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四月份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7998406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75.56KB
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四月份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四月份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四月份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四月份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潮南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试题分值
90.分钟100分
注意事项:
1.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问答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Ⅰ卷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做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
”此材料主要记载了西周的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当年武王打败了商朝,成王平定了四方,康王是人民得意安定生活,而且将同母弟弟分封建立诸侯国,这样来巩固周朝的政权”可知是分封制。
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故排除。
C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故排除。
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在古代,阻碍平天下最大的力量,自然是列国的纷争。
所以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的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答案】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
“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
因债务流落异邦的人,也都回来了。
”材料中的“他”是指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普罗泰格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执政官指的是梭伦,梭伦提出了废除债务奴隶制度,故答案选A。
克里斯提尼提出了陶片放逐法,排除B;伯利克里实行津贴制度,排除C;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D。
4.2009年6月英国反对党领袖卡梅伦说:
“为了这个国家,布朗(英国首相)必须行使他所剩的最后一项权力……提前选举。
”英国首相的权力实际上还有
①提名内阁成员组阁
②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
③最高权力的象征
④任命议会成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英国首相是内阁首脑,提名内阁成员组阁,故①正确;英国首相是行政首脑,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故②正确;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故③错误;议会下院成员由选举产生,故④错误。
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B。
5.“……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上述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材料中皇帝任命宰相和公布法律及监督之权属于皇帝可知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故D项正确。
《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故A项错误。
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实行共和制,故BC项错误。
6.“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英国为了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与材料“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不符,排除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不符,排除C。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与材料“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不符,排除D。
7.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热情地向公社社员致意,但公社很快以失败告终。
巴黎公社的失败说明
A.欧洲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
B.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尚未成熟
D.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国际联合组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此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尚未成熟,故选C。
考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原因
8.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
“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
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
”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什么时期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可知是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义和团运动有关,C项正确。
太平天国借西方基督教义反抗清王朝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盲目排斥外来文化不符,排除B。
抗日战争反对日本侵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需要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
欧墨新书千百种。
满投沟井自沉埋”的分析理解即可知道答案。
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中的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条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黄埔条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天津条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北京条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
10.1919年,一个美国驻华公使在《回忆录》中说:
“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今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这场运动”是指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人会不同意今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反映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史实,故C正确;辛亥革命在1911年,故A错误;新文化运动在1915年,故B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在1924年,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1919年……没有人会不同意今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1.中国历史上某时期,上海的街头巷尾各个商家自动把挂在道路两旁的布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全席”“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全席”“新汉茶食”。
这主要是由于什么的影响
A.国民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新中国成立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把“满”字改成了“新”,说明了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B正确。
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排除A。
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思想,与题目无关,排除C。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与题目无关,排除D。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是辛亥革命对清政府造成沉重的打击和冲击。
再联系所学知识,联系其他三个选项的革命目标或特点或背景,排除错误选项。
12.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共产国际代表萨发洛夫发表讲话,指出:
“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把土地收归国有,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从讲话的内容可判断:
反帝反封建(军阀),由此可推断是中共二大。
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的纲领。
故选B。
A项提出的是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C项提出了国共合作的方针;D项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考点:
中共历史上的几次重要的代表会议
点评: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几次重要的会议要把握:
二大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八大做出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十五大依法治国思想;十六大三个代表作为我党指导思想;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
13.1997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某地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该地指
A.南昌
B.延安
C.西柏坡
D.武昌
【答案】A
14.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道:
(日本)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
此建议书导致了哪一事件爆发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华北事变
【答案】A
【解析】材料“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反映了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占,“九一八事变”使日本夺取中国东三省,故A正确;“七七事变”在华北地区,故B错误;西安事变也不在东北,故C错误;华北事变也不是东北地区,故D错误。
故选A。
15.在近代史上,蒋介石的形象十分复杂。
他被看作“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中国统一战线以抵抗外来侵略者”,应该是在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国共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材料“民族英雄,领导中国统一战线以抵抗外来侵略者”反映了蒋介石领导抗日战争的贡献,故D正确;辛亥革命并不是抵抗外来侵略者,而是推翻清王朝,故A错误;国民革命主要推翻北洋军阀,故B错误;国共对峙时期蒋介石围剿共产党,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民族英雄,领导中国统一战线以抵抗外来侵略者”,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故答案为C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但不符合“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能体现民主,但同样不符合“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B项;D项属于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名师点睛】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对于此类试题的解答,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7.“祖国,您在哪里?
