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docx
- 文档编号:28007174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51.33KB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docx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诗人为何而忧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
最终却名落孙山。
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
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那么,这首诗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
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3.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
2.师范读。
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汇报。
师:
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的感受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
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板书“景”)
出示自学提示:
借助解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师: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3.师:
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合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详细生动)
师:
假如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
愁。
师:
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
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尝,在诗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拿出笔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生批画读后汇报。
)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
“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消失,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师:
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
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
说明什么呢?
(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
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寂静,为什么明明是深夜诗人却写乌啼,岂不吵吗?
(以动衬静)
师:
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
(指名读)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
张继看着月亮慢慢地升起,又慢慢的落下。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
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说看?
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
江枫与渔火相伴。
张继有人相伴吗?
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孤独、凄凉)
师:
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
“眠”是什么意思?
生:
睡觉。
师:
谁睡了?
师动情强调:
江枫——
生:
睡了。
师:
船家——
生:
睡了。
师:
整个大地——
生:
都睡了。
师:
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把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小诗。
7.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
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
为什么对张继来说“夜愈深愈难眠”?
补充:
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
师:
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
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吗?
孩子在吗?
朋友在吗?
一个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
生答
他只好一个人悄悄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悲伤的诗句,来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
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
在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风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那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师:
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怎么办?
那我们就读吧!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
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
(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哀痛)
师:
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美的。
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
(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
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
在这里,张继生活了许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
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继落榜小故事》
师:
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靠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2、观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感受音乐,了解中国的传统的寺庙文化。
[智育目标]:
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素质发展目标]:
了解与钟声有关的故事,历史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难点]:
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预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学生活动设计
唱歌,观赏。
教学过程:
1、观赏歌曲《枫桥夜泊》。
师:
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
这是钟的声音。
师:
钟声是我吗生活中常听到发哦的声音。
但是,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歌里的钟声表现的是什么情绪?
生:
观赏歌曲并回答。
师:
这是依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谱写的歌曲,虽然诗里并没有直接表现钟声的词语,却表现了一个离家远行的人听到钟声之后的思想情绪。
现在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音乐是怎么样表现这种思乡情绪的。
生:
第二次观赏歌曲并回答。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师:
为了表现思乡的情绪,歌曲的速度较慢,运用了较多的下行旋律,在演唱上声音要连贯。
现在,我们试唱第一乐段。
生:
视唱第一乐段。
师:
歌曲的第一乐段情绪基本上比较平稳,我们再来听听歌曲,听一听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
观赏歌曲并回答。
师:
同学们的感受很正确,第二乐段的情绪更加激动,突出了思乡的情绪。
在演唱的时候留意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生:
视唱第二乐段,老师留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师:
这首诗大家特别数亿,请一位同学合着音乐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
配乐朗诵。
师:
有人知道寒山寺吗?
生:
回答......
师:
寒山寺在苏州市城西的枫桥镇,已有1400多年历史,传奇,有个叫寒山的高僧在寺内做住持,就改名为寒山寺。
唐代诗人张继再来到这里,写下了有名的《枫桥夜泊》,从此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也使寒山寺名扬中外。
其实寒山寺是一座小寺,本身并不宏伟,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
诗的书法作品和意境画更增添了这座古寺的内涵。
寒山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不单单是一座古寺,使我们对悠久历史文化更加怀想和崇敬。
所以,在演唱时,要更好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现在,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
3、观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灵隐寺。
让学生听由电子琴演奏的音乐会带给你什么要的感受?
出示灵隐寺的图片及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灵隐寺。
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这些诗,对音乐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4、再次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唤起学生的音乐记忆,以“钟声”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感受中获得美好的体验是本课胜利之处。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对音乐主题的视唱上还有肯定的难度。
《灵隐钟声》是教材中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亮的电子琴独奏曲,以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了有名的佛寺“杭州灵隐寺”的风采。
其中有段古色古香、颇有几分佛教音乐的神韵的旋律,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轻声喃喃。
孩子们特殊 喜爱,尤其是我在教学中让孩子用“响舌”跟这段旋律伴奏,仿照敲木鱼的声音,然后再请几个同学在其中敲击木鱼,孩子们显得特殊 有状态。
课本中对这段旋律也有部分歌谱出示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3、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思乡导情:
同学们,每当你心中有欢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预设:
用表情或语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是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许多诗成了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在众多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就是乡愁。
从古至今,写愁眠的诗歌不计其数。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出的思乡之情。
齐读
(出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裂,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沉痛。
齐读
(出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表达诗人对远方的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齐读创建时间:
20xx-5-411:
19:
00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齐读
(出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政治境况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思绪满怀。
小结:
大家肯定发觉,全部的愁绪都与一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
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念之情,都寄予在了明月上。
那么没有明月的夜晚呢,诗人又把浓浓的思乡之愁寄予在了哪里?
【设计意图】古诗的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明月”的情感有了积淀,初步体会诗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怀。
过渡:
今天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齐读课题,“泊”是什么意思?
(板书:
停靠)
2、读了题目,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
在枫桥这个地方,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题目,谁来读一读题目?
