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参考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8032841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48KB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参考资料.docx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参考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参考资料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一)引言
在谈到智力开发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前几年在宣传成才之路的时候,较多地强调了智力因素和知识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才。
什么是人才?
人才并不是智力好的同义语。
它应当包括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常识、体魄等诸方面因素,缺一都不能算得上理想的人才。
只有那些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具有远见卓识,具有一定的知识才能,并且身体健康的,才能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
因此,智力只是成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
只强调智力因素的作用,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显然是难以达到成才的彼岸。
(二)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
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无论从我国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西方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还是从非智力因素、智力、知识三者间的关系看,都必须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智力和知识是学习的三要素。
三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
智力与知识比较,智力更重要(授人以渔)。
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比较,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在突出人才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并不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决定于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及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
对于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不少事实也表明,智力好的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不良,学业水平明显低于智力中等但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智力较差的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较好,学业水平反而明显高于智力中等而非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但是不能互相替代。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成长中必备条件。
一个人成才过程,好比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
智力因素是加工与处理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与调节系统。
没有加工、处理系统无法操作,不能进行生产;没有动力和调节系统,生产不能维持,运转将会失灵。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可靠保证。
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既要重视智力发展,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真正达到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
(四)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
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课题,是一个既特殊又普遍而严峻的问题。
说它特殊,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提法往往会使人产生误解,似乎给人一种这个概念提法不科学的印象;说它普遍是因为它与智力因素相对应,参与人们的智力活动与思维活动,每个人对此都有所经验,有所认识。
说它严峻,是因为对“非智力因素”的正确认识与理解,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成败和我们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与规格。
因此,教育理论界就此进行讨论、争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实际上,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对“非智力因素”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
一、“非智力因素”争议拙见
国内关于“非智力因素”的争议,始由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1日发表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引起,此后一发不可收,许多学者竞相参与讨论,莫衷一是。
但综观各家之说,我们发现很多争论的焦点集于概念的定义上,对此,我们以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对于加深人们对“非智力因寨”的认识和理解是有帮助的。
1、“非智力因素”的首倡者。
一般地说,在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非智力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提法是等同的。
我国最早使用“非认知因素”概念的是朱智贤教授,他于1982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个概念,后来他在《思维心理学》(与林崇德合著,1986)中,仍使用“非认知因素”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思维活动的一个成分。
第一次使用“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是我国心理学家燕国材教授。
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提倡重视青少年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它的积极意义,且这场争论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脚。
因此,燕国材教授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功不可没。
2、“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性质。
与“智力因素”一样,“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中性的心理学概念。
这类概念说明一种心理现象,包含着水平、等级和品质的差异。
所谓培养,无非是为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教育界有人担心,非智力因素有许多成分,每一种成分有不同的性质,有的还有“好”、“坏”之分。
提倡“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否意味着“好”、“坏”不分呢?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因为心理品质的培养,就意味着提高、发展和矫正。
同样,“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成分都有一个水平、等级和品质问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意味着提高、发展和矫正,即发展其良好的品质的成分,矫正其不良品质的因素。
作为一个中性的心理学概念的“非智力因素”,它的培养就是强调“扬长避短”,以促进主体的智力与思维的发展为主旨。
3、“非智力因素”概念的使用。
毫无疑问,“非智力因素”具有特定含义。
有的同志在使用时,把这一概念无限扩大,这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我们认为,使用这一概念应有几个条件作为前提:
第一,“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离开了比较的对象,就会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情况;第二,在使用此概念时,不能割断历史,“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从孕育、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80多年历史,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这一概念;第三,使用这一概念关键要看用碍是否妥当,是否能够被人们理解并接受;第四,我们提倡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对此,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在国家教委两项有关“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实验中,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措施,是抓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在上面三个前提条件下,我们就会产生一些共识,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至于国内有代表性、权威性的工具书《心理学大词典》(1989年)中未收入这个词条,这是我们工作的疏忽,并非由于“非智力因素”不是一个科学概念。
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功能与培养策略
我们以为,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首先要了解非智力因素对智力与能力发展的作用,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功能。
就中小学教育来说,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对智力因素发展的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动力功能(指学生的需要及其表现形态,构成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内驱力)、定型功能(指把某种认知或行为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成为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粘胶剂)和补偿功能(指非智力因素能够弥补智力与能力的某方面的缺陷或不足,成为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辅助、补充和调节器)。
非智力因素的这几类功能在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
如“勤能补拙”是强调性格的作用,“因材施教”是侧重个性(人格)的影响,如此等等。
然而,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主体的非智力因素呢?
