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docx
- 文档编号:2805119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4.91KB
痰火.docx
《痰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痰火.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痰火
《医宗金鉴》
痰饮总括
【注】饮则清稀,故为阴盛。
痰则稠浊,故为阳盛。
稠浊,是热痰属心也。
沫清,是寒痰属肾也。
少而粘连咯不易出,是燥痰属肺也。
多而易出,是湿痰属脾也。
搐搦眩晕,是风痰属肝也。
膈上痰满,呕吐痰涎,此饮留于膈间,名曰伏饮也。
喘咳面肿不得卧,此饮留于肺,名曰支饮也。
饮流四肢,身体重痛,此饮留行于体,名曰溢饮也。
咳嗽引胁疼痛,此饮留于胁下,名曰悬饮也。
素盛今瘦,漉漉有声,水走肠间,此饮留于肠胃,名曰痰饮也。
凡饮留于胸肺,则喘满短气而渴。
饮留于膈下,则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医述》
痰病有十∶有风痰、湿痰、热痰、寒痰、郁痰、气痰、食痰、酒痰、惊痰、虚痰,其源不一。
(朱丹溪)
痰本津液所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
(《绳墨》)
热痰者,痰因火盛也。
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
(汪庵)
寒痰清,湿痰白,火痰黑,热痰黄,老痰胶。
痰证初起,停留中焦,头痛寒热,类外感证;久则停于脾肺,朝咳夜重,类内伤证;流注肢节疼痛,类风痹证。
但痰病胸满食减,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为异。
(《医学入门》)
热痰多成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冷痰多成骨痹;湿痰多成倦怠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痰多成胁疼臂痛;食积痰多成痞块痞满。
(《赤水玄珠》)
王节斋云∶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痰在胸膈者吐之,痰在肠胃者下之。
此为实人立法也。
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
脾、肺二家,往往病则俱病者,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脏气恒相通也。
故外证既见咳嗽稠痰、喉干鼻燥之肺病,又见心倒饱、食少泻多之脾病。
此时若以燥药补脾则碍肺,以润药利肺则碍脾,当斟酌于二者之中,拣去苦寒香燥,务以平调为主,不必专用清肺化痰诸药。
盖脾有生肺之功,肺无扶脾之力也。
宜异功散,加苡仁、麦冬、石斛、桔梗、山药、扁豆、莲肉之属。
予平生治病,以补中气为本,故每得效。
常治痰多之人,治痰不效,专补中气,久之,其痰自消。
(吴篁池)
王节斋云∶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痰也,主于脾。
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剂,然以之治湿痰、寒痰则是矣,若夫阴火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津液随气而升,凝结成痰,腥秽稠浊,甚则带血而出,此非中焦寒痰、湿痰之比,亦非半夏、南星之所能治,惟用清气化痰有效。
噫!
节斋论痰,而首揭痰之本原于肾,可谓发前人之未发。
惜乎虽启其端而未竟其说,其所制方,皆治标之药。
寒凉之品,多损脾胃。
惟仲景云∶气虚有痰,用肾气丸补而逐之。
吴茭山云∶八味丸治痰之本。
此二公真开后学之,济无穷之夭枉。
盖痰,病名也,原非人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
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原,如水逆行,泛滥而为痰,是无火也,故用八味丸以补肾火。
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疾风豪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也,故用六味丸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也。
然有火、无火,何以辨之?
