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历史时期特点.docx
- 文档编号:28039983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1.80KB
各历史时期特点.docx
《各历史时期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历史时期特点.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历史时期特点
一、各历史时期的特点
1.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期
(1)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汉武帝进一步巩固封建大一统(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
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时期
五胡内迁,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汉化改革,促进融合。
3.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期
(1)政治:
科举制、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2)经济:
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政策
(4)对外关系:
外贸活动频繁(新罗)、对外交往广泛(玄奘、鉴真)
(5)文化成就: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文学书法艺术等繁荣
4.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时期
(1)政治: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元朝实现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发展;
(2)经济:
边境贸易兴旺(互市)、夜市。
(3)社会生活:
服饰(胡服)、饮食(羊肉)、市民生活(瓦子、勾栏)
5.明清——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1)明朝:
抗击倭寇
(2)清朝:
对内:
①西藏(藏族)达赖、班禅、驻藏大臣;
②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伊犁将军
③蒙古族:
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对外:
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
②东北边界:
康熙帝两次发动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6.明清时期社会的危机
(1)政治:
君权的强化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经济: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文化:
科技多为总结性著作,缺少对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潜藏着停滞的危机;
《红楼梦》等作品中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没落及体现的反封建思想。
(4)中外冲突: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荷兰侵占台湾;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1、匈奴——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匈奴;
2、氐族——4世纪后期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3、鲜卑族——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4、契丹族——10世纪阿保机统一契丹;后辽夺取幽云十六州;后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
5、党项族——11世纪元昊建立西夏;
6、女真族——12世纪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建金,先灭辽,后于1127年灭北宋
7、蒙古族——1205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灭掉南宋
8、女真族——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迁都沈阳,改名盛京。
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三|、列朝列代都城
1、长安(今西安)——西汉、前秦、隋、唐朝
2、开封——北宋
3、洛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4、杭州——南宋(临安)
5、南京——吴(三国)、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明朝
6、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朝
四、中国古代三大地方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2)秦朝的郡县制
(3)元朝的行省制等。
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中外思想启蒙运动
1、中国历史上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及作用:
(1)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2)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大讨论为,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2、世界史上的思想运动
(1)文艺复兴
背景:
14—16世纪,欧洲的生产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意大利萌生。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打破封建教会的精神统治。
性质:
反封建神学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作用: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2)法国思想启蒙的火种。
背景:
18世纪,法国的旧制度衰败的时候,法国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作用:
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也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六、大国关系:
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只有共同的利益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回顾历史,许多大国间的关系变化说明:
无论曾有多么大的历史恩怨,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
美日关系:
1、19世纪中期,美国用武力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使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引发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2、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的日本与美国勾结,双双踏上了对外侵略之路。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有美日两国。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国又先后加入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4、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美国却两手空空;为了协调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国倡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5、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的扩张受到了限制,美国却是最大的赢家,从此埋下了美日直接对抗的种子。
6、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处于战争状态。
1945年8月上旬,美军在太平洋上同日军战斗的同时,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成为加速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7、战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美国结束了对日占领。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7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美日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德法关系: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法两国分别成为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激烈交战,以凡尔登战役最为激烈,双方损失都很惨重。
2、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法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主张极力削弱德国,双方加深了仇恨。
3、二战全面爆发前夕,法国追随英国对德国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
玩火者必自焚,法国遭到了亡国的下场。
3、二战后,两国为了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走向了联合,都成为欧盟成员国。
两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两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1、19世纪美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欧洲移民带来的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量开始超过英法,居世界首位。
2、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
3、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受到英法抵制;
4、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
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
6、二战中,美国与英法等大国联盟共同对抗法西斯侵略。
7、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百废待兴,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给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
并利用北约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控制西欧。
随着欧共体的成立与扩大,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欧盟、美国、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也日益尖锐。
七、中国共产党的会议
1.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1)遵义会议: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会议:
(1)中共“八大”:
大会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十三大”提出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确定了领导核心的会议
(1)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十四大”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确定指导思想的会议
(1)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八、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大化改新
(1)时间:
7世纪中期(646年);
(2)人物:
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3)性质:
封建制改革;(4)学习对象:
中国隋唐制度;
(5)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6)影响: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明治维新
(1)时间:
1868年;
(2)人物:
明治天皇;(3)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
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
①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③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
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
日本发展上的三次飞跃:
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九、我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机构
①新疆(西北边疆):
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意义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前期设伊犁将军,1884年设新疆行省。
②西藏(西南边疆):
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
清朝先建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1727年设驻藏大臣;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大陆获得统一)。
③台湾(东南边疆):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
清朝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十、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变化后中国的地位
1.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一统天下。
变化的中国地位: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二战后冷战政策开始,形成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两极格局时的中国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②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十一、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将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19世纪中期以来,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松弛,成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目标.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56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第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中国新思想萌发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
