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定稿.docx
- 文档编号:28048460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56KB
开题报告定稿.docx
《开题报告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定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报告定稿
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高中语文选修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报告人:
刘宏
申请学位:
硕士
所在学院:
文学院
学科专业:
学科教学(语文)
指导教师:
李继峰教授
报告时间:
2012年6月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制表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新课改之后,选修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
教师要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以对高中语文选修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
“少教多学”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少教多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少教多学”的过程需要强化而不是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3.“少教多学”有利于实现教学重心的三个转变:
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二是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到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内外自学相结合的轨道上来;三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4.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过多,搞“满堂灌”、“填鸭式”这一弊端,“少教多学”能科学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比例关系。
5.开展“少教多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有利于促进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化。
注:
可用A4纸加附页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少教多学”的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追本溯源,自古有之。
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两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
分析其主旨,就是教育我们,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即“道”、”强”、“开”,而不是事事都替学生想到了,相反,应该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与自己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直至悟“道”,这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发展到近现代,”少教多学”思想得到了人们更为深刻的认识。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的观点再清楚不过,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思考进而发现真理的乐趣,而应该引导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扬主动性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思想也给出自己的观点: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的观点,与今天我们所追求的通过教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继而达到不教而教的观点几乎完全相同。
现代的“少教多学”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研究较早,上世纪四十年代初,RichardLivingstone爵士提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不应该是教师教授的知识量。
这种思想其实与后来的深度学习一脉相承,也为今天我们的“少教多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探究教学的倡导者施瓦步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提出“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同时期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在教学中采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够象科学家那样探索知识,摒弃一直以来那种学生完全由教师进行灌输的教学方法。
这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素质,这种提法,也与今天我们的“少教多学”教育思想有着本质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及受训。
这应成为一条原则。
”
新加坡是“少教多学”理念执行比较好的国家,为解决李光耀内阁倡导儒家伦理教育带来的弊端,新加坡政府于2004年明确提出“少教多学”的理念,从最初的三十所学校,到后来全民性的教育改革,“少教多学”在新加坡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例如:
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
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
“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
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
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目前,国内关于探讨“少教多学”的学术论文已经多达十余篇,其中王海平发表在《世界之窗》2010年第9期的《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国内学术刊物对新加坡实施“少教多学”的介绍,他在文中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陈曦的《“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发表于2008年8月《外国中小学教育》、寇平平《论“少教多学”》以及汪惠迪于2007年9月发表在《现代教育论丛》上的《少教多学和生本教育》都对新加坡实施的“少教多学”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法、实施效果以及新加坡的教育、政治、地理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解析。
既对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根”进行了挖掘,也对它所开出来的“枝”“叶”进行肯定,对于在中国实施的教育改革展现出美好的憧憬和十足的信心;张小菊的《新加坡“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启示》发表在2008年8月《中国成人教育》上,她把新加坡“少教多学”的经验借鉴到中国的成人教育之中;于红霞、何志波于2007年9月在《现代教育论丛》上发表《素质教育改革:
从量到质的转变—谈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不仅对“少教多学”的教育手法大加肯定,还把它的出现看作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所发生的质的飞跃。
汪惠迪(2007)认为,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方式,其中“少教多学”与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等几项内容,正是生本教育的重要做法。
陈曦(2008)提出,新加坡的“少教多学”教育革命,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儒家教育的缺点,新加坡的”少教多学”行动,应该说是成功地,改变了学生一直以来被动跟着老师转的学习习惯。
张小菊(2008)在对新加坡的“少教多学”教育政策后指出,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发挥潜能的空间,也给教师的创意教学提供了可能,对中国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施铁军,王仁甫(2008)提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陷入“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困境,主要在于我们的课程安排与课堂习惯中,绝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只是将学生视为课堂知识的接受对象。
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核心的做法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肖开选,范斌,周艺娟(2008)指出,智慧不是靠教的,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悟出来的。
因此,多教无益,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学。
他们在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少教多学”的四个策略:
一是利用丰富而合适的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搭建教学支架,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四是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李东生(2009)指出,“少教多学”的提出,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其重点是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摒弃简单灌输知识的做法,转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
