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8007176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44KB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
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
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
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4、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起了什么作用
5、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
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6、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5、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6、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牛耕:
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4、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5、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内容是: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1)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
遭遇骚:
忧愁
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2)
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备注
1、孔子春秋晚期《论语》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战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
5、韩非战国末期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3、焚书坑儒
4、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5、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7、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8、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9、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1、秦朝:
1、徭役繁重、暴政2、赋税严重3、刑法残酷4、秦二世更加残暴
2、导致: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大泽乡引发农民起义,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
起义失败
(2)、项羽取得巨鹿之战(前207)胜利
3、秦灭时,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农民军领袖是刘邦。
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十二课大统一的汉朝
1、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为“文景之治”。
2、被皇帝誉为“强项令”的东汉敢于执法的廉吏是董宣。
3、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
4、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
5、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西汉时比较彻底地治理黄河是在汉武帝时。
2、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汉明帝时。
3、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始于汉武帝时。
4、“水排”是一种鼓风冶铁工具。
5、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3、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
5、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4、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5、欧洲的古罗马帝国被中国称作“大秦”。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3、《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
4、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5、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6、造纸术未发明以前,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
7、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
主要著作《五禽戏》。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1、世界三大宗教指:
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
(西汉为前206——公元25)
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4、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
5、《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诗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人,曹操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
2、208年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五万人马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3、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蜀国丞相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称“卧龙”。
5、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位,建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国。
2、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3、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282年建业改为建邺,313年又改为建康,今南京)。
4、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5、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
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
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
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
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
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
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
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6、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北魏建立以后,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为一座壮观城市。
3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
他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做过东魏太守。
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3、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1、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2、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4、纸、墨、笔、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中国近现代史下半部分的总结了
1国共十年对峙:
一、工农武装割据
1武装起义
(1)八七会议――纠左、总方针、秋收起义
(2)起义:
A南昌起义:
特点-沿用国民党旗帜
功绩-中共第一只部队
B秋收起义:
特点-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湘赣边-修水、铜鼓、安源-长沙-
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冈山
C广州起义:
特点:
建立苏维埃政权
损失:
张太雷牺牲
(3)意义:
A中国尚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开创新局面
C揭开转入农村序幕
2井冈星火
(1)井冈山根据地:
A三大斗争:
a游击政策
b土地革命
c工农政权
§第一块农村根据地
B井冈山会师:
a工农革命军
b南昌起义部分部队
c湘南农民武装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2)毛三篇文章――理论上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结合”典范
3星火燎原
(1)十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央――最大、最巩固、朱毛
左右江根据地――邓小平
(2)红军发展到十多万人
4“围剿”与反“围剿”:
(1)时间:
1930年底~1931年秋
(2)军事方针: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
(2)认识:
毛军事思想重要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重大发展。
5巩固政权
(1)政权: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A性质:
工农民主政权
B影响:
形成两权并立
(2)土地革命:
A必要性:
土地问题是国民革命的关键
B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义务
C路线:
