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之《送东阳马生序》《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docx
- 文档编号:28036257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54.90KB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之《送东阳马生序》《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之《送东阳马生序》《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之《送东阳马生序》《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之《送东阳马生序》《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之《送东阳马生序》
文学
常识
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文学家。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基
础
字
词
1嗜:
爱好。
2假:
借用。
3致:
得到。
4怠:
懈怠,放松。
5走:
跑,赶快去。
6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超过。
7以是:
因此。
8俟:
等到。
9先达: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10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
11言辞:
言语和脸色。
12叩问:
请教。
13硕师:
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援疑质理:
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15斥咄:
训斥,呵责。
16至:
周到。
17负箧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18穷冬:
深冬。
19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0舍:
指学舍,书馆。
21僵劲(jìng):
僵硬。
22媵人:
指奴婢。
23沃灌:
浇洗。
24寓逆旅:
寄居在旅店里。
25朱缨:
红色的帽带。
26腰:
戴在腰间。
27容臭(xiù):
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8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9褞袍蔽衣:
破旧的衣服。
褞,新旧混合的丝绵絮。
30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的意思。
31口体之奉:
供养口和身体的,意思是吃的穿的。
32耄老(mào):
年老。
33预:
参加。
34承天子之宠光:
承受天子的宠爱。
宠光,宠爱,看中。
35缀:
连接,引申为跟随,追随。
36葛:
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
37廪稍:
官家的粮食。
38流辈:
同辈的人。
39谒:
拜见。
40贽:
古人初次拜见尊长时表示敬意送的礼物。
41夷:
平和。
42朝京师:
进京朝见皇帝。
朝,朝见。
43汤:
热水44衾:
被子两个通假字:
支通肢被通披
主
要
问
题
1、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幼时得书之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从师旅途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幼时求学的艰难。
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
求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学问的得来靠的是勤奋刻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珍惜已拥有的读书条件,奋发向上,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是好学与谦虚诚恳成就了作者的“卒有所闻”。
4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5、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守信、不畏艰苦、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
(学习勤奋刻苦,尊敬师长,求学诚心,关怀晚辈)6、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答: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7、《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
答: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8、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9、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答: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10、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答: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
我的感悟: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我的看法:
(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2、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
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无慕荣利之心,志趣高洁,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优越的生活毫无羡慕之意?
因为作者胸怀大志,以读书为乐)
13、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求学信念。
感受学习的乐趣,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追求物质的享乐。
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
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
吕蒙;启示:
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5、切合自身的生活与学习谈谈学完本文的感受:
宋濂身处逆境,条件艰苦,仍能坚持求学,并学有所为。
我们生活、学习条件如意优越,更应珍惜现在,为实现理想付诸行动。
16、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是其坚韧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识而甘愿付出一切的具体表现。
他之所以能事业有成,就是因为他勇于战胜困难
17、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简要概括文中有哪些对比之处,并说说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①富家子弟的荣华与作者的贫寒对比,对比之中得出结论,鲜明且有说服力;②老师的严词厉色和学生的“色愈恭,礼愈至”对比,突出作者的谦虚好问精神;③同舍生穿戴与自己的褞袍蔽衣,不但略无慕艳意,反而以中有足乐者,这一对比,更见作者志趣的高洁和精神的富有。
18、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悬梁:
东汉孙敬;刺股:
战国苏秦;囊萤:
晋车胤;映雪:
晋孙康;负薪:
西汉朱买臣;挂角:
隋李密;凿壁偷光:
匡衡;韦编三绝:
孙子。
闻鸡起舞(东晋、祖逖)
19.《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
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①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②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20、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
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
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21、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22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的临别赠言,为什么没有板起面孔的说教之嫌?
因为作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作者勉励马生,语重心长,寓理于事,一为己事,
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叙人事,头头是道;将自己的求学之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进行对比,所以情真理足。
23、对联:
①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②手自笔录,宋濂不改求学志闻鸡起舞,祖逖坚守报国心③栉风沐雨求学苦披星戴月读书勤
④名闻天下,文称海内,缘于心无旁骛业有不精,学有不成,只因养尊处优。
⑤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24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余幼时即嗜学”,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统领全文,奠定全文的写作基调。
25、简要概括宋濂成功的因素:
有坚定的求学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刻苦的求学态度。
26、从作者苦中求学的经历中,你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求学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27、针对逆境成才谈谈你的理解:
贫穷也是一种财富,困境也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成功和成才的关键。
28、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努力,努力学有所成。
29细读第二段,谈一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同怎样的取舍?