我们认为,应重视从整体性出发,从理论上考察,可以分析非智力因素具体成分的功能;从实践来看,非智力因素是一个结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又是一个结构,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在智力活动中,影响其活动效益的是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效应。
所以,对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效益应采取综合评价,即特定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总结性(效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专项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因为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多元素结构,在培养、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变量的控制有时是不可能的,有时是无意义的。
从整体观看,在智力活动中,影响智力效益可能是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不同组合,也可能是某一影响因素产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我们对各种非智力因素都予以重视,且要从整体性出发去加以培养。
同时,我们认为要培养非智力因素,应该对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作具体而谨慎的分析。
在我们自己从事的教改实验中,主要抓住四个方面,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
从非智力因素的正式提出至今,心理学家历来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
应当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某种智力与能力的契机来培养。
当前在“愉快教育”问题上尽管分歧很大,但是有一条重要措施,就是从发展学生兴趣入手,这是值得肯定的。
气质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并无水平高低之别。
因此,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每种气质在智力活动中都应获得其固有的地位;二是同样的气质,可以成为积极的思维特征,也可以助长不利的智力与能力因素的形成。
所以,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应该充分顾及学生的气质。
对智力与能力有明显作用的性格特征是勤奋。
勤奋往往和踏实、自信、坚韧、刻苦联系在一起,构成主动学习、坚持学习、顽强学习的学习品质。
所以,我们在教改实验中相当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并要求实验教师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的性格特征,加以有目的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具有“勤奋”性格特征的习惯。
习惯不只表现在行为上,而且也表现在智力与能力中。
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业已证明,智育过程离不开良好学习习惯和智能,特别是技能习惯的形成。
为此,教育者要按照年龄特征制定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要训练必要的学习习惯,要严慈相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良好学习行为和心智技能的训练。
一言以蔽之,儿童、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重在兴趣、气质、性格和习惯,其中兴趣和习惯更为关键,这是我们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
在平时教学,经常碰到一些学生因粗心而出错和一些对学习产生畏惧感的学生。
这种现象除了因为学生的智力因素影响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
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因此在教学中,在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认真钻研,积极思维。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做法有:
1、用趣味的学习故事唤起学习兴趣。
学习发展有悠远的历史,沉淀着许多有趣味的学习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配合各种知识的学习把有关的故事向学生娓娓道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里,用生动的画面讲述数字的发展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在教学简便运算的时候,向学生讲述数学家高斯小时侯巧算计算题的故事,树立榜样作用。
在教学圆周率的时候,向学生讲一讲我国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激发学生学好数学,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2、用赏识的语言评价点燃学习兴趣。
古语有说: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的时候,要用赏识的语言评价学生,要充分保护好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老师赏识自己。
举一个成功的例子:
赏识教育专家周宏的女儿刚学数学的时候,兴趣不浓,做十道口算题错了七道。
周宏是怎么评价她的呢?
他说:
“女儿,你太棒了!
十道题做对了三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一道也不会。
”爸爸的话令女儿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用赞美的语言,少用否定语句,更不要出现粗暴、侮辱的语言。
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沉浸在学习数学的快乐之中。
3、用生活化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习内容生活化,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真切的认同感,从而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师要把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通过生活化的引入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原来学习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
4、用实践操作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哲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
知识来源于活动。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丰富认知结构。
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趣味和作用。
(六)培养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
在教学中,一些学习差的学生长期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充分参与,享受不到学习的成功快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教师要通过和蔼的态度,对学生循循善诱、及时表扬、耐心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下面,我谈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做法:
1、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激发学生敢于探究。
现代教育观认为:
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学生也只有在这种平和,融洽的氛围中,视老师为伙伴,为知心朋友,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充分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促使其不断健康发展。
在实践中,我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
同时在课堂内外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
在平时教学中,设计出因人而异,设计出不同坡度、多层次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有能力且敢于去攻破。
不断产生成功的欲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2、改变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的快乐。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自悟、交流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学生的情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体验着疑惑、惊奇、兴奋、喜悦的心理状态。
(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
小学生学习的习惯主要有规范书写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预习的习惯等。
要培养这些习惯,第一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变为自觉的行为,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是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实践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在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践,自觉的培养。
第二要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
例如要培养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习惯,首先要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课前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纲理解例题的解题方法,尝试解答练习题,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
教师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认真检查落实,严防学生马虎了事,成立四人学习小组,小组长负责检查和评价。
持之以恒,预习的习惯就形成了。
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良好的习惯(包括仪表、情绪、语言、板书和解题的良好习惯等),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做出榜样,让学生在不断模仿训练中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成自然。
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长期保持积极状态,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学生自然感觉学习快乐无比。
(八)结论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踏上了一座学习的快乐桥梁。
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对学习的美好情感,激励着他们对学习中的奥秘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探究之心,不再烦恼学习的烦琐,不再畏惧学习知识的高深,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喜欢接受挑战。
研究的实践证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习的教与学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智力因素 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