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docx
- 文档编号:28056265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69.51KB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docx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一、中国部分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绘画思想对后世城市规划的影响
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规定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寝后殿”
影响: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
“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
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C.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
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
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相同。
E.“相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规划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深远。
2.《管子·乘马》中有关城市规划的内容及其表达的规划思想
《管子·乘马篇》: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提出按职业组织聚居,“凡仕者近公(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
意义:
勇于打破“先王之制”中规中矩的礼制秩序,其设计思想顺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当时城市生活的客观需要,为小国古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使得城市设计观念彻底改变,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城市设计实践的创新。
3.长安附近都城城址变迁图(P28)
4.西汉长安城的规划建设(P29)
(1)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但力求规整,符合《考工记》的做法。
(2)街道正十字相交,正东正北。
贯通南北的安定门内大街长达5公里。
旁三门中轴对称经纬涂的道路系统
(3)城中主要的功能区是宫殿,主要分布在城南,而财货买卖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城北,前朝后市。
(4)帝王园林:
城南曲江池、终南山
(5)居民点分布在城内各宫殿之间,称为闾里,宫殿与居民点混居。
(6)陵城: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黄帝陵墓处设陵城,陵城的性质是消费型城市。
5.三国曹魏邺城规划的规划布局及意义(P37)
规划布局:
1.功能分区严格,“前寝后殿”
2.改正了东汉洛阳分置南北二宫的不便
3.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
意义:
1.曹魏邺城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传统都市模式,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开创了中国城市的“秩序性”,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宫室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的是区分更明确,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和等级的森严,在古代成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
2.整个城市的布局新颖、结构严谨,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此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重大影响。
3.宫城居城北中部,由大殿构成中轴线,为以后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
6.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
1.方正的城市轮廓,宏大的城市规模。
2.多重城墙,明显的功能分区。
3.宫城居中,对称布置,左祖右社——择中立宫,以左为尊。
4.棋盘式路网:
城市道路都是土路,没有路面。
5.左右对称的集中市肆:
九宫格布局,核心部分是管理机构,优点是集中管理,缺点是不便于百姓使用。
6.严整、对称封闭的坊里
7.隋唐洛阳城的规划布局
1.宫城皇城位于都城的西北隅
2.戒备坚固严密,远在大兴之上
3.缩小里坊面积,以强化对居民的控制
4.设三个市,更多考虑工商业的繁荣
8.宋代在城市发展上的新变化
(1).定期集市的出现,市镇的产生,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街巷制产生,坊市制全面崩溃。
(3).构城技术的进步:
加砌砖石城墙、瓮城、马面箭楼的修建。
(4).城市更加发展繁荣:
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经济发展。
(5).宗教建筑更加发达:
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
(6).传统政治中心城市的衰落。
(7).城市空间布局多不规则:
城市建设上规划建设与自发建设相结合,且后者影响不断扩大。
9.北宋开封的建设布局
1.城市平面不是十分方正规划,道路划分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
2.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三套护城河
3.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
4.市分布全城且沿河、路分布,形成商业街;坊市制全面崩溃。
10.《平江图》的重要价值
《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其正确地放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方法,运用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地图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里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地描述,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整个城市及图内标列的位置,也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反映了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
11.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反映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3.完善的上、下水道。
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深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
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都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12.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状况:
1.规模扩大,地域分布更广
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3.城市镇发展迅速
4.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的发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
13.明北京城的规划特点(图P138)
1.两重性:
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照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2.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3.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4.北京城内的街道:
棋盘式路网,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的道路,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
5.居住区在皇城四周:
5城37坊
6.商业区南移,布局更为灵活
7.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发展,大内西利用三海和琼华岛建设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土成山设置景山公园。
除此之外的园林基本以王公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园林多依水而建。
8.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14.清代北京城改建
1.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
2.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政治生活转移至西城。
3.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建筑。
4.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
5.人口增加,超过了100万人。
1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1.有些规划思想与周代的一些关于城市建设制度的记录有关,如《周礼·考工记》
2.一些属于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制,如建筑色彩,尺度,形制等
3.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有关,如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
4.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中也有影响
5.还有一些规划思想与久已形成的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有关