“少教多学”理念,是顺应时代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个人创新能力的要求。
于红霞、何志波(2010)也就新加坡的“少教多学”教育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新加坡教育从生存导向、效益导向走来,成功地转变成以能力为导向,“少教多学”的教育对新加坡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海平(2010)指出,“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尝试将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方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方式转变,将以前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向重视教学内容的质量改变,其主要途径有教学法、学习环境氛围、学习体验、评价与学习内容等五个方面。
管亚明(2010)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继而真正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产生主动要学的想法。
纵观国内的学术研究,大家对“少学多教”普遍持支持态度并且对它的实施前景也表示乐观。
但是,在对新加坡实施情况的具析之后,如何将此与中国的具体教育情况进行结合,仍然有待于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双向的探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对理论修改。
除了在理论上进行积极地探索,近年来我国部分学校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探索:
1.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验
洋思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二是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三是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困生优先);四是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五是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2.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的“教学案合一”实验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
“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
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
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
东庐中学的教师除了“讲学稿”上的题目外,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
对每份“讲学稿”,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
此外,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考评也紧紧围绕“讲学稿”。
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
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和装订,就成为很好的复习资料。
3.山东省荏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实验
其核心是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他们实行“10+35”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班教室内三面设有黑板,提供更大的空间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样做一方面迫使教师把本来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可以及时交流分享,及时反馈矫正;更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在心理上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兵教兵互帮互教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
以上三所学校的改革都是整体推进、持续进行的。
三所学校都曾是农村薄弱初中,他们的改革始于新课程改革之前,但是一方面他们的改革体现了新课程的方向,另一方面新课程也为他们的改革提供了平台和机遇,所以他们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每天都在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和学习者,为我国更好、更全面地实施新课改、贯彻“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信这样积极地探索必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吹来一阵春风!
从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少教多学”是在大家看到传统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弊端后,结合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
研究学者认为”少教多学”是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改进与成材。
注:
可用A4纸加附页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本课题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通过“少教多学”的研究实践,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
1.梳理国内外有关“少教多学”的研究成果,合理运用其中与自身教学联系相对紧密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验,丰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2.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探索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
3.总结有关“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研究结论,丰富国内相关研究的内容,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4.通过对“少教多学”理论的阐述,构建“少教多学”的原则,研究相应的教学行为策略和学习行为策略,从而提炼出适合学生需要的“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范式。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将着眼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开展下列基本研究:
1.“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研究。
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最新动态,以及“少教多学”的理论基础,“少教多学”的内涵,“少教多学”的原则等。
2.调研本校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分析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寻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学习并研究以“以生为本”“自主学习”“终身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思想。
3.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及其对应的实施策略。
包括不同教学方法的功能、使用时机和实施办法等,其中也包括了应用不同的方法时师生的角色分工。
4.如何构建高中语文课堂“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如何落实“少教多学”,探索总结“少教多学”在各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型。
5.“少教多学”的语文教学实施中,对学生学习方式、语文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的研究,对学生学习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及学生学习障碍和困难的研究。
6.教学评价必须是教与学一致的,并且是持续性的。
因此在“少教多学”的语文教学实施中进行促进性的学习评价,提供定期的建设性的反馈,将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
真实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活动进入课堂之后,让学生有选择不同评价任务的机会。
(三)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除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外,特别要关注符合课题本身特征的几个研究关键问题:
1.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怎样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层次性,从而充分反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2.“少教多学”的先进理念容纳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并依据语文教学原理和学生认知心理规律,重点探究怎样才能科学而又有情味地组织课堂教学,开辟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和开发。