曰∶无火者纯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浊白沫为别耳。
能于肾虚者先用六味、八味壮水益火,复以四君、六君补土制水;于脾虚者既用补中、理中,又以六味、八味制水益母,治痰之道庶几矣。
庞安常云∶有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者,此当以润剂治之。
如门冬、地黄、枸杞之属,以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反其宅,则痰自清矣。
投以二陈,立见其殆。
更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气出而不能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又宜八味丸主之。
(赵氏《医贯》)
立斋治痰,每言肾虚水泛为痰,法当补肾。
壬申秋,予病咳嗽多痰,自知多欲肾虚,恪服六味丸,月余竟愈。
时师治痰,最忌熟地,以为腻膈,乌知个中妙理。
(《折肱漫录》)
肾虚水泛为痰,有用肾气丸,屡未得效。
因思痰本阴类,复用地黄助阴,良非所宜,当于方中减去地黄、山萸,加入菖蒲、沉香,开通其气,自效。
(《张氏医通》)
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粘,此脾虚不能约束津液,宜用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
(《医宗必读》)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或作刺痛,此是郁痰,治宜四七汤。
旋复、半夏作汤,调代赭石末,治顽痰结于胸膈,或涎沫上涌者,最佳。
挟虚者加人参尤效。
(柯韵伯)
凡热痰乘风火上入,目暗耳鸣,多似虚证,错行温补,转锢其痰,永无出路,医之罪也。
凡遇肾虚水泛,痰涌气高喘急之证,不补其下,反清其上,必致气脱而死,医之罪也。
(《医门法律》)
所谓“寒痰”是指感受寒冷之邪所引起的咳痰,痰色清白而稀薄,痰量较多;而“热痰”是指因受火热之邪引起的咳痰,痰色黄而黏稠,不易咳出。
《金匮翼》
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
然停积既甚,譬如沟渠瘀壅,久则倒流逆上,污浊臭秽,无所不有。
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
故须攻逐。
神仙坠痰丸:
黑牵牛(取头末,三两)皂角(酥炙用,一两)白矾(生用,一两)。
上为末,水丸桐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凡病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攻之。
但宜消导而已。
消者,损而尽之,导者,引而去之也。
《和剂》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逆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冷、饮酒过度,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半夏(姜制)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一两半,炙);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片,煎八发,热服无时。
一方有大枣一枚。
本方加枳实、桔梗,名桔梗半夏汤。
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
橘皮汤
半夏(制,五两)茯苓陈皮(各三两)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甘草(炙,各二两)人参旋复花(去萼,各一两);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五浓片,煎服。
(《直指》)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减半)陈皮半夏(各一钱);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时服。
《千金》半夏汤治冷痰。
白术(三两)半夏(一升)生姜(八两)茯苓人参桂心甘草(炙)附水八升,煮三升,分温服。
或因热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热,交结不解,相助为疟。
是以欲去其痰,必先清其热。
昔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也。
其证咽喉干燥,或塞或壅,头目昏重,或咳吐稠粘,面目赤热。
洁古小黄丸
南星半夏黄芩(各一两),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二陈汤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亦佳。
《圣济》鹅梨煎丸:
治热痰,凉心肺,利胸膈,解毒,补虚益气。
鹅梨(大者二十枚,去皮取汁)皂夹(十条,去皮,水揉取汁)生地黄(八两,捣取汁)荷(生捣取汁)白蜜(八两,同上汁熬成膏)人参白茯苓半夏(各一两)槟榔(煨,三分)青皮(去白,炒)桔梗甘草(炙,各三分),上共为末,捣膏为丸,梧子大,荆芥汤下二十丸、日二。
一方有木香、苁蓉、白蒺藜、
《圣济》千金散:
治热痰壅盛,胸膈不利。
半夏(姜汁制)蛤粉(各半两)甘草凝水石(三钱),上共末,水下三钱,空心服,以利为度。
一方有羌活。
肺虚阴涸,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以结而成痰,是不可以辛散,不可以燥夺。
清之则气自化,润之则痰自消。
杏仁煎:
治燥痰在肺中,上气咳嗽,或心胸烦热。
杏仁(去皮尖,三两)生姜汁白蜜饴糖(各一两半)桑皮贝母木通(各一两二钱半)紫菀五味(各一两),上锉碎,用水三升,熬至半升,去滓,入前杏仁等四味,再熬成膏,每服一匕,含化。
