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道德经.docx
- 文档编号:28041234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91.74KB
老子 道德经.docx
《老子 道德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 道德经.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道德经
理聖老子所学乃“师官合一,家传世学。
”《道德经》广博精微,微妙玄达,《老子》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老子弟子众多:
文子、阳子居、庚桑楚、南荣、孔丘、尹喜皆有留名。
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便,各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派各自知悉的某地某事。
例如,曾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鲁地的情况;庄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沛地的情况;司马迁所记载的,着重于周地的情况。
老学五派:
关尹、尹文一派,杨朱一派,庄周、列御寇一派,鬼谷、苏(秦)张(仪)一派,申(不害)、韩(非)一派。
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辛銒、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十人为玄元十子。
《文子·道原》云:
“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文子•道德》云:
“执一无为……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
孔丘说:
“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
“以本为精……澹然独若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以道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之人道。
《韩非子》: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 先秦学术概论》: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1)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2)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于道家。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她的特性。
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
这派哲学及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约翰高。
当人类隔阂冺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蒲克明。
传说老子出关入秦时,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在楼观看到有紫气状如飞龙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便出关相迎,见一长须如雪、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此道骨仙风的老者正是大聖人老子。
尹喜北面师事之,恳请他著述传世。
老子推辞不掉,于是在此著聖经《道德经》,出关而去,莫知所终。
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入秦后,行踪飘忽,不可具体言说。
他的哲学思想更是微妙玄远,深奥难懂!
老子是伟大的,也是孤独的!
“天下皆谓我:
道大,大而不肖。
夫唯不肖,故能大。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简牍是商周秦汉时期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
超过百字的长文写在简策上,不足百字的短文写在木版上。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
字每根简上写的字数也不一样,有的三四十个字,有的只有几个字。
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
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
一“篇”可能含有数“册”。
用丝线编连串起来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串起来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串起来的叫“韦编”。
使用过程中,即使比较结实的“韦编”绳子也会磨断。
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
秦王政统一中原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丞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
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隶书,就在小篆基础上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西元1910年,德国人尤利斯·噶尔写了《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他说:
“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
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邑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邑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邑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邑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编串竹简的绳子易断,人们又不了解《老子》微言奥义,故而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错简,以讹传讹。
因此,老子指出了学习进修《道德经》的法门:
“言有宗,事有君。
”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部聖经在历史的传承中还是出现了严重的错简,章句结构的混乱,字句的漏误。
以讹传讹,误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紊乱的章句需要理顺,微妙难识的哲理需要深入浅出的解释阐述。
根据《老子》的逻辑思路,勉为其难的为老子代言,为理聖代言。
道统法治,德政惠民,百姓和乐。
玄德深奥玄远,帮助众人众物皈依奥主,然后乃至大同,自然而然得知道顺从大道,道统大治大一统。
道德经原文
第一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
塞其兑,闭其户,知常,终身不堇;
开其兑,济其事,妄作,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第二章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万物生于始有,始有曰无。
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玅之门。
第四章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也。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知道,善也。
第五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第六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卋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卋始,是谓道纪。
第七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廖、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道,道法自然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第八章
道生之,德恤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不复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恤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九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帝王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畺梁者不德,其死也。
吾将以为教父。
第十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也。
德者,得道也。
故从事于德道者,同于德;同于德者,道亦得之。
从事于失道者,同于失;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自然希言,大道希言而教、无为而治。
暴风骤雨难以持续整天整日。
谁做的这些事呢?
天地!
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的维持狂风暴雨模式的暴政,更何况人呢?
奉事大道的同合于道,叫做德。
德就是得道。
所以从事于归依道者,同合于德;同合于德者,道同样接纳之。
从事于违背道的,同合于失道;同合于失道的,道也同样抛弃之。
其信道不足够真诚啊,致使道不信任之。
第十一章
卋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失之也,谓: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将恐蹶。
帝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耶?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非乎?
故至誉无誉。
是故无欲也,琭琭如玉、硌硌如石。
第十二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啴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十四章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如渊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五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兮!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若不为著(主),恒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若不为著(主),可名为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大。
第十六章
道恆无名,朴,虽微,天下莫不臣。
帝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不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十七章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帝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妄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妄。
不妄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十八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之行不离资众。
虽有荣观,焉处超然。
奈何万物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十九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有人甚好懈。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盗夸非道也哉!
第二十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以民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二十一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恆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使民恆且必畏死,则恆有也司杀者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二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故去皮取此道。
第二十三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于道也,曰余肆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聖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五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不知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妄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第二十六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二十七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二十八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九章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三十一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三十二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三十三章
或曰: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不足文矣,故另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无尤。
第三十四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皮取此道。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港畺。
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稿。
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
是以兵畺则灭,木畺则折。
友弱处上,港畺处下。
人
第三十六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徙,十有三;死之徙,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之厚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
以其无死地焉。
第三十七章
道者,万物之奥主,善人之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孝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弃之何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而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
不曰:
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故为天下贵。
第三十八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禺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守母。
第三十九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炁)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第四十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
第四十一章
卋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涣兮,其若凌释;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第四十二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第四十三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也,恆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殆,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第四十四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第四十五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四十六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无为而无不为。
故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四十七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矣。
天下,神器也,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太。
第四十八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贱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恆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十九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之以德。
圣人恆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勿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第五十一章
其政也闷闷,其民也淳淳;其政也察察,其民也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友弱胜港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五十三章
天下莫友弱于水,而攻歼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弱之胜畺,柔之胜刚。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五十四章
天下皆谓我:
道大,大而不肖。
夫唯不肖,故能大。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五十五章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五十六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详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銛然袭常(銛袭)为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五十七章
小邦寡民,使其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其民重死而不远徙。
故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结绳而用之。
复其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五十八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五十九章
以道佐人主:
“不以兵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不道,蚤已。
第六十章
以道莅天下,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报怨以德。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六十二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简,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冲(中)。
第六十三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堇。
第六十四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六十五章
道冲(中),而用之或弗盈也。
淵兮,似万物之宗;汇众水,纳群川;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处象帝之先。
第六十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堇。
第六十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欤?
故能成其私。
第六十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川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川谷王。
大國者,江海也,天下之交;小邦者,川谷也。
江海纳川谷,水之就下也。
故大國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國,则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过欲兼恤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九章
江海所以能为川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川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七十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者,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不争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七十一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七十二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薄,薄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矣,己愈有;既以与人矣,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七十三章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而大迷,是谓要妙。
第七十四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恆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恆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容;为天下容,恆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第七十五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
故以道观身,以道观家,以道观乡,以道观邦,以道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第七十六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牗,以见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
是以圣人不形而知,不见而明,无为而成。
第七十七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八章
圣人知道,玄同厚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俗人闻道,辱之。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器若朴,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制且善成。
第七十九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大德)恒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为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中德)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礼(小德)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勿居其华。
故去皮取此道。
第八十章
大上,尊而不知之;其次,亲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