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精品.docx
- 文档编号:28005975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76KB
最新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精品.docx
《最新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精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精品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按照技术条件、发展速度及其不同特点,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以1920年为界,此前为近代郊区化时期,此后为现代郊区化时期。
美国近代郊区化以有轨交通为主要技术条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以近郊的发展为主。
而现代郊区化的主要技术条件是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以远郊的发展为主。
美国现代郊区化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年到战后初期,是郊区化的加速发展和波动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郊区的爆炸式发展阶段,郊区人口在美国人口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为70年代至今,是后郊区化阶段,郊区的异质性逐步增强。
一、美国人口的郊区化进程
1美国现代郊区化的开端和波动阶段
郊区化并非美国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早在近代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势头日趋强劲。
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近代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而1920年以后,由于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形成、经济结构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联邦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郊区对中心城兼并的抵制等原因,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
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
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
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
所以20年代是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开端。
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郊区化的速度放慢,但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个百分点。
注,,1986,4到40年代,郊区化的速度回升并超过20年代。
这一阶段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呈现出加速发展和波动性两个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20年代,美国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占407人,中心城占593人。
虽然中心城人口的增加仍然多于郊区,但郊区所占新增人口的比重比前两个年代有显著提高,从279和284猛增到407。
30年代,郊区所占的比重更大,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就占592人,即接近60,而中心城只占408人,注,,1973,199郊区所占比例已大大超过中心城。
由此可见,20和30年代是美国郊区化发展的转折时期,此后,无论从人口增长率来看,还是从新增人口占大都市区的比重来看,郊区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中心城,郊区在大都市区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
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由于大萧条和二战的影响,美国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出极大的波动性。
比如,纽约郊区在20年代的增长率为673,30年代降为182,芝加哥郊区从739降为104,克利夫兰郊区从1258降为130,洛杉矶郊区从1579降为301。
注,,,1979,157尤其是住宅郊区的建设更是裹足不前。
这一时期的郊区化主要是靠工业在郊区的投资带动了人口的郊区化,因此表现出与20年代和战后繁荣时期的不同特点,即郊区人口的增加以下层工人为主,人口的异质性比较强。
而在20年代和战后繁荣时期,虽然工业的郊区化也带动了工人的郊区化,但郊区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社会中上层,他们为逃避城市生活的烦恼,而在郊区建立世外桃源式的居民社区,因而人口的同质性很强。
但由于该阶段郊区化进程的缓慢性,这种异质性对郊区人口的同质性特点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2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郊区的爆炸式蔓延
