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舞会》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007057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9.80KB
《化妆舞会》教案.docx
《《化妆舞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妆舞会》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妆舞会》教案
教案
第1课时教案序号
授课章(单元)及内容
三、《化妆舞会》
课时
安排
1
备课
时间
教学目标
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概况;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中作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化妆舞会事件”的主题意义以及对作者一生的影响;
教学资源
教材网络
教学结构安排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方
法、手段、
技术应用
导入
从了解“化装舞会”导入
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的,参加者需要带上面具,伪装自己,给别人带来新鲜感或刺激的娱乐形式。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一看《化妆舞会》怎样通过一件小事深刻影响了作家亨利希·曼的世界观、人生观。
新授
一、简介作者
亨利希·曼(1871-1950),德国小说家,著名作者托马斯·曼的哥哥。
通常文学史研究当中也习惯将这对兄弟作者合称“曼氏兄弟”。
亨利希·曼生于1871年5月27日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
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
亨利希·曼当之无愧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者之一。
他先后发表的短篇小说将近60篇,几乎篇篇都广为流传,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
1911至1914年间,他完成代表作《臣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被开除国籍,作品被焚毁,并被迫流亡法国。
流亡期间,同高尔基、罗曼·罗兰、巴比塞一起,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斗争,并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40年亨利希·曼前往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
1949年被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主席,并获国家一等奖金。
二、识记字词
教师板书,请学生注音,教师订正
陡峭(dǒuqiào)褴褛(lánnǚ)吓唬(hu)
裸露(luǒ)挥霍(huò)癖好(pi)哽咽(gěngyè)
帷幕(wéi)
全班齐读生字词。
三、课文研读
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感知课文
1.学生读文章第1段,
提问:
作者回忆并写下的是一件什么事?
对作者的人生观有无影响?
明确:
童年往事。
有影响。
2.学生默读文章第2—18段,
提问:
作者接下来写的“其中一件”童年往事是围绕什么核心事件来叙述的?
明确:
围绕“化妆舞会”为核心来叙述。
提问:
按照“化妆舞会”的时间顺序和和事件的进程,若分别对应舞会前、舞会上、舞会后三个层次,请对应段落并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明确:
第1层(2—8)舞会前。
是事情的起因,写自己在结冰的路上嬉戏滑行不小心撞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并且把她用头巾包的盘子打碎了。
第二层(9—17)舞会上。
写化装舞会本身。
第三层(18)舞会后。
写舞会之后揭开谜底,原来来到舞会与作者会面的妇女是家里的女仆扮演的。
3.学生默读第19段
提问:
如前所述,以“化妆舞会”为核心的童年往事对作者的人生有影响。
那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用原文答)这件事的意义何在呢?
明确:
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者说,“我不会忘记这件事。
当时我只有七岁,正沉入在表面上的繁华幸福生活的时候,曾有一次从别人拉开的帷幕背后看见了贫穷,看见了自己的过错。
”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意义就是:
这件事让作者第一次知道了贫富的差距,知道了自己的无心之失也许会给贫穷的人带来生活的艰辛。
这段话也点明了课文的主旨。
提问:
最后一段和第一段两者之间形成了什么关系?
明确:
前后照应,点明主旨。
4.根据以上的问答,概括段落以及段意。
明确:
全文19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说明自己回忆童年往事的原因。
第二部分(2—18自然段)写作者要说的童年往事中的那“其中一件”,即某一年发生在化装舞会前后的一件事。
(按照“化妆舞会”的时间顺序和事件的进程,分别对应舞会前、舞会上、舞会后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是时过境迁之后作者对这件事的思考,点明文章的主旨,从写作上说,也是对第一段的照应。
提问
提问
学生识记
默读课文
学生答问
提问
学生答问
提问
讲述法
介绍法
板书
学生讨论
讲析法
概括法
总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三、化妆舞会
亨利希·曼
全文19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是全文的引子,说明自己回忆童年往事的原因。
第二部分(2—18自然段):
写作者要说的童年往事中的那“其中一件”,即某一年发生在化装舞会前后的一件事。
(按照“化妆舞会”的时间顺序和和时间的进程,分别对应舞会前、舞会上、舞会后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
时过境迁之后作者对这件事的思考,点明文章主旨,从写作上说,也是对第一段的照应。
教学
后记
教案
第2课时教案序号
授课章(单元)及内容
三、《化妆舞会》
课时
安排
1
备课
时间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中作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对影响其世界观的孩童时代的一件小事如何取材、如何提炼主题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批判现实、批判贫富差距、坚持良心的情感价值取向。
教学资源
教材网络
教学结构安排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方
法、手段、
技术应用
导入
化妆舞会是西方常见的一种舞会形式,面具之后的人的面目往往被掩盖。
这为舞会本身带来了别样的魅力,但也往往会带来误会和巧合,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素材
新授
一、文本研讨
作为一名小说家,作者叙述中十分善于把握儿童心理的变化,请在全文中找出作者当年心理变化的词句。
讨论,明确:
在打碎盘子之后,首先写自己“在黑暗中逃跑了”,但是“心里怦怦直跳”,而且担心“她会来我们家告诉爸爸妈妈吗?
