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第1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8045287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74.09KB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第1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第1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第1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第1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案
第14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
(2)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3)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b
b
c
(2017·4月,23)考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经济
(2015·10月,34第一问)考查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
▲2.走向世界大战
(1)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
c
c
d
(2018·4月,21)考查慕尼黑阴谋的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
(2)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3)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b
b
b
(2018·11月,23)考查法国溃败的原因
(2016·4月,20)考查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017·4月,24)考查慕尼黑协定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c
c
(2016·10月,24)考查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影响
(2016·4月,20)考查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017·11月,24)《大西洋宪章》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c
(2015.10月,22)考查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
(2)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
(3)德国、日本的投降
c
c
b
(2016·4月,21)考查诺曼底战役
(2015·10月,23)考查《开罗宣言》
(2018·4月,23)考查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的作用
▲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1)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
(2)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b
b
c
c
考点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背景
[梳理·基础知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b)
(1)根源
①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
生产与销售之间出现矛盾。
③具体原因:
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购买力受限;股票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影响
①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工业下降、外贸缩减、失业人数增多等)。
②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群众运动高涨,法西斯势力猖獗)。
③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a.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经济战(提高关税壁垒)。
b.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拼命转嫁危机)。
c.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全面干预,保存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他们对外侵略扩张,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
2.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b)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希特勒上台
①原因:
a.根本原因:
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国内矛盾尖锐,引起社会动荡。
b.政治原因:
德国政府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建立独裁政府。
c.直接原因:
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妄图建立日耳曼人的“第三帝国”。
d.历史原因:
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缺乏民主传统)。
②建立:
a.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
b.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
③影响: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上台
①原因:
a.日本因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
b.军部法西斯势力图谋政变,取消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确立军部的执政地位。
c.历史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华盛顿体系压制,有不满情绪。
②建立:
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b.1936年,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
③影响: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c)
(1)同:
①(原因)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均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②(政策)都实行极权统治;都扩军备战,发展军事工业,积极对外扩张。
③(影响)形成战争策源地,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异:
(上台方式)日本没有法西斯政党,通过法西斯组织军部,发动政变上台;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并通过欺骗性宣传获得了选举的胜利而上台。
二、走向世界大战
1.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c)
(1)概念: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
①纵容、迁就日本对中国,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
②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③纵容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
④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3)影响
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法西斯实力,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导致了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
③西方大国忽视战争准备,导致战争初期损失惨重。
④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迟迟未能形成。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c)
(1)签订:
苏联与英、法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为避战自保,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内容:
双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3)后果
①对苏联:
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
②对德国:
在发动大战前争取苏联中立,避免了两线作战之苦。
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d)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大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矛盾。
②历史原因:
德国、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
③直接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④其他原因:
大国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
(2)过程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史料 (2015·浙江10月选考)(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的经济惩罚转嫁到了德国人民身上。
成千上万从前线回来的军官们流落街头,他们不时怀念着帝国往日的荣光,“钢盔团”、“前线战士同盟”等右翼武装团体,得到了国防军部的津贴。
之后,经济危机使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
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正是利用了上述情势,乘机兴风作浪。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读史用史]结合史料,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主要原因。
