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28038309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74MB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课题
主备
审核
使用教师
编号
编写时间
《过秦论》
贾克文
边强
2014、4、10
【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课前导学】
导语:
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
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
怎样才能保持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
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总结着,探索着。
《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
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二要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一、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鲁迅评为:
“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
二、写作背景
《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
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三、相关知识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四、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崤函之固(xiáo)孝公既没(mò)膏腴之地(yú)陈轸(zhěn)召滑(shào)
逡巡(qūn)遗镞之费(zú)流血漂橹(lǔ)鞭笞天下(chī)俯首系颈(xì)
蒙恬(tián)藩篱(fán)以愚黔首(qián)隳名城(huī)销锋镝(dí)
践华为城(huà)良将劲弩(jìng)瓮牖绳枢(wèng)(yǒu)(shū)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锄櫌棘矜(yǒu)(qín)銛于钩戟长铩(xiān)(jǐ)(shā)
谪戍之众(zhé)度长絜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一夫作难(nàn)
【课堂导读】
一、研读文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
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整段以中速读。
2、解释重点词句。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
(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固:
以: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包、囊: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
(4)当是时也是:
(5)外连衡而斗诸侯衡:
斗:
(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
河:
【答案】
(1)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固:
牢牢地;以:
连词,表目的。
(3)席、包、囊: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
都指天下。
(4)是:
这。
(5)衡:
通“横”。
斗:
使动用法,使……相斗。
(6)而:
连词,表修饰;河:
古义,黄河;今义,河流的统称。
3、翻译重点句子: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答案】(秦国)君臣牢固的守卫着,以便窥视周王室的天下。
(2)外连衡而斗诸侯。
【答案】(秦国)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4、本段写了那些信息,请找出文中原句并简要概括。
【答案】本段叙秦国地理优势(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政治雄心(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和治国成效(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附:
文白对译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君 臣 固守 以 窥 周 室,有席卷天下,
(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以便伺机夺取周王朝的天下,有像卷席日子那样卷起天下,
包 举 宇内,囊 括 四海之意,并 吞 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
像用布一样包起国家,像用口袋一样装起四海的志向,兼并侵吞各国的雄心。
在这个时候,
商君佐之,内立 法 度,务 耕 织,修守 战 之具,外
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具,对外
连 衡 而斗 诸侯。
于是秦 人拱手而 取 西 河 之外。
实行连横的策略,来使诸侯互相争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二、研读文章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
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①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
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
“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
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2、解释重点词句。
(1)孝公既没没:
(2)蒙故业,因遗策蒙:
因: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西、东、北:
举:
(4)会盟而谋弱秦会盟:
弱: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
(6)以致天下之士以致: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
缔交:
与:
(8)约从离衡从:
离:
(9)兼韩、魏、燕、楚……中山之众兼:
(10)于是六国之士于是:
(11)制其兵制:
(12)秦人开关延敌延:
(1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
弊:
(14)追亡逐北亡:
北:
(15)流血漂橹漂:
橹:
(16)因利乘便因:
(17)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服:
朝:
(18)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
(19)享国之日浅浅:
【答案】
(1)没:
去世,死去。
(2)蒙:
继承;因:
沿袭。
(3)南、西、东、北:
名词做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举:
攻占,攻取。
(4)会盟:
聚会结盟;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变得弱小。
(5)爱:
吝惜,珍惜。
(6)“以致”与现代汉语不同,“以”是连词,“来”,“致”是招纳。
(7)从:
通“纵”;缔交:
缔结盟约;与:
帮助,援助。
(8)从:
从:
通“纵”;离:
使动用法,使……离散;(9)兼:
同时拥有,这里是聚集。
(10)于是:
在这时。
(11)制:
统领,统帅。
(12)延:
迎击,迎接。
(13)制:
控制,制服;弊:
弱点、毛病。
(14)亡、北:
逃跑的军队;(北:
从造字法看,二人为相背之形,打了败仗的士兵逃跑时要背对追兵,引申为“逃跑”。
这里是“逃跑的军队。
)(15)漂:
使动用法,使……漂浮。
橹:
古义,盾牌;今义,船桨。
(16)因:
趁着。
(“因利乘便”同义复用,“因”与“乘”同义,“利”与“便”同义。
)(17)服:
臣服,投降。
朝:
动词,朝拜。
(18)延:
延续。
(19)浅:
时间短暂。
3、翻译重点句子: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答案】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
(2)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答案】(各诸侯国)曾经凭借十倍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4、本段在写秦国势力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从哪些方面突出了九国诸侯的强大?
