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方法论.docx
- 文档编号:27996022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0.39KB
科学学习方法论.docx
《科学学习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学习方法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学习方法论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最佳复习法
教师职业是一个融道德、能力、生活实践、基础理论水平于一体的综合职业岗位。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教师岗位的关注以及教师待遇的普遍提高,很多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将目光投入到教师这个岗位上。
这样不但可以为教师队伍增添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推动了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如火如荼地进行。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能够更全面具体地把握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各方面信息以及相关考试的复习要领,建议考生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一、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范围及形式
目前,由于国家没有推出统一的大纲和参考教材,所以各地的教师招聘考试呈现出地区教育局自己命题、审核、招录的局面。
综合分析各个省市区的相关教师招录考试情况,教师招录考试考查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教育基础理论和面试
教育基础理论和面试这种考查类型是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常见的主要考查方式,笔试部分考查的重点是教育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等,面试通常采用说课或是试讲的方式来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具体学科的讲授,例如语文、数学等。
2.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面试
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面试这种组合方式逐渐成为各地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主要考查方式。
它不但对教育学科所涉及的各门科目进行考查,同时也考查考生是否具备所报专业学科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面试采用说课或讲课的方式进行考查,同时很多地区说课考查后会附带出现结构化的面试题目。
总体来说,在笔试方面,虽然各地所考内容不同,但是大致可以分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德育和师德教育、法律法规、班主任常识、教材教法、教师基本素质及考生所报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些地区还会出现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英语以及时事政治等内容。
在面试方面,一般就是专业课的考查,例如,面试小学语文教师,那么面试的题目很可能就是当地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各位考生可以根据具体的科目进行复习。
说课或讲课之后考官还会即兴地出一些与教育类相关的问题,对考生进行考查,主要考查教师的基础理论和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对教育事件的看法。
二、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复习方法
通过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想顺利地通过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其实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众多考生中,不乏拥有教师资格证的考生,他们经常认为对所考的内容曾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教育学相关课程的复习中,常会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对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在复习时,就不用再认真地去看了,而这种考生的笔试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教师招录考试的备考过程中,考生要认真对待,尤其要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招聘考试的复习方法同样如此。
下面是几个基本复习方法的介绍:
1.整体复习法
把所有的章作为整体把握,建立整体结构,除了整体联系之外,还可以进行前后的比较。
比如说我们在复习教育学基础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的定义首先对教育学要掌握的几个大的方面进行粗略的划分。
根据狭义的教育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学基础中,需要掌握的宏观方面,就是教育的外部规律和教育的内在规律。
再划分又包括作为教师需要了解的课堂以外的知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具体课上的相关知识(教师和学生地位关系的把握、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等)、新形势下具体改革所产生的理论(新课改的课程理论、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等)。
所有的划分都不是固定的,每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学科的理解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学科理论的脉络,使我们在复习的时候有顺序和条理。
另外在某个章节复习结束的时候,我们也可综合此章节的思路,利用图表、图画的形式,对所复习的知识再次进行梳理,这样既锻炼了我们的综合能力,也能对所学的知识再次进行复习。
2.以题促学法
在复习之前做题,复习之后,再做同一套题。
这个方法对以前学习过或是了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等相关考试学科的考生比较适合,首先做一份历年的真题,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但能考查目前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复习做个参考。
在一定程度上,考生就能明了如果以当时的水平去参加考试,那时的掌握程度会有多少,以便安排下一步的复习。
在经过一遍系统的复习之后,再重新去做题,既查漏补缺,又培养自己的一种发散能力。
除了要了解考查题目中正确的答案,也要对给出的相关答案所能联系到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这样无论以后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我们也能从容应对。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复习法
所谓中心,以教材和大纲为中心,尤其是强调大纲。
而两个基本点就是要以基础知识为基本点;以重点为基本点。
三、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常搜集
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涉猎很多的书籍和相关的理论,无论我们是看书还是上网、看报,对于考试的信息以及具体知识点我们都要善于分析、总结,以备自己在复习时有多方面的参考。
除了要多搜集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各家之言外(当然要有自己的鉴别),还要多搜集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理论界对这种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并尝试用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解析,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2.多总结
对各科内容进行不同专题、不同类型的整理和总结,最好能做笔记,把各种观点融合到一起,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又可以边写边记,相对只看不写而言,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还要根据大纲,在笔记上标明大致的重点和非重点,分清主次,减轻记忆的负担。
整理过后,当然要及时复习巩固,翻来覆去地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也可以随时增添新鲜血液,争取与发展同步。
3.善思考
记住不等于会用,要想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就需要多思考,多分析,多理解。
复习时要吃透课本,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该记忆的要记忆,该理解的要充分理解,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单纯地熟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也不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当中,才算把知识学活了,才能坦然面对各种考题,才能做到运用自如。
4.勤交流
交流才会碰撞出火花,交流才能真正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有些人喜欢闭门造车,自己复习自己的,甚至害怕交流,以为交流之后自己就会少点什么,会吃亏,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了。
交流不仅可以锻炼思维,扩展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还能使自己对该理论、该问题产生非常深刻的记忆,从而不易忘记。
可以说,交流或者辩论是学习的最好方法。
每一项考试都是一个艰苦、系统而繁杂的工程,其顺利完成不仅要有对学习方法、技巧的掌握,还要有体能精力的支撑以及良好心态的调整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外的困难,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虽然说坚持不一定百分百成功,但如果放弃肯定会百分百失败。
所以困难面前要及时调整心态,劳逸结合,或者寻求帮助,力求尽快解决。
希望大家在参加教师公开招聘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科目复习指导
在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大纲中,基本上包含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法律法规这几门主要的课程。
这几门课程将会占用广大考生相当多的时间去复习,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地方在考试大纲中只是泛泛地说明考试的科目和方向,没有很细致地列明具体学科的考核内容。
这样做一方面说明相关部门希望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考生全面复习,系统地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学习复习的难度,使得很多考生拿到书时感觉无从下手,不明确复习重点和复习方式,产生事倍功半的感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考试科目的基本内容,下面从总体上后分科目来对这些课程的复习进行梳理。
一、全面把握,系统复习
从总体上看,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四个考核学科的内容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育学是我们以后开展教育教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教师才能得到对教育方面最基础的积淀。
而心理学则是教学过程中关于人的心理的基本理论,只有了解了教育活动中主体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教师也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给予适当的教育。
而连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门学科就是教育心理学,正像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一样,它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以及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