提示:
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军国主义沉渣泛起;经济危机的冲击;当时的政府软弱无力;纳粹党的蛊惑宣传。
[精练·核心素养]
素养1历史解释——慕尼黑阴谋
1.(2018·浙江4月选考)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
“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
”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
A.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慕尼黑协定签订
C.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美国出台中立法案
解析 丘吉尔发表演讲的背景就是英法通过《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根据材料中“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满足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可知与英法绥靖政策有关,故选B。
答案 B
2.(2017·浙江4月选考)《一个中国记者看第二次世界大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
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家伙无止境的肚皮。
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协定的达成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大国为了自保而出卖了小国的事件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答案 B
素养2史料实证——慕尼黑协定
3.(2018·台州高三期末)某国际协定条款:
“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根据该条款(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
C.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
D.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慕尼黑协定,德国吞并奥地利,是武装占领的,故A项错误;慕尼黑协定中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故B项正确;意大利武装入侵并吞并阿尔巴尼亚,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在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
素养3时空观念——走向世界大战
4.(2018·稽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侵略图》,德国占领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
解析 根据地图①是莱茵非军事地区,1936年占领;②是奥地利,1938年3月占领;③是苏台德区,1938年10月占领;④是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占领。
根据时间先后顺序,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与影响
[梳理·基础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b)
(1)时间:
1939年9月3日。
(2)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
2.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b)
(1)波兰迅速溃败的原因
①波方:
装备落后;部署不当;孤军奋战。
②德方:
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闪电战)。
③英法:
对德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在西线“宣而不战”。
④苏联:
趁火打劫,占领波兰东部(建立“东方战线”)
(2)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内因
①固步自封,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军事理论落后,消极防守;②长期推行绥靖政策,战备不足,士气低落
外因
①德国准备充分,战术先进;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德国无后顾之忧,集兵于西线;③意大利的趁火打劫
[史论要点]“西线无战事”“静坐战争”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体现。
法国败降是其长期以来推行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德军的西线进攻,也宣告了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
3.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b)
(1)敦刻尔克撤退
①背景:
1940年,德军突破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将40万英法联军主力围困于法国东北敦刻尔克。
②撤退:
英国海军动用几千艘各类船只,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到英国。
③意义:
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2)不列颠之战
①原因:
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
丘吉尔拒绝希特勒的劝降。
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空袭英国本土。
英国进行坚决反击。
②经过:
1940年7月至9月,德军重点空袭英国的军事设施;英国粉碎德国“空中闪电战”计划,并空袭柏林;德军为了报复,重点空袭伦敦等大城市,减轻了机场和飞机制造厂的压力,最终英国扭转战局。
③结果:
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c)
(1)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影响
①准备:
1940年,德、意、日结成三国军事同盟;12月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
②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③影响:
苏联——初期失利,遭受巨大损失,但顶住了德军压力。
德国——陷入两线作战境地,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对战局——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美英调整对苏政策,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影响
①原因:
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
a.欧战正酣之际,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b.美英对日本的贸易禁运(钢铁、石油制裁)。
c.德国在欧洲的初步胜利的刺激。
②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③影响:
a.对日本:
取得战术上的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本无法与美国长期作战,为失败埋下祸根;b.对美国:
蒙受巨大损失,促使美国参战;c.对战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c)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②直接原因: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促进。
(2)经过
①1939年,美国修改《中立法》,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购买军火打开了方便之门。
②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为盟国提供军事设施和其他物品。
③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宣布支持苏联。
1941年8月14日,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9月,美、英、苏签订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
④1942年元旦,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3)意义:
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本利益使他们在战争中互相配合,并赢得了最后胜利。
【知识拓展】
《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
①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②绝不同敌人单独媾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c)
战役
概况
意义
莫斯科战役
1941年9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
12月初,苏军在朱可夫指挥下大举反攻
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闪电战”的破产
斯大林
格勒战
役
斯大林格勒是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重要。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
8月,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巷战。
11月,苏军发起反攻,从南北两侧进行强大的钳形攻势。
1943年2月,苏军发起最后进攻,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
它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途岛
海战
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精心准备。
1942年6月4日,日军向中途岛发动进攻。
美军发现日军后,立刻发动进攻,日军惨败
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场出现转折
阿拉曼
战役
1942年,北非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
1942年10月,英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发动大规模反攻,德意军队被迫全线西撤
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了转折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c)