6.城市规划中有关数字的应用,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
16.中国古代的防御设施(P240)
17.近代城市发展与变化的特点
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城市
2.近代工矿业及工商业的城市出现
3.铁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
4.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半封建城市
18.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
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后期则现代主义色彩更为浓厚。
4.表现出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
商业区在城市平面图尚处于突出的地位
5.规划图的分析:
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早期多为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则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
19.旧城改造的含义
旧城是指城市建成区中某些经济衰退、房屋年旧残旧、市政设施落后、居住质量较差的地区,为了使其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达到振兴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一般称为旧城改造与更新。
20.历史文化名城:
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市。
1997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丽江作为完整的城市,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外国部分
1.卡洪城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有砖砌城墙围着,城市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城东为贵族区,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2.乌尔城
1.当地居民的天体崇拜与山体崇拜结合而成的宗教建筑物。
2.体现了纪念性建筑的集中式高耸构图的建筑处理手法;一般为7层,逐层缩小,有坡道或阶梯通达每层;最上面有神堂(庙宇)
3.与两河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的广大背景相适应
4.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其有渊源关系
5.对伊斯兰建筑有深远影响
3.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建设主要成就:
1.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2.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工城”
3.陡峭土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4.雅典娜青铜像是纪念性雕像
4.希波丹姆规划形式:
1.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2.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数字化比例和谐,有中央十字大街
3.研究功能分区,三部分:
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4.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普南城,影响深远
5.罗马营寨城
•1、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向。
•2、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6.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的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城市选址:
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避浓雾、强风和酷热,更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有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建筑选址:
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等等。
•街道布置:
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理想城市模式:
平面形式八角;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放射环形道路;市中心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对城门,以避强风。
7.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类型
1.要塞型:
以后发展成为社会的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2.城堡型:
城市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
3.商业交通型: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
8.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
1.中世纪西欧的早期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和放射状为多,以后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状的城市
2.中世纪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3.中世纪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4.中世纪城市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亲近近人
9.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最杰出的建筑群,号称“印度的珍珠”(P70)
10.古典主义的特点:
1.在建筑方面,古典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建筑潮流
2.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反应
3.体现了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
4.力求在一切文学艺术的样式中建立“高贵的体裁”所必需的规则,这些规则是理想的、超时间的、绝对的。
他认为不依赖性经验是万能的
5.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艺术作品的纯粹几何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
11.巴黎拿破仑第三和欧斯曼巴黎改造的背景,目标及主要内容
规划者:
欧思曼
改造背景:
当时法国国内及国际铁路网已形成,使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城市现状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目标:
功能要求、改造市容、装点帝都的艺术要求、政治目的、宣传帝国、军事防御
规划内容:
•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大十字感到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田园达到连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于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形成一个大的十字交叉。
这个大十字交叉,均穿通市中心,是椭圆形是取得长轴和短轴。
•托宽大道,疏展城市交通,方便镇压起义者
•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了水压
•街道上增加了照明气灯
12.新协和村
居民人数300~2000人,耕地面积为每人0.4公顷或略多,新协和村中间设公共厨房,食堂,幼儿园,小学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
全村的产品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共有。
13.法郎吉
傅立叶主张以法郎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替代。
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
14.田园城市
(一)霍华德
(二)“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
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2.思想的起源
---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
---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
(三)“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论基础——城乡磁体理论
1.Town:
有利的因素:
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
2.Country
极好的自然环境,但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遇,生活单调。
3.Town-countrymagnet
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静、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
(四)霍华德田园城市方案
1.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
