!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了叶子的内在美。
“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叶子的光合作用。
叶片利用自己体内的叶绿素把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加工成可供大树生长的养料。
但是在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让大树生长的同时它们也失去了叶绿素,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道出了绿叶的无私奉献的内在美。
这种无私的奉献贯穿着叶子短暂的一生。
你看,春天时,叶子是嫩绿的,嫩生生的颜色,不仅讨人喜欢,而且是为以后的工作在做着准备;夏天时,叶子肥美,这应该是光合作用进行地最好的时节,所以夏天的树长得最茂盛。
秋叶变黄,不仅凋零时的舞姿翩翩引人入胜,而且也让我们看到原本的绿叶变黄,是因为它把它体内的叶绿素都奉献给了大树。
在自己变黄后,它选择的是默默的凋零;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即使是生命的尽头,也是愿意落叶归根,化做春泥更护树,给大树带来来年生长的希望。
所以,叶子的美,不仅在形状在姿态,更在于它把它短短的一生都奉献给大树的无私精神!
作者用美的语言展示了大树和叶子的美,接着作者写到了叶子和大树相互依存的关系。
“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
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让读者认识到,树美,是因为有叶,叶美,是因为有树。
树和叶其实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谁也离不开谁。
他们的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给予的。
第三层,作者由物及人,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
”“生活的大树”可以指我们的集体、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祖国乃至我们的地球。
“输送营养”就是为生活中的大树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从而让我们的集体、家庭等等有更好的未来,就像大树一样茁壮葱翠。
正因为无数人的奉献,生活中的大树才能永远站立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展示其无穷的活力和风采。
“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就像叶子和大树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样,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各种集体都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有奉献才能有所收获!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最后,作者这样的呼吁,是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的主旨由此全盘托出。
“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要像美的叶子一样,为人类社会的生活之树作出奉献;“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要像美的叶子一样,在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人人类社会的大家庭中;“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要像美的叶子一样,永远进取,为生活之树添色加彩,让我们的社会生机蓬勃地健康发展……
依标
扣本
确定
本课
训练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奉献”、“形态各异”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树叶的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要找正自己的位子,为集体服务的道理。
4、通过对文章语言材料的理解,感受大树和叶子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
环节
教学
策略
设计
(一)学习第一、二部分
1、欣赏FALSH画面,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叶子?
心里有什么感觉?
2、轻声读读第一、二部分,想想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树、叶的美?
用铅笔划一划。
3、指名读读划到的句子,说说你读时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1)指导朗读好重点句:
“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
显示FALSH画面,学词“根深叶茂、枝繁叶茂”,并有感情地读好句子。
(2)、指导朗读好第4节(抓重点词理解“形态各异”,显示FALSH画面,说说叶子的姿态有何不同?
给你什么感觉?
)
(3)指导朗读好第5节(说说叶子的作用,知道奉献是一种美)
(4)配音范读第6节,让学生谈感觉、谈画面,并观赏美的画面,体会散文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指导朗读,读出美的意境。
(5)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树和树叶的关系。
(6)假如你是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你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7)从课文中的“大树”和“叶子”,你想到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出示第9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段话。
(学生漫谈:
假如三
(1)班的每位同学是一片叶子,就是大树;假如万红的每位同学……)
2.小结
A、这是作者的联想。
人跟社会的关系就像叶子跟大树一样。
B、“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大树不能凭空生长,上靠阳光照耀,下靠土地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C、“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社会是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都做品质善良、工作勤奋的人,社会就会发展、进步。
社会发展进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幸福!
3、填空练习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为了-------,做一个-----的---吧!
课题
《习作1》
教
材
解
读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习作的概念。
三年级习作贵在习作兴趣的培养,教师对习作形式与内容不加限定,更不强调技能,让学生自由选择习作素材,自由表达思想情感,自由运用个性语言,说清楚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语句通顺,让人能看明白就可以。
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由学生熟知的写话引出习作,从低年段的口语交际训练过渡到中年段的习作,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
范文引路,举一反三,学生从中感悟到习作就是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从而亲近习作,激发表达的激情。
习作练习要引导学生联想生活,能从生活中提取习作素材,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习作过程中,还要引领学生展开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尽情放飞梦想,磨炼想象力,暂且不去考虑想象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运用积极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学习“打草稿→念一念→改一改→誊清楚”修改习作的方法。
在自改的基础上,乐于互相交流习作,诚恳交换意见,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根据“语标”三年级写作的目标“抓好起步,打牢基础”,我将本次习作的重、难点确定为:
1、强化习作概念,了解习作正确的格式。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依标
扣本
确定
本课
训练点
1.联系学生原有的写话基础,铺设通往习作的台阶,消除习作的神秘感,激发习作的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教师引导学生读懂例文《好阿姨》和《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懂得写作文就是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别人看明白。
3.“我手写我口”,在练说的基础上,学生自主习作。
学生经过“打草稿→念一念→改一改→誊清楚等过程,完成本次习作任务。
4.学会习作的书写的基本格式,题目前面空2-4格,段首空两格,标点符号占格点。
重点
环节
教学
策略
设计
(一)阅读例文
1.阅读《好阿姨》。
(1)自由读一读《好阿姨》,想一想,小作者笔下的阿姨“好”在哪里
(2)交流、讨论。
(3)好阿姨是怎样给小作者留下“热情”的“好”印象的呢再仔细地读一读,与同桌讨论讨论。
(4)小结:
小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有序地写下了自己去商店买牙膏时的见闻和感受,动作、语言的描写反映了阿姨热情待客的特点。
由此可见,作文是十分简单的,只要留心周围事物,就能写出作文来。
2.阅读《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1)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小作者有了神笔以后,他想做些什么
(2)小结:
小作者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写出了这篇生动有趣的作文,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的美好心愿。
由此可见,作文可以写自己的想像世界,只要大胆想像,也能写出精彩的作文来。
(二)畅谈感受
读了《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这两篇作文之后,你对作文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意图 这个教学环节旨在通过阅读例文,畅谈感受,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作文是简单的、自由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顺乎自然的。
三、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一)确定内容
1.内容要求。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写一篇作文。
写什么呢:
起床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
你准备写什么请仔细想一想。
意图 本次习作旨在让学生在与作文“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作文热情,使他们愿意写作、热爱写作。
2.交流构想。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构想的习作内容,拓展思路。
(二)其他要求
本次习作除了对作文内容的要求外,还有什么要求先打草稿,再朗读修改,最后誊写。
四、行笔成文,相机辅导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内容自主写作。
在学生动笔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单元 教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