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水和溶液.docx
- 文档编号:28005903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33.15KB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水和溶液.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水和溶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水和溶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水和溶液
2014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考点归类--水和溶液
水分子的运动
1、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转化图
(2)微观解释
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在水发生三态变化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改变,发生改变的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分子的本身并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问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固态。
总之,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2、水的分布及循环
(1)分布:
地球上的水储量很大,但97%以上的水集中在海洋中,而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2.53%,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河水、湖泊水、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30.4%。
(2)循环
循环的方式:
通过三态变化
循环的能源:
太阳能
循环的作用:
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3、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等
矿泉水、空气等
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把混合物中的各物质分开,从而得到较纯净物质的过程叫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如过滤、蒸发、蒸馏等。
(1)过滤:
①定义:
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②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制作过滤器时,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
三靠:
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③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几种可能:
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仪器不干净等。
(2)蒸发:
①定义:
是把可溶性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
②所需仪器:
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
③操作要点:
蒸发皿内的液体一般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倒入过多,不易搅动,且容易迸溅;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液体,以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内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停止蒸发,以防止固体飞溅。
(3)蒸馏
蒸馏是利用互溶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采用加热的方法,使其中某组分汽化,然后使蒸气冷凝为液体加以收集,是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注意:
在分离混合物时,往往多种方法并用才能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5、分子的性质
(1)分子非常小,一是体积小,二是质量小。
如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说明水分子体积小;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kg,这说明水分子的质量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其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温度越低;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得越慢。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间隔大小与温度和外界压强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温度越低,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小外界压强越大,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小;外界压强越小,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如冰和水都是水分子构成的,这些水分子的性质是相同的;氧分子和水分子是不同的分子,其性质是不同的。
(5)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的性质与实例(见下表)
内容
实例
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包括体积和质量)
看不见,摸不着,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设备来观察
(2)分子不断运动
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物质的状态才会发生改变
(3)分子间有间隔
气体分子间隔较大,而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
所以,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糖分子都有甜味:
水分子都无味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是由氧分子保持的;水分子构成水,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6、几种常见的净水方法
(1)
方法
所除杂质
明矾净水
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过滤
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活性炭吸附
不溶性固体杂质和一部分可溶性杂质
氯气消毒
微生物
加热煮沸
一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蒸馏
绝大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2)
净化方法
静置沉淀
吸附沉淀
过滤
消毒
蒸馏
除去杂质类型
沉降固体
使悬浮在水中的微粒凝聚成沉淀,除去臭味
将不溶性固体从液体中分离
除掉细菌或病毒(化学变化)
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净化程度顺序
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
净化程度程度
7、爱护水资源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污染。
(1)节约用水就是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农业上将漫灌改为喷灌、滴灌,生活中一水多用、采用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
右图为节水徽记,其含义是:
水龙头滴下的一滴水,被一只伸出的手掌接住,暗示人们要爱护每一滴水,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它。
(2)水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而使水质恶化的状况。
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
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污染;农业上的农药、化肥污染;城市生活污水污染。
水体污染造成的危害有:
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等。
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先处理再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
8、硬水和软水
(1)组成: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软水中含有较少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2)鉴别:
把肥皂水分别加到盛有软水、硬水的烧杯中搅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
(3)转化:
生活中:
硬水煮沸软水工业上:
硬水煮沸软水(蒸馏水)
9、水的分类与软化
类别
定义
区别方法
软化方法
适用范围
硬水
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用肥皂水可以区分,如果加肥皂
水后泡沫很多,无沉淀产生的
加热
生活中
软水
不含或含较少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是软水,加入肥皂水后泡沫很少,
并出现絮状沉淀的是硬水
工业或实验室中
水的分解与合成
1、电解水实验
(1)装置:
水电解器
(2)实验现象:
电极上有起泡产生;正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小,负极波流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二者的体积比为1:
2(即氢二氧一)。
(3)气体的检验:
正极——体积小——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是氧气