……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A.1954年宪法
B.1949年《共同纲领》
C.1982年宪法
D.《临时约法》
【答案】A
【解析】西藏和平解放在1951年,“跨过鸭绿江”指抗美援朝,在1950年,故20世纪50年代的新宪法指1954年宪法,故A项正确;《共同纲领》在1949年,故项错误;1982年宪法,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临时约法》在1912年,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材料所述事件提示的时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20世纪50年代的时间范围,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8.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新中国成立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答案】B
【解析】“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民主协商、政治监督的作用,政治协商制度体现的是这点,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多党合作事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在共产党领导下。
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团结合作。
19.“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答案】D
【解析】“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虽然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的现象,但这不属于本质,故A项错误;这些口号并不能说明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故C项错误;“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体现了当时民主与法制被破坏,故D项正确。
故选D。
20.有外国记者报道:
“(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
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
”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可以看出是直接选举,这种选举只有在村民委员会选举时才可能出现,故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故C项正确;A项是国家的根本大法;B项是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D项1949年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与材料信息不符。
21.“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答案】D
【解析】“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指的是1999年12月20日的澳门回归,据此推断完成这一使命的根本保证应该是我们的国力增强,才有如此外交成果,故选D;C是D的一部分,故排除;A不是根本保证,是重要条件,故排除;B与台湾问题有关,故与题意无关,排除B。
22.诗人余光中深情地朗诵《乡愁》的场景: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D.“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故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属于经济领域的变革,故B项错误;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D。
23.“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
贩毒蕃航,收向天边去。
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
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
”该词反映的事件是
A.开国大典
B.颁布第一部宪法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的区旗是紫荆花旗,这反映了香港回归的史实,故C项正确;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盛典,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故B项错误;澳门回归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紫荆花长伴五星旗”,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香港回归的史实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4.1947年法国共产党人针对马歇尔计划指出其“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
其所说的欧洲分裂应是
A.由于援助数额的差别,会造成受援国之间的矛盾
B.扶植和控制西欧,使之与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对抗
C.制造英法矛盾,以便美国操纵控制欧洲
D.通过援助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制造国家分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重建计划最初于1947年7月在一个由欧洲各个国家普遍参加的会议上被提出。
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所说的欧洲分裂是扶植和控制西欧,使之与苏联及东民主欧国家对抗,所以答案选B.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25.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主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
A不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C不对,当今世界格局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D不对,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考点:
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6.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在某一历史事件后哀叹: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这意味着
A.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加强
B.美国被迫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C.美国丧失了其固有的世界霸主地位
D.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最终失败
【答案】A
【解析】材料“20世纪70年代……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反映了1971年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对美国霸权的打击,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加强,故A正确;美国并未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故B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并未丧失世界霸主地位,故C错误;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最终导致苏东剧变,故D错误。
故选A。
27.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些都体现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故A项正确;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形成于两极格局结束后,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议,故D项错误。
故选A。
28.“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意识形态)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是遵循“一边倒”政策,内容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①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的内容是: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②项正确。
尼克松访华(1972年)后,中美关系缓和,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克服了两国之间的分歧,故③项正确。
“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的提出是在万隆会议中,此方针打消了会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促成会议取得积极成果,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9.20世纪70年代初的新中国政治还未完全走出混乱的阴影,但外交战线却峰回路转捷报频传。
下列概括性词语符合这一时期外交成就和特点的是
A.“另起炉灶”“播种友谊”“政策成熟”
B.“双拳出击”“举足轻重”“和而不同”
C.“冰释雪融”“扫庐请客”“反对强权”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答案】D
【解析】“另起炉灶”“播种友谊”“政策成熟”属于新中国到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政策,故A错误;“双拳出击”“举足轻重”“和而不同”属于60年代,故B错误;“冰释雪融”“扫庐请客”“反对强权”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特点,故C错误;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扬眉吐气”指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跨洋握手”指中美邦交正常化,故D正确。
故选D。
30.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公开宣称: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这一讲话标志着
A.“冷战”序幕揭开
B.“冷战”正式开始
C.两极格局形成
D.“北约”开始建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冷战序幕揭开是在1946年丘吉尔的题目演说,故A错误;从“1947年”和“美国总统杜鲁门”可知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B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故C项错误;北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广东省 汕头市 实验学校 一下 学期 四月份 月考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