一方有款冬、知母。
一方有生地汁、紫苏子。
节斋化痰丸:
治郁痰、老痰、胶固稠粘,难于咯唾。
天门冬片芩(酒炒)栝蒌仁橘红海石粉(各一两半)香附(盐水炒)芒硝桔梗连翘(各五钱)青黛(二钱),上为末,炼白蜜入姜汁少许,和丸樱桃大,细嚼一丸,清汤下。
《景岳全书》
论治(共七条)
一、脾胃之痰,有虚有实。
凡脾土湿胜,或饮食过度,别无虚证而生痰者,此乃脾家本病,但去其湿滞而痰自清,宜二陈汤为主治,或六安煎、橘皮半夏汤、平胃散、润下丸、滚痰丸之类,皆可择而用之。
若胃寒生痰而兼胀满者,宜和胃二陈煎、或兼呕吐而痛者,宜神香散。
或为饮食所致,宜加麦芽、神曲、山楂、枳实之类。
然脾胃不虚,则虽生痰饮,不过微有留滞,亦必不多,且无大害,惟脾虚饮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其变最多。
但当调理脾胃,使其气强,则自无食积之患。
而痰饮即皆血气矣。
若脾气微虚,不能制湿,或不能运化而为痰者,其证必食减神倦,或兼痞闷等证,宜六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之类主之,金水六君煎亦妙。
若微虚兼寒者,宜苓术二陈煎主之。
若脾气大虚,或兼胃寒呕恶而多痰者,宜六味异功煎、温胃饮、理中汤、圣术煎之类主之。
又有劳倦本以伤脾,而疲极又伤肝肾。
脾气伤则饮食减少,或见恶心;肝肾伤则水液妄行,或痰饮起自脐下,直冲而上。
此脾肾俱伤,命门土母之病也。
虽八味地黄丸乃其正治,然无如理阴煎,其效更如神也,或加白术、陈皮亦可。
肾经之痰,水泛为痰者也,无非虚证。
有以肿胀而生痰者,此水入脾经,谓之反克,脏平者,宜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之类主之;脏寒者,宜理阴煎、加减《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其或但宜温燥者,则单助脾经,亦能化湿,惟六味异功煎及理中汤、圣术煎俱可酌用。
有以虚损而生痰者,此水亏金涸,精不化气,气不化精而然,使不养阴以济阳,则水气不充,痰终不化,水不归源,痰必不宁,宜以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丸,酌其寒热而用之。
若阴火乘肺,津液干枯,或喉痛,或烦热,或喜冷,或便实,必察其真有火邪,而痰嗽不已者,宜四阴煎、一阴煎之类加减主之;若火本非真,则但宜纯补,庶保万全也。
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内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致生痰,是即伤寒之类。
但从辛散,其痰自愈。
宜六安煎、二陈汤,甚者,小青龙汤之类主之。
其有风寒外袭,内兼火邪者,亦可兼用黄芩。
若血气兼虚者,不得单用消耗,宜金水六君煎主之。
若伤寒见风而兼发热嗽痰者,宜柴陈煎主之,或金水六君煎加柴胡亦妙。
治痰当知求本,则痰无不清。
若但知治痰,其谬甚矣。
故凡痰因火动者,宜治火为先。
痰因寒生者,宜温中为主。
风痰宜散之,非辛温不可也。
湿痰宜燥之,非渗利不除也。
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标者,虽不可执,亦不可废也,详列如下。
痰因表者汗之,因里者下之,挟湿者分利之。
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去。
胶固稠浊之痰,必用吐。
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
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达。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除。
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达。
热痰火痰,宜清黛、黄芩、天花粉、连翘、石膏。
火炎上者,用流金膏。
老痰,宜海石、栝蒌、贝母。
兼火盛胶固者,节斋化痰丸。
实痰火痰,滚痰丸最效,但不宜多用。
风痰,用南星、白附子。
湿痰,用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泽泻。
食积痰,用神曲、山楂、麦芽。
酒痰,用天花粉、黄连、白术、神曲,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
痰结核在咽喉,咯唾不出,化痰药中加咸药以软其坚。
栝蒌仁、杏仁、海石、朴硝、海藻,佐以姜汁。
竹沥导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
荆沥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
二沥佐以姜汁,治经络之痰最效。
痰中带血者,宜加韭汁。
海粉,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药,亦可入煎药。
南星、半夏,治风痰、湿痰。
石膏坠痰火极效。
黄芩治热痰,假其下行也。
枳实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
五倍子能治老痰。
佐以他药,大治顽痰,人鲜知也。
天花粉治热痰、酒痰最效。
又云∶大治膈上热痰。
玄明粉治热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软坚故也。
硝石、礞石,大能消痰结,降痰火。
研细末,和白糖,置手心中,以舌服,甚效。
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效;又治痰挟瘀血成窠囊者,即神术丸之类。
润下丸降痰最妙,可常服。
小胃丹,治实痰积饮必用之药,不过二三服而已,虚者不可用之。
中气不足之痰,须用参、术。
内伤挟痰,必用参、、白术之属。
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茯苓。
中焦有痰,胃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