这就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很好地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而教育法律法规则是从政策上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在教育过程中有法可依,任何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教育现象都将受到相应的制裁和惩罚。
所以,要真正理解教育,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四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各学科的内容之间有很多的相通点,如果能相互融合起来,就能触类旁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如果深入理解了《教育心理学》中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等,就能加深对《教育学原理》中德育过程的规律的认识。
把握了"德育过程的规律"之后,再来理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就易如反掌了。
因此,要杜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复习方式,就要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理论。
二、模块拆分,逐个击破
模块的划分首先为我们系统全面地复习提供了便利。
显然需要掌握的理论与重点很多,所以我们要以分模块、分类型的方式来组织这些内容,并对所分的模块逐个加以击破,最后再将各个模块汇集起来形成我们的大系统,这样利于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这些内容。
对于理论的学习,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对所要复习的学科和知识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教育学模块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形成各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网"。
但知识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
因此,考生首先要把相关的参考书看上两到三遍,从整体上把握每门学科的整体框架结构,而不要急于背诵各个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这个学科,考生在复习中要逐渐形成一本"谱"。
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的本质和起源等问题;第二部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教育的作用;第三大部分是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理论、我国的教育目的、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等;第四部分主要是关于课程和教学,这个部分是考试重点中的重点;第五部分重点掌握德育和师生关系,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另外,在此过程中可以穿插中小学具体的相关知识以及教育技能。
如果我们按照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模块复习,在自己的薄弱点或考试的重点方面多下工夫,这样既可以将知识分类,又可以最后形成一本"谱"。
(二)普通心理学模块
普通心理学的重点无外乎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相对繁琐,包括了大量的零散知识点及零散的理论,但是每个章节都有统一的模式,大部分是从概念、分类、功能三个方面来讲述的。
第二部分是相应的理论。
其中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是历年来命题的热点。
对这四章最好列出一个提纲来复习,其中动机大约有八个理论,情绪有六个理论,能力有七个理论,人格有两大类型理论。
第三部分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及相应的培养方式。
总之,这门课的复习原则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
细致和准确。
(三)教育心理学模块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并不是一般的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因此,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
比如,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与条件、学习动机、学习的监控、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品德的形成等,这些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
与此相联系,教育心理学要以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为基础,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问题,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这是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应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过程与方式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比如如何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如何培养学生熟练的技能;如何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等,在这些方面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
与教育科学中的其他学科不同,教育心理学着重从受教育者学习规律的角度来为教育改革提供建议,而这对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者、教育技术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等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对于教育科学这几门课程来说,我们既要系统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及交叉,同时在复习时我们也要能够分清层次,分开主次,把握知识重点。
由于各个知识点是组成整门课程的关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具体的知识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概念性知识:
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类别性知识:
例如想象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3)程序性知识:
如动作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实验操作的步骤;(4)方法性知识:
着重考查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5)关于要求、特点、作用、功能、原则会出一些简答题;(6)背景性知识:
发展历程和历史渊源。
不同的知识类型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及常出的题目类型,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多多分类,多多总结。
在复习时要本着立足基础、重点突破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分阶段、分类型的复习,在复习时要时刻牢记结合实际以便更好地掌握理论,最后达到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目的。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常考的心理学经典理论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辅导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每年因为教育心理学成绩不达标而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有很多,所以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辅导专家提出几种在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常考的心理学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
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
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去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实现自我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
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就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
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得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
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
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具体体现在:
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
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
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
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的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的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
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
(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递减特别迅速,遗忘最多;
(2)遗忘是不平衡的。
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3)遗忘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逐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
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
它具有5个特征:
(1)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
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淆,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
其特征是:
(1)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
(2)判断行为好坏,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4)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5)主张对犯错误者的惩罚较温和和贴切,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以利于改正。
六、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
此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
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
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于实际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以上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做的简单介绍,这些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知识,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苏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学习 方法论