第四、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对外侵略扩张过渡到以资本主义输出为主阶段。
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中心。
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第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等都是抗争探索。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
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抓住机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是个良好的机遇。
这我国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舞台。
第二、迎接挑战
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快,而我国工业基础相对溥弱,就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可持续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十二、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黑暗中孕育着光明,中国处于一个转折期:
第一、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灾难
“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乘机独霸中国。
第二、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送来了光明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新希望,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组织人民,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为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第一、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生变化。
“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七七”事变全面侵华,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第二、国共由尖锐对抗到携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面日本侵略,国共两党由尖锐对抗到联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立转为初步合作。
1937年9月下旬,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第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十三、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
1、巴黎和会
时间地点:
1919年,法国巴黎。
参加者:
英、法、美等27个国家参与会议。
但是会议被三巨头即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
性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签订的主要条约:
《凡尔赛和约》,其内容: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作用: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时间地点:
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
中心议题(目的):
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签订的主要条约:
《九国公约》,其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
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毛泽东: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作用: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3、慕尼黑会议
时间地点:
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
参加者:
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主要内容:
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
影响:
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4、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
1945年,苏联雅尔塔。
主要参加者:
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
目的:
为了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主要内容:
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影响:
加速了德国灭亡;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为美苏划分世界奠定了基础。
十四、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性质:
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参与国家:
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同盟──德、意、奥。
影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国际联盟(国联)
成立:
美国倡议,但没有参加,英法主宰。
宗旨:
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实质:
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
轴心国集团:
参与国:
德、意、日。
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影响:
有利于法西斯的扩张,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时间地点:
1942年,华盛顿。
参与国: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标志: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影响:
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联合国
成立:
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1945年10月成立。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五)欧洲联盟:
时间国家:
1993年,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
性质:
欧洲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盟,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影响:
加速了欧洲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欧洲走向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
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六)北约和华约:
北约组织( 1949年)、华约组织(1955年),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七)世界贸易组织:
(八)APEC组织:
十五、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美、法三次资产阶级革命
国别
英国
美国
法国
时间
17世纪(1640-1688年)
18世纪(1775-1783年)
18世纪(1789-1794年)
目的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为民族独立而战
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
开始标志
长期关闭的议会重开
莱克星顿枪声
攻占巴士底狱
根本
原因
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障碍
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英国殖民统治
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
清除障碍,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
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结果、作用
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权形式
君主立宪制
联邦制
共和制
影响
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赢得了民族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程
曲折反复,处死查理一世
得到国际援助(法、荷)
遭到外国武装干涉(奥、普、反法同盟)处死路易十六
方式手段
暴力、立法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解放战争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相同点:
(一)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国之间的争霸斗争,进而引起了世界大战。
一战是因为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使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现象而引发的;
二战是在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二)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都存在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有同盟国和协约国之分,二战则分为法西斯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三)在影响方面
(1)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
(2)两次世界大战都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地位;
(3)两次世界大战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一战中,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苏联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而且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4)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出现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5)两次世界大战后,使得各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改变,国际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国际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虽然处在不断的调整中,但其根本特征不变;国
际格局的建立以相应的国际力量为依据,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必然引起国际格局的变革;世界大战必然打破旧的国际格局,也彻底改变世界力量对比,因而战后初期是建立新的国际格局的绝好时机;如果缺乏这一时机,新的国际格局将在各国力量对比的缓慢变化中逐步建立起来;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6)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开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不同点:
(1)人类对战争的认识程度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反战的声音非常微弱,战争爆发后,所有参战国的民众都卷入了对战争的支持中。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惨遭战祸的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掀起和平主义运动,战胜国也希望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和平的世界秩序,避免再次发生战争带来的动荡,这就促成了国际关系的调整。
1919年,国际联盟成立,尽管它长期被少数大国操纵,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持和平、反对战争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还是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呼声,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2)两次大战爆发的形式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交战双方已经做好进行战争的充分准备,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短短一个月,各国相继宣战,很快就进人了全面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后才爆发全面战争。
法西斯先后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战争等局部战争来试探英法美,来逐渐扩大自己的实力。
在这期间,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制止法西斯的侵略,是可以防止世界大战发生的。
但是,英、法、美等民主国家却采取了绥靖政策,这样就使法西斯国家有恃无恐,结成了联盟,增强了实力,挑起了全面世界大战。
(3)战争的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掠夺性质战争,虽然个别国家如塞尔维亚带有保卫主权和独立而战的性质,但无法改变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带有正义性。
(4)战争责任的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双方共同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挑起的。
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参战的目的有维护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一面,但这些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时期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