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实录.docx
- 文档编号:28029878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02KB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实录.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实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实录
一、借助预习,以学定教
师: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从你们的《自学纪录卡》上来看,大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求会写的字掌握得也不错。
不过,有一个词很容易读错,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
入场券。
引导学生练读并用与“券”字形相近的字比较组词。
)
师:
还有一点要请大家注意(出示“啊”字在文中读音和声调不同的三个句子),“啊”字在这几个句子里因感情表达的需要,读音和声调会发生变化,这以前我们接触过。
这节课只要我们能试着把它读正确就好了。
(生练读,指生读。
师随时帮助纠正读音。
生齐读。
)
师: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谁用简练的一句话来说说?
(生说。
教师指导学生在完整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练。
)
师:
我整理了一下同学们《自学纪录卡》提的问题,发现主要的问题是围绕下面这样一个问题提出的(出示:
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让他为穷兄妹俩弹琴,并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呢?
),只要弄懂这个问题,大家提的大部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想不想自己试着读懂它?
生:
想!
【点评:
教学之初,教师借助《自学纪录卡》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教,体现生本。
教师先抓住“入场券”和“啊”字的音变这两个大家容易出错的知识性问题进行了指导、练习,然后把从同学们自主学习时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梳理归纳出的一个核心问题予以出示,把问题又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个核心问题去读书。
这便可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
二、品悟语言,走进内心
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请边读边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批注。
。
(生自学,并作批注。
之后汇报交流。
)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
从“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看出,这位姑娘很懂事。
我想是姑娘的懂事打动了贝多芬。
”
师:
哦,请你把“懂事”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2:
我觉得是月光,清幽的月光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
嗯,请把“月光”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3:
我觉得是这位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贝多芬!
师:
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她对音乐的热爱的?
生3:
我是从“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
”这段话中感受到的。
师:
真好,请你把“热爱”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4:
我从刚才这段话中的“要是”这个词中感悟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那份渴望与向往。
师:
你真是在用心感悟!
那请你也把“渴望”这个词再写到黑板上。
那么,谁能把她的这份渴望读出来?
(一生读。
师随机指导学生应把语速放慢;又一生读,读得声情并茂。
)
师:
你读出了盲姑娘的那种渴望!
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盲姑娘那渴盼的眼神。
【点评:
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品悟课文语言,产生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自我板书关键词巩固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
师:
我发现多数同学们都标画了刚才这段话。
那现在我们就再请两位同学来完整地读读兄妹俩的这段对话,试着一起来打动贝多芬吧。
(两生配乐读。
读得非常投入。
)
师:
假如你就是站在门外的贝多芬,听到穷兄妹这番对话,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生1:
我想进去为这位姑娘弹几首曲子。
生2:
这对兄妹这么热爱音乐,但因为贫穷,没法听到我弹的曲子。
我一定要为他们弹一首。
……
师:
是的,贝多芬一直秉承的信念是(出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所以,此时的贝多芬确实被打动了,他推开门轻轻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弹了刚才那首曲子。
师:
但仅仅因为这些,贝多芬就创作出不朽的《月光曲》了吗?
音乐家创作乐曲需要激情。
到底又是什么深深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有了创作的激情呢?
(生默读思考,但无人举手回答。
)
师:
(见此情景,教师出示: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
生:
我觉得盲姑娘此时很激动。
师:
那她这么激动是因为什么?
生:
因为他终于听到了贝多芬弹奏的曲子。
师:
盲姑娘怎么知道这个人就是贝多芬?
请你们从这段话中找找答案。
(生交流感悟。
学生抓住“入了神”、“多纯熟”、“多深”、“您、您”等词语感受到了盲姑娘的“激动”,同时断定这个人就是贝多芬。
师指导读出这份激动。
)
师:
那么面对如此激动的盲姑娘,此时贝多芬的内心一定也很激动!
大家想这是为什么?
谁能读懂此时的贝多芬的心?
生1:
因为他达成了盲姑娘的心愿。
生2:
因为盲姑娘喜欢他的音乐。
生3:
因为盲姑娘听懂了他的音乐。
师:
是啊!