对各阶级政策: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核心: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认识:
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
最大作用:
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
(3)经济:
A把农业放在首位
B兴办军需、民用工业
§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建设提供经验
二、中日矛盾激化
1日本侵华:
(1)原因:
A独霸中国-根因
B实行“大陆政策”和“东方会议”
C摆脱经济危机-直接原因
D客观条件:
a英法美――经济调整和绥靖政策
b德意――欧、非扩张
c蒋介石――全力打内战
(2)侵华:
A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伪满建立
B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暂驻上海特权
C华北事变:
a《何梅协定》
B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第二个伪满
(3)影响:
中日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2蒋介石:
(1)对外:
A政策:
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
B活动:
a下令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入关内
b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c签订《何梅协定》
(2)对内:
A政策:
反共反人民
B活动:
a“围剿”红军:
第四、五次“围剿”
对长征红军进行尾追堵截
逼张杨“剿共”
b镇压抗日民主运动:
镇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镇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c镇压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
PS:
错误根源:
将国内阶级矛盾(意识形态矛盾)置于民族矛盾之上
3国民党爱国官兵:
(1)分化原因:
A民族矛盾激化
B蒋反动政策
C抗日民主运动影响
(2)分化:
A冯玉祥与吉鸿昌合作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多伦大捷
B蔡廷锴、李济深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抗日停战协定》
C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联共抗日(高潮)
4民主人士:
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任主席,李济深任副主席
5中共:
(1)反蒋抗日:
A“九•一八”,发表宣言——反对日本侵占东三省
B建立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主力
C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进行了第四、五次反围剿
E长征——战略大转移——陕北
(2)逼蒋抗日:
A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a《八一宣言》
b瓦窑堡会议
c毛泽东报告
B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C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
§抓主要矛盾,实事求是,中共宗旨和性质决定
三1931年至1937年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特征:
1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2在对日本侵华问题上,美英由纵容到遏制
3中国革命重心因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红军长征,由赣南闽西转移到陕北
4中共逐渐走向成熟,已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5中共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6爱国志士和国民党爱国将领反对蒋妥协投降政策,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7蒋介石从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再到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全面抗战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原因:
(1)根因:
中日矛盾尖锐化
(2)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3)日本侵华日益威胁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
(3)日本侵华活动日益加深与英美矛盾
2过程:
(1)初步形成:
A九•一八、一•二九、华北事变
B标志: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正式形成:
A七七事变:
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
蒋介石庐山谈话-准备抗战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红军改编:
西北主力-八路军
南方八省游击队-新四军
D标志:
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9
3特点:
国共两党党外合作
(1)形成了两个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
(2)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军队、地盘
(3)中共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路线:
A洛川会议召开——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
B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
C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D针对国民党反共高潮进行坚决回击
E加强根据地建设
F朱、毛命令人民军队大举反击
4矛盾斗争:
(1)根源:
国共两党阶级属性不同
(2)反映:
A两个政权、军队、战场、抗日路线
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反共方针
C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定点:
皖南事变
D中共提出“三坚持三反对”口号
5最大成果:
抗战胜利
6最终破裂:
原因:
根:
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反共反人民政策
合作目的已经达到,合作基础不复存在
标志:
1947年春,蒋关闭和谈之门
二两个战场:
1两种抗战路线:
(1)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初期,面对日军大举进攻,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会战,积极抗日。
但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主张由军队和政府抗日。
这种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战场丧师失地,大半个中国陷落
(2)共产党侧面战场:
采取坚持抗战,拒绝投降政策,洛川会议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深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形势蓬勃发展。
(3)本质区别:
是否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抗战
(4)造成区别地根源:
两党阶级利益不同
2两个战场关系:
(1)国共两党共赴国难,驱除日寇。
(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积极地抗战,就没有敌后抗日战场的迅速发展;没有敌后抗日战场的迅速发展,就没有相持阶段的到来。
(3)在相持阶段,如果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战略反攻阶段野不可能迅速到来。
(4)两个战场相互配合都为民族革命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三日本调整侵华方针:
1原因:
(1)相持阶段到来
(3)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破产
2调整:
(1)对国:
A政治诱降为主
B军事进攻为辅
(2)对共:
A集中兵力军事进攻
B敌后根据地大扫荡
(4)沦陷区:
经济掠夺、殖民统治
3实质:
日本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不变,执行方法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
4影响:
(1)对国:
A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南京伪“国民政府”
B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对共:
处境更加艰难:
日、伪、蒋三方——加强根据地建设(3)日帝:
A对国——枣宜、豫湘桂战役
B对共——“大扫荡”和“三光政策”
四日军侵华线索
1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实施灭亡中国的既定方针
2相继攻占平津、上海、太原、南京、徐州、广州、武汉
3调整侵华方针:
重蒋——轻蒋
轻共——重共
灭亡中国
4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
5对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和“三光政策”
6豫湘桂战役和大陆交通线战役
五中共情况:
1防御阶段:
(1)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2)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人民战争路线
(3)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4)平型关大捷是首次胜利
(5)《论持久战》
2相持阶段:
(1)抗战:
A领导沦陷区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B百团大战
C反“扫荡”斗争:
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
(2)维护统一战线
A“三坚持三反对”口号
B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
C对皖南事变:
重建新四军,,坚持抗战,揭露蒋阴谋
(3)建设根据地:
A政权:
“三三制”原则抗日民主政权
B经济:
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大生产运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一 上册 历史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