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中特复习提要单考范文.docx
- 文档编号:28029887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51.78KB
秋中特复习提要单考范文.docx
《秋中特复习提要单考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中特复习提要单考范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中特复习提要单考范文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主题,是在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制度:
第一个层次是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个层次是基本制度,其中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属于基本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三个层次是具体制度,即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种体制。
这三个层次的制度,都是既遵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如何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其一,经济效率不高。
其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其三,结构性矛盾突出。
其四,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
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当前时期如何理解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2、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包含了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
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中共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一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二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三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四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基本内涵。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这就要求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不断完善国家对农业支持体系的基础上,用现代生产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
增加各方投入,全面提升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通过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加大生产补贴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务农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在提供技术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向农业农村倾斜。
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空间,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收入和各项合法权益。
(3)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须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
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四、如何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这条道路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唯一正确道路。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民民主是全面的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扩大党内民主。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中国民主的性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1)我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
第一,“三权分立”的实质是阶级分权和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权,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本统治的有力工具,而不是人民内部的分权。
第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
第四,“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既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根据中国实际作出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独揽,也不是两党轮替,更不是多元竞争,它是把领导核心的“一元”与政治结构的“多元”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的政党制度。
我国多党合作的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和基础。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多党合作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三,政治协商是这一制度的重要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
最后,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这一制度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相适应、需要完善的方面。
如何建立健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机制,如何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加以改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两个必须”:
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大纲P.71]
(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
[新大纲P.72]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着力点:
“三个更加注重”:
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着力点:
制度建设:
十八大突出强调了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问题,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
(6)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战略部署: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7)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五、试述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
答案
(1):
第一,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二,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化他服务网络,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第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答案
(2):
1、认识文化的价值,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2、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制度创新
4、转变党委和政府职能
5、完善文化内容管理体制
6、要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
7、鼓励社会机构发展
8、创新文化产品“走出去”模式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在中共十六大之后,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新特点的自觉体认,对文化发展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进程中地位与作用的深刻洞悉,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指向与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问题不断探索所取得的重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进一步明确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着力点,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比其他力量的影响更具渗透性、持久性、广泛性。
文化软实力显示、促进综合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力量。
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就必须大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文化的改革发展,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政治国际影响力还不相称,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与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大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为艰巨。
11结合实际谈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一样,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体地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
这就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这就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自身繁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
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可以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
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面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文化渗透的形势,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冲击,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六、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正确认识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
二是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2、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
二是传统发展观念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
三是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社会管理过于行政化,难以适应民生需求多样发展的要求。
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两型”社会是一种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也是人与人基本和谐的社会。
建设“两型”社会是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把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纳入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保护生态环境理论与实践的集合。
明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秋中特 复习 提要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