负极——体积大——用燃烧的木条检验,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是氢气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通电氢气+氧气
(H20)(H2)(O2)
(5)微观解释:
+
+
(6)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只能重新组合。
(7)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2、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由多种,其中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其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各种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水、氢气、氧气等。
3、原子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与分子相似,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总在不断地运动;原子之间也有间隔;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原子性质不同。
4、氢气的可燃性
(1)实验现象:
纯净的氢气能干净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上结有水雾,且放出大量的热。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点燃水
H2O2(H2O)
(3)微观解释:
H2+O2点燃(H2O)
构成构成
H2分子O2分子
H原子O原子H2O分子
5、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类型
比较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
“多”变“一”
“一”变“多”
形式
A+BAB
ABA+B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概括为:
两点、两度、两性、色、态、味)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等。
7、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1)相似点:
①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②分子和原子都非常小(包括体积和质量),但是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原子也不一定比分子小。
另外,分子分解得到的原子一定比原分子小,如1个水分子分解为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这里的氢、氧原子一定比水分子小。
③分子、原子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④分子、原子之间都有间隔。
⑤都是“同种”则“同性”,“不同种”则“不同性”。
即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
⑥分子、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由氧分子直接构成,则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来保持,只要氧分子的本身不发生改变,氧气的化学性质也不会改变。
但是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是大量分子的聚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属性,不是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
如“冰是固体,则构成冰的水分子也是固体”的说法是错误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来保持。
(2)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联系
物质
构成构成
分裂
原子构成分子
8、正确理解水分子模型分解示意图
从宏观上: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水分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
③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l。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从微观上: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②每一个水分于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电解水产生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
l。
④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9、氢能源
由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人们把氢气作为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燃料。
氢气作为燃料,具有许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
首先,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是有限的,而氢气可以用水作原料来制取,有广泛的来源。
其次,氢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的汽油的三倍。
第三,氢燃料的最大优点是它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发展氢能源需要解决如何廉价、大量地制备氢气及如何安全贮存、运输氢气等问题。
怎样发展、利用氢能源是许多科学家正致力研究的领域。
我国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lO、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
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
易、可、能(或不易、不可、不能)+变化:
该描述就是性质
如:
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
注意: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原子结构。
(1)位置: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在核外运动。
(2)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但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因此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3)数目:
一个原子中只有一个原子核,但电子的数目≥l,原子的数目≥1,中子的数目≥0,可见原子核、质子、电子是一个原子中必有的粒子,但中子不一定有,如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4)电性: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也不带电。
(5)电量: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叫核电荷数,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6)质量:
在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但电子的质量很小,仅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总之:
从原子结构可以看出,原子也不是最小的粒子,还可以再分。
2、原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结构的图示叫原子结构示意图,现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说明其各部分的含义:
表示电子层
表示各层上容纳的电子数
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注意:
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或分层排布的),从内向外:
电子层数:
第l层、第2层、第3层……第n层……倒数第三层、次外层、最外层。
电子能量:
由低逐渐变高。
离核远近:
由近逐渐变远。
补充:
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一般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分层排布,其主要规律是: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
4、次外层电子数目≤18个(K层为次最外层时≤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32个。
3、原子结构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原子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的性质
金属原子
一般﹤4个
易失去电子
非金属原子
一般≥4个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原子
一般是8个(氦是2个)
不易得、失电
结论:
原子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注意:
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通常称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该层上有2个电子的结构也是一种稳定结构,通常称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4、离子
(1)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3)离子的形成:
电子数减少
电子层数减少
失去原子变量由不带电到带正电阳离子
由不稳定到稳定
不变量:
质子数
原子种类
原电子数增加
子变量由不带电到带负电
由不稳定到稳定阴离子
得到电子质子数
不变量电子层数
原子质量
(4)离子符号:
①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的符号,然后在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量和电性,且电量在前,电性在后(电量为1时不写)。