(指名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泊”发生的时间、地点,确定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1)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
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2)看着书下的解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老师巡视,点拨
(4)齐读
2、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像刚才读题目一样,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利用书下解释,了解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熬炼语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体会愁思,感情诵读
1、抓“眠”入景
(1)在这夜半时分,诗人张继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词语感觉出张继没有睡觉?
预设:
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没睡;听到乌鸦的啼叫,没睡;诗人感觉到了霜气的降落,没睡;看到江枫、渔火,没睡
(2)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鸟啼,身感霜气的降落,他怎么睡得着呢?
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2、抓“愁”悟意
(1)张继旅途很辛苦,本应当早点休息,而他却久久未眠,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诗,究竟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
预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象使张继愁绪满怀。
请你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
月落带给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乌啼,在这安静寒冷的深秋,听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心慌的感觉。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冷。
追问:
身体冷,还有什么冷?
这是身心俱冷,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一句。
江边的枫树、渔火若明若暗,好像也在说明是人的心跳动不已。
这钟声一声声的传来,好像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
师: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然旅途劳累,却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鸣,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渔火,江枫,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诗人感到孤独凄凉,愁绪满怀呢?
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发觉诗句的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
抓住诗眼,上钩下联,感受“愁”字,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3、随钟声释情怀
(1)深情悟读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亲人的关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考场上的失与得,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里没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钟声畅想
在诗人愁上复愁,深夜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而至,一下,两下,三下……敲击着诗人的心坎,此时,钟声在向张继传达着什么?
预设:
劝慰,安慰,温暖,鼓励……
五、随钟声拓诗篇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但在张继之后,许多人都写到了“钟声”
这是清朝王士祯到寒山寺时,想到了和兄长曾相约一同去看枫,看桥,听寒山寺的钟声,可再也没有机会。
(出示)
《夜雨题寒山寺》
【清】王士祯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古诗,留意这首诗的韵味。
(出示)
《泊枫桥》
【明】高启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出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这是高启到枫桥后,想到了张继,想到了自己的惆怅。
(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尝。
《宿枫桥》
【宋】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陆游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
小结:
钟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变的始终是钟声,当寒山寺的钟声款款消逝的时候,诗人们的愁绪也慢慢化解了。
【设计意图】在诵读这组古诗的过程中,依据诗境选配音乐和画面,给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每首诗都是时代的表达,每首诗都是历史的见证。
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再次齐诵张继的《枫桥夜泊》。
本设计的教学特点:
这篇诗内简单于理解,适合高班级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重点字词给予感悟,在课堂中注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这首诗,诗眼是“愁”,教学中,我以乡愁的几组古诗,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引入诗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古诗的诵读中,,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再配以老师有层次的引读,学生的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在教学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钟声”抒情的几首诗整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学问扩展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深远。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解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喜爱祖国、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解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老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一、激情导入
二、资料交流
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老师简介古诗。
三、自读自悟
1、老师放录音,学生听,留意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老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4、学生初步感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四、检查效果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画。
一、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二、精读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质疑,讨论问题。
三、想象诗境
四、迁移拓展
五、课堂小结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
【课型】精品赏读
【课时】一课时
【教材解读】
这是一首有名的绝句。
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苏城外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满怀旅愁的客子,因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抒发了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义;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赏析诗人之愁;
【教学难点】
引导探究愁之心结所在;
【教学预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铺垫情感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很多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毕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感知,积累情感
读通诗文:
1、重点字词正音:
泊、愁;
2、朗读汇报与指导;
明了诗义:
1、解释题目;
2、对比课后解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想象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听朗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
3、朗诵诗文,边读边想象;
小结:
大家所描述的画面就是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三、诗歌研读,品悟情感
体会情愁:
1、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愁)
2、试用诗中的景物描述的心情;
例:
月落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边,不愿出来见人。
3、学生汇报;
探究愁因:
1、质疑:
诗人因何而愁?
是什么让他忧心忡忡?
2、介绍有关背景;
金榜题名对当时读书人的重要性;考试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品悟愁绪:
1、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他会想;
乌鸦叫声凄惨,他会想;
看着河边孤单的枫树在风中瑟瑟颤抖,他会想;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一明一暗,他会想;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沉重而幽长,声声叩击在诗人的心上,他会想;
2、有感情地朗读
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颜色。
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超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四、再品情愁,抒发情感
1、读《枫桥夜泊》;(附1)
2、交流听后感;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课堂拓展,升华情感
一个平凡的夜,因诗人的多情而流传千古,让很多多情的后代文人因之而感彻肺腑。
古往今来,写“夜”佳作不计数,但真正能与本诗相媲美的却并不多,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
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诗美在何处。
附1:
枫桥夜泊
夜,已深。
弦月拉长了灰黄的脸,在西山苦痛地呻吟。
流浪的秋风,穿过沉沉夜色,穿过无言枫林,惊醒了巢中寒鸦的残梦。
它“呱呱”大叫几声,那声音刺破了黑夜的寂静,让江面也泛起层层涟漪,于是,秋月黯淡的光和影,在水中碎成很多晶莹的泪珠,泪雨纷飞,让船头的渔火也陷入静默,静默,静默地在我微润的眼里摇曳,摇曳。
霜雾趁机袭来,充满成无边的幻景:
田野上,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枫桥夜泊 教学 设计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