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郊区化浪潮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
人们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住宅需求于战后迸发出来,年轻人要组建家庭,现有的家庭要搬进新居,住宅需求急剧膨胀,于是在郊区出现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建筑热潮,郊区呈爆炸式蔓延开来。
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为郊区的蔓延创造了条件,许多住宅建筑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大量使用预制件,成批地建造住宅。
同时,这些大公司还从整体上对郊区社区进行统筹规划,学校、商店、娱乐、医疗、教堂等基础和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由于郊区社区的迅速建立,郊区人口急剧增长。
5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大城市还在对郊区进行大规模的兼并,否则,中心城的增长率将只有15,而郊区则高达616,郊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为中心城的41倍以上。
注,,,1979,159同时,大都市区的规模越大,郊区的发展速度越快。
比如,在3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只有17,而郊区为98。
而在10万人口以下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增长率为26,郊区为74。
进入60年代以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有所降低,为268,但仍然是中心城增长率64的4倍以上。
注,,1986,4但是,如果从郊区所占大都市区新增人口的份额来看,60年代比50年代更高,5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中心城仅占238人,郊区占762人,而到6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
100人,郊区竟占去了84人,注,,1973,199美国郊区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到1970年,郊区人口达到756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2,而中心城和农村人口各占314,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和农村人口。
注,,1987,60可以说,美国已经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
370-80年代的后郊区化时代
70年代,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放慢,郊区人口的增长率只有174,注,,1986,4,,,,1982,1但这主要是由于郊区的人口基数不断扩大的结果,事实上,郊区化的水平仍在进一步提高。
由于郊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心城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
早在50年代,一些大城市就开始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比如波士顿和圣路易斯人口各自减少了13。
注,,,,1988,2941970年时人口为10万以上的153个城市中,到70年代中期有97在减少,在这5年期间,这些城市的人口平均下降08,其中有41个下降率超过65。
东北部和中西部的某些大城市的下降速度更快,70年代纽约的下降率为112,芝加哥为119,底特律为213,克利夫兰为24,而圣路易斯竟下降了279,即下降率达14以上。
注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由于中心城人口的减少和郊区人口的增加,美国人口郊区化的水平继续提高,1980年,郊区人口达到1015亿,占全国的比例上升到448。
注,,1987,60而在某些大都市区,郊区人口已占绝对优势,成为大都市区人口的主体。
7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郊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郊区人口的异质性也在不断增强,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
从近代以来,白人中产阶级核心家庭构成郊区人口的主体,老年人、未婚青年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很小。
但是,根据美国一个研究机构城市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报告《郊区的灰化》,在1970-1976年期间,郊区老年人家庭增加了近13,而中心城只增加了10。
与人们所传说的相反,老年退休者不是云集阳光带城市,而是在宁静的郊区寻求栖身之所。
到1980年,在62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48生活于郊区,郊区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老年人社区,比如,罗斯穆尔—马里兰就是首都华盛顿西北部郊区的一个老年人社区,该社区共有2300套独立或半独立式的住宅,占地900英亩,居住着5000多位老年人,住宅区周围筑有护墙,附近还有各种商业、娱乐和医疗服务机构。
注,,,,1981,69就种族成分而言,其异质性也不断增强。
1970-1980年间,郊区黑人人口增加了184万人,增长率为591,大大超过郊区白人240的增长率,也超过了中心城黑人53的增长率。