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0“太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他们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衣食无忧,无须奔波求师,有疑则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2)他们之所以没能取得成就,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注释》。
西汉刘向编订,是由战国时期诸国史料汇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内容多为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分为十二国,共33篇,主要记述了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战士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基
础
字词
1讽: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2谏: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3修:
长,这里指身高。
4昳(yì)丽:
光艳美丽。
昳:
美丽5朝:
早晨。
服:
穿戴。
6窥镜:
照镜子7孰与,用于比较。
孰,谁,。
8及:
赶上,比得上。
9弗如远甚:
远不如。
10私:
偏爱。
11诚:
确实。
12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以,以为,认为。
13方:
方圆。
14蔽,蒙蔽。
15能谤讥于市朝:
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
谤:
指责过失;16闻寡人之耳者:
被我亲耳听到.闻,使„„听到。
17门庭若市:
门口和院子里像市场一样,形容非常热闹。
18时时:
经常。
19间(jiàn)进:
偶然进谏。
见:
间或,偶然。
20期(jī)年:
满一年。
期,满。
2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进行上战胜(别国)。
意思指政治清明,不需要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2面刺:
当面指责。
23孰视:
仔细看。
孰通熟,仔细。
24美我:
认为我美。
主
要
问
题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邹忌发现妻妾客不能准确评价自己的原因随即入朝见威王,其目的是什么?
帮助齐威王分析受蒙蔽的原因。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其一,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其二,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其三,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啥作用。
人物活动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讽谏的结果如何?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齐国政治日益清明,国势日益强大,燕赵韩魏来朝)
6、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
内容方面:
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
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7、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8、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9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请简述理由。
①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②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10、①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②臣子劝谏君王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劝谏的高明之处)?
③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①建议:
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②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③从中我们应受到这样的启发:
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
或:
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11、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事例:
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12、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
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楚怀王;西周召公——厉王。
1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进行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其效果)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5、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3分,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
16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例1:
一个人不能轻信自己亲近的人的赞美、奉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认识自己。
例2:
作为领导者,尤其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意见,从而免遭蒙蔽,减少领导决策的失误。
例3:
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光有善良的愿望还不行,还应该讲究说话的方式,以例别人乐于接受。
17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
答:
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
18你认为邹忌和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邹忌:
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
齐王:
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19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
历史意义:
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20、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设喻类比的手法。
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21对联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5)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22、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
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①对人对己实事求是的态度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
23齐威王设立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
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区别在于批评者(进谏者)勇气的大小。
意味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2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从齐王纳谏及其结果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道理: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启示:
只有广开言路并察纳雅言,纳谏除弊,才能修明政治,,使国家强盛起来,战胜于朝廷。
25、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
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
(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26、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3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
原因: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巷于采纳群盲。
建议: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主张:
靠政治修明内政使国家强大,不战而屈人之兵)。
27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
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28邹忌的智体现在:
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精于思考;巧于讽谏。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之《曹刿论战》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春秋左传注》。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根据孔子所编写的《春秋》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
基
础
字
词
1伐:
讨伐,攻打2师:
军队3肉食者:
指有权位的贵族4间(jiàn):
参与。
5鄙:
鄙陋,眼光短浅.6乃:
于是,就。
7以:
用,凭,.8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
独自占有。
9偏:
通遍,遍及,普遍。
10牺牲玉帛(bó):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帛,丝织品。
11加:
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2信,信实,这里指对神说实话13孚,为人所信服。
14福:
赐福,保佑。
15狱:
案件。
16察:
明察17情:
实情。
18忠,尽心竭力。
属,类19鼓:
,击鼓进军。
20驰:
驱车(追赶)。
21既克:
已经战胜。
克,战胜,攻下22:
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3测:
估计,预料。
24靡(mǐ):
倒下。
25虽:
即使。
26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
振作。
27败绩:
大败
主
要
问
题
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政治上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和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
①有政治远见,战前启发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措施;战中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曹刿的智慧表现在:
①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②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③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
4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
5、鲁庄公的形象塑造对于曹刿的形象塑造有何作用?
作者将二人形象做对比,以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用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来衬托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7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
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中不懂战术,急躁冒进,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也有人说他不“鄙”,请说说。
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9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说出两点。
掌握战机,迎击敌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追击敌人;要以弱胜强,必须沉着稳重,掌握有利战机,
10曹刿与鲁庄公各是怎样的人?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 刿:
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鲁庄公:
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冒进,但能善于纳谏,虚心求教
11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12请你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
启示:
可围绕做事要有长远目光,要沉着冷静谈。
13文中哪两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这两处对比都具有什么好处?
(1)用乡人与曹刿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护卫祖国的政治热忱。
(2)用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用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14齐鲁战争中,弱国战胜了强国,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阅读全文,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①政治方面:
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②军事方面:
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15、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6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答:
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1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
请说说你的见解。
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也表明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精神。
1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答: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19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曹刿从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体察民情,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方面,看到了庄公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赞同。
20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
可贵之处如: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知人善用。
礼贤下士。
不耻下问。
亲自参加战斗。
21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送东阳马生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曹刿论战 中考 文言文 复习资料 汇编 东阳 马生序 邹忌讽齐王 纳谏 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