城市人口规模为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占地400公顷,外围2000公顷农业生产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六条各36米宽的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把城市分为六个相等的部分,若城市平面为圆形,中心至周边的半径长度为1140米,城市用地的构成是以2.2公顷的花园为中心,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医院等,其外围环绕一周的是占地56公顷的公园,公园外侧是向公园开放的玻璃拱廊——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用房、居住区位于城市的中间地带,130米宽的环状大道从其间通过,其中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六块1.6公顷的学校用地,其他作为儿童游戏和教堂用地,城市外环布置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城市外围为环绕城市的铁路线和2000公顷的永久农业用地——农田、菜园、牧场、森林等。
2.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
单个田园城市外围布置有环城铁路和永久绿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应停止增长,其过量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000人)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这种多中心的组合成为“社会城市”
3.田园城市实现的关键
•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爱
•行政办法、过分集权、侵犯既得利益、妨碍自由
霍华德认为田园城市的实现是靠着旧城不断完善,政府贷款获得廉价土地、使用者缴纳“税租”,他认为田园城市是社会改革的万能钥匙(THEMASTERKEY)
(五)田园城市的试验
(1)两座新城的试验:
---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
---韦林(Welwyn)(1919年)
(2)从对理论的宣传到对实验的经营
(六)“田园城市理论”的意义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低估了一个以赚钱为主的经济社会中大都市市中心的强大吸引力和高租金、交通拥挤的价值,且人为地对城市发展速度进行组织和抑制已经不可能,因此当城市没有到达无法忍受的境地时,霍华德的伟大学说遭到社会拒绝也是必然的。
田园城市学说的光辉与伟大:
(1)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挑战
城市的运行越来越复杂,旧有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只有动态的理想城市并以城市发展的一定社会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物质环境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
(2)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城乡磁铁”
建立一个既有城市繁荣、高效和方便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和优美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
要建设这样新型城乡结合新城市,必须控制城市规模。
(3)发展极限的观念
发展极限概念的引入希望人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发展城市,注意城市的运行效果和环境质量
(4)有机平衡的原则
田园城市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通过一个“组合群体”对城市错综复杂的情况进行合理处理,并建立起内在的平衡机制以协调城市的生长与发展
(5)动态管理的原则
城市建设的动态管理是一种对城市发展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城市把混乱消灭在萌芽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他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期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等有相当大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某些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
15.勒.柯布西埃城市集中论——“明日的城市”
1.勒.柯布西埃
2.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
解决城市矛盾的两种思想方法:
“城市分散主义”与“城市集中主义”
与霍华德避开大城市本身矛盾建设田园城市不同,他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形式改造城市,认为大城市本身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对大城市矛盾,他提出可以依靠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城市原有空间。
----主要城市规划观点:
(1) 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聚集功能;
(2)摩天大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柯布西埃的“明日的城市”
300万人口的明日的城市(TheCityofTomorrow),在一个完全平坦的用地上,设计了一个严格对称的网络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它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采用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规划布局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民居住在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之中,高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4、柯布西埃的建筑观——新建筑五点
•底层独立支柱:
底层透空,有支柱把建筑体形举离地面
•屋顶花园:
平屋顶,布置屋顶花园,恢复被房屋占用的地面
•自由平面:
承重柱与分隔墙体分离,内部之间按使用要求自由分隔
•横向长条窗: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开设水平连续长条窗。
•自由立面: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外墙成为可供自由处理的薄墙。
5、明日的城市与田园城市
柯布西埃与霍华德一样,都是理想主义城市设计的倡导者,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的状况;与此相反,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这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即“城市分散主义”和“城市集中主义”。
同时霍华德的规划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是直接从空间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因此其论述的过程更多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柯布西埃则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加关心,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而来改造整个社会,它规划的城市是“在花园中的城市”而不是霍华德德“城市中的花园”式的田园城市。
6、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的意义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从未实现,但是它对战后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柯布西埃顺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潮流,看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巨大效益和广阔前景,不采取回避态度,而是寄希望于技术和管理,因而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而有启发的设想,对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柯布西埃所倡导的“现代建筑运动”成为20世纪的主流应该是必然的结构。
16.雅典宪章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17.阿伯克龙比大伦敦规划
1.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人
2.规划思想:
以城市周围的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体现盖迪斯组合城市的概念,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该地思索扩的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3.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km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
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
(1)内圈:
建筑与人口密集,其主要改造特征是改造旧街坊,控制工业类型、规模、人口密度、恢复中心区的形象,降低居住用地净密度,190-250人/公顷。
(2)近郊圈:
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过125人,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不足。
(3)绿带圈:
宽约8km的绿化地带,圈内设置森林地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就进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绿带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制止城市向外蔓延的屏障。
(4)外圈:
主要用于疏散伦敦郡过剩的人口与工业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由5条同心环路与10条放射路组成,其中B环路是主干路,位于伦敦郡中部。
10条放射路由此向外延伸,使伦敦中心区与周围各码头、市场、货场、调车场与工业中心便捷地联系起来。
D环路是快速干路,与10条放射路相交处都作立体交叉,使过境交通不穿过市区而从D环路绕通过。
伦敦郡规划绿地内每人8平方米增至28平方米,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建成区外绿地以碶状插入市内,并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城市建设 复习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