到80年代中期,14以上的城市黑人生活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而某些郊区甚至成为黑人的飞地。
比如芝加哥以西的一个郊区哈维,黑人人口从1960年的68上升到1980年的656。
在洛杉矶的20个贫困的郊区中,其居民主要为少数民族。
注,,,1986,25老年人、穷人和少数民族在近郊的汇集造成了这些近郊的日益衰落。
因此,从70年代初期,美国的郊区出现了城市化的现象,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后郊区时代。
一些近郊区与中心城在社区面貌和人口特征方面已经差别不大,同时,中心城的许多社会问题也在向郊区泛滥,如犯罪、失业、衰败、拥挤、污染、沮丧、人口减少等。
70年代,底特律、克利夫兰、华盛顿、匹兹堡、波士顿、圣路易斯等城市的内层郊区
人口减少了10,每个城市的内层郊区丧失人口在3-10万之间。
注,,1985,234那些宅地宽敞、环境优雅的中上阶层的郊区进一步向着外层郊区扩展。
二、就业的郊区化进程
自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城市日益成为美国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要依托。
但随着美国人口的大举郊迁,美国经济活动的重心也从城市向郊区偏移,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乃至企业的办事机构纷纷到郊区安家落户。
最先向郊区转移的经济活动是制造业,然后是商业、服务业和企业办事机构等。
随着经济活动的郊区化,中心城的功能和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制造业的郊区化
随着美国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业企业的集中出现了许多不经济因素,如地价的上涨、税收的加重、设施的老化、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挤,加之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美国经济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等,使工业生产在内城的聚集受到了限制,而汽车运输的发展则为工业向郊区的扩散创造了条件。
所以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美国制造业以更快的速度由中心城向郊区转移,工业卫星城和工业园区普遍建立起来。
早在19世纪末,传统工业就已在郊区建立了众多的卫星城,这是工业郊区化的最早表现形式。
进入20世纪以后,郊区工业园区的发展成为工业郊区化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到1940年美国的郊区工业园区增加到35个。
战惑,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工业园区在郊区大批地涌现出来。
到70年代初,美国的工业园区达2500个以上。
1972年,仅芝加哥大都市区的工业园区多达356个。
注,,1982,208郊区工业园区的发展与战后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关。
二战以前,人们将郊区仅仅看作是卧城,是逃避城市问题的世外桃源,因此郊区居民对于工业的发展充满敌意。
由于战后高科技产业的污染程度低,而且就业的增加还可以使郊区增加税收、减少交通拥挤、节约通勤时间和费用等,因此郊区居民和政府对于工业园区的态度和政策有了很大的转变。
比如1951年圣路易斯县的规划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提出现在的趋势是为郊区工业的发展作出规划,而不是禁止工业的发展。
注,-,1997,50-51,56
由于工业向郊区的迁移,郊区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而中心城的制造业日趋衰落,郊区逐渐成为制造业生产的主体。
比如从1958-1967年,中心城制造业就业的年增长率只有07,而郊区则高达31。
注,,,,1996,432而在某些大都市区,中心城的就业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急剧减少。
比如1947-1972年,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共减少了88万个制造业工作职位,而其郊区带内却增加了250万个。
因此,中心城的工业就业在大都市区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
1963年,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制造业就业分布于郊区,而到1981年约达23。
注,,1985,284。
由此可见,工业生产已经不是美国中心城的一个主要功能。
2商业和服务业的郊区化
中心性是商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使商业活动倾向于向中心商业区集中。
但随着中心商业区地价的上涨,交通的拥挤,竞争的激烈,因而产生了强大的推力。
商业活动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邻近性,即接近于消费者。
随着美国人口的不断郊区化,郊区的购买力不断提高,郊区对于商业活动的引力与日俱增。
另外,随着汽车购物成为时尚,停车场成为商业机构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中心商业区空间狭小,所以郊区成为理想的选择。
零售业向郊区的大规模扩散始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1925年,芝加哥西尔斯公司的副总裁罗伯特·伍德在对美国城市人口的流向作了认真的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由于汽车的广泛使用和商业区停车场地的不足,商业区已经不是最理想的商业区位,所以应该把该公司新的类分店设置在人口密度低、消费者乘车容易到达的地方。
注,,1985,12大零售商店在郊区的建立开启了美国商业郊区化的进程,而郊区购物中心的出现和普及使商业的郊区化形成浩荡之势。