3.重视讲究自主性。
在研究中力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主动的发展、健康的发展。
4.在研究中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分析,灵活运用看、听、说、读、问、析、写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观察、记忆、想象、联想、表达等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5.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强调结合性,把课内和课外、教法和学法、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6.在进行策略与方法的研究时还要探究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如何及时地进行激励,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怎样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一)用文献研究法检索、收集、鉴别、分析、整理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教育文献,理清课题的理论依据,丰富课题的研究内涵,明确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亟待努力的方向,并从中借鉴前人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
主要用在“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建立“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等方面。
(二)用行动研究法将“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付诸课堂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总结、反思和优化改进,并从中探索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成型的课堂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归纳,并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主要用在“少教多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及其对应的实施策略的研究,以及构建高中语文“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用调查研究法的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形式,剖析我校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寻找制约“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构建这样的课堂模式的因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解决当前教学弊端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的研究。
在课题实施的中后期,还要设立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作课堂满意度的调查,去辅助建立“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四)用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位教师的教学做一个研究周期内的全程跟踪研究,重在有一个前后对比,从中分析检验使用“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成效,尤其是通过一个个课堂的观摩研究,探寻构建“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有效方法。
(五)实践经验总结法。
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可资利用和借鉴的规律性东西,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少教多学”符合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少教多学”正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应运而生的,也是为了扭转学生一直以来被动跟着教师转的学习习惯产生的。
“少教多学”要以学定教,把学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更加重视学的内容,这样自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教师凭着教材、教参备课,写出教案,然后按照教案上课。
写教案时虽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整个过程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确定目标,根据知识、能力和审美内容的要求实施教学。
教师控制着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控制着话语权,学生被动地跟着走。
教师误以为自己教得多学生就学得多,导致满堂灌。
而少教多学则相反,它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重心却完全转到学生这一边。
它改变了教学流程,教学的起点到终点的顺序不是从教师到学生,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既可以由教师设定目标,确定知识、能力和审美要求,然后转向学生,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自主学习,或者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内容和策略。
这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课堂上不仅仅凭借教案上课,还可以由学生凭借学案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促使教学理念的变革,因此在实践中研究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少教多学”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构建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少教多学”要求“少教”,那么就应该教得更加有效,全面体现有效教学理念。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1、通过高中语文选修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让学生“会学”,比如能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高自我效能感、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等,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2、“少教多学”的核心,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通过发展学生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因此,“少教多学”的创新之处就是提质增效,就是教学相长。
通过这个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让师生双方都获得一个很好的提升,课堂成为师生共学、共同成长的一个平台,也就实现了我们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3、“少教多学”即给学生让出时间和空间,教师精讲,学生多学。
在课堂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通过“少教多学”的研究,培养学生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
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
“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
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
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工作量和研究计划
初步预计完成论文的字数在四、五万字左右,拟于2013年3月完成初稿。
二、年度研究计划:
1.本学期结束前方根任务是搜集有关资料,除了找到所需的文本外,还要尽量多地找到相关理论和研究论文。
2.12年上学期,继续搜集资料,同时完成对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阅读与筛选既得资料并作出详细笔记,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力求完成论文初稿的一、二部分。
3.13年下学期,3月中旬前完成初稿写作,并交导师审阅,针对审阅结果的不足进行修改和补充。
4月末前完成二稿,并再次交导师审阅修订做准备。
4.13年5月完成定稿,并进行必要的格式修改、文字润色、引文核对、英文摘要翻译等工作,交由导师审查,并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为学位论文答辩作好准备。
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1.关于“少教多学”的资料很少。
2.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可能会对相关资料解读不准确,分析不透彻。
本人会尽力搜集更全的资料,不断学习新的文学理论,积极关注学术动态。
不断向老师请教,和同学讨论,争取使研究翔实、准确。
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已经搜集了部分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已收集的材料进行了阅读和整理,阅读了相关研究论文,并开始对论文进行整体构思。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在上一学年的专业课学习中已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在陕师大图书馆搜集了接近二十万字的资料以供参考。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得到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题 报告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