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编北师大版.docx
- 文档编号:28000709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1.02KB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编北师大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编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编北师大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编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编(北师大版)
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49年中国现代史:
1949年至今
中国民主革命:
1840年—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1949年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入侵:
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
2、清朝抵制:
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3、鸦片危害:
①国库空虚、财政困难;②军队战斗力下降;③危害中国人身体健康
4、林则徐上书道光帝:
“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附:
林则徐画像及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5、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全部鸦片。
意义: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中英鸦片战争
1、原因:
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借口:
虎门销烟
2、时间:
1840——1842
3、结果:
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最能反映战争目的)
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
4、条约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条约影响:
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6、鸦片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漩涡,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补充:
鸦片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著《四洲志》
2、魏源:
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
为了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
2、时间:
1856年
3、侵略者:
英法联军
4、性质: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5、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自由进入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驶入长江各口岸。
二、火烧圆明园
1、时间:
1860年
2、侵略者:
英法联军
3、逃跑皇帝:
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
4、结果,奕签订《北京条约》,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5、《北京条约》内容: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赔款。
三、沙俄趁火打劫
1、沙俄通过武力强占、签订条约的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万平方千米。
2、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面积最广,达60万平方千米。
3、沙俄把中国版图从“海棠叶”变成“大公鸡”。
4、沙俄并未直接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却是最大利益获得者。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2、洪秀全称天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由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二、定都天京
1、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
2、建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
(并没有真正落实)
3、北伐和西征:
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三、天国悲歌
1、1856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天平天国由盛转衰。
2、1864年,在李鸿章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围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性质:
天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4、意义:
它建立了政权,提出了鲜明的纲领,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在华势力。
5、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②定都后领导人进取心衰退;③天京事变消弱了自身的实力;④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4课洋务运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䜣主持
2、负责外交和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开矿、筑路、办学等方面,成为洋务运动最高行政机构;
3、意义:
清政府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洋务运动
1、洋务派:
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
代表人物:
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2、主张:
“师夷长技”;
3、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前期后期
时间段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70—90年代
口号“自强”“求富”
工业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著名
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上海、最大民用企业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学堂开平矿务局李鸿章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汉阳铁厂张之洞、亚洲最大钢铁厂
4、新式陆海军:
19世纪80年代中期,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北洋最强。
5、民间企业:
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6、意义: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补充: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
一、中日甲午战争
1、时间:
1894年,农历甲午年。
2、过程:
①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是一位民族英雄。
光绪帝赠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②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③1985年,日军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3、结果: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签约代表:
李鸿章,伊藤博文
4、条约内容: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注:
通商口岸中最深入中国内地的是重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冲击最大的是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性质: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租借地”
2、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
一、公车上书
1、背景:
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3、意义:
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维新思潮的传播
1、严复:
译述《天演论》,把西方的进化学说介绍到中国。
2、论战:
维新派VS顽固派,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三、“百日维新”
1、变法开始:
1898年,农历戊戌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变法开始。
2、变法内容:
①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②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③政治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④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
3、变法影响: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4、变法结局:
变法最终失败,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谭嗣同被杀害“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变法性质:
自上而下的改革。
6、失败原因:
①受到以慈溪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②维新派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③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2、地点:
山东、直隶
3、口号:
扶清灭洋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即义和团运动)
2、时间:
1900年
3、侵略者:
俄、英、美、日、德、法、意、奥
4、狙击地点:
廊坊、杨村;围攻:
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5、结果: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慈溪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
6、评价:
①义和团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列强压迫的反抗精神;②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其笼统排外倾向,留下了深刻教训。
三、《辛丑条约》
1、时间:
1901年,
2、签订者:
李鸿章
3、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2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4.8亿两;赔款最多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影响:
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开始沦为: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完全沦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第八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
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为总理
②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三民主义:
是纲领的概括,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二、武昌起义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农历:
辛亥年,又称“辛亥革命”
2、革命军:
武昌新军
3、结果:
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地点、人物:
1912年(即民国元年),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名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3、法律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4、意义:
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终于结束。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5、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四、补充
1、辛亥革命: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孙中山一系列的早期革命活动
2、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①成功之处:
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失败之处: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九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1913年,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控制国会,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2.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3.1944年,袁世凯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行《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力。
4.1915年5月,袁世凯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
5.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军阀混战
6.袁世凯死后,势力强大的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主要势力在直隶、江苏_、山东;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主要盘踞在东北。
7.此后10余年间,大大小小的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割据一方,为了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10课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袁世凯为了维护专制和复辟帝制,下令尊孔读经,掀起一股封建复古逆流。
2.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
后迁到北京。
3.旗帜(口号):
“科学”(“德先生”),“民主”(“赛先生”)。
4.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锋芒直指封建迷信思想。
6.代表人物
(1)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2)李大钊:
宣传马克思主义。
(3)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4)鲁迅: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批判。
7.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地位)它给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8.中国近代化过程(技术-制度-思想)
时间事件内容目的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经济近代化主要学习器物、武器、练兵方法
①“自强”:
兴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等)
②“求富”:
兴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等)
③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开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1898年
戊戌变法(政治近代化主要学习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①政治上:
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文化上:
开办京师大学堂
④军事上:
训练新式军队
变法图强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思想近代化主要学习思想文化
①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解放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第1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
3.经过: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五四运动前期中心)爆发,运动的主力是学生,6月初,发展到上海(五四运动后期中心),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的主力是工人。
4.结果(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的职务。
(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性质:
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6.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无产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7.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
8.代表人物
(1)李大钊:
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陈独秀:
发表《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等文章,阐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9.意义: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
1921年7月23日。
11.地点:
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画舫船上。
12.内容:
(1)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2)党的奋斗目标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3)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领导工人运动。
(4)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13.意义:
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1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
领导阶级不同、革命前途不同、革命性质不同
第12课国民革命
一、国民党一大
1.背景:
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孙中山深感工农群众力量之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寻求中共的帮助与支持。
2.时间:
1924年1月;地点:
广州。
3.主要内容:
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确认中国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意义:
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二、黄埔军校
5.时间:
1924年。
6.地点:
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称黄埔军校,全称: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7.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
8.特点:
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9.作用:
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时间:
1926年。
11.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12.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13.战略方针:
首先集中兵力进攻湖南、湖北,打垮吴佩孚;之后移师东南,消灭孙传芳;最后再向长江以北推进,消灭张作霖。
14.结果:
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
四、合作破裂
15.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随后,在各地“清党”和“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武装斗争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举行了秋收起义。
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意义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二、红军长征
5.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6.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7.起止点:
江西瑞金——甘肃会宁(红军大三主力会师)。
8.主要经过: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9.遵义会议
(1)1935年1月长征途中,贵州遵义。
(2)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长征的意义: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14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日本侵华
1.时间:
1931年9月18日。
2.概况:
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它是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结果
(1)蒋介石对日冲突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东北军退入关内,不到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2)部分东北军的爱国官兵拒绝执行不抵抗命令,奋起抗击日军侵略。
(3)不屈的东北人民纷纷组织起抗日义勇军,燃起了民族自卫战争的烽火。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4.背景:
1935年,日本又不断制造一系列分离华北的活动。
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5.概况: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游行示威活动,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史称一二•九运动。
6.影响: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7.背景:
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严词拒绝,坚持剿共政策。
8.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9.概况:
张、杨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这就是西安事变。
10.结果:
在中共等各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这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
1.时间:
1937年7月7日。
2.地点:
北平西南的卢沟桥。
3.经过:
日本进攻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
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二、共赴国难
5.中共军队
(1)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2)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在大江南北开展对日作战。
6.国民党的军队:
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
三、南京大屠杀
7.时间:
1937年12月。
8.手段:
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
9.对象:
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
10.人数:
30万人以上。
11.性质:
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
第16课“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
1938年春;地点:
山东枣庄台儿庄地区。
2.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指挥者:
李宗仁。
3.结果:
中国军队大败日军,消灭日军1万多人。
4.意义: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二、百团大战
5.背景:
日军调集重兵,分割围困抗日根据地。
6.开始时间:
1940年8月;地区:
。
7.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指挥者:
彭德怀
8.目标:
破袭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9.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众志成城
10.民主企业家坚守民族气节,积极组织工厂内迁支持抗战。
11.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而发愤工作。
12.教育界辗转办学,延续中国教育命脉、存留中国教育精髓。
13.文化界人士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宣传抗日。
14.海外华侨节衣缩食,捐献钱物,大力支援祖国的伟大抗战事业。
15.一大批国际友人支持并参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第17课抗日战争胜利
一、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
2.内容:
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通过了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历史 上册 知识点 汇编 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