最早的汽车购物中心是1925年于堪萨斯城郊外的乡村俱乐部广场。
但直到1946年,美国才只有8个购物中心。
注,,1985,257-267战后,购物中心发展迅猛,到60年代中期,猛增到8000多个。
1962年,芝加哥大都市区有62个购物中心,到70年代中期增加到100多个,其中15个为地区性购物中心,全部位于郊区。
注,&
;,1982,219
50年代,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全封闭式设有空调的商城,这种商城首先于1956年出现于明尼阿波利斯附近的南代尔购物中心。
这些购物商城的规模越办越大,到70年代出现了一种规模庞大的地区性超级商城,其典型是弗吉尼亚州的泰森斯科纳商城,1983年其营业额为16亿美元,提供就业14万个。
长岛的罗斯福菲尔德规模更大,1980年营业面积220万平方英尺,拥有180个商店,每周接纳顾客275万人,年营业额为23亿美元。
注,,1985,259-260伍德菲尔德是芝加哥西北24英里的郊区肖姆堡的一个商业和办公中心。
该中心的商业营业面积为230万平方英尺,并设有一个可容纳1万辆汽车的停车场,1982年其零售额为383亿美元。
此外,还有一些郊区商业机构沿高速公路发展,成为商业长廊。
比如,-494是明尼阿波利斯商业中心以南8英里,位于郊区布鲁明顿、伊代纳和里奇菲尔德之间一个绵延7英里长的集商业、办公、旅馆和工厂等为一体的商业长廊。
注,&,1972,65,,-,1989,49
由于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郊区的商业机构、营业额以及就业人数的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了中心城。
首先,从商业机构的发展来看,中心城的商业机构不断减少,而郊区却在迅速增加。
比如在3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区中,1954-1967年间,中心商业区的商业机构减少了26,而其郊区却增加了299。
注,,1982,219其次,从商业营业额的增长率来看,郊区也同样遥遥领先,比如1962-1972年间,亚特兰大市的批发业营业额仅增加了785,而郊区的5个县则增加了2965;同一时期,诺福克—朴茨茅斯市仅增加701,而郊区的两个县则增加了2234。
注,,1987,195再次,从郊区商业营业额在大都市区乃至全国所占的份额来看,郊区也逐步夺取优势地位。
比如,亚特兰大的零售业在1963年时还占该大都市区的66,而到1977年竟下降到28,即郊区占去了72。
注,1920,1987,113-1141975年,美国15万个郊区购物中心的年销售额占全美销售总额的一半以上。
而到1984年,全国2万个购物中心的销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23。
注,,,,1,,1988,62
最后,从商业的就业人数来看,郊区也在迅速增加,而中心城却在急剧减少。
比如1947-1972年间,在全国3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零售业和批发业工作职位分别减少了565万个和302万个,而郊区却分别增加了236万个和798个。
注,,1982,207-220就全国所有的大都市区来看,在1958-1967年间,中心城零售业和批发业的年就业增长率分别为08和11,而郊区则分别为53和74。
注,,,,1996,432
这些郊区购物中心不仅是商业中心,而且也是服务和娱乐中心,由于娱乐业和服务业向郊区的转移,郊区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中心城。
1958-1967年间,中心城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只有26,而郊区为61,增长速度比中心城快一倍以上。
注,,
,,1996,432
3郊区办公园区的发展与办公业的郊区化
由于企业的总部是事务性很强的机构,许多重大事情需要高层经理人员当面洽谈,因此中心商业区一直是企业总部的大本营。
但由于中心商业区的办公空间租金高昂,迫使一些大公司将一些非决策性的分支机构迁往郊区,而把在中心商业区的办公机构和人员压缩到最小程度。
同时,由于郊区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中心商业区的职能受到削弱,吸引力下降。
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企业总部和分部之间可随时进行联系,为企业办公机构的郊区化创造了条件。
因此许多企业在郊区建立了分部甚至干脆将总部迁往郊区,建立了众多的办公园区,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中心城的职能。
美国第一个郊区办公园区于50年代初建于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郊外,距市中心5英里,占地70英亩。
该办公园区在设计上强调创建一个校园式的工作环境,办公楼一般不超过三层,且空间开阔、绿草如茵、花木繁茂。
从60年代开始,办公园区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比如1964年亚特兰大郊区只有一个办公园区,而到1974年增加到40个,就业人员达25万人。
注,,,,1981,157而进入70年代以后,郊区办公园区的发展速度更加迅猛,到80年代中期,美国郊区中80的办公面积是在此之前的15年间建立起来的。
相比之下,中心商业区的办公面积只有36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
随着郊区办公园区的发展,美国许多大公司的分部乃至总部纷纷迁往郊区。
虽然这种迁移早在20世纪之初即已开始,比如纽约市一出版公司道布尔迪公司于1910年迁到长岛的加登城,《读者文摘》杂志社于1936年迁到威斯特切斯特县的普莱森特维尔。
但从50年代开始,这种迁移势头日趋强劲,纽约市大公司的总部数量迅速减少。
比如60年代,在美国前500家大公司中,有136家的总部位于纽约的曼哈顿,但到80年代中期锐减到65家,许多大公司的总部迁移到郊区,如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纽约州的怀特普莱恩斯、新泽西州的伯根县等地,注,,,1986,1-7其中包括一些最著名的公司,如公司、施乐公司、海湾石油公司、通用电话公司等。