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1)①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②六国之中,文臣武将,人才济济;③土地广博,人多势众。
(2)诸侯势力如此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写这些这些内容的作用:
①衬托秦国的强大不可战胜;②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③也为后文的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了伏笔,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附:
文白对译
孝 公既 没,惠 文、武 、昭襄 蒙 故业,因 遗 策,南 取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事业,沿袭前人留下的国策,向南夺取了
汉中,西举 巴、蜀,东 割 膏腴之地,北 收要 害之郡。
诸侯 恐惧,
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
各诸侯国惊恐害
会 盟而 谋弱 秦,不爱珍 器 重 宝 肥 饶之地,以致天下
怕,联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用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
之 士,合从缔交,相与为 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
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结盟,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
楚 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 明 智 而忠信,宽 厚而爱人,
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宏厚道又友爱待人,
尊贤 而 重 士,约从 离衡, 兼 韩、魏、燕、楚、齐、
既能尊敬贤能,又能器重谋士,他们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
赵、宋、卫、中山 之众。
于是六国之 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
赵、宋、卫、中山国的民众。
于是六国有才能的人,既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
谋,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 其意, 吴
谋划;又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更有吴
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 其 兵 。
尝 以 十倍
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
之地,百万之众,叩 关 而攻 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
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秦国人打开关门迎敌,九国的军队,却犹豫徘徊
而不敢进。
秦 无 亡矢 遗 镞之费,而 天下诸 侯已 困 矣。
于是从
不敢前进。
秦国人没有一支箭,一个箭头的破费,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疲惫不堪了。
于是合纵
散 约 败,争割 地 而 赂秦。
秦 有余 力 而制其 弊,
解散盟约破裂,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
秦国有充足的力量来制服那些疲惫不堪的诸侯,
追 亡逐 北,伏 尸 百万,流 血 漂 橹;因 利 乘便,
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
宰割天 下,分裂 山 河。
强 国 请 服,弱 国 入 朝。
延及
宰割诸侯各国,分割诸侯国的土地。
于是强大的诸侯国请求降服,弱小的诸侯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
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 浅,国家 无事。
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什么战事。
三、研读文章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
朗读提示:
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
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
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
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2、解释重点词句。
(1)奋六世之余烈奋:
烈:
(2)振长策而御宇内振:
策:
御:
(3)吞二周而亡诸侯亡:
(4)履至尊而制六合履:
(5)威振四海振:
(6)以为桂林、象郡以为: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却:
(8)以愚黔首愚:
(9)聚之咸阳句式:
(10)铸以为金人十二句式:
金人:
(11)以弱天下之民弱:
(1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践:
因:
(13)以为固句式:
(1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句式:
信:
何:
(15)自以为关中之固固:
(16)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
【答案】
(1)奋:
发展;烈:
功业。
(2)振:
举起;策:
马鞭子;御:
统治。
(3)亡:
使动用法,使……灭亡。
(4)履:
名词作动词,登上。
(5)振:
通“震”,震慑。
(6)以为:
以之为,把……作为。
(7)却:
使动用法,使……退却。
(8)愚:
使……愚昧。
(9)聚之咸阳:
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10)句式:
定语后置句,应为“铸以为十二金人”;金人:
铜人。
(“金”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金属,在秦这个时代应该指的是青铜,今义是黄金。
)(11)弱:
使……衰弱。
(12)践:
踏;因:
依靠。
(13)以为固:
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14)句式:
宾语前置句,应为“何谁”;信:
诚信、可靠;何:
通“呵”,呵问,呵斥。
(15)固:
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地方。
(16)帝王:
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补充资料:
宾语前置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
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
《岳阳楼记》: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
(3)宾语用代词复指。
(固定结构)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例如:
唯命是听 “唯命是听”就是“听命”;用了“唯……是……”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4)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史记.项羽本记》:
“业文南向坐。
”
3、翻译重点句子:
(1)振长策而御宇内。
【答案】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
(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答案】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正是子孙帝王万代的帝王基业。
4、本段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作者分别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从原文中找到各个方面对应的原句。
【答案】
(1)政治上: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2)军事上: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
(3)文化上: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民)
(4)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民)
(5)地理防务上: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防民)
思路图解:
附:
文白对译
及 至始 皇,奋 六世 之 余烈, 振长策 而 御宇内,吞
等到了秦始皇即位,他发扬六代先王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
二周而亡 诸侯,履至 尊 而制六合,执敲 扑 而鞭笞 天下,
了西周和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来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威振四海。
南取 百越 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百 越 之君,
威势震慑四海。
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
俯首系颈, 委命 下吏。
乃 使 蒙 恬 北 筑长城而守藩篱,却 匈奴
俯首投降,听任秦国小官吏摆布。
然后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
七百余里;胡人 不敢 南下而牧马,士不 敢 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 先王 之
七百多里。
匈奴人再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于是他废除先王的法令
道,焚 百家之言,以 愚 黔 首;隳 名城,杀 豪 杰;收天下之
制度,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以使百姓愚昧无知;又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
兵,聚 之咸 阳,销 锋 镝,铸以 为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民。
兵器,把他们集中到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老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后践 华 为城,因 河 为 池,据 亿丈之城,临不 测 之 渊
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据守着亿丈高的城墙,对着深不可测的护城河,
以 为 固。
良 将劲弩守 要害之处,信 臣 精 卒
认为坚固的屏障。
又派优秀的将领用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
陈 利 兵 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 固,
设置锐利的兵器,巡逻盘查。
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为关中这个险固之地,
金城千里,子 孙帝 王万世 之业 也。
有方圆千里像铜墙铁壁样的坚固城池,就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了。
附2:
相关知识
(1)秦的暴政:
陵园修建了30多年,从他十三岁就开始,一直到他死还没修好,后秦二世又花了一年多才修好。
前后长达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国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还要长8年。
据史书记载,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而筑陵时,壮丁最多达70万,可见工程之浩大。
他连那些为他伴驾他的不曾生育的宫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寝的工匠们都不放过,下令在他人殆时,将这些人统统活埋,为的是不让宫女外嫁他人,不让陵寝内的秘密泄露。
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
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
结果活埋46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2)金人十二:
古时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为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
秦王宫阿房殿前,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
传说始皇梦到老道指点迷津道:
制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过秦论 导学案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