”接着,“上床以后,我还在倾听着门铃声,担心是不是那个妇女来了。
她现在没有饭吃,她的小儿子也没有饭吃。
我感到很不好受。
”到第二天,心里还是惦记着那件事,尤其是女仆说别人肯定会来找的时候,“直到晚上,我还在害怕。
”而当那个佣人真的来了的时候,“我独自站在那里,思考着该怎么办?
如果我不下楼见那个妇女,谁知道她会不会直接上舞厅来,那时就糟了。
我宁可自己受点委屈。
”“别的小孩的遭遇感动了我。
就像我现在被人叫下楼来一样难过。
”当“我”给了别人补偿后,“我睡得比昨晚更安静些”。
而当玩具又回来时,觉得“不能理解”,最后“她笑了以后我才怀疑了她”。
小结:
文章抓住孩子的心理,开始是害怕,害怕被父母知道而遭责骂;然后是担心,但是看到舞会,又受到感染,把担心拋到了脑后,放松了;当那个妇女来到时,又紧张,害怕;但听到妇女的诉说后,这种害怕又变成了同情,当事情处理好之后,心理归入平静;当事情超出预料后,又生出了好奇,最后产生醒悟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深度分析
1.阅读9—17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写化妆舞会上的事情。
为了便于理解,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10)交代家里要办化装舞会,但撞人的事情影响响了作者的情绪。
第二个阶段(11—13)是有关化装舞会的描写,写当时德国上层社会的浮华与奢侈,以及这种文化风气是如何从法国传入德国并流行开来的。
第三个阶段(14—17)写被撞的妇女来到舞会,作者是如何想法安慰的。
2.阅读有关化妆舞会的描写,提问:
舞会的参加者如何?
气氛如何?
装饰和气味如何?
整体感觉如何?
讨论,明确:
作者着力力描写舞会的“豪华而高贵”,它的参加者高贵、风雅、美丽、有趣,它的“轻松而热烈的气氛”,“金碧辉煌”,“灯火通明,充满了花香和不寻常的气味”,,渲染了化装舞会的高贵与奢华的整体感觉。
提问:
作者这样写,对于要表现下文自己因为打碎穷人盘子的愧疚有什么意义?
明确:
渲染了化装舞会的高贵与奢华,突出地借此对比表现出贫富的差距,为下文自己因为打碎一个穷人的盘子而深感愧疚打下伏笔。
3.阅读第14—17段,被撞的妇女来到舞会,联系上下文回答,这名来到化妆舞会的女人到底是谁?
作者一开始以为是谁?
阅读,明确:
是作者当时家里的女仆施蒂娜,她了解真相,假扮被撞妇女,戴着面具来到会场。
作者一开始以为就是被撞妇女。
提问:
作者是如何安慰被撞妇女的?
将自己的玩具当做补偿给了那名妇女。
提问:
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如何?
什么促使他安慰、补偿那名妇女?
明确:
“我独自站在那里,思考着该怎么办?
如果不下楼见那个妇女,谁知道她会不会直接上舞厅来,那时就糟了。
我宁可自己受点委屈。
”“别的小孩的遭遇感动了我。
就像我现在被人叫下楼来一样难过。
”
同情,促使他补偿那名妇女。
提问:
后来,玩具又回到家里,作者才知道事实真相,情节设计如何?
施蒂娜来到化妆舞会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明确:
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
作者实际写了两个舞会,一是父母亲组织的那场,呈现的是贵族与富人的奢华,一场则是女仆施蒂娜导演并演出的,表达是穷人的生活,目的是想让富家子弟了解社会的真相。
拉开帷幕,看见背后的贫穷。
学会同情,学会承认错误并补偿。
4.最后一段提到“看见了自己的过错”,这里对当时仅仅7岁,且犯下无心之失的作者来说,是否合适?
明确:
这里的过错显然言重了,因为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他还是要用这种过分自责的话来表达那种悬殊的生活对比,以及此前自己认识的盲点。
所以,这件事对作者来说收获是很大的,不但看到了底层的生活,看到了贫富的对比,而且学会了同情。
所以,作者要称那个妇女是“良心的雕像”。
而且,不仅是同情,作者还想着给别人补偿与帮助。
对于作者来说,影响了一生的人生观。
这里,其实体现了作者批判现实、批判贫富差距、坚持良心的情感价值取向。
提问
提问
学生朗读
学生朗读
阅读文本
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讲析法
小结
板书
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分组讨论
讲解法
剖析法
总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三、化妆舞会
亨利希·曼
心理变化——
害怕,害怕被父母知道而遭责骂;然后是担心。
但是,看到舞会,又受到感染,把担心拋到了脑后,放松了;当那个妇女来到时,又紧张,害怕;但听到妇女的诉说后,这种害怕又变成了同情,当事情处理好之后,心理归入平静;当事情超出预料后,又生出了好奇,最后产生醒悟。
教学
后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妆舞会 化妆 舞会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