在其它城市,公司总部的外迁也很严重,比如,仅1970年圣路易斯就有43个公司从中心城迁到郊区。
波士顿也有大量公司迁移到了128公路沿线,到50年代后期,波士顿新增就业职位的40位于128公路沿线。
注,,1982,207-208从全国范围来看,郊区企业总部的增加也异常迅速。
1965年,美国《财富》杂志所统计的前500家大公司中,有47家的总部设在郊区,1969年增加到56家,1974年猛增到128家,增加了一倍以上,1978年再增至170家。
而在《财富》杂志所统计的第501至1000家大公司中,1974年总部设在郊区的有161家,1978年增加到182家。
由此可见,70年代以来,企业总部的郊区化速度加快,这期间所有迁移的企业总部中,有75是从中心城迁往郊区。
注,,,,1981,148-149
由于美国的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乃至办公业不断向郊区转移,郊区的总就业不断增加,乃至超过中心城。
到1980年,美国的总就业有将近一半分布在郊区。
注,,,1987,288而在美国前15位大都市区中,只有13的工作分布于中心城,即郊区占去了23,而在其后的另外10个大都市区中,中心城就业也只有36,即郊区占去了64。
注,"",,193,1988,237郊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职能,越来越城市化了。
所以某位观察家指出郊区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已经成为一个万花筒。
注,,,1986,39
三、美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西欧相比,美国城市的郊区化表现显著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从郊区化的速度、郊区的发展模式和中心城市的命运等几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来看,美国郊区的发展起点低,速度快。
美国郊区的发展之所以起点低,是因为美国的许多郊区社区或城镇是在人口郊区化的过程中创建起来的,人口基数很小,而西欧的许多郊区城镇古已有之,人口基数已经很大。
所以美国郊区化的速度就显得格外迅速,早在20年代郊区的人口增长率就已超过了中心城。
而直到50年代,西欧九国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仍然高于郊区,两者分别为1321和555。
到了60年代,西欧郊区人口的增长率才有大幅度提高,为1073,几乎与中心城的1081持平。
注,,1986,5
其次,从郊区的发展模式来看,美国与西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欧的郊区化是在国土规划指导下进行的,郊区的发展有统一的规范,综合性集约化的郊区城镇是西欧郊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以英国为例,由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政府决定限制大城市蔓延
性的扩展。
于是,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绿带法案,在伦敦周围建立了一条宽5英里的绿色环带,禁止在环带以外建立居民社区,从而限制了伦敦的扩张。
为了限制郊区的发展,政府还限制郊区到伦敦的交通流量,因此,在进入伦敦市区的郊区人口中,大约只有8乘坐私人汽车。
注,,,1976,1821943年,英国城镇与乡村规划部成立,该部有权控制国土的使用和对地方政府行使司法权。
此后,在伦敦郊区建立了一系列集约性的卫星城,以减少伦敦的拥挤,但不允许建立蔓延式的郊区,这一做法为其它欧洲国家所效法。
而美国的郊区化没有严格的总体规划,虽然30年代联邦政府也曾经提出过绿带建镇计划,但由于私人资本的强烈反对而成为泡影。
另外虽然美国的每个郊区都有自己的规划,郊区居民区和商业、工业用地是分开的,但这种规划规模太小,被称为零零碎碎的规划,不能有力地控制郊区的蔓延。
不仅如此,战后美国还大力修筑高速公路,加速了市郊之间的通勤,还实行了鼓励居民到郊区定居的住宅抵押保险制度和补贴制度,因此,美国的郊区化在战后呈爆炸式或蔓延式的膨胀,住宅和人口密度很低。
这种郊区化模式被称为美国模式。
注,,,1976,169
再次,美国和西欧国家中心城的命运不同。
美国城市在郊区化的过程中流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中上阶层,税收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而穷人和少数民族却不断向中心城汇集,福利负担加重,财政开支捉襟见肘,城市设施不断老化,因此中心城日益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战后欧洲城市虽然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但由于郊区化速度缓慢,而且城郊没有出现穷人和富人在市郊布局上的分异,人口分布比较均匀,所以中心城并未表现出衰败的迹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还与欧美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欧洲城市有一个悠久的规划传统,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严格的规划,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而在美国则个人主义盛行,当中心城生活恶化时,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便一走了之,再也不关心中心城的命运,任凭城市衰败。
美国还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反城市文化传统,而欧洲人则认为文明是城市的产物,欧洲每一个大城市几乎都是一个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精品 最新 美国 现代 城市 郊区化 及其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