同学们,德国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国度,在德国,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喜欢贝多芬音乐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可只听一遍曲子就能听出是贝多芬本人所弹的人,相信并不多。
可就是这样一位住在小茅屋里,连音乐会入场券都买不起的盲姑娘,却能通过琴声认出贝多芬!
此时的贝多芬,怎能不激动!
在他的心里,这位盲姑娘,还仅仅是一位普通的盲姑娘吗?
贝多芬把她当成了什么?
生1:
朋友。
生2:
能够真正听懂他音乐的人。
师:
那就是他的——
生:
知音!
(师示意学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
师: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现在知道贝多芬的创作激情来自于什么了吧?
生(齐):
知道了!
遇到了知音!
师:
你们真了不起啊!
大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读懂贝多芬的心,你们也可以说是他的知音了。
【点评: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品悟语言,如层层剥笋,层层深入,逐渐走进人物内心。
在学生感悟遇到困难时,教师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或启发点拨,或补充出示相关资料,一步步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解决了理解方面的核心问题。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还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期待,产生了更高的热情。
】
三、以读促思,感悟乐曲
师:
偶遇知音的贝多芬此时最想做的事就是——
生:
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师:
于是,《月光曲》就这样诞生了。
下面请大家放声朗读第九自然段,一定要用心去读。
看看读着这段文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自由朗读。
)
师:
读完一段文字,能在头脑中把它们变成生动的画面,这是一种能力。
谁先来说?
生1:
我仿佛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海面上,月亮从海的尽头升起来,波浪一拨一拨涌向海边。
生2:
我仿佛看到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
师:
是的,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月光下的大海。
(师画月亮和大海简笔画)那么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象是茅屋外的情景吗?
茅屋外就有大海吗?
(生摇头)那是什么?
生:
是他们想到的。
师:
从哪个词语看出来这大海是想象出来的?
(生汇报:
“仿佛”“好像”)
师:
是的,想象部分有时是用仿佛、好像一类的词语引出来,有时是不用的。
请仔细读,用笔标出皮鞋匠和妹妹想象的内容,看谁标得又快又准。
(生标画。
)标完的同学自己对照一下大屏幕,看看标对了没有。
(生自己对照修改。
)
师:
让我们先一起合作来读一读写皮鞋匠想象的这一部分吧。
(一生读白色的部分,两生读黄色的部分,生齐读红色的部分。
找两组练习读。
教师指导学生慢慢地读第一句,学生体会读“越升越高”,然后快速读第三、四句,读出“涌”的感觉。
)
师:
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月光曲》的旋律了吗?
是怎样变化的?
生1:
由轻缓变得越来越快。
生2:
由低到高,高低起伏,充满变化。
师:
借助皮鞋匠的想象,就生动地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月光曲》的旋律用表达了出来,并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多么奇妙啊!
师:
现在让我们一起轻轻走进这首世界名曲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触景生情,带着今晚所有的感悟,按起琴键来,听——(《月光曲》徐徐响起。
过了片刻,师配乐示范背诵写想象的第九自然段。
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师:
能背下来的一起来背,背不过的就看着屏幕朗诵。
(生齐诵。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只有知音,才会如此陶醉啊!
【点评:
让一般的小学生感受《月光曲》旋律的变化是非常难的。
在此,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诵读,并辅之以想象、简笔画,在自主读、合作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中,“读”出了《月光曲》的旋律。
同时教师配图配乐的深情诵读,进一步将学生带入《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中去,深化了学生对乐曲的感悟。
】
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师:
现在,让我们轻轻地从《月光曲》中走出来。
大家想,如果去掉了这些想象的句子,会是怎样的呢?