(1)瓜岛战役:
1942年8月,太平洋战场美军率先发动反攻,夺占瓜达尔卡纳尔岛,美军从此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2)意大利投降:
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
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退出战争。
(3)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7月,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4)诺曼底战役
①背景:
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盟国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德黑兰会议决定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②概况:
1944年6月,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指挥,美英盟军组织了代号“霸王行动”的战役,成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③影响:
德国面临两线作战,加速走向灭亡;有力支持苏军作战;光复法国;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
2.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c)
会议名称
时间
国家
内容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
美、英、中
《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坚持对日作战,直至其无条件投降;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敦促日本投降
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后
苏、美、英
对德作战行动一致,开辟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苏、美、英
处置战败国,安排战后世界事宜,建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
苏、美、英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勒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3.德国、日本的投降(b)
(1)德国投降:
1945年4月,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2)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1.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b)
(1)德国:
希特勒将种族主义理论付诸实施,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在波兰设奥斯威辛集中营,600万犹太人被屠杀。
(2)日本:
在中国沦陷区进行野蛮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达30万人以上,并灭绝人性地使用生化武器,成立了代号为“731”的细菌部队,用活人做细菌试验。
2.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b)
(1)规模空前:
直接涉及四大洲及四大洋,把61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战争。
(2)参战人数多:
双方军事力量约1.1亿,伤亡9000余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直接军费开支和物资总损失浩大。
(3)许多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c)
(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结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c)
(1)战败国的反思:
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其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2)战胜国的反思:
绥靖政策对法西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侵略行为不能姑息纵容;要肩负起大国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权威。
(3)战争受害国的反思:
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导致落后挨打,创新、发展才有出路。
(4)人类的反思:
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法西斯的重要保证。
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世界和平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维护。
[知识拓展] 纪念大屠杀,并非对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拷问,而是对反人类罪行的鞭笞。
奥斯威辛和南京,作为永恒的纪念碑,将世世代代诉说那段人类最惨痛的历史,不断提醒后人: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残害无辜生灵的暴行是永远也不能宽恕的。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群体性的人性“出轨”,大屠杀值得永远纪念。
◎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档案属于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
史料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海报
[识图解史]图示中①美国的国旗已残缺不全,表明美国的利益遭受直接的损失;②是林肯《葛底斯堡演说》:
“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
”结合所学知识,这张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什么重大事件后?
有何影响?
提示:
珍珠港事件。
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有利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要点二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意义
史料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
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
——罗斯福
[读史用史]史料体现了罗斯福积极倡导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此举对战争有何影响?
提示:
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点三 世界大战的转折
史料 (2015·浙江9月调研)(节选)谁掌握了北非,谁就掌握了地中海的制空权,就控制了由欧洲到北非的海陆交通运输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德意双方在北非沿海宽不过100公里,长达2000公里的狭长地带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1942年10月,英军与德意军队在埃及决战,英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摘编自齐世荣等《世界史·现代史(上)》
[读史用史]史料体现的是北非战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2年这场战役的名称和英军指挥官,并分析该战役的意义。
提示:
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
意义:
使北非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
[精练·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法国的溃败
1.(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图所示为二战初期法国战场形势图。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法军对马奇诺防线的迷信
②德军在后方实施合围
③法军的战争经验主义
④维希政府的软弱无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图片反映了法国溃退的场景,主要原因在于法军过度依赖马奇诺防线,轻视德军的缘故,故选B项;此次事件与维希政府的软弱无关,德军的军事行动也不是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故可排除带有②④序号的A、C、D三项。
答案 B
素养2历史解释——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的作用
2.(2018·浙江4月选考)下图所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军攻克柏林》海报。
图中远处是柏林标志性建筑——凯旋门(勃兰登堡门)。
历史不会忘记这场神圣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苏联军民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列项中对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表述准确的是( )
①莫斯科战役使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霸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④光复巴黎,强渡莱茵河,会师易北河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斯科战役使德军闪电战破产,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霸王行动和光复巴黎苏军没有参与。
答案 A
素养3历史解释——《大西洋宪章》
3.(2017·浙江11月选考)《大西洋宪章》向世界表达了“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的决心。
这反映了( )
A.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C.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
D.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
解析 《大西洋宪章》是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发表的,苏联没有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