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docx
- 文档编号:27997118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69.95KB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docx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考试
历史试题
2017-7
第Ⅰ卷
一、选择题(该部分共30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尃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
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自给自足B.靠天吃饭
C.精耕细作D.广种薄收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强调自给自足,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勉致人工,以助地力”,故BD项错误。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
点睛:
材料“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是解题的关键。
2.“订烧瓷”是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
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于1786年在中国订制了一批五彩咖啡壶。
它反映了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B.订制瓷器是为了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订烧瓷”的含义可知,当时中国制瓷业为了适应各国的需要而为各国提供瓷器订做业务,更有利于中国瓷器的外销,反映了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不能得出订烧瓷只为皇室所用,瓷器只是中西方贸易中的商品之一,而非主体,瓷器的外销有利于促进制瓷业的发展,但不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B、C、D都不正确。
3.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彻底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急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解除
【答案】C
点睛:
材料“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是解题的关键。
4.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5.新航路的开辟被称作“地理大发现”,影响深远。
下列不属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的表现的是
A.贸易中心转移B.商品种类增多
C.商业规模扩大D.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内容是价格革命的表现,不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
ABC项是商业革命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6.16-18世纪上半期的西方殖民扩张被称作“早期殖民扩张”。
该时期的殖民扩张
A.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B.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C.以工业革命为主要推动力
D.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故D项正确;AC项是工业革命后的状况;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状况。
7.“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纺织、钢铁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所说的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是指
A.实行贸易保护主义B.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实行凯恩斯主义D.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机器大生产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虑的,工业城市生活方式体现不出经济运行规则来,工厂是强调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体现了经济运行规律的变化,故B项正确;A项早期殖民扩张时代;C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状况。
8.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
A.发生的主要生产领域B.处于领跑地位的国家
C.科学与技术是否结合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故C项正确,B项包含在C项之中;AD项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之处。
9.“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冗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批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肯定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反对引进“西用”D.主张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冗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持肯定态度,故B项正确;AC项错误;D项是维新派的思想。
点睛:
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冗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是解题的关键。
10.结合下图,理解下列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产生主要是中国社会“内力驱动”的结果B.其发展一直不独立不充分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D.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消失
【答案】B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直不独立不充分,故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外力驱动下的结果,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故C项错误;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消失,故D项错误。
11.结合下图,指出有关中国“一五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A.轻重工业比例渐趋协调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轻工业D.取得了实现工业化的宏伟目标
【答案】B
【解析】材料“一五计划”并结合图表可以看出,重工业比重增加,轻工业比重下降,这说明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A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故D项错误。
12.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
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
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所述现象无法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该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故C项错误;“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D项正确。
点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中国的农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
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不便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实施。
;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3.下面三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比历史事件的能力。
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故B项正确;A项不适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经济特区;C项不适合经济特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他们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的性质,排除D。
14.阅读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规律的表述:
(甲)从过程上看是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乙)从分布上看呈现地区间严重不平衡;(丙)从实质上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丁)从动力上看根本动力属于“内驱力”。
A.以上表述皆正确B.以上表述皆错误
C.只有丙的表述错误D.只有丁的表述错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从过程上看是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分布上看呈现地区间严重不平衡;从实质上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因此甲乙丙说法正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是外力驱动的,因此丁错误;所以答案选D。
15.黄遵宪有诗云: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该诗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中国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B.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
C.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D.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形容其比较准时,讲究时间;“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形容其虽然笨重,但是速度很快,由此可以看出,这符合火车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点睛:
材料“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6.“大萧条”给美国等西方国家造成了重创,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累”。
这一现象反映出
A.高度计划体制的科学性B.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彻底失败
C.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D.资本主义发展到垂死的和最后的阶段
【答案】C
17.罗斯福说: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下列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罗斯福拒绝革命具有保守性、不彻底性
C.新政根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
D.新政消除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错误,错在“根除”;D项错误,错在“消除”。
18.下图是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面对经济大危机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别是
A.减少了政府收入激了对外出口
B.加剧了经济危机扩大了政府赤字
C.增加了政府收入减少了对外出口
