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057552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124.66KB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祈雨娘
哥舒意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
这里雨水充足。
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
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
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
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
”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
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
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
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
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
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
”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
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
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
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
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
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
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
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
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
先生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
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
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
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
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
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
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
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
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
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
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
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
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
她穿着祈雨的白裙。
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
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
她上了船,打开我第一次做的那把青色的竹伞。
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
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由船载着渐渐远去。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
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
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
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
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
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
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
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
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
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
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
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祈雨”作为叙写的主体,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唯美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B.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但她最终没有等到新的祈雨娘出现,而“祈雨”的古老也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
C. 作为祈雨娘的女儿,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但最后她不得不听妈妈的话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上学。
D. 小说通过刻画一系列人物表现了传统文明的式微:
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以后,多次寻访,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讲述故事。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
③刻画人物。
“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
(3)①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
③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解析】【分析】
(1)C项,“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错误。
结合“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
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
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等分析可知,“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于文无据。
故选C。
(2)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
先生念给我们听”“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
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
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
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
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
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
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等分析,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等。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等,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3)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去过下游的河城”“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等分析,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结合“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
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等分析,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暗示小说结局。
结合“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可是先生不在其中”“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等分析,以寻找而找不到收束全文,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讲述故事。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
③刻画人物。
“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
⑶①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
③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点评】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是侧面衬托主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如次要人物是“我”能增强故事真实感。
(3)本题考查小说结尾段落的作用。
应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引人思考角度分析。
“没有遇到”,其实并不仅仅只是没有遇到几位故人;结合前文“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可见,找不到他们,也象征着传统文明的衰落,就算找到了,也许他们也已经与从前不一样了。
用找不到但“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烘托出惆怅伤感的氛围,留给人想象空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昔日之光
夏笳
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我突然看见一幅脸部特写照片从大屏幕上闪过。
那是一张老态尽现的面孔:
深褐色的、布满各色斑点的皮肤,像是某种风干的兽皮皱缩在一起:
眼窝、嘴角、面颊,连同太阳穴都深深凹陷下去;从微微张开一道缝的眼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亮,也很难辨识出表情。
我呆呆地停下脚步站住。
那是奶奶,我认得出,却又与记忆中的样子如此不同。
我掐着手指算了很久才算出,奶奶今年应该是106岁了。
屏幕上依旧闪动着一张又一张面孔,配以字幕和解说词:
抗战胜利80周年,最后的老兵,国家荣誉奖章……于我而言,这些数字、地点与事件总显得些许陌生,仿佛一张过于庞大繁复的蛛网,向历史纵深处无边无际地蔓延。
我读到这些字句时从来不会想起奶奶,不会想到那个从路边小贩推车上购买拐枣的老太太,是地主家的小姐,是一位将军。
我买了一张车票,坐上高铁回老家。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我按下座位旁边的按钮,几道薄薄的光幕从上方落下,将我包围其中。
我在光幕上轻敲几下,寻找关于奶奶的资料。
文字和图片一段段在光幕上流淌,奶奶这一生的故事都随时间之河顺流而下。
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题目是“写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
我费力辨认那些歪七扭八的字迹,突然意识到这篇作文正是我自己写的。
继而,我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写作提纲: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迈的奶奶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打盹。
梦中她告诉战友们,战争已胜利,他们期盼的那种和平生活已经来临;她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不可思议的新奇玩意儿——高楼、高铁、无人飞机、小汽车……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我怕自己无法设身处地体认奶奶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也无力把握那些过于宏大的历史图景,能够把握的只有距离我最切近的生活场景,譬如奶奶颤巍巍行走的步态和苍老的容颜,譬如院里的葡萄架,譬如拐枣在舌尖黏稠的甜味。
光幕上出现一扇漆黑的大门,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老兵不朽”四个大字。
这是一个网上纪念墓园。
伸手推门,我慢慢向墓碑中间走去,耳边依稀传来风声和鸟鸣。
我面对其中一座墓碑,伸手轻触上面的照片。
一个老人的影像浮现出来,他是我的爷爷,穿着绿军装,戴着军帽,胸前挂着各色勋章。
“今年是哪一年啦?
”“是2025年。
”“你奶奶还好吧?
