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 文档编号:2805314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1.10KB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内容的总体特点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将从现行大纲中以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为了实现上述的课程目标,与现行大纲相比,《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呈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第一、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第二、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第三、提倡在关注获得知识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第四、内容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并不是仅仅是”换本子”,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在《标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
《标准》在这一方面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二、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三、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二、具体内容的变化
(1)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有关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的运算,《标准》对此作了较大地改革: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
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2)图形与空间
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为此,《标准》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
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1.设置了“空间与图形”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2.通过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和图形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3.突出用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何问题,体会更多的刻划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标准》中还指出,逻辑证明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几何内容,而应该体现在数学学习各个领域,包括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等;对于几何证明的教学来说,它的目的不应当是追求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和题目的难度,而应服从于使学生养成“说明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等。
因此,《标准》中在强调探索图形性质的基础之上,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降低了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删节去了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旨在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逻辑证明的意义、过程,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使学生体会它们对于人类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标准》大大地加强和改善了目前的几何教学。
(3)统计与概率
现行大纲中只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三代数中设立一章介绍有关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同时仍然采取“定义——公式——例题——习题”的体系呈现弦计初步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得体会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统计与概率对决策的作用。
因此,《标准》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
1、反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
收集和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
2、体全随机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初步思想,将概率统计方法作为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
3、根据数据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论证,并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语言进行交流。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
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新的数学课程新技术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术包括数学课程的目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并鼓励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这样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为广泛的现实问题。
同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去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对《标准》的几点反思
2003年,在实验的基础上,将对《标准》,使《标准》更好符合实际,并切实推进中国的数学课程改革。
《标准》不仅要提出蓝图,而且更多重要的是要提出建设新数学教育大厦的施工方法。
从这一方面来看到,标准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我们认为,《标准》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1.切实落实“学生发展”内涵
《标准》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准》制定的领域包括知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
这四个方面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领域,也是对在数学课程中学生全面发展的界定。
从上一节的分析来看到,切实落实学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落到实处。
但是,目前《标准》本身可能对如何全面贯彻这一目的还不够具体,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识不够强。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基本上很少涉及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实际上,广大教师在阅读《标准》,往往更多地是关注内容标准。
如果在内容标准中得不到体现的话,使得上述三个方面的目标容易落空。
同时,也没有体现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载体”的作用。
第二,如何处理知识技能与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关系问题?
在本标准中,是用“并列”的方法处理的,即设立了四个并列的领域。
这种处理的方法,使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目标这些目标容易与知识技能目标相分离。
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并列的,或者说,“并列”并没有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而“渗透”、“融合”才是其本质的特点。
只有在融合中,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三,评估的方法也没有跟上。
对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评估目前还缺少操作层面的研究。
2.进一步梳理知识体系,拓宽数学课程
《标准》对数学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教师反映来看,知识内容还是比较多。
知识内容的过多,就不能坚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观点,对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带来了一定困难,也不利于改变“以知识技能为唯一中心”的教学模式。
为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精简课程内容,留出培养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的空间。
例如,可以进一步精简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内容。
小学应用题在传统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时间,要从根本上加以变化。
应用题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某些简单问题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它是经过数学处理了的简单模式,对条件和问题都作了筛选,与现实生活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距甚远,与当前国际上数学教改中提倡的“问题解决”更是迥然不同。
正如有人指出的,“传统的‘应用’题不应用”。
要大力删去那些情节虚构、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要控制文字应用题的比重;要从实际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如对话、文字、图表等)的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逐步学会选择信息、重新组织信息、分析其中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当增加有实用价值的内容,拓宽数学课程。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及其他资料、信息的能力;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货款、效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经济名词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如估算、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运筹与优化以及统计与概率等,理应成为数学课程中的组成部分。
数学提供了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简明、快捷、通用的交流信息的手段,数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社会的一切领域渗透。
对此,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有实用价值的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的一些观点,它在后继认识运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标准》中还没有列出这一方面的要求。
随着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希望加强在新课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大力研究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与评价的方法
《标准》提出教学改革与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
《标准》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标准提出的具体方法还不多。
这次课程《标准》实施,希望在课堂教学层面引起一些变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在课程标准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 数学 新课程 标准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