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docx
- 文档编号:28039727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6.17KB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docx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28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练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解析:
材料中儒生只是在寺院读书,并未说明是儒佛的融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寺院为儒生提供读书会友的场所,说明佛教寺院的开放性和世俗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人的追求仍是“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寺院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并不是文人追求,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自孟子育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扬雄盲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
”这主要说明( )
A.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
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
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
D.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
解析:
材料强调儒家的人性学说归于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人性的讨论,而非对真理的探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的人性论渐趋统一,而不是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故C项错误;从人性善恶的讨论到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故D项正确。
答案:
D
3.明清时期,城市中有多种民间社团结社,在吸收成员入会时都要面对关公画像拈香发誓、义结金兰,成为当时民间组织的时髦风尚。
其根本目的是( )
A.宣扬忠义仁勇的精神 B.强化社团的宗法关系
C.增强社团的生存能力D.标榜忠君爱国的观念
解析:
宣扬精神和强化宗法关系是增强生存能力的手段,故A、B项错误,C项正确;部分民间组织是反统治的,如义和团早期宣扬“扶清灭洋”,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8·济宁模拟)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
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解析:
据材料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
答案:
A
5.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纂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
这反映了( )
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
解析:
史学与经学的分离是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受到程颐的干涉,但其秉持己见,坚持自己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看法,体现了历史记录的主观性,故B项正确;单纯从此材料无法看出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故C项错误;不能因为程颐一次受挫的干预行为就断定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且结合所学可知,后世史书往往会受到理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6.有诗云:
“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
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
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膛。
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藉以传姓氏。
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反魂。
”这首诗猛烈抨击了( )
A.纲常礼教对女性的残害
B.宗法血缘关系的桎梏
C.士族门阀森严等级制度
D.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解析:
材料体现程朱理学影响下对女性贞节的强调,甚至不惜牺牲女性的生命,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宗法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门阀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程朱理学严苛的伦理观,而非法家法治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A
7.“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
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以上主张( )
A.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
B.体现了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C.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
D.成为南宋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解析:
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万物,得到道理,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可知是以天理为本源的理学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不能为北宋出现的理学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与南宋后官方哲学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8.李贽认为: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 )
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
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
解析:
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A项正确;李贽并不是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故B项错误;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所谓人欲是指人不正当的欲望,李贽的思想(肯定人正当的私欲)并不是对程朱理学的人欲观的颠覆,故C项错误;李贽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的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私欲的合理性,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并不是批判大公无私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8·大连测试)李贽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属于“另类”。
萧公权认为李贽的思想中心是个人自由。
下列主张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
B.“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
C.“士贵为己,务自适。
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
”
D.“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
”
解析:
A项体现的是李贽批评道学家是道貌岸然的假道学,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李贽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故B项错误;C项意为人应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完全适从他人主张,反映出李贽强调个人自由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是李贽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王夫之指出: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
C.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
D.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了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8·福州检测)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
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 )
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世道必进
解析:
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张经世致用,曾国藩同时推崇两人,说明曾国藩也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王夫之没有“师夷长技”思想,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曾国藩的思想,与王、魏二人无关,故C项错误;“世道必进”是维新派借鉴进化论的思想,与三人均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2018·淄博模拟)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这说明黄宗羲( )
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
解析:
根据题目中“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得出:
题意强调的是“主权在民”,与反对个人利益、人人平等无关,故A、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与明末清初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形成对比,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宁德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
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
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
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
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
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 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
从道光年间到清末,传教士在中国创办90余所教会书院,分布在30多个城市。
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