D.提高社会购买力减少了政府赤字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税率、减少政府开支会增加政府收入,以工代赈,社会保险与刺激出口无关,故A选项错误;胡佛减少政府开支的措施加剧了经济危机,罗斯福以工代赈,社会保险虽然缓解了经济危机,但扩大了政府赤字,故B选项正确;减少政府开支会增加政府收入,但不属于负面影响,故C选项错误;提高税率、减少政府开支也不会提高社会购买力,以工代赈也不会减少政府赤字,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9.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知识点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经济大危机是“市场失灵”的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严重后果是“政策失灵”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重新获得长足发展,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成功范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成果是市场经济的典型胜利,排除BCD。
故选A。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经济大危机比较
20.观察以下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B.改变了按资分配的基本制度
C.可与社会主义福利政策相提并论D.深受社会的普遍认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社会福利制度是保障体系的体现,它一定程度上又不利于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是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故A项正确,B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福利制度的弊端,故D项错误。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C.50-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
判断下列当时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政府开支加大B.部分企业国有化
C.政府指导力度加大D.“民营化”成为改革标语
【答案】D
【解析】材料“在20C.50-7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C.50-70年代,ABC项符合当时的状况,但不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出售国有企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时间点是“在20C.50-70年代”。
22.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其特点不包括
A.行业的广泛性B.发展的安全性C.作用的服务性D.物质的直接创造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根本区别。
第三产业是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产品,故D项不是第三产业的特点,但符合题意;ABC项都是第三产业的特点,排除。
23.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最早起源于美国B.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与经济的全球化
C.以能源、资源的消耗为基础D.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项正确,却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24.下列经济思想或政策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由主义
②重商主义
③凯恩斯主义
④新自由主义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世纪中期后;②是15-18世纪;③是二战后;④是20世纪70年代后,所以答案选B。
25.“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社会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这段论述适合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罗斯福新政
【答案】B
【解析】材料“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26.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中空缺的部分对应的知识点应是
道路
对应知识点
无奈的直接进攻的路(追随理想的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强力的全面控制的路(回归理想的实验)
苏联模式
被迫的痛苦挣扎的路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
绝望之后的放弃的路
A.二月革命B.十月革命C.戈尔巴乔夫改革D.苏联解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项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排除;材料“绝望之后的放弃的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故C项正确;D项是指苏联社会制度的改变,排除。
27.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
“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地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
这种状况开始于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D.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美元特权”和所学史实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政策,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A项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的计划;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组织;D项关贸总协定是国际性的贸易组织。
点睛:
材料“美元特权”“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地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是解题的关键。
28.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
关于两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B.从长远看,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C.从目前看,前者对后者存在阻碍因素D.两者相互独立、相互排斥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背景和前提,而经济区域集团化既有深化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当然也存在各区域之间相互排挤而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面,故ABC项正确,却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符合题意。
29.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对此,发展中国家
A.应联合抵制B.应依赖发达资本
C.应抢抓机遇迎接挑战D.应等待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对此,发展中国家应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30.法国人在西方常被视为“异类”,在工业化、全球化浪潮中,始终有意识地守护和保持可能消泯的某些根本性的东西。
代表对人类古老的感官价值的执着和迷恋的葡萄酒、服饰、化妆品,成就了“法国制造”极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产业和国际品牌。
这反映了
A.传统产业迟滞了全球化过程B.民族性与全球化可以协调统一
C.法兰西民族具有一定保守性D.全球化推动了发展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全球化下,法国民族化产业的发展,故选B。
ACD从题中无法体现。
第Ⅱ卷
二、该部分共三个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行业
企业名称
经营者
面粉、棉纱
茂新、福新、中新等公司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酿酒
张裕酿酒公司
张弼士(华侨)
火柴
鸿生火柴公司
刘鸿生
卷烟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华侨)
化工
永利制碱公司
范旭东
机器制造
求新机器制造厂
朱志尧
材料三下图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月)平均指数增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政治影响。
(3)出现材料三所示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1)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2)特点:
轻工业发展较快;新兴的化工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政治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实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国民政府推行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开展“国济建设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民族工业的发展。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期间得到发展的共同原因可依据两个时间段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作答。
(2)从表格“面粉、棉纱”“卷烟”“酿酒、火柴”等方面可以分析出轻工业发展比较快;材料“化工”等方面可以分析出化工业也有所发展。
根据材料“1912~1921年”并结合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影响来分析即可。
(3)材料“1933~1936年”可以得出,1933~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相关措施来分析即可。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
“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
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材料三过去商品紧缺,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丰富,物美价廉,任你挑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
(2)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材料三说明其发展趋势。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答案】
(1)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原因:
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2)主要内容:
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实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发展趋势:
根据党的十四大决议,经济体制改革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发展。
(3)历史事件:
建立经济特区。
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西方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广东、福建华侨众多,便于引进外资。
【解析】
(1)材料“(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材料“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时间点“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可以从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来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来分析。
(3)从材料“一九七九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建立经济特区。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建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国际经济治理规则的主导者和霸权国家,美国最能够从现今的国际经济规则中受益。
……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并未对此承担对应的责任,从而造成其自己一手缔造的全球化陷入困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平邑县 学校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