②电性、电量的确定: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原子得电子带负电;电量是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例如:
Na原子失去1个电子Na+
Cl原子得到1个电子Cl-
(5)构成物质:
类似于氯化钠这一类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都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
补充:
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逐渐减小。
如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排列为Na>Mg>Al>Si>P>S>Cl(零族元素除外)。
2、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逐渐增大。
如IA族各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排列为Li 3、同周期阴、阳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均逐渐减小。 如第三周期中Na+>Mg2+>Al3+;P3->S2->Cl-。 4、同主族的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均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大。 如IA族中Li+ 5、同种元素的原子以及形成的阴、阳离子半径大小为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Fe3+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包括阴、阳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加而减小。 如Ne型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排列为: 8O2->9F->11Na+>12Mg2+>13Al3+(上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与下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有此情况)。 7、核电荷数不同、电子结构也不同的阴、阳离子半径相对大小可借助元素周期表判断。 如Se2->S2->Cl->K+>Ca2+>Li+ 5、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形成的一张表。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如镁元素。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对原子质量 图表形象记忆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 第一周期: 氢 氦 第二周期: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第三周期: 钠 镁 ⅢBⅣBⅤBⅥBⅦBⅧⅠBⅡB铝 硅 磷 硫 氯 氩 第四周期: 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砷 硒 溴 氪 第五周期: 铷 锶 钇 锆 铌 钼 锝 钌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锑 碲 碘 氙 第六周期: 铯 钡 镧 铪 钽 钨 铼 锇 铱 铂 金 汞 铊 铅 铋 钋 砹 氡 第七周期: 钫 镭 锕 第一周期: H He 第二周期: LI Be B C N OF Ne 第三周期: Na Mg Al Si P SClAr 第四周期: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第五周期: RbSr Y Zr Nb Mo Te Ru Rh Pd Ag Cd In Sn Sb Te IXe 第六周期: Cs Ba La Hf Ta W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Rn 第七周期: Fr Ra Ac 注: 黄色字——气态;蓝色字——液态;红色字——金属;绿色字——非金属 补充: 元素周期表的一些变化规律 (一)同一周期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以第三周期为例: ) 1、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递增到8个 2、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最高氧化物及其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由+1逐渐增加到+7,而负化合价从第四主族开始,由-4增加到-1,最后一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是稀有气体,化合价为0 5、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缩小. (二)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不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小,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大,则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而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小结 内容 同周期(自左至右) 同主族(自上至下) 电子层数 相同 逐一增加 最外层电子数 逐一增加(除第一周期外均为l-7) 相同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得电子能力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失电子能力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氧化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还原性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金属性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 由难到易 由易到难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化合价 最高正价由+l~+7价,最低负价由-4~-1价 最高正价等于族序数,负价等于(8-族序数) 离子半径 阳离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 阴、阳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6、相对原子质量 (1)以一种碳原子(核内6个质子,6个中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叫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用公式表示为: (一个)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碳-12原子质量×1/12 (3)单位: 原子质量的单位是g或kg,相对原子质量也有单位,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一般不写)。 注意: 在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 所以: (一个)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碳-12原子质量×1/12 质子数×质子质量+中子数×中子质量+电子数×电子质量 =碳-12原子质量×1/12 质子数×质子质量+中子数×中子质量(忽略电子质量) =碳-12原子质量×1/12 =质子数+中子数(质子质量≈中子质量≈碳-12原子质量×1/12) 7、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区 别 核电荷数与电子数比较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 显正电 显中性 显负电 性质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表 示 方 法 名称 如镁离子 如铝原子 如硫离子 符号 Mg2+ Al S2- 结构示意图 相 似 离子和原子都可直接构成物质 联 系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离子和原子属同种元素 失电子失电子 ②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得电子得电子 8、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 测定出来的 比较出来的 性质 绝对的,表示实际质量 相对的,表示相对质量 数值 非常小 大于1 单位 质量的单位: g、kg 单位“1”一般不写 以碳-12(12C)为例 1.993×lO-26kg 12 联系 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个x原子的实际质量 1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1/12 9、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项目 微观粒子 分子 原子 离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本 性质 分子不断运动,有间隔、有质量,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原子不断运动,有间隔、有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离子不断运动,有间隔,质量与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离子的最外电子层一般为稳定结构,性质较原子稳定 构成 物质 举例 某些单质气体: 氢气、氧气、氯气等;非金属氧化物: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多数有机物: 甲烷、酒精等 金属、金刚石、石墨、稀有气体等。 举例: 铁、铜、氦气等 氯化钠是由Na+和C1-构成的 粒子结构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是 中考的另一热点。 常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 由粒子的结构,判断粒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中 子数、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数: 通过信息给出粒子的构成,推测粒子具有的化学性质或与相 对应的粒子结构比较,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复习 专题 考点 归类 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