”“很好。
”“孩子,我给你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吧。
”
我点点头,老人便用他浓重的口音慢慢讲起来。
给我讲奶奶怎样离家出走,怎样昼行夜宿,怎样摇着小船去海上截击敌寇,怎样踏上漫漫长路奔赴战场。
爷爷的讲述让我把这些故事和奶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再次想起了奶奶。
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个夏夜,在后院的葡萄架下,这些故事奶奶给我讲过多次,我总是一边听一边忍不住走神,一会儿数天上的星星,一会儿留意墙角的蟋蟀,不知不觉就歪在椅子里睡着了。
夜风微凉,奶奶的故事像露水一样在花叶上凝聚,一颗一颗渗入大地深处。
一个声音渺渺地从远方传来。
“旅客朋友们,列车就要到站了……”我深深鞠躬,向爷爷告别。
“走好,孩子,别忘了我们。
”
我撤去光幕,车厢内的喧哗又再度涌来。
邻座哭闹的小男孩已蜷缩在奶奶怀中睡作一团。
这样一个宁静的、晴空万里的好日子,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孩子脸上,他密匝匝的睫毛忽闪着,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生的嫩芽般圆润。
这幅画面不知为什么竟让我想要落泪。
推门进屋时,我看见奶奶正在轮椅中打盹,脑袋沉甸甸地垂向一侧,透过白发露出稀疏的头皮。
轮椅侧面的袋子里插着几份报纸,还有那个我送她的套着粉色塑胶壳的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循环播放着几幅画面:
一幅黑白的画面,画上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站在一棵大树下,相视而笑,风吹树影,洒落满地光斑。
指尖滑动,下一幅图是一群青年围坐桌旁,面前摆着茶缸纸笔,做学习讨论状。
再下一幅图上有垂柳依依,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孩站立在湖边。
忽然我明白了:
奶奶一定是用“昔日之光”图片处理软件将平板电脑里存的旧照片处理过了。
原来她现在终日凝望的,正是这些短暂却永恒的片刻。
我低下头,把脸埋在手里,眼泪顺着指缝不断往外淌。
擦干眼泪抬头时,我看见奶奶正望着我。
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那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出生人死,成长为将军;老年过着平凡的生活,是最后的抗战老兵。
B. 爷爷讲故事的情节既交代了奶奶的革命经历,又表现“我”对奶奶认识的逐步深入。
情节安排巧妙,匠心独运。
C. 车上小男孩在奶奶怀中甜睡的画面,宁静祥和。
此处细节描写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回忆,内心很失落。
D. 标题“昔日之光”既喻指奶奶的辉煌经历,也暗寓英雄人物的奉献牺牲精神光照千秋,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2)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请结合作品分析说明。
(3)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开头的照片是老人脸部形态的客观呈现,结尾的微笑则是奶奶看了旧日照片后满足幸福的表现,以及看到我因理解她而流泪的欣慰。
②开头时“我”对奶奶的认识比较肤浅,更多地看到了她的表象;有了深刻认识后,真正走进了奶奶的内心。
(3)①突破时空局限,多方位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②将历史与未来交织穿插,突出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使作品内蕴更丰富。
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艺术感染力更强。
【解析】【分析】
(1)C项,“此处细节描写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回忆,内心很失落”曲解文意,结合原文,此处描写只是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回忆,没有见出内心的失落。
故选C。
(2)本题要求结合作品分析说明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的不同。
首先从情节角度看,小说开篇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这张照片是老人脸部的真实客观呈现,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的微笑,则是奶奶看了旧日照片后满足幸福的表现,以及看到我因理解她而流泪的欣慰。
从人物形象刻画角度,小说开篇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表现的是“我”对奶奶比较肤浅的认识,更多地看到了她的表象;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的微笑,则表明我对奶奶有了深刻认识后,真正走进了奶奶的内心。
(3)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有哪些好处。
从人物形象方面,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连接现在、过去和未来,突破了时空局限,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从主题塑造角度,“大屏幕”表现的未来与“光幕”“平板电脑”展现的过去放在一起,将历史与未来交织穿插,重点突出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使作品内蕴更丰富;从给读者感受角度来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艺术感染力更强。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开头的照片是老人脸部形态的客观呈现,结尾的微笑则是奶奶看了旧日照片后满足幸福的表现,以及看到我因理解她而流泪的欣慰。
②开头时“我”对奶奶的认识比较肤浅,更多地看到了她的表象;有了深刻认识后,真正走进了奶奶的内心。
⑶①突破时空局限,多方位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②将历史与未来交织穿插,突出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使作品内蕴更丰富。
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艺术感染力更强。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2)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白各种叙事角度的基本作用,然后围绕小说的几个主要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给读者的感受等等角度深入思考,接下来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具体文本中的作用,最后按照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17日至19日,人工智能进入“上海时间”。
为期3天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著名企业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广阔前景。
空前的盛况、广泛的关注,反映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连续6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40%,语音、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依图等一批企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力竞争者……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
但也应看到,我国企业目前仍主要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累积优势,而发达国家科技行业则依旧掌控着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大幅领先。
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迎头追赶、久久为功。
(摘编自《人工智能是接地气的科技力量,要下好“先手棋”》,《人民日报》2018年09月19日)
材料二: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差距为何如此大?
相关运用不断突破,促进各国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但是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
得益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的集中突破,人工智能近年来开始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以深度学习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语音识别、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露强劲发展势头,相关应用突破还可能给医疗、交通、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变。
正是看到其巨大潜力,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纷纷加入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军备竞赛”。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
而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报告,2017年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万人。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中国高校在较长时间内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这也导致了国内相关人才供给不足。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紧缺》,《人民日报》2018年12月03日)
材料三:
2018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数量
2018AI论文加权引用概况
注:
加权引用(FWCI)是AI作者在该地区接收的平均引用次数,除以所有AI作者的平均引用次数
(摘编自《斯坦福2018全球AI报告,七大维度数据公开》《参考消息》(2018年03月25日)
材料四:
记者:
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情况?
李德毅:
当前,高中生的人工智能教育刚刚尝试。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无序状态。
高职院校大多在计算机专业里开设零星的人工智能课程,教材零乱,深浅不一,更缺少技能型、应用型训练和应用型创新工匠的培养。
本科生在校学习智能科学和技术的课程,以选修为主,一般不超过4个学分,仅占总学分的四十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智能人才的需求。
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有“高开低走”现象。
例如,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教学课程45个学分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课程不到10个学分;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不到6个学分;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教学课程中,甚至没有人工智能课程。
(摘编自董洪亮《怎样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访谈)——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中,中美论文数量巨大。
表明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国和美国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B. 2018年AAAI会议中,中国虽然论文提交数量多,但入选论文数和美国相差无几,表明中国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
C. 2000到2015年,美国论文加权引用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欧洲论文加权引用则较为平稳,二者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 2000到2015年,中国论文加权引用已大幅增加,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明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主要原因是各国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力求集中突破该领域的数据、算力和算法。
B. 2017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表明我国掌控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
C. 全球人工智能学科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人工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高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训练 经典 题目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