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
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
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
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书院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兴盛的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书院与南宋书院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革的历史影响。
(11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性质”,据材料一“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可得民办私学。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
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答案:
(1)性质:
民办私学。
(2分)
原因:
官学存在弊端与不足;朝廷对民办书院的支持;著名书院复兴的推动;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理学兴盛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发展。
(12分)
(2)特点:
形式多样,官办为主;中学为主,兼习西学。
(4分)
影响:
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7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
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
答案:
观点: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2分)
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
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
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8分)
总结:
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2分)
刷题加餐练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周公制“礼”“乐”,孔子强调“礼”,两人的共性是注重“礼”,因此被称为“周(公)孔之道”。
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学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大,排除D项。
答案:
C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解析: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学,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回答“不同之处”。
结合宋代儒学家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回答“发展”。
答案:
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2018·河南洛阳模拟)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
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
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
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
魏晋玄学( )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
纲常礼教体现了儒家思想。
根据材料中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可知其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故A项正确。
材料与佛教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魏晋玄学与理学兴起无关,故C项错误;魏晋玄学倡导“天理自然”,让思想自由发展,因此无法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8·东北三校模拟)《魏略·西戎传》载: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在《老子化胡经》中叙述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
“老子化胡说”客观上( )
A.表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
B.证明了佛教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
C.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社会发展趋势
解析:
“老子化胡说”意味着佛教与中国道家文化关系密切,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选C项。
“老子化胡说”反映了道教对老子的神化,并非真正的文化交流,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西晋时期并未出现三教合流趋势,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8·宝鸡模拟)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可知,理学创立之初追求自我完善和君子气节,故选D。
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B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且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D
8.据《三国志》记载:
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
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 )
A.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B.越名教而任自然
C.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是儒学家孔子主张追求道义的思想,故A项错误;“越名教而任自然”指超越伦理纲常,顺应自然,符合阮籍推崇的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是儒学家孟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家朱熹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
9.某思想家认为: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 )
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
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
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中致良知以求仁体现心学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获得天理的关键,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主张而是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解析:
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不是强调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宋代义理是讲儒家经义,探究名理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封建神学不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是儒家的消极方面,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8·郑州检测)王阳明曾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清代大儒李绂认为“圣人之学在于躬行心得,学必躬行而后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李绂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
B.两人都无限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
C.两者都是理学走向僵化的表现
D.反映了思想文化的“逃世”趋向
解析: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李绂也认为应躬行而后得,实践与知识相结合,故A项正确;二人都没有涉及夸大人的主观作用的内容,故B项错误;二者虽是理学家,但材料中的主张没有体现出理学僵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实践、行动,没有体现出“逃世”趋向,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清)刘蓉在论述义理与考据的关系时指出义理之学“其高可至于圣贤,最下亦不失为善人君子”,汉学家“不惟正鹄之求,则且弯弓终日而莫知的之所向,况望其有一中之得哉?
”刘蓉意在强调( )
A.经世致用思想观念B.两汉经学专事考据
C.儒者都是圣贤君子D.宋明理学高明广大
解析:
根据材料“不惟正鹄之求,则且弯弓终日而莫知的之所向,况望其有一中之得哉”可知其侧重于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故A项正确;两汉经学专事考据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儒者都是圣贤君子观点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明确指向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
答案:
A
13.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可改立君王。
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要使学校成为舆论监督的场所。
由此看出两者都( )
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解析:
本题考查黄宗羲与孟子的思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藩篱,故A项错误;两者的观点不涉及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可改立君王”“而要使学校成为舆论监督的场所”得出二人思想都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民权对君权的监督,并没有强调权力的高低,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明清时期的龙游商人积累了财富之后,乐善好施,如纸商傅元龙,“生平于地方事业颇能尽力,建凤梧书院,修通驷桥,明伦堂,鸡鸣塔,诸役咸与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儒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B.商人地位和士人渐趋平等
C.礼乐制仍然有着重大影响
D.商人的自身修养普遍提高
解析:
商人积累财富之后的乐善好施,显然是深受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儒学广泛的社会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商人与士人身份地位的相关比较,故B项错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复习课堂练习28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高考 历史 复习 课堂 练习 28 宋明理学 明清 之际 儒学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