(出示删除了写想象部分的第九自然段后的课文内容)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默读思考。
)
生1:
读不出那种陶醉的感觉了。
生2:
不能体现出《月光曲》的优美了。
生3:
也感受不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了。
师:
是的,删除了这段文字,文章就大大失去了原来的表达效果,内容就变得不那么丰富充实和生动了。
所以,借助想象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力,这也正是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一大特色。
(板书;想象)
师:
这是一位同学习作中的一个小片段。
(出示:
草地上,小哥哥手牵长长的风筝线,边跑边喊。
小妹妹开心地在后面追赶着。
)事情交待得还算清楚,但如果同学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展开想象,进行补充拓展的话,会使这段话的内容更丰富和生动。
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试一试(生补充拓展。
师巡视作点拨、提示。
)
【点评:
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
教师紧扣本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想象的精妙后,选取适合学生的习作案例,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拓展,进行习作练笔,实现了读写结合,很好地体现了课标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神。
这样的教学是相当扎实和有效的。
】
师:
谁来把你修改的片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
春天里的一切都活了,草高了,天大了,云白了,虫鸣了,鸟叫了。
碧绿的草地上,一个像春光里的小树苗一样生机勃勃的小哥哥,手牵着细细的、长长的风筝线,边跑边喊:
“飞起来喽!
飞起来喽!
”只见一只龙形的大风筝,摇头摆尾地飞向天空。
小妹妹开心地在后面追赶着。
她一边追,一边喊:
“大龙来啦!
大龙来啦!
”
师:
现在虽是冬天,他却让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景。
并且把兄妹俩的语言也写出来了。
生2:
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碧绿的草地上。
小哥哥手牵一根长长的风筝线边跑边喊。
那细长的线在空中划出一段优美的圆弧。
弧线越来越长,风筝越升越高。
小妹妹开心地在后面追赶着,兄妹俩一呼一应,喊声响彻云霄。
那风筝也好像被这欢快的呼喊声感动了,在天空跳起优美的舞蹈。
看它那样,似乎要和蝴蝶比美丽,和小鸟比轻盈,和雄鹰比一比谁飞得更高。
从草地的那边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和舒缓的二胡声,那是在为跳舞的风筝伴奏呢!
师:
多么有诗意的文字啊!
想象真丰富。
……
师:
老师听了还想听。
但时间关系,课下大家把这段小练笔进一步整理修改后发给我,优秀的稿件将在我们的班级报纸《小溪流的歌》上刊登,大家还可以登陆我们的班级博客去浏览。
【点评:
学生精彩的习作,除了生活经验的积累,还缘于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深切感悟,也源于教师的及时巡视引导。
该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
】
师:
课前你们提的问题自己都弄明白了吗?
生(开心地):
明白了。
师: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读懂了贝多芬的心,也感受到了德国人对音乐的热爱,同时懂得了运用恰当的想象会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生动。
相信以后你们再来听这首曲子、再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悟。
这就是名曲的魅力!
专家点评: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文章的节奏和表现出的人物的情感起伏变化却很大。
大家就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艺术大师的创作思维的差异较大,况且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也是有一定差异,很难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中。
所以,这是一篇历来让大家感到难教难学的课文。
设计中注重读写结合,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主,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主动读懂人物内心,读懂《月光曲》。
整个课堂力求做到是在真真正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扎扎实实,以学定教
周老师首先简洁地引入课文,然后在交流资料、检查预习、质疑中建立起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下一步深入解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然后从学生的关注点出发,依据学生认知感悟顺序,顺势引导学生在读中,在想象中深入感悟。
非常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品味对话,突破难点
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即贝多芬的创作激情来自哪里时,设计得更是精妙。
一节课的精彩与否主要不是看老师,而是看学生。
本节课周老师选取了人物对话作为突破口,借助人物对话,以读为主,辅以写、说、想象等,多法并用,非常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己走进并读懂了文中主要人物的心。
三、读写结合,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在体味哥哥的心情时,通过换词,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斟酌词语的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同时,本文的读写结合环节更是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实际课堂上,充分的预设迎来了精彩的生成。
整堂课学生精神饱满,感悟的透彻,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强烈,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仔细品味,这节课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教师的教学机智还需要再提高,读写结合的训练时间还可以再宽裕一些等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月光曲 人教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上册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